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5 大駕西巡

隨着關中局勢越趨平穩,尤其是三輔元氣漸漸恢復,灞上作爲出入長安的門戶,也變得越來越繁榮。灞橋附近舟車往來,使得長安這三輔核心所在也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氣象。

仲夏五月,長安周邊又小有異動,王師將士並關中軍府子弟兵沿渭水逐次向東排開,一直延伸到距離長安很遠的距離,肅清道途,嚴查過往行人。

眼見此幕,長安周邊許多民衆俱都心悸不已,奔走訪問詢問究竟發生何事。此境新定未久,人們好不容易纔享受到安穩的種種好處,實在不願變數橫生、打斷目下這種井然有序的安定生活。

這樣的恐慌倒也沒有維持太久,很快刺史府並京兆俱都宣發告令,不獨令人情安慰,更是讓人心俱都變得激憤起來:原來王師所以沿途警戒渭水水道,是因爲行臺沈大將軍不日便要駕臨長安!

得知這一消息後,三輔民衆們奔走相告,很快境域之內便人盡皆知。

對於那些世族舊戶而言,大將軍駕臨長安,少不了要召見郡縣鄉賢父老,並拔舉其中一部分才力優異者爲王命所用,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極爲難得的機會。

至於那些軍府將士們也都是興奮不已,一個個摩拳擦掌,等待於盛大演武場合憑着一身技藝而一鳴驚人。

普通的鄉社民衆們勤勉於耕織,有什麼大人物往來與他們也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卻也都變得騷動不定,心中充滿好奇,想要見識一下這位掃除關中羣賊、給他們帶來安穩生活的沈大將軍究竟是何等樣人物。

經過這數年經營,關中與洛陽行臺之間道途也變得非常通暢,雍州刺史府得到通知未久,很快便傳來大將軍儀駕已經行過河東、轉入渭水的消息。

兩日後,在三輔鄉民的萬衆期待之中,乘坐着沈大將軍並行臺一衆重要屬臣的大樓船便緩緩抵達了灞橋。

盛夏驕陽酷熱,但卻無損於民衆熱情。目下的灞上且不說雍州刺史府桓宣以降的一衆文武官員早已等候在此,周遭四野鄉民也都紛紛向此涌來,至於灞橋周邊所劃設用於觀禮迎接的區域,早已經是變得人山人海。

當那高及數丈、長則幾十丈的碩大樓船緩緩駛近時,周邊已經響起了民衆們驚歎不已的呼喝聲。長安周邊雖然也是號稱八水環繞,不乏舟船穿梭,但規模如此龐大的大艦也實在少見,這簡直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河道上的小城!

這大艦恰好名爲“長安”,早年曾經在趙國南征的淮水戰役中大放異彩,以摧枯拉朽的氣概全面壓制羯國水軍。今次大將軍選擇以此作爲西巡關中的座船,除了應景且彰顯威儀之外,另有一點那就是憑此來考驗關中漕運的修復狀況。

關中在水運方面,自然是比不上江東那麼得天獨厚,但也並非全無基礎。只是舊年因爲戰亂加上氣候的異變,令得河道多有氾濫淤積,不要說漕運,甚至就連基本的屯墾灌溉都滿足不了,每年都要爆發出程度或輕或重的旱災。

行臺入治關中,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修復關中的水域網絡,在內則恢復屯墾灌溉、緩解旱情,對外則是加強聯繫、特別是軍事上的各種資貨轉運。

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長安大艦能夠從河洛直接駛入長安門戶的灞橋,雖然在一些小段的河道上還需要兩岸人力的輔助,但也足以說明過去這幾年的經營成果之大。

圍觀的民衆們自然不瞭解這內裡的含義,他們除了感嘆大艦之宏大之外,便是各自翹首以望,希望能夠瞻仰那位沈大將軍究竟何等風采。

大艦吃水甚重,並不能直接靠岸,直接停在了河道中央,而後四面小船駛近,艦船上的大將軍親兵勝武軍將士們便各自下船,駛向岸上隊列接手碼頭兩岸的防務。

過去這幾年,由於大將軍常在行臺,勝武軍因爲要局中拱衛,作爲一個整體的軍隊編制,已經很少出現在正面的戰場上。

但這並不意味着勝武軍將士們便耽於安樂、武備鬆弛,雖然勝武軍的旗令並不外遣,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將士身上,每年都需要外調到一線的作戰部隊中進行歷練。而且各軍之中也不斷有才力、表現優異的將士被選入勝武軍中服役一段時間。

如今在整個王師體系之內,服役於勝武軍乃是一樁非常重要的履歷。哪怕是相同的才力表現,如果有此履歷,在戰場上具體的調兵佈陣,便能獲得更多的任用和表現機會。

所以如今的勝武軍已經漸漸擺脫常規的作戰部隊的使命,而是覆及整個王師系統、最重要的將校選拔和培養的機構。

其軍中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卒,在原本各自部伍中或許就是作爲尖刀精銳的先登、陷陣營主。而各軍中看來一個個威風煊赫的軍主、督護之流,在見到勝武軍中一些兵尉之類,大概還要軍禮敬拜。

碼頭上的王師將士們各自後撤,將防區讓給勝武軍接手,在看到那一個個氣勢旺盛凌厲的勝武軍將士的時候,他們各自也都是豔羨不已。或許之後某一天,這些持戈警戒儀仗中的某一個,就會成爲他們的頂頭兵長。

“先登易得、陷陣尋常,斬將亦不足誇功,平生大願唯執戈勝武而已。”

近年來廣泛流傳於王師各部的此種論調,也足以說明如今勝武軍在行臺軍隊體系中的崇高超然地位。

而對大將軍來說,隨着王師規模越來越壯大,特別是征討、鎮守、軍府、屯戍包括鄉勇等各個級別軍事構架越來越完善,他也很難再巡視各方、深入各軍行伍考察軍備如何。如今只需要通過審視勝武軍人員流動如何,便能對各軍的戰鬥力並表現如何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勝武軍接手防務之後,桓宣、李充等一衆三輔文武官員們便乘小船登上大艦,又過了片刻,身披明光鎧的沈大將軍纔在一衆屬官並武賁簇擁之下行下大艦。

“恭迎大將軍!”

“大將軍威武!”

一俟沈大將軍身影顯出,周遭一衆王師將士包括官吏們俱都振臂高呼,一時間雷鳴聲直衝霄上,覆及周遭。而一些遠遠圍觀的民衆們在聽到這些呼喊聲後,也都紛紛興致高昂的加入其中,呼喊聲此起彼伏,久久不絕。

“關中士民俱都久渴大將軍大駕光臨,捻指籌算,總算是得償所願。”

桓宣行在大將軍身側,落後半個身位,對於如此熱鬧的迎駕場合也是滿意得很。

沈哲子聞言後便哈哈一笑,先看一眼灞橋左右熱鬧至極的場面,而後便指着桓宣並其身後一衆官員們笑語道:“如此說來,倒真是相見兩歡。原本入境之前,我還擔心三輔新定未久,士民仍有疲疾,目下聞此呼聲洪亮、中氣十足,可知諸位勤懇用事,不負王命,而我也因此小得選用得宜、識人之明。”

桓宣等人聽到這話後,先是略感尷尬,畢竟目下這個場面也的確是刻意營造起來,希望能夠得於大將軍歡心,而大將軍這麼說也實在是含而不露的點透。但之後他們也都不免自豪,畢竟能夠擺出如此盛大迎駕場合,也足以彰顯他們過往功績確是不俗。

待到登岸之後,大將軍也並不再讓人準備車駕,直接上馬而後便在一衆隨員們簇擁下直向長安而去。

長安與灞橋之間,大道平坦寬敞,士民夾道十數裡瞻望大將軍威儀如何。

“那位銀甲玉面的君侯就是沈大將軍?怎麼如此年輕?”

三輔民衆對於沈大將軍之名早已如雷貫耳,可是今次才得以親見,在見到被桓宣等三輔強人們簇擁在當中的沈大將軍之後,第一反應便多是難以置信,只覺得沈大將軍的真實形象與他們想象中實在是完全相悖。

在他們看來,能夠駕馭這麼多的王師強人、震懾衆多晉胡豪強、開創行臺浩大氣象的如此尊貴的大人物,即便不是年高老邁的權奸巨滑,也該是強壯跋扈、睥睨蒼生的豪武之選。

可是他們所見的這位沈大將軍,與其威名、功業相比,則實在是太年輕了。當然也不是說他們接受不了年少位尊的權貴,那一類的情況多數都是門蔭,可是據說這位沈大將軍並非出於名門,能夠行至今日全憑自身奮鬥得來,如此便難免讓人驚歎。

而在詫異驚歎之後,他們又不免轉爲興奮喜悅起來,雖然只是遠遠觀望幾眼,但沈大將軍那英武俊美的形象卻令他們記憶深刻。

人總是一種視覺動物,肉眼看來的美態便下意識覺得其人品德必然也是高貴仁厚,反之一個相貌醜陋兇惡的人,每每會令人敬而遠之,印象不佳,只能通過更深入的接觸才能明白,原來這個人也是一個品性純良敦厚的好人。

這也談不上淺薄與否,畢竟就連孔子都有以貌取人的時候,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尋常人。

在場多數人也並沒有與沈大將軍深作接觸的機會,眼見其人俊美姿態遠異於舊年所見那些滿臉兇戾的豪強霸主,一個個便都笑逐顏開:“大將軍固是仁美表率,更難得麾下王師忠勇興盛,大概蒼天悲憫三秦父老舊年血淚苦痛,降此賢人興創仁治……”

灞橋西向未久,長安城便已經依稀在望。啓泰四年王師收復長安,當時一片殘破城邑,虎狼狐鼠竄行其中,早已無復舊年盛態。可是如今又過去了兩年的時間,長安城的營建也已經極具規模。

如今君王居江表,行臺在中州,長安城這個故漢西都便不好定位。在恢復建制、進行規劃的時候,考慮到關中在整個天下大勢中的重要地位,沈哲子親作指示將長安城在制度上比擬江東的京府,規模上則比照建康,將之作爲關中乃至於整個陝西的絕對中心進行營造。

如今的長安新城一如洛陽擇地重建,至於舊城則稍作修繕,作爲雍州刺史府並新組建的關西大軍的大本營所在。

長安城的整體規劃倒是宏大,但目前天下還遠遠稱不上是安定,加上中州的洛陽還在繼續營造着,目下的行臺在供養大軍之餘,也很難同時展開衆多大建項目,所以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長安城僅僅只是修建了一部分內城區域。

但就算如此,新進落成的城池也已經是整個關中最大的城池,宏大格局已經端倪可見。

行入長安城後,沈哲子便入住城內京兆官署,一路舟車勞頓,也並沒有即刻便召見宴請一衆入拜的屬官並鄉賢們,先是小作休養,僅僅只是接見了桓宣、江虨並李充等數人,大概瞭解一下三輔如今的經營狀況。

桓宣主管關中軍事,特別是軍府和整個關西軍的創建,雖然過往也要定期向行臺奏報進展情況,但諸多細節總也比不上面稟來的翔實。所以入府之後,他便向大將軍詳細介紹了此一類的情況。

“目下關內諸郡悉平,弘武蕭將軍更是遠行陝北,威懾上郡……至於軍府督建,如今也已經大成規模,凡關內諸郡縣之內,並設軍府三十餘,軍戶帶甲之士將近九萬之衆,雖不可稱以雄軍精銳,但鎮戍關隴、安境守土已足……”

沈哲子認真傾聽着桓宣的彙報,不時詢問一些細節,對於關西軍的營建也是非常的重視。

行臺壯大至今,軍事上的創建也是幾經轉折。像最開始北進塗中、營建樑郡的時候,沈哲子麾下班底主要還是來自江東,吳中幾郡的鄉人子弟,還有就是早年攻殺王舒時所得的江州兵戶,包括原本歷陽的流民兵。

之後北上收復壽春的淮南都督府時期,麾下軍隊再得擴充,江東子弟已經不爲大軍主流,但也還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了水軍之中。

倒不是說江東子弟不可用,兵員素質不如北方,實在是若再窮徵江東之卒,離鄉遠戍,士氣方面難免低迷,而且成本也實在是太高了。反倒不如就近中原徵發卒衆,那些流民中廣有勇力,足以爲用,而且散於郊野又是一樁隱患。

這其中改變最大的還是之後中原大勝、擊敗河北石堪之後,沈哲子又兼領徐州,麾下兵力一達幾十萬之巨。

行臺數年,數量上的實力增長並不大,主要還是消化所得、整頓內部,其中便伴隨着大規模的裁軍。

一方面勞戰十數載,那些士兵們雖然久經戰陣變得經驗豐富,但體力的下滑和舊卒的消耗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另一方面隨着行臺疆域越大,對地方上的控制也迫切需要一個可信的團體,沈哲子不願大規模引用地方鄉宗,那麼只能倚重這些出生入死的舊卒。

將士老齡化,軍隊的建設出現斷層,這是任何一個政權都要面對的隱患。特別是在永嘉之後這個大亂世,幾個胡虜政權的興衰俱都與此有關。

像是石勒早年以奴隸出身、麾下舊班底自有十八騎之稱,初時爲賊、繼而爲寇,轉戰河北,遂成霸主。但是羯國在石勒的後期其實隱患已經彰顯出來,那就是沒有一個穩定兵源的補充,而且原本的班底也都盤結起來,開始內耗。

就在原本的歷史上,羯國雖然沒有經歷過淮上的大潰敗和長達數年的分裂內鬥,但石虎上位之後其實力量也是一路衰減的。原本跟隨石勒縱橫河北、掃滅四方的強大軍隊似乎憑空消失了,而石虎累次用兵於外,也都多有大敗。

像是後世許多人所吹噓的羯國黑槊龍驤軍,也真的只是字面上好看,或許武備強大,但被麻秋這個敗家玩意帶到涼州之後,遭到謝艾率領的涼州軍重創,幾乎一戰盡覆。

這些前後截然相反的表現,背後便是軍事建設的衰弱,舊年戰卒泰半凋零,戰鬥力下滑嚴重。石虎雖然以武起家且以暴虐著稱,常情以論應該不會如此怠慢武備,但他面對一個最大的困境,那就是沒有足夠的兵源。

對於稱霸北方的羯國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比較可笑的論調,但石虎有一個最大的心結就是他不信任晉人,這就造成了對北方晉人的死命打壓與奴役,但卻不敢引爲重用。

而羯族本身便不是一個大族,體量上跟北方的晉人更是無從比較,再加上石虎奪國也給他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到了石虎的後期,似大實虛,一次東宮力士的內亂,從關中一路打到河洛,席捲半個北方,還要靠着氐羌這些外族才能平定下來。

石虎死後,氐羌西歸,羯國武力更加虛弱,晉人武裝纔再次得以上臺,這其中最具代表的自然就是李農一系的乞活軍。而冉閔之所以上臺,與乞活軍的支持關係莫大。

反觀東晉朝廷,其實也是每當北方有亂,南方便勢大一段時期。特別是胡亡氐亂、前秦崩潰的時候,北方之亂更甚永嘉,大量晉人南逃,又給南方補充了諸多兵源。但是隨着北魏漢化,局勢越穩,南方政權喪失了流民兵這一最大的兵力來源,軍事上便一路走衰。

沈哲子所以重視關西軍團的創建,所用還不在當下,而是一種居安思危的佈置。事實上隨着行臺軍事制度越趨完善,目下的兵力構成不提更遠大的目標,統一南北是綽綽有餘。

所以關西軍團的創建並不是當務之急,而是他留給子孫後代的一個後備力量。一支武裝力量想要大放光彩而又不失控,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醞釀孵化期。

特別是開創者之後的繼任者,本身便威望稍遜,他們所需要的是制度之內的穩定強大,而非憑藉個人威望與魅力號召下的超常發揮。

隨着關中漸漸穩定,行臺其實已經開始籌劃之後北伐的最重要目標,那就是北上徹底剿滅羯國石虎政權。而關西軍府的創建滿打滿算不到兩年的時間,肯定不可能大用於這一場大決戰的戰事中。

但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徹底平復關隴乃至河西、還是繼續遠擊北方諸胡,關西軍團肯定會在其中大放異彩。

雖然眼下對於關西軍不報太大的希望,但沈哲子對其未來卻是充滿信心,而且關中這些軍府雖然整體還不堪用,但框架既然已經搭建起來了,也需要集中培養一批精銳的中堅力量。

所以在聽完桓宣的彙報之後,沈哲子先是表示滿意,然後才又說道:“軍府即成,也該稍作磨礪。我今次西來,還有一項事務,那就是行臺已經決定,於關中各軍府內優中擇秀,再組一支新的精軍,與之前四軍並設。稍後還請桓侯再勞一程,通告各府。”

桓宣聞言後便點點頭,對此倒也不感意外,關中久亂之境養成民風彪悍,稍加訓練磨礪,便是精勇之選,立足於此再組建一支與奮武軍等並列的精銳之軍,也是當然之選。而且這樣一來,也有助於對關西軍的整體整合與把控。

講完了這些,沈哲子才又提起對桓宣的新安排,那就是離開關中返回行臺,以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而擔任勝武軍新的將主,同時以秦州刺史郭誦代替桓宣擔任雍州刺史,隴右都督庾曼之正式擔任秦州刺史。

對於這個安排,桓宣倒並無牴觸,早在西征之前他便明白自己留鎮關中也只是分功壓陣,而且他近年來日漸年高,已經不再適合擔任如此庶務繁忙的陝西方伯,能夠在最尊崇的時刻急流勇退,而且還是擔任勝武軍這樣超然軍隊的將主,也實在是優厚至極的安排。

沈哲子也並非涼薄之人,桓宣既然如此明知進退,他也就不吝優待,除了給桓宣榮高安排之外,新進組建的這一支關西精銳,第一任軍主準備由其子桓戎擔任。如此一來,桓戎便一躍成爲與蕭元東等人並列的行臺嫡系中堅戰將。

軍務商討完畢,天色也已經徹底黑了下來,這纔算是沈哲子的私人時間,將留鎮關中的沈勁等人召來進餐。

1247 非禮勿論1398 天兵可畏0973 大日普照0610 殷融喪命0114 大治鄉土0275 中書撬人0781 天譴滅賊0628 戎行在即0854 鄉射之禮0889 烏合之衆1356 彀中禽獸0063 可得長生乎0645 僅此而已1488 少輩入臺0198 鄉土厚望0779 大譽千秋1105 江北悉定1393 幽州刺史0166 園中驚魂1328 斬草除根1486 賢內諫君0934 封王可期1143 謀殺封氏1497 萬世不祧0134 清風徐來0459 山河舊人0540 偷閒半日1335 財帛殺陣0232 老朽無恥0485 進退兩難0862 棄王從霸0439 大崩之兆0847 教化萬衆1164 亂世宿將0590 劣跡斑斑1397 徒河慘敗0535 不得其時0020 安東將軍1151 幼子漸立0560 冒進必殃0384 溫公歸朝0246 南苑承詔御製0863 顏即正義0047 投我以木瓜0937 都下民潮0961 宏圖將展0499 畜性張揚0946 短利迷心0040 政不出臺省0538 衝營者梟首0891 諭中原檄0127 情不知所起1126 樑公抵都1454 垂死掙扎0591 恭請師君0661 襄國舊識1389 父子情深0724 老奴可厭0507 國鼎南北1139 土斷歸籍1313 奇謀不用1214 捕系刑之1051 承製拜授0322 大誓三軍1140 佈政荊鎮1010 北藝南傳0939 樑公長害0128 婚議0115 千金市骨0398 疾趨行臺1322 自取死路1365 謀事遼邊0425 萬廢待興1409 夜襲下丘1106 引而不發0243 寸絲之利0924 兵者詭道1219 蒲氏入叩1001 寧得賢良1444 惡婚難拒0857 各有所謀0036 德鄉爲桑梓1044 通苑驚變1141 改元啓泰1244 涼土難王0532 郡府功曹0442 血濺殿堂1205 與敵同行1276 盛世可望0947 左右爲難0042 冰釋前嫌0076 鄉品難入0496 名父之子0418 裂土實封0725 季龍之謀0261 水火際遇1487 少年情愁成漢篇10952 圍殺賊軍0533 南北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