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理念衝突

劉錫命有些抓狂,這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過現在已經把舅舅請過來了,那也只能努力將其說服。

他想了想說道:“舅父所說君明臣賢,外甥不敢苟同,試爲舅父詳說。先說朝中諸公,昔日張江陵厲行改革,朝廷府庫日漸充盈,魏忠賢時,亦曾充實大內,然至今日,朝廷又落到入不敷出的地步,近年來屢增加派可見一斑,如此至少說明歷任首輔及大司徒者不明經濟之道,竟至國家無錢糧可用。”

“再說流賊亂軍,其初起之時,只因陝北天災日久,百姓家無餘糧,不得不揭竿而起,當此之時,只需遣一重臣,多派錢糧賑濟即可,然一來國庫空虛,所撥錢糧杯水車薪,二來貪官橫行,賑濟錢糧落到災民手中不過十中一、二,足見地方官吏亦多是桀貪驁詐之輩。”

陳翊定頓時有些啞然,劉錫命說的這些都是實例,他也不好去反駁。

劉錫命見此狀況繼續說道:“自萬曆以來,朝中結黨之風日盛,先有東林黨起於前,後有所謂浙黨、楚黨、宣黨等並起於後。其在朝堂之中,相互攻訐,黨同伐異,每遇其他黨人所言之事,無論是否於國有利,必定羣起而攻之,自今上登極以來,國家可有一文一令利於天下者?可見滿朝重臣皆是尸位素餐之輩,哪裡來的衆正盈朝。”

“熹宗皇帝時曾想增收商稅、開增礦稅用以充實府庫,東林黨等所謂正人君子,口口聲聲言說國家與民爭利,一個個誓死相抗,看起來好不熱鬧,但是舅父豈不知如今開礦經商之人盡是官紳之家麼,哪裡來的升斗小民做這些事,由此可見此輩多是無君無父、貪財無義之徒。”

不等陳翊定出言反駁,劉錫命一下子提高嗓門,將氣勢提了上來。

“再說當今天子,甫一登基便將魏忠賢等剷除殆盡,天下人皆以爲英明神武。殊不知宦官者,皇帝之爪牙也,帝王用之以知明消息、制衡朝臣,雖有狼貪鼠竊之人,亦不過一旨可除,何必盡數誅之,導致今日不知民間疾苦,朝中黨爭無人能制。竊聞昔日熹宗皇帝曾謂今上曰‘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當今天子至今仍不知其深義。更兼七年以來,數易其相,國無定法,實開國朝先例,如此人君,可謂有治心而無治道也,天下怎能不有傾覆之危呢?”

說道這裡劉錫命也是喟然長嘆,誠然朱由檢是個好同志,他自己在宮中以身作則、厲行節儉,但是奈何從小在深宮長大,性格多疑不說,又沒有他老哥朱由校那般的帝王心術,只有到了王朝末日時才醒悟過來,派人收斂魏忠賢屍骨安葬,罵出了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確實讓人十分感嘆。

轉眼一看,卻見陳翊定面色通紅,嘴角不停抽搐,過了一會兒破口怒罵道:“混賬東西,混賬東西,好好的聖賢書不學,你從哪裡聽得這些狂悖之語,君爲臣綱,爲人臣者豈可說此不忠之語。”

劉錫命卻淡然對着陳翊定道:“孔子曰君明臣賢,孟子曰君之視臣若手足,則臣之視君若腹心,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此非教我等愚忠之道,當今天子上不能敬順天地,使天下風調雨順,下不能安頓黎庶,使百姓安居樂業,難道我輩讀書人還不能評議其過嗎?”

“你,你真是不知所謂,天下有災,只因有奸佞當道,百姓流離,更是因刁民不法,與天子有何干系。”,陳翊定一下子氣急了,沒有多想脫口而出。

劉錫命馬上抓住他話中的漏洞還擊道:“方纔舅父還說衆正盈朝,怎麼現在又成了奸佞當道了。”

噗呲,屋裡其他少年一下沒忍住低笑出來。

劉錫命看見陳翊定臉上由紅轉白,又由白轉黑,但是爲了以後管理,只好狠下心嘆了口氣正色對陳翊定施禮說道:“至於舅舅所言流民四起,只因刁民不法,外甥實難苟同。外甥以爲,人類最大的正義就是每個人爲自己生存所做的抗爭,但是如今皇帝官紳,一面橫徵暴斂,一面要求百姓順服,豈不正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況且外甥所想,也不過是壯大自身,以備非常而已,此乃未雨綢繆之策,放之四海而皆準,哪有什麼狂悖糊塗之說。”

陳翊定有些詞窮,他也沒想到這個外甥言辭這般犀利,再加上雙方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地位,劉錫命說的很多信息他聽都沒有聽說過,更無從去核實反駁,這會兒只好長嘆一聲。

“總之你這話不對,以後這些話也不要對外去說,免得耽誤了仕途,至於你那些想法,先不說家中錢糧能否支撐,便是人手也大爲不足,先照着你說的將這什麼宿舍修起來再說吧。”

劉錫命和屋裡龍驤隊衆人對視一眼,都是鬆了口氣,好歹把今天圓過去了。

不過劉錫命還是有些蛋疼,他都開始懷疑起自己請舅舅過來對還是不對了,看陳翊定這個樣子,以後說不得還要鬧出什麼幺蛾子,頓時一個腦袋三個大。

這邊陳翊定也是有些煩躁,起初劉錫命邀請他來幫忙,他本是想着替自己妹妹家的孤兒寡母照看好家業,免得被外人謀奪,哪曉得剛到了村子裡就受到這麼一番衝擊。

如今看來劉家會不會被外人謀奪不好說,但是早晚要被這大手大腳花錢的外甥敗光。

他心中嘆氣,哎,畢竟是小孩子家,天天就知道胡思亂想,國朝延續三百載,哪裡是說倒就倒的,之前自己還聽得一些縣中生員談及四川副總兵侯良柱、石柱土司秦良玉等率兵在重慶府擊退流賊張獻忠所部,打的賊兵抱頭鼠竄,四處躲避,四川有如此精兵猛將,哪裡會有這般多事。

劉錫命好不容易說服陳翊定妥協,着急忙慌地帶着龍驤隊的人出去安排鄉人做工。

陳翊定轉頭一看,見劉陳氏正有些擔心地看着自己,對她嘆了一口氣道:“都是爲兄的錯,文茂去後這幾年沒能看顧好你家,錫命也不知道從哪裡學的這些,你且放心,往日不知道也就罷了,如今我既已來了,自然要使他迴歸正道,牢記聖人之教。”

“有兄長在,我就放心多了,不過錫命如今長大了,頗有些主見,以後他若是有頂撞之處,還請兄長多多包涵。”,劉陳氏一下子轉憂爲喜,心中安定下來。

“二哥,往後這可咋辦?舅老爺吩咐的事情怎麼處理纔好,要是和你的吩咐起了衝突又該如何決斷?”

當天晚上,劉家宅子裡,陳翊定臉色發白地看着桌上慢慢裝滿的水杯,見劉家衆人都是一副虔誠的模樣,一股寒氣從他背後升起。

過了一會兒後,不等劉錫命招呼他喝杯靈水,他黑着臉輕輕推門出去,全程一言不發。

第五百四十一章 救疫河南(三)第五十二章 家丁亂戰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漢王(四)第七百零五章 登基稱帝第四百六十八章 佔領呂宋(十一)第五百七十六章 天下大亂(五)第二百八十五 府城角力(七)第五百五十二章 救疫河南(十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七百二十八章 封藩日本(二)第六百零九章 督師中原(十)第七十三章 定計未來第七十五章 再臨府城第二百零六章 村中祠堂第十三章 賣菜衝突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獻忠兵至(二)第七百二十三章 朝鮮安南(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武裝交易(二)第三百六十章 怒爲紅顏(三)第六百二十二章 吏治改革(三)第三百一十三章 名振府縣(八)第四百四十六章 南下崖州第三百章 獻忠兵至(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突襲莊園(二)第九章 府城見聞 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如沐甘霖第二百四十章 商業聯盟(一)第七百三十一章 南明離火(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獻忠兵至(四)第五百一十二章 爭奪海權(四)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六百二十二章 吏治改革(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恐嚇清軍(二)第二百零五章 過年準備第六百九十四章 驅逐韃虜(六)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領臺灣(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驅逐韃虜(七)第六百六十二章 呂宋漢王(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佔領呂宋(一)第四十四章 人心不古第三百零一章 獻忠兵至(七)第六百七十八章 呂宋漢王(十九)第十章 府城見聞 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府城角力(十)第五章 發現空間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氣象(一)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五百八十七章 圖謀宗室(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訂親謝家第四百一十三章 俘虜闖王(三)第七十章 招攬人手 三第六百七十二章 呂宋漢王(十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喬遷新居第一百七十九章 縣試張榜第四百六十三章 佔領呂宋(六)第五百一十三章 爭奪海權(五)第七百零二章 驅逐韃虜(十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關於治理(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義憤填膺第六百七十九章 稱王建國第五百五十章 救疫河南(十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中頭名(四)第四十九章 縣丞巡縣 二第一百一十章 陣前交涉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盡顯第六百八十章 北伐建虜第三百二十二章 漢中風雲(五)第四百九十章 盧象升死(一)第一百零二章 再鬥黑虎 四第四百八十一章 縣令雷洪(三)第二百七十七章 入學金泉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六百三十四章 另立新君(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轉道向東第一百二十八章 蘇氏兄弟第三十七章 拜師入學第四百七十章 佔領呂宋(十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驅逐韃虜(三)第四百零一章 安撫後院(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傳檄京師第二百九十章 清理行動(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京城盤桓(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德榮從軍(三)第五百二十二章 爭奪海權(十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驅賊漁利第三百五十六章 逆案中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佔領呂宋(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度建設第六百二十二章 吏治改革(三)第三百一十章 名振府縣(五)第六百九十二章 驅逐韃虜(四)第三百章 獻忠兵至(六)第一百四十章 其間緣由第八十五章 制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