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

宮女們雖然都離開了北京,但造成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由於生活在天子腳下,北京的居民天生就對各種消息有極大的傳播能力,儘管在早上看到宮女出宮的人並不多,但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己經傳得整個北京城裡人人皆知。而且海外華人加宮女這樣的組合,也自然可以讓人產生足夠的聯想,因此北京的居民們也都議論紛紛,各種各樣的傳說都有。

不過無論怎樣傳說,但都只是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己,對穿越者在北京的管理統治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更是沒有人叫嚷反對海外華人的統治。畢竟海外華人要這些宮女做什麼,和老百姓並沒有什麼關係,現在海外華人佔領北京,秩序正常,生活安定,在剛剛經歷動盪之後的北京居民們纔沒有心思去鬧事。而且別看海外華人們說話和氣,只要是不犯他們的規據就什麼事都沒有,不過一但犯了他們制定的規據,海外華人執行處罰起來可是亳不手軟,不管是誰都跑不了,而且油鹽不進,六親不認的,因此犯得着爲這點事情去遭惹海外華人嗎?

這個消息自然也很快傳到留守北京的慶親王耳裡,而慶親王進宮向幾個老太監問明瞭情況之後,只是告訴這幾個老太監,讓他們不要聲張,並且告戒其他的太監,都不要亂嚼舌頭,一切等太后和皇帝回宮以後再做處理。幾個老太監都是明白人,那不懂其中的道理,同時也慶幸好在是海外華人帶走宮女的時候,自己沒有阻攔。

果然在各種消息傳了幾天之後,這件事情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進行下去,而就在這時,李鴻章和段祺瑞帶領着袁世凱派遣來北京的二千北洋新軍,也終於到達了北京。

這一次隨李鴻章來北京的還是張佩綸和李經方,而這次他們一行人都應慶親王的盛情邀請,住進王府裡,因爲經過了這幾個月的修整之後,慶親王的王府也都差不多恢復了往日的氣派,僕人也回來了十之六七,而且府裡的一切用度都十分齊全,另外這次慶親王要陪同海外華人一起去西安,也要和李鴻章好好協商一下,因此住在慶親王府裡自然是要方便一些。

於是在給李鴻章等一行人接風洗塵之後,兩人在慶親王的書房裡就座,首先談到的就是海外華人把皇宮裡的宮女都送到天津去了。

李鴻章聽了慶親王的講說以後,先是一怔,但馬上又釋然了。他和海外華人接觸比較多,知道海外華人並不是荒淫好色之輩,要這些宮女當然不是爲了以娛聲色,不過海外華人中男多女少,而且多是青壯年,海外華人把這批宮女送到天津,自然是準備給他們爲妻爲妾,而且宮女大都是在皇宮裡受過調理,因此海外華人要這些宮女到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當然海外華人把這批宮女帶走,顯然是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裡,不過在這個時候,就不要再意這些細枝末節,安安穩穩的完成好北京的交接,讓朝廷儘快回京歸位纔是首要的大事。

由是李鴻章道:“王爺,這些都是細枝末節之事,不足一論,當務之急乃是讓太后、皇上早日回京,一則使大清重新恢復安定;二則也是盡我們爲臣子的職責,餘者之事,都不必計效,不知王爺以爲如何。”

慶親王聽了也連連點頭道:“對對對,還是少荃能夠顧全大局啊。”

李鴻章又道:“此番王爺陪同海外華人去西安朝見太后、皇上,這擔子可不輕,因此還望王爺好自爲之,且不可大意啊。”

慶親王怔了一怔,他一直都以這次陪海外華人去西安是個美差,但見李鴻章的神色鄭重其事,不像是在說客氣話的樣子,心裡也不禁打了一個突,難道自己的盤算錯了,這一趟可不那麼好辦,因此趕忙向李鴻章拱了拱手,道:“願聞其詳。”

李鴻章道:“海外華人久居海外,習俗己近夷化,不識我中華禮儀,此去西安一行,難免會有所禮數不周之處,不過我大清當有天朝上國氣度,虛懷若谷,不必拘於小節,何況海外華人自歸附以後,己爲我大清立下不世大功,因此如是海外華人但有禮數不到之處,還望王爺能夠從中調理周旋,顯示朝廷的大度之氣,有功之臣,境外歸民,令海外華人感念大清的恩德,且莫造成誤會。”

慶親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也是在官場打了幾十年滾的老油子,當然聽得懂李鴻章這番冠冕堂皇的話背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別去遭惹海外華人,一切都要順着海外華人的意思來。

李鴻章、慶親王都是明白人,而且和海外華人打過交道,知道這夥人雖然打出的是迴歸中華的旗號,但根本就沒有把清廷放在眼裡,因此對朝廷也不會太客氣,萬一他們在言語行動之間衝撞了太后、皇帝,一定要讓太后、皇帝多做忍耐;太后雖然明白大勢,但畢竟是個女人,難免會有任性恣行的時候,結果鬧出這麼一大攤子爛事來,而皇帝更是性格急燥,沉不住氣。但現在這個時候可由不得他們再任性了。而且在西安的那些大臣們更是未必懂這些道理,萬一真把他們當成是迴歸中華的海外遺民,擺起天朝上國的譜,那可不就麻煩了嗎?

而這一切事情,自然是要由陪同海外華人去西安的大臣來從中周旋,所以李鴻章說自己這一趟去西安的擔子不輕,可並不是虛言。於是慶親王向李鴻章拱了拱手,道:“多謝少荃教我。”

李鴻章道:“其實以王爺的聰明材智,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本來用不着我多嘴,但王爺此行的干係重大,不可輕視,我纔不得不說幾句,還望王爺見諒。”

慶親王趕忙道:“那裡那裡,多虧了少荃提醒我。”頓了一頓,慶親王又道:“不如這樣吧,讓伯行或是幼樵陪我去一趟西安,萬一有什麼事情,我也好有個人商量。”

其實這個提議正中李鴻章的下懷,因爲李經方和張佩綸都和海外華人有不錯的交情,也大體熟悉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因此他們中有一個人跟着慶親王一起去西安,也多了一個可以和海外華人溝通的人,遇到事情也能提醒慶親王。只是這事李鴻章不便自己主動提出來,而即然是慶親王向李鴻章提出這個要求,李鴻章也就順水推舟,讓李經方隨同慶親王一起去西安。

第二天,李鴻章和秦錚會面,人民軍也如約將皇宮連同正陽門都移交給段祺瑞帶領的北洋新軍駐守管理,不過雙方仍然約定,北京城的治安秩序仍然由人民軍負責,而且清軍同樣也要尊守海外華人制定的規則。不過未經淸軍同意,人民軍也不得再從正陽門出入,或者是進入皇宮。段祺瑞也再三保證,一定會嚴格約束北洋新軍,不使他們違返海外華人制定的規則。

隨後李鴻章立刻向清廷發電,向朝廷報告,自己己經接了皇城。很快就收到了朝廷的回電,對李鴻章進行一番嘉獎,並且要求慶親王和海外華人立刻從北京出發,趕奔西安。

秦錚一行人是在9月6日出發離開北京,正好是穿越者來到這個時代滿一年的時間,而回想這一年以來的穿越集團經歷的發展歷程,秦錚也不禁感概萬千,不管怎麼樣這個時代己經因爲穿越者的到來,己經改變了歷史的發展進程,庚子國變得以較爲合理的解決,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也沒有簽定,這己是很大的成就了。

由於有人民軍同行保護,慶親王也沒有多帶軍隊,只帶100餘名隨身的護衛,一來有人民軍保衛自已,安全是有足夠的保障;二來也是顯示自己對人民軍的信任,爭取海外華人的好感。

一行人馬出了北京城之後,首先是乘座火車到達保定府,這裡是人民軍控制的北京地區南方的邊界,出了保定府以後,就不由人民軍控制了。

人馬離開保定,繼續向南前行,經過了一天的行軍以後,到達正定府,地方官員己經接到通知,十分熱烈的迎接到人民軍一行。到現在這個時候,在庚子國變以後,受義和團衝擊影響的大部份地方的秩序都己經恢復,有的地方官員重新管理地方的事務,清廷也又新任命了一批地方官員,因此至少從形式上看,絕大部份地方也都恢復了清廷的統治,人民軍也可以在沿途都得到地方的接待,這要比慶親王來北京的時候要好得多。

但人民軍還是保持一慣的不擾民的作風,因此謝絕了正定府地方官員的接待邀請,在城外自行紮營休息,連帶着慶親王也只能跟着士兵們一起住營房,不過慶親王到也沒有什麼怨言,還嚴禁自己的待衛抱怨。

正定府的地方官員雖然意外,但也有些慶幸,因爲如果按然以前的慣例,要接待人民軍一行的花費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畢竟地方上剛剛經過大動盪穩定下來,沒有多大的能力來辦理接待。不過正定府的地方官員也告訴秦錚和慶親王,這一段時間在河北、山西、河南交界的一帶地區可不太平,匪患衆多,而且行動極爲猖獗,不僅打劫大戶豪門,就連官兵、縣城都敢打,刑臺縣、廣宗縣、鉅鹿縣等地都發來過告急文書,因此還請秦錚、慶親王一行要格外小心警慎。

不過慶親王自持有人民軍的保護,萬無一失,還怕區區匪患嗎?因此並不在意。

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五六七章 陰謀(五)第一一零章 抓捕(上)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五六五章 陰謀(三)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一三三章 外調(七)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三五二章 上海警戒(五)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六三六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八)第一六三章 慶賀大會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來訪(十七)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一零三章 天津租界(十)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二九一章 漁人行動(三)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七十九章 水災(四)第八十八章 安置營(四)第八十六章 造艦競標(三)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四七八章 外交爭鬥(七)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撫(一)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