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

在悔恨之下,段祺瑞最終還是決定固守待援,因爲現在突圍,段祺瑞心裡實在是沒有什麼把握,在突圍的過程中,清軍很可能在義勇軍的圍攻下崩潰,而固守的話還能夠多堅持幾天。

當然如果選擇固守待援,是需要有援軍才行,不然也是死路一條。不過段祺瑞認爲如果自己給鐵良、良弼再寫一封信,向他們陳明利害關係,畢竟他們是這次進剿的主將,一但進剿失利,兩人都是難辭其咎的,因此如果兩人收到自己的這封信,一定會出兵來救援自己,而且同時段祺瑞又給第二鎮統領王英楷寫了一封信,請王英楷看在同僚之誼的情份,出兵救援自己。雖然現在義勇軍己對清軍完成了四面包圍,但還是有一些空隙,少數人還是可以利用這些空隙逃出去的,也可以說這兩封信寄託着段祺瑞的全部希望。

另外現在的段祺瑞多少也有幾分自暴自棄的心態,寧可在原地固守待援,也不冒險突圍,如果鐵良、良弼兩人不發援軍來,自己就在這是全軍覆沒,以身殉職,也是讓這次進剿徹底失利,這樣鐵良、良弼也就脫不了責任。

送出了信之後,段祺瑞也下令全軍加強守備,準備迎擊義勇軍的進攻。而段祺瑞也估計,援軍趕來最快也要三天時間,最慢就不好說了,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不過段祺瑞認爲自己能夠守5-6天的時間,到不是清軍的戰鬥力不夠,而是攜帶的彈藥只有這麼多。現在清軍的總兵力約爲2萬7千左右,其中北洋三鎮的軍隊還有約1萬餘人,另外還有7千餘後勤輔助士兵,還有近萬餘其他軍隊,和義勇軍相比,人數的劣勢並不是十分明顯。

而就在第二天,義勇軍向清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首先在清軍的正面陣地,集中了75毫米野戰炮兵團全部72門75毫米野戰炮,以及華東政府在戰前緊急支援過來的6門125毫米野戰炮,向清軍的陣地展開了猛烈的炮擊。

雖然北洋新軍是按照近代軍隊的樣式編制訓練的軍隊,也十分重視火炮的運用,但畢竟是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火炮戰術的理念還是歐洲10年前的落後思路,一來是北洋新軍的戰術操典主要是參考的德國陸軍,德國教給北洋新軍的只是一些日常訓練的科目或普通的戰術,而最新炮兵戰術當然不可能教給北洋新軍的;二來是這個時代的戰術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每次局部戰爭之後,各國都會有一大堆軍事專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不斷的修改並完善既定的戰術,而在這方面,清廷顯然是功課做得不夠。而義勇軍裝配的火炮雖然不多,但運用火炮的戰術思路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這次就是集中火力,進行覆蓋性炮擊,在戰場局部形成優勢火力。

義勇軍的火力幾乎覆蓋了清軍的整個前部陣地,爆炸的聲音基本沒有停止過,而揚起的硝煙、塵土將清軍的正面陣地全部淹沒。守在陣地上的清軍也沒有想到過,義勇軍的火炮打擊竟會如此猛烈,而且清軍的陣地佈置顯然也沒有考慮防炮擊設計,因此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不過還是有相當一倍份清兵是對猛烈的炮擊產生了恐懼心理,逃出了陣地,結果被炮擊炸死。

段祺瑞坐在自己的指揮部裡,聽着外面的炮擊爆炸聲音不絕於耳,而桌上的茶杯都震掉到地上摔碎了兩個,萬沒有想到,這夥匪賊的炮擊會如此猛烈而密集,雖然段祺端號稱北洋之虎,其實到現在打過的仗也不過是一些平匪滅寇之類的小仗,那裡見過什麼大的陣仗,這麼驚人的聲勢,就連平時訓練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炮擊,因此這時段祺瑞臉色蒼白,扶着茶杯的手還在發抖。

義勇軍的炮擊差不多持續了30多分鐘,共計打出了6000餘發炮彈,而爲了準備這場反圍剿的戰爭,義勇軍準備的炮彈一共也只有1萬餘發。等到炮擊結束之後,清軍的正面陣地己被炸得一遍狼籍,面目全非了。

隨後義勇軍才正式從各戰線向清軍的陣地發動進攻,而由於清軍的正面陣地基本己被義勇軍的炮擊摧毀,守軍傷亡近半,剩餘的士兵也都無心再戰,義勇軍的士兵衝進清軍的陣地之後,清軍根本就無力再戰,紛紛敗退,幸好是這時段祺瑞還沒有放棄戰鬥,將預備隊派上來增援,和攻入清軍陣地的義勇軍士兵展開了白刃作戰,這纔算是免強暫時阻擋住了義勇軍的攻擊。

不過這時義勇軍的士氣如虹,鬥志昂揚,因此人人奮勇,個個爭先,而清軍這時卻是軍心底落,何況雙方的軍事素質、作戰經驗也相差無幾,清軍並不比義勇軍強多少,結果在刺刀交擊、寒光閃過之後,倒下的十有六七都是清兵,結果雙方激戰了20多分鐘之後,清軍終於招架不住,向後撤退而去。

這時段祺瑞的手裡只有自已的警衛隊了,在指揮部前佈置好了防線,準備迎戰己經突破了清軍正面防線的義勇軍。而義勇軍突破了清軍的正面陣地之後,立刻分兵三路,兩路去支援兩側的義勇軍,還有一路則繼續向前進攻,直搗清軍的指揮部,和段祺瑞的警衛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而且清軍其他陣地也都遭到了義勇軍的猛烈攻擊,雖然清軍的其他陣地並沒有遭到義勇軍的炮擊,但義勇軍的進攻仍就十分兇猛,而且義勇軍裝配了迫擊炮、擲彈筒、通用機槍,儘管裝配的比例比人民軍要差得多,但對清軍來說,這些武器仍然是強大的火力支援,甚致可以壓到清軍的火力,因此也給清軍的陣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不可能抽調兵力去增援正面陣地,還有的陣地甚致還向段祺瑞救援。

段祺瑞現在也是焦頭爛額,沒想到戰鬥會是這樣的結果,原來還想着可以堅守3、5天時間,那知看這樣子,只怕是連1天都守不住了,就算是鐵良、良弼派兵來援助自己,只怕也是來不及了,因此段祺瑞的心裡也不禁暗暗的後悔,如果早知道堅守待援會是這樣的結果,那還不如冒險突圍呢。

雖然突破了清軍正面陣地的義勇軍己分兵三路,因此段祺瑞的警衛隊還能免強支撐,但估計也撐不了太長的時間,因此警衛隊長請求段祺瑞立刻轉移指揮部。儘管在戰爭開始之前,段祺瑞還有些自暴自棄之心,如果等不來援軍,寧願戰死在這裡,但戰事的進展並沒有按段祺瑞預想的劇本來演,有沒有援軍還不知道,但陣地卻是守不住了。而且這時段祺瑞心裡卻生出了強烈的救生yuwang來,於是段祺瑞也趕忙下令,立刻轉移指揮部。

就在這時,清軍其他的陣地也都陸續失守,一來是義勇軍的進攻十分堅決,而且進攻的火力也十分猛烈,清軍本來就有些招架不住了;二來是正面陣地失守,也給其他陣地的清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畢竟正面陣地失守,其他陣地再堅守下去也沒有多少意義了;三來進攻正面陣地的義勇軍還分出了部份兵力支援其他戰場,因此清軍其他的陣地自然也都無法再堅守下去,清軍也很快就全面崩潰,四散敗逃。

不過這時清軍己被義勇軍全盤包圍,而且義勇軍還組織了1萬5千餘名民兵,協助義勇軍防守,雖然說不能算是水泄不通,但留給清軍騰挪的空間也不多,如果人少還可以逃出去一些,但想成建制的突圍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被義勇軍一陣火炮機槍給打了回來,因此大部份清軍只能在陣地裡來回奔走,像無頭的蒼蠅一樣亂衝亂撞,而段祺瑞帶着指揮部,也被亂軍裹脅,在陣地裡亂跑一氣,雖然也想把亂軍組織一下,只可惜現在沒有人理段祺瑞。

而各路的義勇軍也在逐步的向前推進,收縮包圍圈,步步的擠壓着清軍的空間,留給清軍範圍也越來越少,最終被分成幾個部份,集中在幾個小土崗、村落,當然也有不少清軍在義勇軍的推進過程中被殲滅,還有部份清兵則是在擠推衝撞中自相踐踏而死。

這時有部份剩餘的清軍見自己陷入包圍,走投無路,因此只好向義勇軍投降,而義勇軍也立刻從包圍圈撤開了一個缺口,讓投降的清兵放下武器,從包圍圈中出來,在指定的地點聚集;而有了一個帶頭的,自然也就有跟隨的,於是其餘清軍也都陸續向義勇軍投降。

而這時段祺瑞被裹挾在已準備投降的清軍當中,本想拔槍自殺,寧死不降,但被部下攔住,奪下了段祺瑞的手槍。但這鬧騰自然引起了義勇軍注意力,於是立刻有人過來盤問,結果發現竟是清軍的主將段祺瑞,這可是網到了一條大魚,於是立刻將段祺瑞以及一些參謀人員抓了起來,然後向指揮部報告。

經過了統計之後,這一戰義勇軍共計殲滅清兵8475人,俘虜18547人,逃走的清兵不足千人;而義勇軍陣亡1136人,受傷1893人,可以說是取得了一場完美的勝利。而且這一戰之後,雖然還有三路清軍,但這次清廷對河湖根據地的圍剿也基本失敗。

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二零一章 作戰計劃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三九四章 談判(二)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三六八章 餘波未平(五)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三八九章 對馬海戰(十五)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二二三章 談判(五)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六七七章 大獲全勝(八)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四十一章 造艦計劃(五)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