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龐統留書

徐庶聽罷漁父直言,心中更是震驚不已,急忙取來書信,打開一看,其中寫道:“元直吾兄鈞鑒。適逢漢王密遣足下來邀,統不勝感激之至!竊以爲漢王聲望日隆,拓地南北,麾下文武在列,是爲明主,故爾欣然赴邀。及至江州,始聞漢王發蜀中之兵,轉徙千里,意欲東征,遂有異議,不敢苟同。漢王款宴,吾言放肆,薦吾所思,未得欣允,已知道路殊異,情性不同。統區區孤陋之客,不足爲漢王佐,漢王心志非統所能識,此君不得臣,臣不得君,非所宜也!忝列參末,非統所願,

所薦難合,王亦不諧。莫若早絕君臣之名,各得其所,吾往矣!勿念。襄陽白沙客頓首拜上。”

龐統居處在襄陽白沙洲,因此落款“襄陽白沙客”,這一個“客”字便知龐統肯定是不會回襄陽了!

信中說的很明白,“君不得臣,臣不得君”,龐統也自感並不適合爲漢王效力。

其實當徐庶被漢王單獨召去時,龐統已經知道自己未必能在漢王這裡發揮多大的作用了。因此,龐統便趁着徐庶與漢王敘話之時,書就了書信,而後不辭而別。

馬超瞧見了離營而去的龐統,但馬超本來就不甚喜歡龐統這個人,因此並未阻攔,只是詢問了去處。

徐庶讀罷龐統留給自己的書信,不禁悵然良久,看來真是“一場誤會”!世間不乏賢才,但未必都能合適。從劉徵角度來說,他所需要的人才必須是跟他心志相合的,這就跟人穿鞋一樣,總得找合腳的。

若是人臣肯“委屈”自己主動改變來適應人主,那也可以達成默契。但龐統其人,本就只是剛出茅廬,心氣孤傲,若漢王不能充分令其施展才能,那便不如趁着名分爲立,早早離去。

徐庶長嘆不已,漁父又取出一卷長卷道:“這是那位先生留給漢王的!”

龐統雖然傲氣,但基本的禮節還是知道的,對徐庶這裡有了交代,總不能完全不理會漢王,因此也特意留有一卷書信給漢王,算是答謝。徐庶見龐統還另有書信給漢王,心裡倒是好受一些,這至少說明,龐統並不是帶着怨恨離開。想到這裡,徐庶不禁莞爾一笑,心道自己多慮了!以龐統豁達的心性,本來就不會因爲宴會上漢王的一聲“住口

”而心存不滿,看來是真的只是龐統覺得漢王不能盡其才罷了。

徐庶望着早已消失無蹤影的孤帆,雖然惋惜,但其中也有一絲對龐統的一絲祝福。

劉徵這邊還在等着徐庶引龐統來見自己,不久,徐庶一臉失落的來到了劉徵面前。

劉徵已經心感不妙,於是問道:“元直!你這是怎麼了?”徐庶不禁嘆了一口氣將龐統不辭而別之事詳細說了出來。劉徵聽罷,也很恍然。龐統並非庸夫,只是自己不能盡用其策而已,但這並不代表龐統不能在自己麾下發揮他的價值。劉徵沒想到龐統性情竟然是

這樣激烈,當然也看出龐統的志向不只於當一個普通參謀。

“罷了!既然無緣,如此也好!”劉徵苦笑了兩聲,看來是自己自作多情了。費了那麼多功夫,想不到找到的竟不是同路人。只是如此以來,龐統必爲曹、孫、劉一方所用,這對劉徵來說可不算個好消息。

徐庶上前道:“龐士元留有一封書信逞與漢王!”

劉徵不禁愕然,這龐統倒還真是出人意料,會面如此不痛快,竟然還能給自己留信,這倒是令劉徵對龐統又刮目相看了。

劉徵從徐庶手中結果書信,隨即打開讀了起來。“漢王聖覽:夫道有隆窳,物有興廢,有聲有寂,有光有翳。自漢立四百年來,興衰幾番。世祖中興,明章有治,和安孝順。近世以來,衝、質不永,桓、靈墜敗,英雄雲布,豪傑蓋世,家挾殊議,人懷異

計,故縱橫者欻披其胸,狙詐者暫吐其舌。

當此之世,聖王研道,探賾索微,觀天運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辯者馳說,智者應機,謀夫演略,武士奮威。雲合霧集,風激電飛,量時揆宜,用取世資。

四方樽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嬰丁禍敗,嗟道義之沈塞,愍生民之顛沛,此誠聖賢拯救之秋,烈士樹功之會也。今吾王扶危持傾,爲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夫爵高者憂深,祿厚者責重。吾王據爵高之任,當責重之地,言出於口,即爲號令,意之所存,便爲禍福。行之得道,則社稷可寧;行之失時,則

四方散亂。

國家安危,在於吾王;百姓之命,懸於執事。自華及夷,甬甬注望。吾王任重,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棄區區榮辱之機,以成大功?

聖王宰世,茅茨採椽,而萬人以寧。今之天子,零落賊子之手,令不出殿室,命不達公卿。思漢之士,欲得雄主,無不延頸鶴望。詩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

吾王體行英邈,高義蓋世,皇室至親,天序所在,若更進一步,則可延視四海,振服羣黎。上可承漢室基業,傾覆寇敵。中可斷曹氏所據,許都爲虛。下可廣封功勳,勸率士卒,爲厲兵之計。

此蓋天以與王,時不可失也!願君王深思。

統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今未得效命吾王,此天意難合也!謹以微言拜上。”龐統留給劉徵洋洋灑灑一片長文,其意大致就是自近世以來,衝、質孤幼,桓、靈二帝失政,才造成了目前的亂世局面。世事紛亂,英雄輩出,正是有爲的時候。而漢王有最高的聲望,而且又是皇室親族

,按天命順序來看,也是在天子侯選之列。雖然現在許都有天子在,但實際上完全被曹操掌控。這十餘年來,漢室越發闇弱,天下百姓漸漸對漢室失去了希望。如果這個時候,劉徵能夠站出來,向世人展現一代帝王雄主的姿態,那麼便是給天下尊奉漢室的人以希望,同時也可以斬斷曹操號召州郡的根基。最次,至少可以增加劉徵給屬下封侯賜爵的權利。這樣一來,現在巴蜀、雍涼的官吏將士,如果能夠得到足夠封賞,便可以得到更大的激勵,這等於無形之中增強了劉徵的戰力!因爲人人都會努力爭取封侯拜將!

第九十九章 晉陽功成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斬後奏第三百六十七章 三才賀壽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申儀遲疑第一百八十九章 故人相見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再殺一場第六百一十一章 江東兵威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符訪劉第一百五十四章 二賊殞命第五百一十四章 八十六拳第六百七十六章 水中捉鱉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不可信任第三百九十四章 欲加之罪第八百七十九章 決議鬥帥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都督人選第七百一十四章 王商告假第一百零一章 李儒勸胡第八十七章 牛輔排兵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惡戰伊始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黃雀在後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圖謀荊州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二百七十八章 連拔六寨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不肯罷手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一劍封喉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馬郭探問第五百九十三章 再治關中第三百九十一章 成都失和第五百七十五章 張郃死心第一百四十章 白登之圍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次興兵第五章 荀陳徐張高第五百三十章 挖墳掘墓第九百六十二章 賈詡之諫第四百八十一章 搶先下手第七百零三章 荊州息兵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歃血之盟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劉備大怒第九百四十七章 藉機削權第一百七十一章 張魯反戈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夫人出走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退出洛陽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東吳有變第六百零三章 我不負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七將齊出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陸渾大火第四百五十三章 舊制新法第九百三十五章 消耗之大第一千一百章 一招震敵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道白光第六百八十二章 送上門來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夏侯遁走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空營以待第九百五十九章 漢王惜才第六百九十一章 漢王改策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稟明夫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求賢被拒第六十八章 三才進京第六百六十七章 成都尚書第四百五十六章 九品官制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秘不發喪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本事不大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馬岱調兵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馬岱脫險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誓師伐曹第四百四十四章 戛然而止第三百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四十九章 力排衆議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漢家天威第六百六十七章 成都尚書第一百零四章 據守三關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再殺一場第九百六十九章 小妹獻舞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議結劉備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退出南郡第一千零八十章 天時將失第七百五十二章 殃及滿門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陽混戰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四中郎將第一百九十八章 曹仁殺到第七百二十二章 黃權離去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幷州擾動第七百八十八章 捷報遲來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醉敘往事第七百七十九章 交心之談第一千零二十章 禮尚往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父子較量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諸葛遁逃第一百九十九章 尋找華佗第七百五十四章 雒城危險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發南中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隔河相望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樂進囑託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鐵鎖連舟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騎來助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歃血之盟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圖謀荊州第六百六十五章 劉備止步第九十七章 夜戰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