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8 分饗河洛

眼見郗鑑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不願深談,沈哲子也就不再繼續,示意杜赫開始講述真正要在徐州施行的政令。

至於這個閹割版的宗主督護,沈哲子之所以在郗鑑面前提出來,也是在試探一下震懾力究竟如何。

如今看來,郗鑑哪怕是軍功得用,但本身也是大世族出身,對於這一政令仍然心存警惕,不願看到鄉宗崛起以衝擊世族權位,可見這一政令也是震懾力十足,足夠用來威脅江東。

其實沈哲子選擇以此震懾臺中,心內也是不乏怨氣。他北進以來,雖然權柄固執,大權獨攬,且有許多令江東臺輔心生不滿的政令,但最起碼眼下而言,他這一系列奮鬥成果還是有益於世族當權的。

最起碼如今時局中各家,無論間接還是直接,多少都受惠於沈家。這不是由沈哲子的想法所決定的,而是出身和大環境促成。但臺輔各家受惠於他,反過頭來又將沈哲子打擊鄉宗的諸多行爲當作罪狀之一,簡直就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既然如此,沈哲子也不妨敲打一下他們,如今的他已經難被舊有的規矩約束。如果那些人還是如此執迷不悟,那麼沈哲子也不介意換一批人一起玩。

這一項政令,沈哲子確定不會實施,不獨他不會,臺輔諸公更加不會。但是作爲此議發起者,他也多多少少能夠緩和與北方鄉宗門戶的關係。類似關中、河東等地,鄉宗豪強無論勢力還是規模,都遠非處於戰亂中央的中原可比。

如果仍是一味用強,只會將他們推到對立一面去。所以這一籌碼對沈哲子而言,一體兩用,既是對臺輔諸公的威懾大棒,也是對地方鄉宗的誘餌蘿蔔。

只要渡過眼下一段困難時期,消化戰果所得,未來究竟要如何,仍是他說了算。所謂的宗主督護,對北魏或是有穩定局面的好處,對江東只會是毒藥。長久傳承的統治技術,施行土斷,使流民歸籍而後授田,纔是真正合宜的政令,而不是分封那些變種的割據諸侯。

因爲有了這一項政令危言聳聽的鋪墊,接下來杜赫再言及其他方案,即便仍然不乏激進,但也並沒有再引起郗鑑的強烈反應。

比如將參與河洛一戰的徐州軍將士納入到軍功授田範圍內,這等於正式確立了沈哲子對徐州軍的統率,日後郗鑑就算是再有什麼反覆之念,也已經沒有力量阻止沈哲子對徐州的控制。

面對一些積弊日久的問題,沈哲子向來不會迎面直撞上去,這無關乎膽氣、格局,而是沒有必要。因爲任何的困境積弊,只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一旦形成的條件都有改變,問題自然也就不存。

所以對於徐州眼下現狀,沈哲子並不打算改變太多,無論人口和土地,之所以糾纏不清,衝突多多,主要還是在於存量有限,自然難免爭搶。

可是今年兩鎮收復如此多的疆土,更是收容一百多萬的難民,沈哲子又何必要去爭搶那些軍頭、鄉宗們手中資源。他們即便盤踞一時,那也是因獨特的歷史環境,等到天下悉定,漸漸入治,自然一觸即潰。即便是不願放棄,又怎麼能夠抵擋得住滾滾大勢。

未來河洛將會是經營的重點,也會是軍功授田主要集中區域。那一部分參戰的徐州軍,已經是徐州軍的主力,一旦他們被安置於河洛,自然而然會在徐州本鎮讓出大批的利益。

未來徐州刺史府只要能夠順利接收這一部分利益,彼此進行一個置換,那麼刺史府的根基和權柄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就算還存在一些小的鄉宗豪強,也已經不足在大勢方面形成阻撓,政令自然變得暢通,權威也會逐漸樹立起來。

世族多有掣肘,鄉宗不足爲恃,最起碼天下徹底入治之前,沈哲子真正仰仗的,還是圍繞在他身邊這一批軍功新貴。以天中沃土分饗將士,既能固守河洛不失,也能彰顯榮辱與共。

不管這些軍功新貴未來會演變成怎樣模樣,也不是眼下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有所預防是必須的,但若嚴防死守不作任何分享,也是過猶不及。世事總要循序漸進,他也不能因爲冬日凜寒難耐,便在夏日棉襖披身。

糾葛最深的人地矛盾有了解決的契機,其他問題便更好解決了。

得益於海運加上淮南互市的帶契,徐州目下財政狀況還不錯,郗鑑能夠輕鬆籌措三十萬斛糧食且還留有餘力,便是一個明證。

徐州財政方面的問題是管理混亂,缺乏管制,但基礎已經不錯。眼下淮南能夠提供的幫助,就是派遣一部分專業人員進駐徐州,幫忙梳理財政監管脈絡,將一應錢糧出入往來進行規範化。

眼下郗鑑畢竟還在位,沈哲子也不能越俎代庖太甚。眼下徐州管理錢糧的是郗鑑的侄子郗邁,這當中自然充滿了大量的灰色地帶,公私混淆不清。

這個時代官員德行操守要求實在不高,能夠勝任其職已經算是稱職。外任地方向來都是家道中落者重新整頓家業的重要途徑,更何況郗鑑這種軍政一手在握的方伯。

在這方面,沈哲子可以說是難得的清白,他所統治的淮南六郡,非但沒有給他帶來直接的大宗收益,反而往往需要自己掏錢貼補。當然如果算上沈家因爲他的關係而在商貿所得,那麼這個世道中最貪鄙的官員所得甚至都遠遠不及。

沈哲子派遣自己的門生馬行之率領一批賬務人才進入徐州,但財政主官仍然是郗邁。而在傢俬方面,也給了郗家極大幫助,如今海運中轉站的長江口有幾座小島,其中就有屬於郗家的。

但是郗家人丁單薄,也乏甚經營海島的經驗,在這方面,早有經營舟山羣島的沈家便能提供極大幫助,將海島價值更大程度的挖掘出來。這一點只是私下約定,自然不會明於案牘。最起碼子孫後代生計問題,郗鑑是不需要擔心了。

另外還有徐州軍的改編,徐州軍整體力量並不遜於淮南軍,在籍甲士有七萬之衆。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個虛數而已,行伍之中大量缺額,又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軍頭部曲私兵。

來日兩鎮兵力,都將置於大都督府下。沈哲子打算將徐州軍的一線作戰部隊規模壓制在三萬人以內,這倒不是小覷徐州軍的戰鬥力,而是在扣除了一部分難以改編的軍頭私兵後的規模。

沈哲子是絕對不能容忍自己軍隊中有成規模建制的部曲私兵,哪怕這一部分兵力戰鬥力極強,寧可不用,也不願因此破壞他對軍隊的整體掌控。

經過改編的徐州軍,也會像淮南軍一樣能以甲功寄食,領取軍餉。至於裁汰下來的那些部曲私兵,則是作爲二線的屯田部隊備召。正好沈哲子打算將一部分徐州將領改用爲屯田官員,分佈在徐北、青兗之間,屯田的同時,也是對地方鄉宗稍作稍作制衡。

初期的屯田,仍是大規模集中化的管理,等到未來將會進行細緻的拆分,將那些部曲私兵先歸於田畝,然後再通過政令的施加,解除他們與各自軍頭的從命隸屬關係。等到未來由此創建軍府,再將將領們進行輪流調遣任命,私兵問題自然能夠得到極大改善。

多達幾十項大大小小議題,並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達成共識。而且今次郗鑑來淮南,所率領的屬官也並不多,許多問題即便討論也因無第一手的資料而不能做出決定。

郗鑑在淮南留了五天的時間,一些大的方向達成共識,政令的施行加上一些小的細節調整,則就需要轉回徐州進行。於是郗鑑便就告辭離開,同時將沈哲子的族叔沈伊闢爲從事,率領幾十名淮南人員返回徐州。

除了討論兩鎮合併的事宜之外,郗鑑也遊覽了許多壽春城的創舉,尤其對於馨士館分外感興趣,甚至將次子郗曇都留下來在馨士館受業。

郗鑑在淮南短暫盤桓,除了送來三十萬斛米糧之外,究竟與沈大都督達成怎樣共識,外界也是衆說紛紜。其人來時聲勢不小,離開的時候則引起了更大的討論。

因爲淮南王儀駕已經行過樑郡,再過不久便將要抵達壽春。郗鑑私離鎮所已經不妥,又對淮南王避而不見,則更加引人遐想。

近來都督府一直忙於與徐州的接洽,對淮南王一行卻乏甚關注,甚至根本就沒有作出迎接的準備,這不免讓淮南王還沒到達壽春,此行便充滿了尷尬味道。

淮南王一行似乎也無法接受就這麼尷尬的進入壽春,所以在行過樑郡之後,便放慢了行程,頻頻派人進入都督府,讓都督府派遣導行引路人員,彷彿真的將要迷路了一樣。

那些書信初時還是措辭嚴厲,訓斥都督府疏於應對,漸漸語氣便放緩下來,乃至於帶上幾分軟語央求的味道,從不能輕慢淮南王儀駕威嚴,轉爲了總要維持住淮南王此行的體面。

而都督府上下官員們,仍是遵守沈哲子的指使,一切故我,各司其職,彷彿壓根不知淮南王將要到達壽春這一件事。

先把昨天的兩章補上,我先歇會兒補個覺,下午起來繼續寫。。。

0086 燒窯制器0529 辱人太甚0986 山氏可誘0709 以攻爲誘0714 定策突襲0236 忠直難存1140 佈政荊鎮0123 困龍猶鬥0613 一死難了0453 穀米盈倉0542 且疾行0680 通苑逞兇0812 王道光輝0861 三代之弊0146 重義輕財0481 苦命娘子1097 太后震怒0739 水灌穎口1104 鵲巢將覆0167 施恩不求報0774 蓄勢待擊0776 敗亡未遠0322 大誓三軍0853 馨士館0578 趁亂而進1393 幽州刺史0188 天子之淚0370 有罪當罰0135 肘腋生患0269 破莊殺賊0594 攔江劫殺0857 各有所謀0739 水灌穎口0579 臺論0497 逸少雅聞0994 人事艱難0794 一問入魂0034 授經之厚0704 奸謀敗露1174 將主輪調1402 中路小挫0375 惟強自縛0910 一步不退0952 圍殺賊軍1060 潼關在望0317 郗公之困0358 青史載我0127 情不知所起0929 淮南連騎0061 子非桃源翁1226 老羌東進1492 朝野勸進0009 再造孫吳0197 醋娘子1345 正宜殺賊1005 雉兒不恭0491 秉筆述賢0524 凜冬新芽0304 不義之戰0879 誅殺鄉賊1133 獨夫九卿1282 南來必死1353 國爭兒戲0217 幸得良配0131 破岡瀆0957 夜襲水營1075 藏甲於野0711 野中驚賊1130 蒼天有眼1262 石國途窮0316 行路難0508 禽獸之聲0347 一步之遙1217 鄉惡伏法0059 士爲知己死1214 捕系刑之1297 平陽賊蹤0422 治郡之選0570 舍家投獻0383 行臺南歸0437 臺中紛爭0222 京口風動0383 行臺南歸1097 太后震怒1341 苦中作樂0478 庶民之用1120 祖宗失德0741 大勝可喜0822 一刀之烈0023 豫州刺史1036 城破軍危0168 不如婦人1166 鄉情網羅0271 不爭無害,頤養安年0395 京口陪都0968 甜膩入骨0052 國士之喪1278 天中啓智0273 中書得志0418 裂土實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