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片開始播放,雜亂的會場瞬間安靜,所有人都全神貫注的盯着會場前方的合金幕布,生怕錯過任意一個鏡頭。
作爲《洛杉磯時報》娛樂版的主編,莎莉自然坐在了媒體席的最前排,她雙臂抱胸,認真的看着這支頗具神秘色彩的預告片。
預告片以華納公司logo標誌與黑暗騎士的暗沉背景開場,接着畫面出現了蝙蝠俠標誌性的哥譚建築和城市景觀,字幕打出了: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旅程。
隨後,布魯斯?韋恩出現,他走在一個村落裡,看起來是在追尋大反派的下落。
字幕繼續打出: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終結。
首部反派忍者集團首領忍者大師的聲音這時在畫外響起:如果你讓自己不僅僅是一個人,如果你虔誠堅持自己的理想,那麼你會完全質變,你將成爲一個傳奇,韋恩先生,一個傳奇!
鏡頭轉向一個醫院的病牀上,加里?奧德曼所飾演的吉姆?戈登警長躺在牀上,看起來受了傷,表情和聲音十分痛苦,他對對面的人說:“過去我們一直並肩戰鬥,後來你離開了…但是現在邪惡勢力發展起來了,是蝙蝠俠…必須要回來的時候了。”
此時戈登的聲音痛苦而又壓抑。
對面那個始終沒有在鏡頭中現身的人回答:“如果他已經不存在了呢?”
這似乎是在呼應第二部結尾?
莎拉不禁托起了下巴,《黑暗騎士》結尾,蝙蝠俠變成了一個離去的戰士、隱藏的英雄,但是此前演員、攝影和編劇都在採訪中或多或少的表示:杜克的這套蝙蝠俠三部曲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第三部對於前兩部的總結和呼應將成爲不可或缺的重點。
上一段的對話沒有劇情銜接,顯得有些意味深長,接下來就是快切鏡頭透露少許訊息,如蝙蝠俠的摩托車、戈登毀掉蝙蝠俠的標誌、以及超快的閃剪中出現了本集大反派“毀滅者貝恩”的臉。
接着,鏡頭回到了此前已經發布的海報上的鏡頭:搖搖欲墜的高樓、破壞的工業城市,一抹亮色的蝙蝠俠造型。鏡頭逐漸拉近到亮色上,在閃爍的白色中顯示了片名。
看完這支預告片,莎拉不禁想起了最初的《蝙蝠俠:開戰時刻》,那部影片的海報也使用了巨大的蝙蝠籠罩哥譚上空。只是那張海報是橘色背景、平面設計,而終結篇海報中,蝙蝠俠將面對的是一個末日的崩塌的哥譚。
每個英雄都有自己的旅程和開始:我們爲什麼會摔倒,因爲這樣我們纔會學着站起來;每個英雄也都有自己的終結: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作所爲。
這一切並不是結束。而是《黑暗騎士崛起》宣傳爆發的開始。
在距離影片上映還有半個月的時候,華納公司祭出了一支壓軸的13分鐘超長製作特輯,對於渴望瞭解本片製作幕後方方面面的影迷來講,這支視頻就是能滿足胃口的終極大餐。
特輯中,杜克與影片幕後主創、衆位主演悉數現身,詳解本片從故事緣起到特技拍攝、佈景搭建、特效製作、大場面拍攝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包含了大量前所未見的片場花絮、工作照等。
此外,影迷還可以前往《黑暗騎士崛起》的官方網站下載一份49頁的官方製片筆記,內容包括演職員訪談、經過修改的臺詞本、影片設計圖等等。
並且《黑暗騎士崛起》也在北美舉行了首輪媒體放映,影片獲得了現場媒體的一致讚譽。而華納兄弟也已宣佈影片將於五月份第一個週末與北美同步登陸海外97個市場。
當然,《黑暗騎士崛起》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好感,也有人抨擊影片就是一部既傻又蠢的好萊塢工業流水線產品。
對於這一點,杜克從來都不否認,他從業以來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是流水線產品,而且別說這些商業大製作,那些被小衆影迷捧到天上去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乃至《肖申克的救贖》,又有誰不是好萊塢工業流水線的產出呢?
華納兄弟在《黑暗騎士崛起》的宣傳上可謂不遺餘力,其實從很多年前開始,好萊各大影業公司就有了大片心態。即二級片得到一級片待遇,大力宣傳,全面上映,賺取豐厚利潤。
隨着暑期檔即將開始。又一個消夏電影季要到了,伴隨而來的還有充滿文藝範的觀衆關於續集、超級英雄和特效太多的抱怨,他們一面對影片滿口怨言,一面排隊買票觀看。
在他們的嘴裡,所有的商業片都是無腦的。
在追究漫長消夏電影季的罪責時,這些人對替罪羊的認定必然是一致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兩年後喬治?盧卡斯發行的《星球大戰》。
《大白鯊》也並非第一部在北美全面上映的影片。
1971年,《比利傑克》在1200家影院上映,遠遠超過《大白鯊》的465家。
《星球大戰》則只在43家影院上映,用今天的話來說是19年的“大冷門”走紅影片。不過,這兩部影片的確最早突破了1億美元票房,它們開創了“以觀影爲驚險之旅”的先河,吸引人們反覆觀看,這是《教父》望塵莫及的。
不管討厭商業片的人怎麼說,《大白鯊》和《星球大戰》的成功毋庸置疑,後者的影響力直接秒殺所有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連名字都能被一個國家拿來當做戰略忽悠另一個國家。
暑期檔影片經過這麼多年發展,自然而然出現了明顯的模式。
比如說現在的個頭很重要。
曾經杜克看過的《侏羅紀世界》裡,霸王龍讓位於更大更壯的暴虐霸王龍,因爲正如片中一個角色所說:“沒有人再對恐龍大驚小怪。”
而第一集《侏羅紀公園》明顯不同,裡面一炮打響的明星並非霸王龍,而是個頭小得多的迅猛龍——聰明、跑得快、殺傷力強。
第一代大片都由諸如大衛和歌利亞之類的故事組成,以速度和計謀對抗個頭,而勝出的是速度和計謀。
斯皮爾伯格在《大白鯊》裡安排的全是體格上的弱者,而《星球大戰》也堪稱是小個子的讚歌。
就像《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八九十年代的商業大作和新世紀之後有了明顯的不同,可以說以前的商業大片如同蘋果派一樣富有美國特色。
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法國上映時,法國文化部長宣稱它是“對法國民族特性的威脅”,並表示每個法國人都有“愛國責任”,抵制這部電影而去看法國時代片《萌芽》。
但一年後,好萊塢的海外利潤超過了國內利潤。
現如今,像邁克爾?貝執導的《變形金剛2:捲土重來》和《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這類電影的一半以上利潤都來自海外。
杜克得到的相關數據,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電影市場中國有望在2020年超越北美,好萊塢正相應的調整和宣傳其拍攝計劃。
在《鋼鐵俠3》的劇本里面的中國官員不那麼惡毒了,《變形金剛》系列裡出現中國一些銀行和其他品牌的植入廣告,曾經《哥斯拉》和《環太平洋》裡的怪獸遊遍太平洋沿岸各大城市,這都是爲什麼呢?因爲中國每天新開十家左右的影院。
好萊塢的商業策略都是在不斷 變化的,如果不能及時把握,就會栽跟頭。
比如大衛?埃裡森一直認爲大片是給男孩子看的,卻沒有發現市場這幾年的變化,直接導致《速度與激情5》後勁不足。
過往,好萊塢內部有一個專門形容核心消費客戶的詞彙——狂熱粉絲(fanboy),從這個名字上面,也能看到這批人以什麼性別爲主。
這是些收集相關商品、把dvd按字母順序排列整齊的科幻迷,臉色蒼白,不愛跟人握手,據說他們能紛紛走出擺滿任天堂遊戲機的居所讓漫威公司的新片一舉登頂。
確實,自《星球大戰》以來,各大電影公司瞄準十多歲的男孩,邁克爾?貝曾說過——“我爲十幾歲男孩拍電影。”
但那是在《暮光之城》上映之前,只有男孩能捧紅大片的錯誤觀念如今頻頻被擊得粉碎。像《飢餓遊戲》等影片,近三分之二的觀衆是女性。
然而,這些大片真的就代表無腦嗎?
“開場全是無名小卒,最終個個皆爲超級英雄。
今年的奧斯卡上,那個被杜克拒絕掉的一鏡到底的導演,終於憑藉提早出現的《鳥人》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他在影片中把漫畫電影稱作“文化大滅絕”。
這部影片無論從質量還是內容,可以說都很一般,觀衆乃至職業影評人的評語也不好。
它的勝出恰恰反映學院對票房大片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
奧斯卡或許總是錯把自己當成諾貝爾和平獎而蔑視大片迎合最小公分母,但好萊塢流水線出產的東西從本質上又有多少區別?
說白了,都是流水線產品而已,唯一的不同商業是迎合大衆,而奧斯卡片是逢迎小衆。
今天不用腦子的消遣常會變成明天深受喜愛的經典。
《盜夢空間》猶如一個電影鐘錶匠般心靈手巧,《瘋狂的麥克斯》令人振奮的電影製作絲毫不亞於過往其他任何一部影片,皮克斯拍片的藝術性、技巧性和用心程度不輸給任何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