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4 將主輪調

弘農楊氏串結鄉勢,雖然最終只是演變成一場鬧劇,以家門橫禍、幾近滅門了結,但是憑心而論,楊家這座塢壁選址真是非常不錯,依傍渭水,不乏攻守地理,又能兼顧照拂渭南平原。

如果不是中朝時楊家被打擊過甚,兼之後續動盪中族人又有許多流散在外,如果能專注於鄉土發展的話,沈哲子相信憑楊氏的舊望以及鄉土中的根基,所經營起來的聲勢絕對不會遜色於河東薛氏。

若是那樣的話,沈哲子在對付楊氏家門的話,也不會採用如此果決血腥的方式,肯定會要柔和得多。

正如那些鄉宗所考慮的,行臺王師並非過境強龍,而是要踏踏實實的收復疆土,再興王治。強軍誠然可以所向披靡,但是地方上的重建要遠比軍事複雜得多,若要求以長治久安,便不能將鄉土屠戮過甚。

沈哲子之所以敢於對楊家血腥鎮壓,歸根到底還是在於楊家自己本身喪失了那種鄉土門戶的立身根本,雖然看似仍然舊譽崇高,極短時間內便營造起這麼龐大的聲勢。

但是這種鄉勢串結,說到底只是一種投機行爲,乏甚內部的凝聚力,跟河東薛氏佇立鄉中數十年之久、守護一方鄉土安寧所營造出來的那種鄉基有着本質的區別。

前線幾路軍隊凱歌高奏,沈哲子雖然沒有親臨前線,在弘農境中也是忙碌的不得了。比較重要的一點,便是對弘農楊氏後續的懲治。

弘農楊氏海內名門,雖然眼下鄉資、勢位俱失,但也並不能說殺就殺了。

無論是否接受,世道就是如此,人能眼見者不過只有淺表光鮮醒目的一部分而已,就算王師北伐活人無數,但卻對弘農楊氏這種北地舊望門戶大加殘殺,在一些王師勢力所不及的地方,一個暴虐嗜殺的惡名是難免的。

這一點,並不僅僅只是當下世道積弊,人世長久以來就是如此。任何時代都有其標杆人物,而這些標杆人物的人生際遇如何,一定程度上便能反應出那個時代的些許特質。

所以對弘農楊氏,沈哲子不止要殺,還要殺得有理有據。首先便是在攻打塢壁過程中被直接轟死的楊琳,儘管人已經死了,也沒能免於責罰,梟首轅門外示衆。

還有就是此前於郡境之外被意外抓捕的郭敬,沈哲子同樣沒有客氣,轅門斬首之後,首級與楊琳並掛一處,這就是弘農楊氏勾結外寇、意圖坑陷王師的最有利證據。

而後便是弘農鄉境中鄉人們對於楊氏各種鄉土劣跡的檢舉揭發,所蒐集出來的罪證簡直數不勝數。

當然這其中肯定免不了栽贓冤枉,那些境中鄉徒們所謂體察上意,爲了取閱沈大將軍,髒水簡直不要錢的往弘農楊氏身上傾瀉。但若說完全就是冤枉了弘農楊氏,那也不盡然,這個世道想要生存立足,誰又能夠保證清白無暇?

不巧弘農楊氏撞在了行臺槍口上,被揀選豎作逆門標杆,那也沒有什麼可保留的,有什麼手段都招呼上就是。無論這些罪證別人相不相信,但是有着鄉徒的頻繁檢舉,謊言千遍就是事實,最起碼在弘農這一片鄉土中,弘農楊氏名聲確是臭不可當。

在正規的司法量刑之前,沈哲子又示意弘農鄉黨們立起一座鄉倫碑,就豎立在楊氏原本的家門族地上,碑文力陳楊氏一些比較大的罪狀,而在碑文後又各作標註究竟何人檢舉此罪。

這條舉措,實在就太毒辣了,算是徹底斬斷剷除了弘農楊氏的鄉土基礎。就算過了這一個風頭火勢,行臺赦免楊氏一部分殘餘族衆,其家門若想再在鄉土立足,首先需要警惕的便是那些列名碑上的鄉宗門戶。

如此毒計,自然不可能出自寬宏雅量的沈大將軍度內,所以從行臺趕赴弘農的李充便主動承擔了這一名聲。

李充眼下已經改名爲李弘,雖然沈哲子也並不苛令行臺屬官們避諱,但李充本身就負責司法定章,還是主動做出了迴避。畢竟眼下直稱本名也是自稱的一種說法,這對李充而言也實在有些尷尬。

接下來便是對楊氏那些殘餘之衆的追究問罪,除了首惡楊琳之外,其餘幾名近支族人也因過往這段時間過分跳脫而被判以極刑。

楊氏立家弘農數百年之久,雖然中朝時期因爲三楊的關係而被屠殺數千之衆,但是眼下再作追究,各個房支族人數量仍然堪稱龐大。若再將一些親友門戶都算上,幾乎可以說是囊括整個弘農郡中過半數的人家,由此也可見這些鄉土門戶根基之深厚。

其中大部分查有罪實的楊氏族人都被打入罪戶,編入役營。不過沈哲子也並沒有強求斬草除根,世家立足根本無非文化、鄉資、親誼等等幾項。楊氏整個郡望都被敗壞,就算日後還有起色,那也不是一兩代之間就能完成。

至於弘農郡境中其他鄉宗門戶,只要在華陰塢壁被攻破後態度還算恭順,基本還是以寬宏爲主,若是一味的苛刑重懲,整個弘農郡境中只怕都沒有了人煙。

關於整個弘農的重建興治,沈哲子也沒有時間親力親爲的主持,他從行臺將溫嶠的族親溫紀調來暫任弘農太守,又主持了一場針對弘農鄉人的小規模吏考,再加上一部分行臺配給的吏員,便初步將弘農的行政框架搭建起來。

在這諸多事務當中,沈哲子唯一確定就是在原本弘農楊氏華陰塢壁基礎上營建華陰新城,作爲未來整個弘農郡治所在。

與此同時,前線各路軍隊也是凱歌高奏,大批俘虜絡繹不絕的被押送到弘農郡境中來,而這些人便是年前年後營建潼關西面各種工事的主要勞動力。

在這過程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上洛方面的戰事,蕭元東這個人戰陣上的運氣好到簡直令沈哲子都深感嫉妒。

其人所率奮武軍前鋒,原本只是作爲掃蕩城郊、阻截退路的先遣部隊,結果在上洛城外又發生一幕奇景,郭時作爲敵軍主將,居然在戰場被己方一名普通的役卒倒戈斬殺!

眼見主將身死城外,上洛那些守軍們本就軍心不穩,下場如何可想而知,很快便徹底崩潰,越城出逃。其時襄陽軍隊以及庾曼之的潼關王師都已經行進到上洛周邊,郊野之中揀殺潰衆,最終郭敬所部數萬人馬能夠潰逃出境、退往三輔者不過區區幾千餘衆。

短短几天時間內,郭敬所部數萬人馬便被完全剿滅、掃蕩出上洛區域,最爲勇進的奮武軍甚至挺入到了京兆下屬的藍田縣,在那裡遭遇到前來接應郭敬殘部的氐人軍衆,彼此小作接觸野戰,因爲隨軍所攜箭矢、資糧等物俱有匱乏,蕭元東才又引部退回上洛,在那裡稍作休整。

即便不以玄虛的氣運而論,今次西征的第一階段中,無論是蕭元東所部的奮武軍,還是分置於王師各部的揚武軍和負責斥候清掃的弘武軍,俱都表現出色,達到了沈哲子的預期,無愧精軍之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實際斬獲的功勳,都遠遠超過了普通的軍隊。

勝武軍等幾支主力部隊,乃是集結了行臺大量的軍資投入、羅網各路王師精銳,不惜工本的打造出來的當世一流強軍,也是大將軍府下絕對的第一序列精銳。

既然打造出一流強軍,自然要委派最重要的作戰任務,所以這四軍向來不乏斬獲大功的機會,而其餘各路王師人馬也都以能夠加入四軍爲榮。沈哲子意圖打造軍隊階梯模式,讓武力人才形成上下的流通,這一意圖算是基本完成。

但四軍各種超出常規的待遇,也難免會令其餘各路人馬吃味,像是西進以來庾曼之便不乏玩笑忿言,雖然是以開玩笑的口吻,但頻頻這麼講,多少也帶出幾分真心意。並非嫉賢妒能,而是彼此之間能夠表現的機會實在相差懸殊,戰功方面自然也就難免有差異。

對於這一點,沈哲子也一直深記在心,此前只是專注于軍改而缺乏大型戰事的磨合,所以許多設想還未落實。正好需要藉着整個關中戰事,將一些措施形成定製。

比如今次西征作戰中,蕭元東的爵位和職位都是要超過庾曼之的,但沈哲子仍然將庾曼之安排爲主將,名義上對蕭元東所部奮武軍有節制的權力。

如此一來,論功方面便不會相差過分懸殊,幾支精銳部隊都是作爲軍團的一部分參戰,並不獨立承擔作戰任務。

至於奮武軍等具體的論功行賞,也要有別於普通作戰部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畢竟他們乃是大將軍府直管的軍團。

同時幾支王牌部隊的軍功中也要劃分出來一部分分授支援、策應、合圍等等諸多細則,通過相對細緻的計功方式,力圖消弭彼此之間不甚和諧的關係。

當然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有,就算是有沈哲子也不會用,就是要用這種差別的對待來形成整體的激勵。只要這種不公平不會引發惡性的敵視與排擠,便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畢竟四軍再怎麼強,也需要各路王師源源不斷的提供新血才能維持下去。

而且未來,四軍將主沈哲子也打算採用輪值的方式,四軍本身素質便是極高,在這基礎之上也就不必過分強調追求一些相對獨特的個人作戰風格,還是要兼容幷包,互補短長。

比如明年第二輪的戰事開始後,沈哲子就打算將蕭元東任命爲四軍之中最便宜的弘武軍將主,讓他負責弘武軍的野外拉練,至於奮武軍則將沈雲北調統率。

這樣的安排,倒也沒有什麼特殊深意,讓這些各部主將們對四軍戰鬥力和戰法熟悉起來,日後臨戰調度才能更加的使用得宜。

1141 改元啓泰0287 名祿之賊0877 跋扈太守0173 湯沐邑1179 虎狼犬馬1505 科考取士0812 王道光輝0143 前朝帝宗0402 殊禮厚賞0679 帝宗劫餘0621 少君之憂1367 勢在必戰1301 壯骨英魂1098 畿內連喪0256 僑居多艱0314 弄權1122 社稷大幸0900 死戰無退1385 前程共勉0710 鄉義豪傑0341 大風起0618 民心思戰0153 東海王0189 能尚公主否1467 心境曠達0910 一步不退0741 大勝可喜0722 金玉滿艙1489 我亦能爲0238 彼蒼者天0511 鼎倉國用0039 沈郎犁0789 真命水德0717 夜拔敵寨0979 巡視封國1151 幼子漸立0566 五侯並舉0600 大仇得報0365 營大難入1034 鄉賊當誅0749 忠良遭辱0372 韓晃受擒0594 攔江劫殺1042 公卿趨迎0065 知面不知心1221 衣帶血詔0514 冰火兩重1054 不作驕狂0947 左右爲難要請個假0898 再復酸棗0124 山行受阻1349 以命搏生0716 護軍可期0909 速戰速決1114 江東死局0050 賜爵關內侯1461 茶藝玄技1469 愁城難離0802 親翁救我0546 破虜參軍1492 朝野勸進0408 財大器粗0150 豎子陷我1054 不作驕狂1013 遂古之道0381 羅織有術1296 大軍入營0310 議爵1070 琅琊故人1143 謀殺封氏0921 強軍懾人0496 名父之子1146 天中學府0659 目若仇寇0106 老賊陷我0977 持刀以迫0859 嗣傳有信1036 城破軍危0065 知面不知心0323 陶公家事0540 偷閒半日0803 意在丞相0741 大勝可喜0658 廣陵難爲惑0945 徵虜將軍1133 獨夫九卿1096 大患在北0958 八關告破0013 名士雅量0677 功業之基0118 宗族何也0555 敬豫絕情1099 劫入臺苑1349 以命搏生1150 館院英才0739 水灌穎口0661 襄國舊識1301 壯骨英魂1496 新樑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