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

就在秦錚在日本頻頻參加會見,出席社會活動的同時,葉巖福也和日本藏相高橋是清展開了商貿協議的談判。而且和秦錚參加的活動都是一派和平、友好的氣氛不同,雙方的商貿協議談判卻是劍拔弩張,寸步不讓。因爲從談判的一開始,雙方就產生了相當大的分歧。

日本的希望是華東**能夠放寬資產資源,由其是煤碳、鐵礦、銅礦等日本最需要的資源,以及生絲、棉花等生產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並且降低這些物品的出口關稅;而對日本出口中國的主要商品如布匹、棉紗、紡織品、紙製品,則要求華東**降低、甚致是免除進口關稅;同時日本還希望華東**能夠多進口日本生產的機器設備、成品鋼鐵等工業產品。另外日本還希望能以日元作爲雙方貿易的結算貨幣。

這樣才能讓日本以最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礦產資源,生產原材料,而且自已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又能夠大量出口到中國,又能以較低的價格佔領中國的市場。不僅可以平衡購買礦產資源,生產原材料支出,還可以達到貿易順差,並且還能用日元佔據中國的貿幣市場。

但這樣要求華東**肯定是不會答應。雖然現在華東**生產的工業產品在國際上還沒什麼競爭力,出口主要是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但華東**對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的出口管制的比較嚴格,並不是爲了賺取貿易順差而無限量的出口,每年都會對當年出口的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預估個固定的數量,然後分派給需要購買的國家,如果沒有特殊事件,一般是不會購買國家的增配額;而且在出口關稅上,也經過了仔細的計算,大體和國際通行價格保持一致,讓自己的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同時又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華東**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因爲元老們都知道,靠出口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是不能長久的,歸根到底還是要發展工業化,出口工業產品,而爲了不使華東**過於依出口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纔要限制礦產資源和生產原料的出口數量,也是逼迫自己加速發展工業;而另一方面,華東**現在對外匯的需求也並不大,儘管現在華東**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機械設備,但現在中國使用的貨幣是白銀,這本身就是國際通行的金屬貨幣,華東**雖然發行銀元,但卻還是以白銀爲基礎,只是在建立了一定的國家信譽之後,逐步以紙幣取代了銀幣,而白銀就作爲對外購買的貨幣。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並非長久之機,因爲華東**畢竟成立的時間不長,根基不穩,另外民衆對紙幣的信任度仍就不高,在經濟情況良好,社會穩定時還沒有什麼,一但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兌換銀幣的熱潮,形成擠兌,而**如果沒有足夠的白銀儲備做爲錨定基金,是很難應對這樣的危機。

但華東**成立以來,先是擊敗八國聯軍,收回天津租界,並沒收了租界裡的外國資產,以及各國支付的贖俘費用,從而獲得了一大筆外匯資金,後來爪哇護僑又從荷蘭那裡獲得了一筆賠償,加上那時華東**的規模並不大,實際只有一個山東省,利用這些外匯,再補充一份白銀,基本足夠對外購買的資金,同時還能保留必要數量的白銀,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

在遠東戰爭之後,華東**得到了鉅額的賠償資金,外匯儲備極爲充足,可以說未來至少5年以內,基本都不會爲外匯擔憂,而5年之後,華東**的第2個五年計劃完成,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將會有一定的競爭力,可以靠出口工業產品賺取外匯了,另外工業發展了,能夠提供的社會產品豐富了,這樣也就無需儲備大量的白銀做爲錨定基金,因此也能用白銀換取進口。

而華東**對進口的商品也有嚴格的控制,對華東**所需要的機器設備、零備件、糧食、鋼鐵製品的進口關稅很低,有些甚致是零關稅,因爲這些都是華東**短板,因此對進口自然不會加以限制,而對布匹、棉紗、紡織品、紙製品,這類輕工產品,由於華東**正在發展,而且也有較大的產量,儘管還不足以壟斷國內的市場,華東**對這此商品的關稅相對較高,以確保進口的這些商品的價格略高一些,這樣保障華東**自身的產業發展,當然不可能答應日本的要求。

至於日本要求華東**多進口日本生產的機器設備、成品鋼鐵等工業產品,這一點華東**到沒有拒絕,因爲這些本來都是華東**需要的,日本的這些產品在質量上雖然比歐美國家的差些,但由於距離中國較近,運費低,價格也要便宜一些,但華東**不保證購買的俱體數量,一切都由市場說了算,但對這些商品都可以享受大幅減稅的利益。

而日本提出的,以日元做爲雙方貿易的結算貨幣,華東**的談判團也予以了堅決的拒絕,而是堅持以英法美德四國貨幣,以及黃金、白銀爲結算貨幣,小日本這算盤也打得太精明瞭。

華東**對日本提出的要求則是貿易對等,全面開放市場,畢競現在華東**的商品在日本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都沒有什麼競爭力,因此也無從追求太細緻的目標,只用一個貿易對等原則全部覆蓋了華東**的述求,主要還是爲將來華東**發展起來之後,全面打入日本的市場做準備。同時還提出,開放市場,貿易對等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日本的本土四島及所屬島嶼,也包括由日本控制的朝鮮半島、琉球羣島、臺灣等地區。

日本對開放市場,貿易對等的原則,在原則上到是不反對,但拒絕將朝鮮半島、琉球羣島、臺灣等地區包擴進來,因爲日本人很清楚華東**這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着眼點並不在於和這些地方發展貿易,而是借發展貿易之機,向這些地方的民間社會滲透,這當然是日本不能接受,而且日本反過來要求華東**停止支持朝鮮復興社,並將朝鮮復興社的首腦人員引渡到韓國受審。

原來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以金昌洙爲首的一批朝鮮人在華東**的支持下,成立了朝鮮復興社,總部設在瀋陽,立志於驅逐日本勢力,讓朝鮮半島恢復獨立自主,建立現代國家。原來隨人民軍從朝鮮半島撤回的朝鮮人就多達萬餘人,因此不僅建成比較完善的組織,還編制了一個團的軍隊。

由於在上海談判時,在協議中規定,朝鮮半島對華東**開放,華東**可以在朝鮮半島投資經商,建立商行等,這就給朝鮮復興社的潛回朝鮮半島活動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條件,他們持華東**的護照,以商人的身份回到朝鮮半島,在暗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號招有志之士反抗日本,並建立秘密組織,吸收人員,組織人員偷渡鴨綠江,投奔華東**,加入朝鮮復興社。

在朝鮮半島的日本人對這些活動當然也會有所察覺,但他們對持有華東**護照的朝鮮人卻很難下手,因爲華東**設在漢城的總商會,都會以華東**保護本國公民的名議出面干涉,因此除非是有非常確鑿的證據,纔有可能抓捕審訊。畢競現在日本對華東**還是相當忌殫的。

另外日本雖然控制了朝鮮半島,但朝鮮李朝尚在,在名議上李朝纔是朝鮮半島的最高統治者,雖然日本可以通過控制李朝來控制韓國上層,但對中下層社會的控制力度還很有限,朝鮮復興社的背後有華東**的支持,在韓國的中下層社會中又能找到廣泛的支持,這也讓在朝鮮半島的日本人相當頭疼。

於是在這次的貿易談判中,日本方面將這一條做爲日本的條件提出來,但華東**當然不會接這個包袱,葉巖福立刻就以這是貿易談判,不涉及政治問題,如果日本**要談這方面的問題,應在與秦錚的會談中提出來,和秦錚協商解決。

葉巖福這麼一說,高橋是清也就不好再提了,其實日本將朝鮮半島的事情放在貿易談判中提,而不是放在與秦錚的會談中提出來,就是不希望破壞雙方友好、和平的會談氣氛,但現在葉巖福明顯看破了這一點,硬是不接招,也讓日本有力無處使,而且也不能爲了朝鮮半島的事情破壞雙方的貿易談判,因此只能作罷。

不過雖然不再提朝鮮半島的事情,但在貿易方面,雙方的分歧依然十分嚴重,而且誰也不願意讓步,因此一連談了五天,除了日本在原則上同時開放市場,貿易對等的原則,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陳了。而這時秦錚在日本的訪問也告一段落,畢競該會見的都會見了,該談的也都談了,該表達的善意也都表達了,再留在日本,也沒有多大意義,無非就是作秀而已,因此秦錚決定先行回國,留下葉巖福在日本,繼續談判。

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五五七章 地主聯盟(一)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三六七章 餘波未平(四)第一六零章 日本的訪問(三)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一八七 封存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六一章 根據地(三)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一六零章 日本的訪問(三)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一四零章 合肥見聞(四)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二五四章 圈套(二)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六三一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三)第十一章 接管濟南(四)第四章 會議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一章 撤僑艦隊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一八八章 德國海軍戰略(六)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九十八章 巡視(三)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