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優撫漢中

劉徵瞧見一對老夫妻艱難收割,於是上前詢問,結果沒想到卻被老者一句話,說的愧疚不已!當場便跪在了老者跟前。

周羣等人見狀,趕緊想要山前扶起劉徵,卻被劉徵一把推開。

“老伯之子曾是我手下將士,爲劉徵捨身以殉,我今在此一拜,理所應當!”劉徵含淚說道。

老者也被劉徵這突如其來的一跪給嚇壞了!這可是漢王,當今天子之外,再無更貴者!現在卻跪拜在自己身前,老者如何不驚?

況且這世道,當兵的拋屍在外本再正常不過,這天下有多少父母再見不到兒子,又有多少妻女見不到丈夫、父親!

那麼多身居高位的人,那麼多窮兵黷武的梟雄,有誰會把這當一回事兒?

“漢王大禮,老漢我可受不起啊!若沒有漢王收留,老漢一家早就死在南陽了!哪裡還能好端端的站在這裡?人終有已死,都是天命,老漢豈能怨恨漢王?漢王快快起來。”老者趕緊上前扶起了劉徵。

劉徵不是個無情的人,更沒有那麼麻木不仁,他知道一個青壯對於一個家庭意味着什麼。

“仲直!”劉徵對周羣道。

周羣立即上前答話道:“漢王是否要對已故將屬有所優撫?”

劉徵心中驚奇,自己才還沒開口,想不到周羣已經想到了自己所想。

劉徵點點頭說道:“當年我曾從漢中帶出四萬將士,這其中有三萬家屬都在漢中,但是我卻沒能將他們帶回來。你給我擬一道檄文,遍示漢中鄉縣,具言罪己之意,以安衆心。此外,即刻傳我之命,令荀彧安排覈查漢中故屬,其家凡曾有隨我出漢中者,免稅賦三年,併發給撫卹錢,至於多少,由荀彧酌情而定。凡故屬家中再無兄弟,僅餘父母妻兒者,此優撫之策當倍行之!”

這個政策並非劉徵一時心血來潮不假思索而出。若真的按四萬戶這樣執行,那可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劉徵心中有數,當年那四萬兵馬,只有三萬出自漢中,這其中還有諸多流民絕戶,只爲參軍填飽肚子的人。真正有家小在的,估計不過一二萬戶。

以漢中目前十餘萬戶之數,此策雖然所費不少,但對漢中根基並無太大影響。且漢中府庫尚有餘糧二百萬石,足支漢中兵馬耗費。

所有人聽到劉徵這道命令,都很是欣喜,這對老夫妻聽聞漢王這話,激動的趕緊跪拜謝恩,劉徵只得趕緊上前扶起。

周羣隨身自帶筆墨書簡,當即便把劉徵的話記了下來。

還沒寫完,劉徵又對周羣說道:“再加上一句!此策爲今後定製!萬世不易!”

“漢王德懷萬民,仁播天下,周羣感佩!”說罷於是又加上了這句。

總的來說漢代稅賦在歷朝之中,算是較輕的。漢初高祖定田畝十五稅一,景帝半之,改爲三十稅一。至於後來,確有所加重。

漢代稅賦主要爲兩部分,《漢書·食貨志》載:“既收田租,又出口賦”,大致如此。

田租自然就是糧,口賦既“口錢”、“算賦”,簡而言之便是人頭稅。高祖四年始爲算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算”,商賈加倍,爲二算。後來爲了鼓勵人口繁衍,“令民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出五算”。

特殊時期,則又有不同,武帝爲伐匈奴,又增加了口錢,口錢既是對十五至五十六以外的人徵收的人頭稅,具體爲“民三歲至十四歲,出口錢二十三”,大約爲成年人的五分之一算。

很多人對這個錢的價值可能並不太瞭解,可以穀物價格來看。兩漢五穀價格,大體上一石約在百錢左右。

最賤時爲昭宣年間,“谷石五錢”,最貴時“米石至萬錢”,這是連年饑荒戰亂之時。其餘時候大體維持在百千左右,數十則賤,百餘則貴。據出土文物測量,漢石穀物約重今五十至六十斤。

張魯治理漢中這幾年,倒是風調雨順,而且本來漢中也是西北小江南,且地形封閉,鮮少有水旱之災,因而如今的漢中也算是民殷郡富,百姓的負擔並不算重。

劉徵這才選擇了以這種方式,以慰藉對數萬將士的愧疚之心。總的來說意義大於形式,劉徵需要讓漢中人都知道,自己心裡是有黎民百姓的。

劉徵請二老坐下休息,而令手下其他人都前來幫助二老收割稻穀。趙雲曾在華陰無憂谷中做了幾年農活,對這一塊並不陌生,當即便挽起袖子帶着人下了田地。

二老覺得不好意思,還想自己上手,劉徵與周羣力勸,這才安穩坐下。

“老伯家中田地有多少?”劉徵關切的問道。

老者面帶笑意的看着劉徵回答道:“多虧了漢王照顧,當年老漢來到漢中,官府分了老漢一家百畝田地!良田薄田各足有五十畝。”

老者說起這事兒,人也顯得興奮起來,對於農戶來說,沒有比田地更重要的東西了,有了田地,便能夠有收成,有了收成,纔不至於捱餓,這便是農人心中最淺顯,也是最重要的道理。

漢畝非今畝,漢畝約爲今畝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之間。漢代糧食產量雖不高,但五口之家,百畝亦足食。

劉徵聽到二老需要親耕百畝之田,可以相見這得多辛苦,於是問道:“老伯年事已高,如何能耕百畝?”

老漢惋惜的回答道:“哪有力氣耕作百畝田地啊,近些年來,年歲見長,早已不再耕種薄田,只留了眼前這五十畝良田,也盼有個好收成。”

“那薄田豈不荒廢了?”劉徵驚訝的問道。

當年自己下令全民墾荒,開出了田地數萬頃,若真的被荒廢了,那就可惜了!

老者既感恩又惋惜的說道:“如今漢中人人有田,戶戶有地,衣食豐足,那薄田費力卻欠收,許多人早都不願意耕種了。”

劉徵不解的問道:“這薄田良田因何區分?”

老者耕作了一輩子,自然最是熟悉,於是爲劉徵解釋道:“河水灌處,大多爲良田,雨水灌處,則多薄田。”

古代耕作多用河水,凡是河水能灌溉到的地方,由河水帶來的養分便能使田地變得肥沃,這便是古代田地肥料的基本來源。

第八百一十四章 三江失守第六百五十九章 霍峻出擊第二百零二章 二曹追擊第八百九十五章 再遇刺客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拙劣伎倆第六百九十章 龐統留書第三百三十八章 法正棄蜀第二百八十二章 箭矢無情第四百六十一章 冒險南進第七十七章 濟陽遇險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繼子黃襲第一百四十六章 坐山觀虎第九百二十章 精密機器第七百三十三章 守節之志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夙願難償第一千零八十章 天時將失第一百二十三章 白馬公孫第一百五十二章 劉豹中伏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陽混戰第四百八十一章 搶先下手第五百九十八章 降爲什長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一百六十六章 朱王二公第六百一十八章 轉攻江陵第五百零六章 長安生變第六百三十四章 心狠如斯第九百八十五章 樂進豪氣第九百零三章 錢糧問題第六百一十二章 用兵洈山第九百三十八章 太守孫翊第七百六十六章 劉闡脫身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七百一十三章 黃權口風第一百章 賈詡說張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幹南下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程普奉命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將有南謀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關羽病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興霸投敵第八百九十章 寄人籬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張郃死心第七百二十一章 二王殞命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君王無情第一百七十二章 趁火打劫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痛失愛女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龐統請兵第六百四十一章 退出襄陽第三百四十二章 狐篤故事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胡綜脫身第一百零三章 議封漢王第八百三十二章 事有蹊蹺第九百七十七章 陽奉陰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萬金購首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進逼許都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泰然處之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曹操問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殘樹新芽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城中縱火第五百二十四章 樸胡護印第六百六十八章 考問龐統第九百七十四章 示以不合第一百九十五章 羅氏山賊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酒鬼丁衝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放棄下雉第七百八十七章 重挫孟優第六百九十一章 漢王改策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西南塵起第七十四章 程立投曹第九百零八章 致書曹操第一百九十八章 曹仁殺到第七百五十七章 尹異找死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祝融還劍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懲治馬超第六百三十三章 姐弟衷腸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柳中合兵第九百二十六章 救兵終至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妻兒爲質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一世惡名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南湖鏖戰第九百三十二章 許都來使第四百五十一章 諸王之制第六百零九章 吳巨請罪第五百七十章 攻心爲上第五百三十八章 奔走無路第四百八十八章 犛牛騾馬第六百四十一章 退出襄陽第七百四十章 羣狼戰術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進收徐州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虎將破關第二百七十八章 連拔六寨第四百四十二章 非常之法第五十四章 北進白波谷第三百章 優撫漢中第八百零六章 以彼之道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遷往長安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收服史阿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馬超誘敵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釜底抽薪第九百四十一章 暴怒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