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 章制悉定

大梁帝國三省六部這一中樞制度的確立,代表着自兩漢以來皇權對於外廷的干預和分權總算告一段落,且終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三省六部若是追溯淵源,前身其實都是君王內侍近臣,皇帝爲了保證君權得以獨大,且對外廷能夠形成有效制約,而不斷將自身的權威下放給這些近侍臣子,使他們得有資格參與到外廷行政之中,對原本三公九卿的體系不斷造成衝擊,甚至他們彼此之間也都存在着相互制約的能力。

當然,除了三省六部這一中樞主體制度的創設,遠三公九卿舊制也得於保留,只是不再作爲中樞制度的主體而僅僅只是一種補充。

這其中,三公成爲真正的榮銜用以犒獎那些正色立朝的耆老重臣。而九卿則剝離原本的政治禮遇,退化爲單純的事務性職事,用以補充三省六部偏重政策的不足。

這也算是一種褪去繁華之後的返璞歸真,九卿改爲九寺,再加上同爲事務性的五監,如是便組成獨立於三省六部之外的事務型職官體系。

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再加上一個風聞奏事、監察百官的御史臺,如是便構成了中樞官署的基本構架。

這一整套臺省、寺監的定製改革,在大業元年伊始的一年多時間內逐漸完成。這還是因爲朝廷中樞本就脫胎於原本的洛陽行臺,諸多創制其實早有雛形,在審定職權、覈定品階之餘,同樣沒有荒廢了正常的行政事務。

當然,在這一年時間當中,除了中樞改制之外,朝廷對於地方上的監控也並沒有鬆懈。

至於地方積弊,其中最大一樁就在於州權過大,這是後漢以來長久積弊,單以江東舉例,三國之中的東吳政權所以創立,基礎就在於半個揚州的江東六郡。而荊州更以分陝重鎮,屢屢抗衡中央。

更不要說,大梁皇帝沈維周本身就是從方鎮崛起,構建霸府,最終締造新朝。

所以,如何有效的限制、制約州刺史的權柄,將是大梁新朝能否長治久安的一個關鍵問題。

關於這一點,朝廷主要提出了三個解決途徑。首先便是針對州這一級行政單位的體量削弱,大州拆小,分境任事。類似舊年沈氏爲了獲取一個方鎮基礎而拆分揚州,便提供了一個經驗。

這一項工程,註定浩大,爲了保證地方上的穩定,不可追於一蹴而成的急功,因是第一批拆分的州治主要是河北地區。像是原本的冀州、幷州、幽州等州治,因地制宜,各被肢解。

隨着大業元年將近尾聲,朝廷下控州治在四十個左右,未來則肯定還要繼續推行,確保任何一個獨立州治,都不可再如此前那般體量大到足以抗衡中樞。

第二個途徑,便是流官定製,州刺史一年一評,三年一考,依照政績優劣分爲徵、流、黜等不同待遇,或徵入朝中執掌部司寺監,或流入別州繼續外任,或降品黜用。給外州任事者規定一到三年的任期,確保不會久任一地而專擅地方。

第三個途徑,則是事權下放。此前地方政令構架大體分爲州郡縣三級,大梁新朝則直接取締了郡一級行政單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郡望舊族的一種打壓。

所謂名教,立爲名分,定爲名目,號爲名節,製爲功名,以名爲教。所謂的名,狹義上就可解爲名詞。三綱五常,你無需瞭解內在機理,只需奉此名目不悖,便可成爲守禮恭謹之順民。

名詞更可引申爲概念,無需瞭解更多歷史細節與世道進化機理,你只需明白九品官人法是一個落後的、腐朽的概念,而科舉則就是一個進步的、開明的概念,後者取代前者,便是一種進步,毋庸置疑。

如此一來,世族豪門鄉聲譽望何以名爲“郡望”而非縣望或州望,這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大梁新朝創設伊始,郡作爲一個行政實體被直接廢除取締,這在無形中就化解了相當一部分郡望給世家舊族帶來的實際惠利。

州權下放,郡治廢除,相應的縣這一級行政單位的存在感便得於大大加強,而縣令也成爲大梁統治之下位卑而權重的代表。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中樞詔令下達兩千餘條,其中確定將會推行實施的政令範疇則達到一千條以上,而在這個範圍之內,單單直接詔達縣令一級的,便有七百條之多。

在這個事權下放的過程中,皇帝陛下更是親自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表示出對於縣令這一級主政一方官員的重視。像是大業元年的三月、七月、十月等,皇帝陛下連續數次親臨中書省,主持各地縣令選任委派事宜。

皇帝有此私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天中學府創設經年,培養出大批時流少賢,但這些人或限於年齡、閱歷等等,還沒有達到大事推之的層次,但若就任百里一侯,則恰如其分。

這些人可謂是真正的天子門生,入學天中以來,深受皇帝陛下理念影響。現在他們正式踏上仕途,也正能將一身所學推及四方,實實在在的給世道帶來深刻影響。

在朝廷內外百官之中,覈定品秩,其中正一品並無職官,一品者,天人也,僅僅只是作爲老臣哀榮追贈,特旨一品寄祿。

從一品六人,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併爲六公,至於充滿霸府味道的大將軍、大司馬職則廢而不授,六公往往也只是作爲榮授而非常職。

正二品爲三高官官,也是臺省正式任事官員品秩最高一等,其中尚書省左右僕射特進正二品。從二品爲東宮三長、諸軍區大都督並禁衛六軍都督,畿內及陪都諸尹即洛陽、長安、建康三尹。

正三品爲三省副職、六部尚書、東宮三客、領軍都督、太常卿、宗正卿並上州刺史等。

至於作爲地方各級官長中新貴的諸縣縣令,則依縣治大小不同而分列正七品、從七品。同時,縣令一級的官員能否快速成長起來,也關係到大梁整體官制改革的深入程度。

諸州劃分之所以需要分步進行,主因並不在於事務繁重與否,而在於朝廷缺乏擁有執政一方經驗與能力的官員儲備不足。

雖然此前洛陽行臺也儲備了相當一批人才,但是之後河北、山西的收復同樣也帶來了大量的人才缺口。就算是有秘閣少賢專項培養,在短時間內,朝廷仍然缺乏足夠成熟、能夠推以州事而任的官員,只能等待基層才力成長起來,才能將改革繼續深入推進。

整個大業元年,洛陽朝廷都在忙碌中渡過,包括皇帝陛下本人,至於三省宰輔留宿於設於門下省的政事堂,則更是家常便飯一樣尋常。

努力自然就有收穫,當大業元年將近尾聲,中樞制度改革算是暫告段落,中樞與地方都開始井然有序的運行起來。

當然改革的步伐並不會就此頓住,像是明年之後,內外政令、職任都已經運行過一段時間,優劣如何肯定也都會有所彰顯,因此僅僅只是搭建起框架的御史臺便需要仔細擴充起來。

因此在大業元年末尾,遠留守長安的李弘便被調入朝廷,正式擔任御史大夫,開始選募諸侍御史、監察御史並各州縣觀察使,可謂是磨刀霍霍向百官。

與政務上章制悉定向呼應的,便是朝廷在用兵討逆的軍事方面,同樣保持着高歌猛進的姿態。

河北謝艾所統王師仍在穩定高效的打擊圍剿着以石虎之子、僞趙王石宣爲首的羯國殘餘,並將羯國殘餘勢力驅出原趙郡、新興郡等區域,將這些羯國殘餘完全限制在了雁門、代郡等邊地,再也沒有力量去破壞河北整體的入治情況。

與此同時,隴右王師也是頻奏凱歌,在原涼州州主張重華出走東歸入洛之後,原本涼州相持不下的局面便不復存。

庾曼之在接手張重華所留下的枹罕、姑臧等重鎮之後,隨着關中援兵抵達隴上,即刻便向盤踞於張掖、酒泉等地的張祚勢力發起進攻,數戰皆勝,直將張祚逐入敦煌胡部之中,並最終在十月初勇克敦煌,胡部酋首膽寒之下獻上張祚首級。

大業元年末尾,以隴右獻捷而告圓滿結束。臘月中,皇帝陛下攜同臺省文武羣臣,於舊洛軍城並觀演武。此次演武,各邊精銳軍衆與會者共五萬之衆,甲數雖然不可稱爲至盛,但論及精悍勇武,則遠邁近代,不遜古朝。

演武之後,皇帝陛下詔示諸軍,將於天中再設講武堂,令各都督區、軍府並鄉屯並選武貢,朝廷兵部以射策、韜略、弓馬、抵技、軍器、營庶等六科武試選才,六科優選並授牙門、驍果校尉,爲國儲力,選赴戎用。

此次武舉,耗時三月有餘,內外諸軍精勇並百姓驍勇樂戰者俱活躍其中,優中擇異最終選出牙門將才三百六十人,並授舉人,以武名號。這已經是轉年春末,諸武舉將才追從奮武都督、汝南王沈雲大軍南下,匯同原荊州鎮卒正式向蜀中成漢政權發起滅國之戰!

0990 庸計累事0261 水火際遇1262 石國途窮1136 全城搜捕0806 世道務實0379 江東門戶1097 太后震怒0232 老朽無恥0417 江東無人1310 陣前投晉1245 幼獅垂危0583 勝負手0040 政不出臺省1054 不作驕狂1042 公卿趨迎0435 降人爲用0115 千金市骨0598 神仙遭災1073 懇求入室0708 汝南懸瓠0798 弄巧成拙0203 大婚0446 一敗塗地0831 教弟0130 良人非我1504 章制悉定0282 進退有據0650 無地自容1485 人間良緣1184 助胡治史1273 石城演武1095 難入石頭1427 坐困愁城0395 京口陪都1107 至死不悟0524 凜冬新芽0960 光復舊都0542 且疾行1217 鄉惡伏法0733 大獲歸南1196 小兒可恃0133 膏粱難共事0579 臺論0836 荊州可取0295 新年0573 服散必懲0090 我家有娘子0018 北府難爲兵0342 王師回攻0847 教化萬衆1175 河東謀略0251 北地孤忠0301 長豫遭厄1396 怙惡不悛1186 臨海水土誌0869 天良未泯0950 法劍無情0585 付予清議1291 河西龍駒0748 姑妄言之0906 殺其滿門0041 名士養成記0524 凜冬新芽0289 羣智羣力0277 朝議反跡0074 鹽梟之家0988 人間豪富1389 父子情深0604 師君鬥法1187 嚴父可懼1044 通苑驚變1366 無懼胡酋1248 涼事安定0608 三鎮迫王1321 樹大難伐0595 長治江州0716 護軍可期0442 血濺殿堂0537 會稽難入1501 張氏歸國1237 氐胡避諱1411 不棄殘軀0036 德鄉爲桑梓0120 還施彼身0699 虜衆誓師0696 戰前採購0380 將作大匠1120 祖宗失德0688 難堪舊事1131 繩斷分明1402 中路小挫1347 虎將歸援0547 王門舊怨1366 無懼胡酋1278 天中啓智0226 南面而去步步血漿1263 以命搏寵0297 亡命1044 通苑驚變1257 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