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 新農村建設(三)

這時返回天津的平民己經達到了十二萬餘人,不過天津並不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城市,因此農民在返回天津的人員中,只佔到了一半,而另一半則由天津城及周邊地區收納。

雖然在八國聯軍侵略期間,在天津城及周邊地區有大量的房屋被毀,但還是保留下來相當多的無人房屋,因此城市的居民基本都容納下,而且還有相當一部份空餘的房屋,還可以再容納十萬人左右。

而在農村,現在到是有相當一部份人都無家可歸,而穿越集團爲止準備了大量的帳蓬,收容的無家的農民,這時己經收容了大約有一萬五六千餘人,分成六個暫居居住,由穿越集團給他們提供飲食,不過要求他們幫助建設新農村幹活,以工代賑。而這些農民也都願意幫忙,因爲李鬆晨己經公佈了,修建的這些房屋就是提供給他們居住,將來分配住房的時候,和每個人的工作直接掛勾,每個人的出工量都被眀確記錄,並且公開透明,等房屋建好以後,按照出工量的高低,可以優先分配住房。

當然住房的分配,最優先的還是新軍的士兵,不過如果是單身士兵,則被安排住在軍營裡,以後由軍隊負責安排他們的住房,以後多半會在城市裡安家,而不在農村分配住房,而有家屬的新軍士兵,部隊也儘量勸告他們,最好是等着由軍隊以後安排他們在城市定居,並且可由軍隊爲其親屬安排工作,但也尊重士兵的個人選擇,如果有人執意要在農村安家,軍隊也並不免強,同時還可以優先考慮。

第一批報名從軍的人,大部份都是單身沒有親人,因爲反正就是自己一個人,在戰場上死了也就死了,在軍隊裡還能混口飯吃。另外有家屬的士兵,也是家屬不多,只有一二個人,一個人當兵,也能養活一家人。

而這些新軍的士兵絕大多數都聽從了軍隊的勸告,準備聽部隊的安排。這一方面是由於穿越士兵的工作到位,另一方面,儘管這些士兵從軍的時間不長,但都能夠明顯的感覺到,這支軍隊和清軍完全不同,不僅軍官沒有官架孑,也從不責打、辱罵士兵,更沒有苛和士兵的糧餉,甚致在打仗的時候,軍官都是衝在最前面,而且還教導士兵們讀書識字,並且教給他們許多以前沒有聽過的道理,知道自己從軍打仗,不是爲了掙一份糧餉,養家餬口,同時還是爲了保衛自己的家人、家園。因此雖然士兵們並不知道,這夥海外華人的最終目地是要取清廷而代之,但也都隱約覺得跟着這夥海外華人幹,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有些有一定見識的人甚致認爲這夥海外華人是在重走湘軍、淮軍崛起的道路。

最終決定在農村選擇住房的新軍士兵只有不到三百人,第一批建成的農村就可以完全容納下,同時也可以用這一批人在新農村樹立起軍屬的典範,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軍。

不過返回天津的農民也不全是有家屬的人,雖然單身的人大多都選擇了從軍,但也有相當一部份留在農村,另外還有不少只有二、三口人家庭,這樣大的一間房屋,如果只住二三口人,顯然是太少了,而且也浪廢資源,畢竟現在人多房少,而且將來還陸續會有更多的農民返回。

於是李鬆晨和團隊商議決定,只有五口人以上的家庭才能單獨分配到一套住房,而不足五口人的家庭,則必須和別人拼屋,達到五口人以上,才能分配到一套住房,這樣才能確保房盡其用,當然等以後所有的房屋都建好了,可以再重新分配。

吃完了午飯以後,唐松林帶着幾個人去附近的另一個村勘測地質,準備開避新的工地。按照目前的進度,在十天左右的時間內,有兩個新村可以大體完工,剩下的只是安裝門窗、鋪路、給預留的管涵蓋板等收尾的工程。而這些工程只用留下少量的人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轉移到下一個工地去工作,從安排流水施工的角度來,這也是十分合理的安排。

唐松林幹了一輩孑工程,從事管理也有二十多年,當然知道怎樣安排流水施工,因此現在就要考慮下一個工地的事情了。而且在未來幾天裡,有一些施工用俱,建築材料等等轉移到新的工地去。

而唐松林離開以後,李鬆晨也離開了辦公室,到另一個工地去視查。儘管李鬆晨並不是工程技術人員,但每天都會抽出一部份時間,有時是上午,有時是下午,到各個工地去視察,瞭解各個工地的施工進度,解決協調施工中發生的問題,畢竟工程上面的事情,不能只坐在辦公室是聽彙報,必須親自去現場瞭解才行。

另外在施工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事情是可以在施工現場解決,但有些事情,並不是施工本身能夠解決的了,如進度款、甲方提供的材料、設備以各種要求,還有地方勢力、砂霸石霸、甚致是環保組織等等,因此一般的大型工程,都會有專人負責協調各種關係,而且擔任這個任務的人,職務通常都不會低。

當然,現在的工程到是沒有那麼多複雜的事情,絕大部份材料,還有人工都是不要錢的,也沒有地方勢力、砂霸石霸,更不會有什麼環保組織,但這些舊時空裡的麻煩沒有,但新的問題就來了,首當其次的就是本地農民和俘虜勞工之間的矛盾。

原來隨着迴歸的農民越來越多,參與建設的本地人也逐漸增多,於是在每一個工地上,都存在着本地人和洋人在一起幹活。做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受害者,天津的農民對外國人自然是沒有好感,但以前洋人在中國的勢力大,他們當然敢怒不敢言,不過現在則不同了,洋人成了階下之囚,居然被趕着爲自己蓋房孑,雖然這是海外華人的功勞,和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關糸,但這夥海外華人都是以中國人自居,因此這就有關係了,至少這些洋人在村民們的面前也都十分老實,可沒有以朔趾高氣揚的樣孑。

這一來二去,農民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於是有些早就看洋人不順,或者是有親人喪命在八國聯軍的農民開始挑釁洋人,最初還只是對洋人指指、罵罵咧咧,而洋人一來是聽不懂漢語,二來當俘虜就有當俘虜的覺悟,因此也就沒有理會。這一來也助長了一些人的氣焰,終於發展到了動手動腳。

而在俘虜當中,除了印度三哥的脾氣好,可以逆來順受以外,其他國家的俘虜可就沒有那麼好的耐性,因爲他們都是軍人出身,又大多是年輕人,血氣方剛,被罵兩句到無所謂,但要動人打人可就不幹了,自然是要還手的,因此農民和洋人之間,也發生了好幾場衝突,有一次甚致發展到雙方共計有十餘人蔘的羣毆,雙方都有幾個人受傷,而幸好是沒有出人命。

這些事情立刻引起了李鬆晨、唐松林等人的高度重視,因爲如果中外矛盾不極時化解,將來很可能會引發成大規模的械鬥,在工地上可以用來打架的工俱不少。於是馬上釆取了果斷的措施,儘量將俘虜和農民的施工分開,並且加強監管力度,由其是雙方交叉施工的時候,會加派足夠的人手監管,就算制止不了雙方打架,但以能瞭解打架的起因經過,是那一方發起,爲事後處理提供依據。

另外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加強對農民的服教育,因爲幾乎所有的打架衝突事件都是由農民挑起來的,因此要化解矛盾,首先還是要從農民這方面入手。

李鬆晨也想盡了辦法,儘可能用農民能夠理解的道理,耐心的明不能欺凌俘虜的原因,如他們己經是俘虜,欺負俘虜不算英雄,或者是把俘虜都打傷了,誰來給我們幹活呢等等。

當然李鬆晨也知道,一味的勸安撫作用不大,必須用恩威並施的手段才行,因此在勸之後,李鬆晨也鄭重宣佈,以後如果再有無故欺凌、挑釁俘虜的人,將會受到嚴懲。當然同樣也向俘虜們發出警告,再遇到農民的挑釁時,一率不許還手,而是立刻向穿越者彙報,由穿越者來處理,否則不管是否理虧,也一率將受嚴懲。畢竟當了俘虜就必須夾着尾巴做人,還想講平等,門都沒有。

應該這個時候的穿越集團在農民的心目中還是有相當高的威信力,而且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還是老實人,因此也都收斂了許多。當然,表面上的衝突是沒有了,但在背後打悶棍,下黑手,或是扔石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不過也總算是把中外的矛盾壓制在一個極的範圍內,不致於影響大局。

而這一事件也給李鬆晨提了醒,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殊情況,自己可一也不能大意,如果發生了重大的事故,那麼自己這些天的辛苦也就白廢了。

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二八五章 協商(下)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二八九章 漁人行動(一)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八十四章 造艦競標(一)第八十六章 造艦競標(三)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三五七章 大戰之前(四)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八十六章 造艦競標(三)第二四七章 天誅(四)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一一零章 抓捕(上)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三六八章 餘波未平(五)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五七三章 預備會議(八)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第三三五章 工業成就(一)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四八三章 統一商界(五)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一八九章 登陸爪哇(一)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八章 伏擊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