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衆論洶洶

張飛且戰且退,一路自虎牙灘、虎牙山退往猇亭與劉備相合,陳到於途中列陣支應,楊任、楊昂二人並未急追,等候漢王進一步命令。

劉徵這邊帶着徐庶、樸胡、馬超往前趕來,黃忠也再次派人傳來消息,言劉備軍之劉磐已經退卻,劉徵、徐庶心下已經瞭然。

二楊來問,劉徵於是命令二人退後四五里,不必再與劉備軍糾纏。

“如今看來劉備是拉着漢王演一齣戲給江東看啊!”徐庶說道。

劉徵點了點頭笑道:“若非諸葛孔明,劉備豈有這等手段!看來劉備是做好了一切準備,追也無用,我軍到時,其必已登船過江了!也罷,且看將東如何應對。”

果不其然,等劉徵兵馬進據猇亭時,劉備已經撤過江去,與關羽合兵,在江南岸駐下防禦。

現在情況是劉徵以夷陵爲大本營,佔據了猇亭前線,再往前四五十里,便是枝江,江東地盤。過江往南三十里,便是劉備的夷道城。三地呈現了一個三角之行,互相犄角。

且說柴桑處,孫權派出孫賁救援合肥,之後便努力穩住江東羣臣惴惴不安的心,等候兩路捷報。周瑜這邊倒是送來了大破高覽軍的消息,但合肥這邊卻令孫權大失所望。孫賁部才進入廬江境內不久,便遭遇了李通別部,竟被李通擊破!廬江太守李術亦被曹軍斬殺,孫河在合肥抵擋不過,只得倉皇敗逃,整個九江、大半個廬江都落入曹軍之手。江北兵馬全都退守到濡須、

襄安、舒縣、居巢一線,以防曹軍渡江而來。

戰事看起來緊急,實際上卻並未觸及江東根本,眼下的東路曹軍根本沒有水軍,即便是再拿下整個廬江,實際上也並不能夠立即對江東根基構成實質上的威脅。然而江東羣臣不這麼想!眼見着九江、廬江郡縣落入臧霸、李通、呂虔等曹軍所部之手,衆人都惶恐不已。於是紛紛前來奏報,力諫吳侯孫權,即刻令大都督周瑜撤去南陽攻勢,即刻回援廬江,以“保全”

江東基業!

孫權起初還耐心的安撫衆人,告知衆人即便丟了九江、廬江也無礙大勢,只要大都督周瑜進軍順利,遲早可以奪回二郡,但江東羣臣卻是各有心思。大多數人都是擔憂曹軍萬一涉過江來,那吳郡、丹陽等地便將要直面曹軍的兵鋒,也有少數人或多或少是因爲周瑜越發高漲的聲望。自古文臣主和,武將主戰,越是到這種時候,越是能夠表現出這樣的定

律。

仗打的越多,武將的地位越高。反之,仗打的越少,文臣的地位越高。當然也並非是要連年興兵,自然也不是要據土自安。

完全不打,或者完全不停,這都是不對的,關鍵在於這二者之間如何調和。

荀攸的計策起了效果,臧霸等人在東線對江東的施壓,使得江東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意見,前來請求孫權下令撤兵南陽的言論不絕於耳。

孫權已經開始應對不暇,雖然孫權及時從丹陽等地徵調了兵馬沿江據防,但依舊還是沒能安穩住江東衆人的心。除了在柴桑的衆人每日連番來諫言,江東六郡各郡官員將校也都紛紛致書柴桑,請求派兵協防。可事實上現在孫權手裡哪兒還有那麼多兵可調?江東主力都被周瑜帶到了荊州,這些人的意思,無疑就是要

讓孫權將周瑜調回來。在一些江東人士看來,江東與曹操之間其實並沒有根本性的仇怨。即便樊城之戰,所到底也是發生在荊州劉表的地盤上。哪怕江東兵馬已經佔據了大半個南陽,實際上並沒有進入曹操一直以來所據有的本

土。因此在一些人看來,肯定還有轉圜餘地。

連日來應對各地送來的書信,還有柴桑衆人的諫言,孫權也不免開始焦慮不安。不過孫權的焦慮不安,並非是由於曹操在東線給予自己的壓力,而是如何調合江東文武之間不同的意見。江東的存在本來就是妥協的結果。當初孫策尚武,想要純粹靠武力來征服整個江東六郡,結果是各郡反叛不斷,對抗無處不在。後來孫策才轉變了戰略思路,對江東士族進行一定的安撫,並給予了江東士

族較大的話語權,如此江東才安定下來。可惜孫策之前做了太多霸道的事情,最終還是被江東本土人刺殺。孫權接任之後,對江東士族更是尊敬有加,在郡縣權利等方面,孫權是做了很大的妥協的。除了手中兵馬,地方治理權,孫權幾乎大部分

都交給了江東士族。

人聲鼎沸,衆論洶洶,在自身安危面臨威脅的前提下,大多數人是不會再有其他考慮的。倒不是說江東衆人短視,實在是人性使然。

當然,能夠看破利弊得失的,那就不是一般人了。然而少數人總是很難抵抗多數人,江東的情況也不例外。

就在孫權開始焦頭爛額應對座下衆人的時候,劉備的求援書信也送到了柴桑!

這一下子等於是又在衆論洶洶之上加了極其重要的一碼!“主公!眼下大都督雖在南陽節節取勝,但我江東已是危機四伏!東有曹操臧霸所部,西面劉備抵擋漢王不過,若不立即令大都督撤兵回援,恐得一失二,並不爲智啊!廬江諸港若失守,則吳地危在旦夕。

若不及時馳援荊西,則漢王雄兵入荊,我江東在荊州的成果也將一旦盡失啊!”東曹掾張允出來泣陳道。

孫權本來還想極力安撫衆人,但現在劉備的求援書信送來,卻是令孫權有些措手不及。

張昭、張紘二人一直沒有發話,孫權看了看二人,二人端坐在側,安靜的任由座中衆人出言進諫。

孫權於是問張昭道:“子布先生如何看今日之局?”這兩個人的意見才至關重要,真正代表了這羣文臣的想法。張昭見孫權出言相問,於是不再沉默,拱手答道:“回稟主公,我江東不過區區六郡之地,雖還算富庶,但終究是勢單力薄,無論是財力還是兵力,相較於曹操都不可同日而語。故在下以爲,我江東方略,當以蠶食爲先,不可鯨吞豪奪。若只知進取,不知迂迴,則不免陷入後繼乏力之境地,實則恐自陷於兩難!今日廬江、荊西之危已現,若不能小心應對,只恐得不償失!”

第七百七十四章 荀彧之威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拿下馬超第八百六十章 別來無恙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一百四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問策尋陽第五百七十六章 無憂高歌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吳下阿蒙第七百一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八百四十一章 錯失邛都第七百一十四章 王商告假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董蒙之死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不戰破城第六百五十八章 向充赴死第九百九十五章 孔融之死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進收徐州第四百二十四章 攻下涪城第九百二十章 精密機器第二百二十一章 擊其中流第八百一十章 再來挑釁第一千零四章 孫權安衆第七百一十三章 黃權口風第二百七十六章 計擒二楊第二百五十八章 雲祿退兵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歃血之盟第三百七十章 留宿莊中第七百八十二章 妻妾初見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觸怒漢王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孔明斷言第四十章 坐而論道第一百七十三章 家庭糾紛第三百九十五章 劉璋起兵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屋漏逢雨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改名龍門第十一章 漢中規劃第一百二十三章 白馬公孫第七百四十七章 漢王處罰第一百一十一章 騫曼蔡琰第一千零九十章 周瑜起兵第九百九十三章 麓山對語第七百五十五章 王累狡黠第九百四十七章 藉機削權第六百一十九章 空手套狼第四百八十一章 搶先下手第八百三十一章 朵思斷後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大會海昌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江東六鎮第八百七十六章 金蟬脫殼第六百零四章 二子交鋒第六百四十八章 厚祿水鏡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寒意徹骨第八百六十五章 有何妙計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主將斷後第三百二十章 宕渠易幟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過境南陽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曹彰撤軍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已成孤軍第七百八十二章 妻妾初見第九百三十九章 卦象兇險第一千零八章 劉徵收將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扣下郭淮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吳母訓兒第九百七十六章 是否奉詔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君子坦蕩第七百四十九章 力排衆議第九百五十五章 錯看孫權第五百二十七章 雲祿說兄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董曹唱和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牛金解圍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有膽有識第七百九十九章 無妄之禍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痛貶曹操第九百五十八章 沮授再請第五百二十五章 馬超練兵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樂進反擊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排兵遣將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君王無情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酒鬼丁衝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不勝唏噓第九百三十六章 原因有三第八百六十四章 女王之書第五百六十八章 賞罰分明第四十三章 壽春獻寶第九百零九章 一言九鼎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五百四十七章 疏不間親第六百五十六章 拒受糧草第三百九十三章 栽贓嫁禍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張嶷來報第八十六章 徐晃誅逆第四百六十六章 關黃之鬥第七百九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九百四十四章 正合心意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接受提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袁術軍滅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發回鄴城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子龍出戰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架空孫靜第三百六十七章 三才賀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