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奮起直追

衆所周知,一直以來能與魚叉導彈家族相媲美的競爭者是法國MBDA公司生產的M38/39/40飛魚反艦導彈,然而,縱觀近些年,不論是亞音速導彈還是超音速導彈,越來越多的強勁競爭對手不斷浮現。

南華聯邦亦發力,其C-200反艦導彈大跨步,在實戰中的改進意圖是要撼動美國魚叉反艦導彈國際地位。

GM-84魚叉亞聲速導彈是除AGM-119B企鵝反艦導彈(小型直升機搭載平臺)外,美海軍最核心反艦導彈。

魚叉導彈已然發展成爲一個大家族,售往世界多國海軍,截至目前,魚叉導彈家族成員包括AGM-84空射型,RGM-84艦射型,UGM-84潛射型。

C-200B中遠程全天候多用途反艦導彈是南華聯邦研製的岸對艦機動式導彈,爲C-200導彈的改進型號,其無線電測高儀的性能更加完善,戰鬥部的威力、機動性能等都有所提高,C-200B導彈也包括岸艦型、艦艦型和空艦型。

C-200B反艦導彈可部署在沿海基地、要塞或島嶼上,用來在較大海域範圍內防禦、封鎖海峽和航道,打擊敵方的驅逐艦、護衛艦和登陸艇等艦隻,保衛沿海港口、城市和海上交通線,這是伊朗急需的類型。

在制導系統上, C-200反艦導彈未引用GPS系統,而採用了慣性導航+末端雷達,據稱其制導精度與打擊精度要略低於美國魚叉導彈。

隨後,C-200B反艦導彈改爲南華聯邦的南洋星全球定位系統,隨後不僅裝備南華聯邦海空軍,還還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斯里蘭卡等地。

一個月之後,英國《防務週刊》日稱,南華聯邦最近已成功研製出新型超音速反艦導彈H-310,其優異的性能連美蘇都驚歎不已,根據設計,該導彈不僅能從飛機上發射,改型後也可從軍艦、潛艇甚至陸地機動車上發射。

H-310導彈是H-300導彈的改進型,其最大的亮點是速度,它的速度是音速的3.5倍,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款導彈都無法相比,這也使其具有更強的打擊能力。

精確性是該導彈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在已經進行的10次試驗中,它全部擊中目標。

此外,該導彈還具有基本的隱形能力,雷達幾乎捕捉不到它的信號,它比世界上的任何一款導彈還要先進一個擋次。

據悉,H-310導彈重3噸,長8米,直徑爲670mm,固體燃料推進,射程380公里,可攜帶300公斤的常規彈頭,可以從多種平臺上發射,其中包括艦隻和飛機。

導彈的戰鬥部裝有一個全球定位傳感器,可以探測目標,也可以改變飛行路線。

雖然敵我識別器的工作原理十分簡單,但在實際中卻時常工作失誤,給兩伊戰爭的空中力量帶來了巨大困擾。

雙方部隊一方則更加嚴峻,每天起飛作戰的戰機達到上千架次,控制空域範圍十分廣大,且同一空域內同一時段既有前去攻擊和護航的本方戰機,也有執行任務完畢順利返航的本方戰機,根本不可能認爲進入攔截空域的飛機就是敵機。

由於兩國部隊空中力量執行的是空中攻擊任務,攻擊編隊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以避免對方從空中無線電通話內容中得知部隊空中力量的位置,所以也不能輕易通過基地使用無線電呼號應答來判斷,所以敵我識別的問題變成了一個極大的隱患。

在戰爭後面的戰鬥中,敵我識別的問題還將帶來更多的麻煩和無謂的傷亡,整個敵我識別工作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這也是南華聯邦需要正視的問題。

敵我識別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安裝在飛機上供識別敵我之用的小型收發信機,當己方飛機被己方雷達照射時,己方飛機上的敵我識別器能接收到敵我識別器發出的詢問信號,並自動發出事先預定的回答信號或編碼,因而己方飛機上的敵我識別器判別爲友機,當敵機被我方敵我識別器照射時,敵機上的敵我識別器便無反應或回覆不出正確信號或編碼,因而己方飛機上的敵我識別器判別爲敵機。

打個比喻說,敵我識別器工作的整個過程類似於對暗號,搭上暗號的視爲友機,對不上暗號的視爲敵機。

敵我識別器的基本原理雖然非常簡單,但是現代戰爭的不斷髮展賦予了它越來越多的使命,這使得它不可避免的越來越複雜化,除了分辨敵我,還要在敵我識別信號中夾帶大量信息。

最早的敵我識別系統是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開發的MARK10系統,它起初採用了1、2、3三個詢問模式,後來爲了提高保密性能,MARK12又增加了保密模式4。

從1950年代開始,隨着民用航空業的大規模快速發展,識別系統的要求已經必須包含民航客機和貨運機,因此MARK系統從軍用向民航擴展,模式3被定爲軍民共用,也稱爲3/A模式。

其中A代表ATC,即空中交通管制,這就是民航中通常所說的航空管制的學名,此外,還增加了一個C模式,與A模式一起用於民航,民用識別信號能整合進入軍用敵我識別器是必須如此的,如果軍用敵我識別器不能有效識別民用飛機,將造成可怕的後果--在這方面,是有過歷史慘劇的。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伊朗民航公司一架空中客車A300客機執行從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機場固定航線上的655次航班時,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導彈巡彈艦在海灣上連續發射兩枚標準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炸掉了客機的一側機翼,另一枚直接命中機身,A300客機當場爆炸解體,墜落於大海之中。

機上290名平民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包括機組人員16人,乘客274人,大部分是去海灣度假勝地迪拜購物旅遊的,乘客中有118名婦女兒童,其中62名12歲以下兒童,還有38名外國旅客,這是世界上近三十年以來發生的最大誤擊客機事件。

當天下午1點30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克勞上將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根據從海灣地區獲得的最新情報,我們確信,正同伊朗海上武裝交戰的文森斯號巡洋艦爲使自己免受當時被認爲是具有敵意的飛機攻擊,擊落了一架位於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民航客機。";此言一出,舉世震驚。

一架載員290人的大型民航客機竟然能被視作具有敵意和構成威脅的飛機,這種解釋令全世界的人都無法理解,世界輿論譁然,見參聯會主席的不當用詞引發了更大輿論壓力,美國國防部也出面召開新聞發佈會,進一步解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的防空系統當時把這架A300民航客機誤判斷是懷有敵意的伊朗F-14戰鬥機,因此發射了導彈。

美國海軍方面還曾一度解釋:這架A300大型民航客機當時發送了屬於伊朗F-14戰鬥機的敵我識別信號,暗示這是伊朗自己佈設的陰謀,此言一出,再次震驚了整個世界,擁有美國最先進的宙斯盾大型防空雷達系統的美艦文森斯號巡洋艦竟然能把一架大型民航客機識別爲F-14戰鬥機讓人無法理解。

A300客機翼展44.84米,機長54.08米,機高16.62米,而F-14最大翼展19.45米,機長19.1米,機高4.88米,二者的大小几乎像大巴士和小轎車一樣差距,兩者的雷達反射信號特徵完全是迥異差別,即使這架A300大型民航客機當時發送了屬於伊朗F-14戰鬥機的敵我識別信號,那在雷達發射信號上的特徵也完全不可能混淆啊,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的誤判,實在是匪夷所思,達到了驚世駭俗的水平。

伊朗外交部不但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而且堅持認爲美國此舉是蓄意而爲,最後,美國當時的總統里根表示, 文森斯號是在再三向這架民航機發出警告而未見效後,才奉命向它開火的。

但這種說法同樣根本不能令人信服,655航班既然飛行的是一條海灣地區的固定航線民用航班,美國海軍事先又未宣佈事發海域不得進入,並且出事地點是公海上空,何來向一架執行例行航班的大型民航客機再三發出警告並且奉命向它開火的道理?

但對南華聯邦而言,敵我識別器纔是討論的重點。

實際上,南華聯邦抓緊一切時間改進設備和武器纔是重點。

第576章 話題很長九第22章 華裔力量一第573章 話題很長六第589章 狙擊手日記二第67章 物資供應地第530章 等待降落第25章 原因一第266章 交通一第41章 你的處境二第350章 全球追殺三第70章 北非的思考三第90章 突擊隊重現第543章 只是空襲第332章 貧富看法第142章 南華聯邦國家報告一第576章 話題很長九第546章 海戰二第206章 國策貫徹三第30章 也門第528章 永遠的迷第545章 海戰一第171章 秘密戰爭第196章 國家戰略二第186章 武器出口二第391章 控制亞齊第182章 真實情況第72章 使人思考的書一第66章 非洲西海岸第201章 硅資源第479章 方法第136章 海盜問題三第488章 冰姐夫第5章 刺殺一第467章 海軍生活第279章 我說了算第198章 國家戰略四第127章 閃電戰二第323章 什麼情況第26章 原因二第462章 非洲戰略第326章 稅收第30章 也門第572章 話題很長五第319章 採訪實錄四第576章 話題很長九第27章 航母編隊第48章 慘敗之後第208章 國策貫徹五第482章 突飛猛進第339章 債務危機二第372章 大隊長日記四第335章 歷史一第338章 債務危機一第49章 背水一戰第114章 復興公司故事六第93章 蘇丹內戰一第329章 博弈第156章 老撾二第470章 早已埋下二第608章 進入工作狀態第375章 千鈞一髮第319章 聞之色變第364章 只有消耗戰第263章 小意思第489章 陸戰爭論一第327章 進口問題第565章 不是單打獨鬥三第103章 戰略底氣四第605章 預警機日機十四第168章 該來的總要來五第313章 要先溝通第75章 使人思考的書四第136章 海盜問題三第581章 肅清納米比亞二第122章 遠洋捕撈一第310章 信仰第216章 僱傭軍第208章 國策貫徹五第47章 賭局開始第33章 馬達加斯加二第630章 司令部日誌二第265章 尼日利亞二第443章 初步摧毀第328章 資金髮生變化第207章 國策貫徹四第179章 南極領地第525章 不同的對手第15章 亞齊三第144章 南華聯邦國家報告三第140章 最後的清除五第192章 肌肉男四第543章 只是空襲第95章 東南亞記憶一第544章 無法取勝第326章 稅收第479章 方法第537章 總結會第242章 軍隊整編四第552章 學習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