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衣帶密詔

使者說出自己的名諱,劉徵方纔勉強記起當年典韋曾與自己說過這麼一件事情。那還是典韋護送劉虞前往幽州路上發生的事情,不想今日卻又能見到故人的故人!

邴原原本北海名士,後避難流落遼東,路上被幽州亂賊餘黨追殺,恰巧劉虞經過,於是命典韋以二百人擊破山賊,解救了邴原。

自後邴原回到了北海,後來孔融投了曹操,邴原因聲名在外,也被朝廷禮聘爲官,至今爲黃門侍郎。

漢宮闕大門皆爲黃色,故有黃門之名。諸如大黃門、小黃門、黃門冗從僕射等等,不一而足,基本上都由宦官充任,獨獨黃門侍郎除外。黃門侍郎一般選公正清名之士人擔任,是爲天子近臣,常侍左右。

《後漢書·百官志三》雲:“黃門侍郎,六百石。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座。”

所謂關通中外,意思就是爲天子傳達詔令。京畿之內的多半都交給了大小黃門,而州郡之外的則多半交給黃門侍郎。

這一次的差事便交給了邴原。

聽邴原說道典韋,不免又勾起了劉徵的回憶,忍不住道:“先生說起典韋,真叫本王不勝感慨啊!故人早已陰陽兩隔,而今雖爲本王平反,不知朝廷可曾爲典將軍正名?”

典韋曾於邴原有救命之恩,聽到劉徵的話,邴原亦是唏噓不已。

“漢王不忘故人,邴原又豈能忘卻?朝議之際,在下已經提及了此事,與此詔書同時,已另有明詔,追封典韋爲忠義侯,於其故籍所在立廟爲祀!”

爲劉徵一翻案,其餘相關的人自然也都會涉及,不單是典韋,包括死在長安的司徒王允父子,太尉朱儁等等一干義士,也都被重新追封,只不過這些人都已經見不到這一刻了,不過是做給活人看的罷了!

有總比沒有好,聽到朝廷追封典韋爲忠義侯,立廟祭祀,劉徵心裡方纔算是安了心。

劉徵命人將邴原等一干使者送去了驛館好生招待,而後便立即與衆人議起曹操用意來。

不過在此之前,先有一個疑問。

邴原呈送王服冕冠時的一舉一動不止劉徵看在眼裡,其餘衆人也都瞧得真切。

“那邴原方纔似乎話裡有話,不知漢王如何看?”荀彧說道。

劉徵從馬雲祿手裡拿過冠服,仔細看了一下,從王冠到王服再到衣帶都仔細看了一遍。

突然劉徵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當即取出了其中衣帶,在手中掂量了幾下。衆人都看着漢王的舉動,不知所以。

劉徵心中暗道:“這莫不就是所謂的衣帶詔?可惜原本該是給劉備的,如今卻送來了本王這成都!”

仔細摸了一下衣帶之後,劉徵已經感覺到了其中藏有他物!確定必是衣帶詔無疑!看來此事邴原是知情人,剛纔只是礙於身後有諸多隨從在場,所以才以暗語說出!這些隨從毫無疑問必有曹操的人!

邴原自然知道情勢兇險,因此也不得不謹慎!

“漢王是發現了什麼?”馬雲祿也問道。

劉徵笑了笑,對馬雲祿說道:“此中藏有一物,請夫人爲我解開!”

衆人都不知道劉徵是怎麼突然就會想到這裡面別有心思,畢竟他們並不知道這世上還有衣帶詔這麼一個詞。

馬雲祿於是取來剪刀,小心翼翼的剪開了衣帶,當中果然露出了兩份絹帛書信!衆人無不驚訝!劉徵取過來一看,其中一份是寫給劉徵的私人書信,上言道:“漢王兄如晤,一別經年,人事蹉跎,今朕身陷囹圄,不得自主。曹賊擅權,自作威福。漢室江山陵遲,唯王兄可擎天柱!朕自知福薄才疏,不堪大位!不足以振漢室威嚴!漢王兄有世祖之風,具不世之才!麾下謀士成羣,武將如雲!天下士民,無不仰望王兄之威!若王兄志在匡扶社稷,朕雖無堯舜之明,亦願效堯舜之故事,請王兄擇機登臨大

位,以繼漢室大統……”

書信後面蓋着天子大印,確信劉協手書無疑!

此信一出,劉徵是驚訝不已!這分明是勸自己稱帝啊!

衆人見劉徵的表情,都大感意外,能有什麼事情讓漢王如此吃驚?

劉徵將書信遞給了荀彧,自己又看了另外一份密詔,這份密詔自然是天子禪位的詔書,是用來宣告天下的。

荀彧等人看了天子寫給劉徵的密信之後,反應只會比劉徵更爲驚訝!都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內容!

“這、這……這是陛下要禪位啊!”徐晃等人驚呼道。

荀彧看罷趕緊將書信疊好收了起來,又交還給了劉徵。

“漢王如何看這份天子密書?”荀彧不禁問道,衆人都望着劉徵。

此時劉徵是百感交集,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當年第一次踏進長安時,劉徵的願望是成爲周公那樣的人物,一心只想匡扶社稷,至於皇帝寶座,劉徵並沒有任何非分之想!當時劉徵還一心想着將劉協輔佐成爲一代明君。然而天不遂人願,世事難料,誰知道竟會是今天這樣的局面?當初的願望早已經成爲了夢幻泡影。而現在的劉徵卻已經不是當初那番模樣,現在的劉徵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不在乎這個至高無上的寶座

平定天下,還這個時代一個太平盛世,這依然是劉徵的夢想,唯獨這個皇帝大位,卻是一個禁忌話題。

劉徵收起兩份密詔,塞進了自己的懷中,隨後對荀彧等人說道:“當初荊州龐士元曾在本王面前談及過此事,元直、公與都在場,那時本王是作何反應,二位可以說一說。”

徐庶對荀彧等人拱手道:“那一日後,龐士元便不辭而別!”

徐庶說出這話,荀彧等人自然便知道了當時劉徵的迴應。

“本王不改初衷!此事萬勿再提!今日之事,權當沒有發生過,記住了嗎?”

劉徵一語令下,衆人齊聲應諾,就算是有不同想法,此時也再沒有人敢說出來。劉協的衣帶詔太過突然,令劉徵措手不及,也讓劉徵手下衆人有了不同的想法。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一臂之力第七百六十二章 三將來援第七百八十九章 軍法人情第六百八十五章 言外之意第八百五十章 辯證源流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章 結連壽春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曹操稱王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合肥解圍第三百二十七章 四將斬帥第七百九十五章 麒麟軍至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禪讓之詔第十五章 張任二楊來奔第五百章 厚愛之由第七百八十九章 軍法人情第八百八十一章 張郃讓功第六百九十三章 猇亭夜談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一臂之力第二百三十九章 借刀殺人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誓師伐曹第九百二十九章 安撫郭照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張飛出兵第二百五十九章 巡察縣鄉第一百一十六章 藝從何來第六百四十二章 周瑜到來第九百六十七章 罰督河西第四十三章 壽春獻寶第三百八十八章 只欠東風第四十章 坐而論道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計封二王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觸怒漢王第一千零六章 文聘陳書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軍突襲第八百九十一章 留下馬超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二姜戰死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懲治馬超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曹彰撤軍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幹南下第六百五十五章 駐軍秭歸第一千零九章 文聘脫困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急撤張飛第二百一十三章 入府議事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不戰破城第一千一百章 一招震敵第八百七十四章 祝融認父第四百二十六章 犄角之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二賊殞命第二百二十章 排兵佈陣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中再會第二百八十六章 漢王入府第六百五十九章 霍峻出擊第七百二十二章 黃權離去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張繡戰死第八百三十三章 李恢出使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漢使北上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一百七十七章 馬超出手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周生進言第三百零一章 設百工所第四百二十六章 犄角之勢第六百二十二章 劉備求情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懲治馬超第十三章 以役代租,以租換田第七百一十六章 成都情勢第二十五章 王司徒情危媚董卓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背水之法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退出洛陽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安陷落第一千章 江東之魂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駙馬都尉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小小幼麟第五百一十五章 退走上林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銅山混戰第三百零四章 射鹿仲由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九百二十五章 縮首如龜第八十四章 劉猛失智第一千零九章 文聘脫困第八百九十九章 議取荊襄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宿命對手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張嶷來報第七百八十四章 妻妾情深第四百七十八章 荊州分歧第三百三十八章 法正棄蜀第六百六十六章 漢王調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屠城之威第四十二章 江東孫策第三十二章 王允說李刺董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夙願難償第八百五十九章 二女酣鬥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計封二王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一百二十章 荊州反應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偶得許欽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呂蒙罷兵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騎來助第五百七十九章 甕中之鱉第九百零四章 休兵之議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胡綜脫身第六百五十二章 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