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氣象(一)

“漢王要稱帝了!”

一則消息如同龍捲風一般瞬間刮過華夏大地。

漢元年十一月初七,中原報正式向天下宣告,漢王將於漢二年一月一日在京師正式登基稱帝。

至於爲何是一月一日,一來爲開元之時,二來取意大漢朝文治武功俱是歷代第一之意。

這也是劉錫命爲何要先將都城臨時遷到北京來的緣故,這裡除了紫禁城,其他如天壇等全都有現成了,正好便於舉行儀式。

這次登基大典,陳翊定這個門下省參知政事便是最主要的操刀人。

門下省總攬王事,下設通政寺、宗正寺、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少府寺、郎官寺、衛尉寺、欽天寺。

這些全部都是以往爲皇家服務的部門。

好在還有一衆大明舊臣和明朝制度可以參考,陳翊定這纔不至於出錯。

漢二年一月一日,欽天寺選定良辰吉時,太僕寺下屬的尚寶司、教坊司等部門各自負責的符牌印章、樂舞等事也已經準備妥當。

一日一大早,劉錫命首先派宗正寺卿劉錫禾帶領宗室子弟祭拜宗廟,祭告天地,他自己也身着皇帝冕服前往太廟禱告。

京師的百姓也早早地被髮動起來,將各自門前的大街打掃的乾乾淨淨。

太常寺還下發了數萬面小型國旗,將整個京師打扮的鮮豔多彩。

等到吉時一到,修整一新的皇極殿前鼓樂齊鳴,劉錫命從皇極殿中走出,走上大漢門再次向天禱告,同時將集議院的決議向天獻祭。

曹變蛟等人爲此還專門組織了一場大閱兵。

隨着劉錫命一聲令下,兩萬名漢軍將士踩着整齊的步伐從大漢門前大街走過。

“皇帝陛下萬歲,大漢萬歲。”

與此同時,全體大漢官員在太常寺的引導下,走過金水橋進入紫禁城,分爲文武列成兩列。

等到劉錫命在大漢門上祭告完畢,從御道上走過時,文武羣臣齊齊高呼萬歲。

進入到皇極殿中,羣臣再次山呼萬歲,劉錫賢清朗的聲音便在大殿中響起。

“朕自起兵以來,先克僞西、僞順諸逆,再破滿清蠻夷,幸得天佑,得以保全華夏。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

凡四川、兩湖、山西、陝西、江南、閩粵、山東及西南諸郡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裡。

今文武大臣百司衆庶合辭勸進,尊朕爲皇帝,以主黔黎。勉循衆請,於漢二年一月一日告祭天地於燕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漢,建元元武。

定天京爲都城,改京師爲北京,以爲陪都。

恭詣太廟,追尊四代考妣爲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於北京,冊封謝氏爲皇后。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隨着劉錫賢口中的登基詔書唸完,蘇謹帶領羣臣再次朝拜。

“大漢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緊跟着,守衛紫禁城的禁軍將士也跟着高呼起來。

“大漢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聲音直上雲霄,響徹天下。

從今天起,這天下就是大漢元武朝了。

皇極殿御座上,劉錫命正襟危坐一揮繡袍,“衆卿平身”。

“謝陛下”

“天下德政自漢而始,如今本朝再立大漢旗號,當爲天下人所知。朕今決定,以漢高皇帝立國之時爲算,以爲漢元紀年,今年便爲漢元1848年。

從今往後,天下錄事爲書皆當以漢元紀元爲憑,輔以前朝正統或本朝各皇帝年號,以今年爲例,便是漢元1848年,元武元年。”

“高皇帝建國之前,則稱爲漢元前,例如秦始皇帝登基,便是漢元前45年,其他以此類推,便可使天下之事一目瞭然。”

蘇謹激動地持笏拱手,“陛下聖明,此漢元紀元一出,天下人無論賢愚皆可知古往今來之事矣。”

皇極殿中的羣臣也是全都動容,尤其是黃宗羲等人,他們是知道以往計算曆史時間是有多困難的。

歷朝歷代的年號等十分複雜,就算寫出來也難以讓人記住,但是現在有了漢元紀元法之後,華夏的歷史頓時變得一目瞭然了。

當下,一衆朝臣全都激動拜倒,發自內心山呼。

“吾皇聖明”

御座上,劉錫命無聲大笑。

自此以後,這個世界全都要被我大漢打上牢不可滅的烙印,再也不會出現被白皮噁心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漢元1836年乃朕蒙紫微大帝啓示之年,朕欽定漢元1836年爲聖元節,往後每逢十年便要舉行大型祭祀,以向紫微大帝禱告。”

漢元1836年,也就是崇禎六年,恰好是劉錫命正式穿越過來的日子。

他當然不會忘記這麼重要的時間節點。

劉錫命這話一落,一旁站立的劉錫賢和劉錫安兩人似乎也想起了什麼,頓時臉色一變。

那一年正是二哥開始賺大錢,劉家開始起步的時候。

一想到二哥後來的一系列神秘動作,劉錫賢、劉錫安的臉色變得更加恭謹和激動了。

我劉氏果真有天命相助。

朝臣文武當中,從四川趕回來的於永凱以及穆敬難等人也都興奮難當。

他們都是劉家老人,自然對於劉家的發家史瞭如指掌,如今看來,我劉氏當真是天命所歸,心中的忠誠更甚幾分。

劉錫命沒想到自己專門點了1836年這麼一件事產生衆多的連鎖反應,因爲此時他說的話又讓全體大漢朝廷渾身一震。

“朕已立謝氏爲皇后,但是太子一職,朕思來想去,決定不再設立。”

“轟”

這一聲如同炸雷在大漢朝廷上炸響,將蘇謹等人炸的外焦裡嫩。

“陛下不可啊”

蘇謹慌忙出列奏道:“自古以來,哪有不立太子的道理,我大漢好不容易纔有了如今這樣的大好局面,萬不能因爲儲君空懸而出什麼岔子啊。”

“是啊,請陛下三思。”

羣臣紛紛上奏。

劉錫命起身負手笑道:

“朕亦知衆卿心意,不過朕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一來諸皇子現在年幼,朕也不知道誰賢明誰愚鈍,而皇帝大位事關天下百姓,朕實在無法容忍有庸碌之輩登基。”

“二來這也是爲了朕的子女考慮,諸卿翻看史書就能知道,歷來爲太子者,能夠有好下場的不多,尤其是漢孝武皇帝戾太子一案更是引得人心浮動,朕因此更不想設太子。”

眼見羣臣還有話說,劉錫命趕忙伸手製止住大家。

“朕說的並非是現在不立太子,而是要徹底廢除太子這一職務,但是國家又不可以沒有儲君,朕因此決定採用秘密立儲的方式。”

“秘密立儲?”

羣臣中驚呼連連。

大漢皇帝陛下這是要開歷史之先啊。

竇玉泉躬身出列道:

“陛下,還請陛下詳述何爲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立儲,便是此後每一任皇帝登基之時,先從諸皇子中選定一位作爲秘密儲君,同時寫下傳位詔書。”

“但是此詔書不予公開,而是裝在保密櫃中存放,朕已經命工部研製了一個保密櫃,此保密櫃鑰匙共設6把,只有6把鑰匙同時使用才能將櫃子打開取出詔書。”

“6把鑰匙分別交由丞相、總理、參知政事、大納言、太尉和宗正寺卿掌管。”

“一旦皇帝駕崩或是出現國家無主的情況,掌握鑰匙的這六人便可共同將櫃子打開,進而扶保詔書中所立之人登基爲帝。”

“譁”

如此新穎的方式,簡直是聞所未聞,大漢羣臣頓時陷入了一片討論當中。

劉錫命自顧自地笑道:

“這個方法有許多好處,歷來太子往往要受他人攻訐,畢竟人無完人,很容易被中傷,進而要麼黯然下臺,要麼鋌而走險。”

“但是按照朕的法子,除了皇帝,大家都不知道是立誰爲儲君,自然就少了許多爭鬥。”

“另外一個,朕此時寫下符合朕心意的繼承人,但是等到數年之後,如果有了更加優秀的繼承人,朕還能夠進行更換,如此便可讓朕的子女更加砥礪自身,片刻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對於天下百姓也是一件大好事。”

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七百一十九章 征服蒙古(三)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師中原(十八)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敲打第二百六十九章 倉皇而逃(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四百零一章 安撫後院(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攻打鳳陽第五百六十六章 救疫河南(二十九)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時司徒(一)第六百三十五章 另立新君(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逆案中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巡按御史第一百二十三章 事情始末第七十五章 再臨府城第六百四十六章 佔領山西第六百五十四章 恐嚇清軍(四)第四百九十四章 嶽託被俘第一百七十八章 再次擴張第二百二十九章 臨機應對第三百八十章 崇禎問策(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怒爲紅顏(五)第四十九章 縣丞巡縣 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敲打第二百五十八章 街頭賣藝第三百三十六章 德榮從軍(四)第五百一十五章 爭奪海權(七)第三十六章 求學鄉里第六百零九章 督師中原(十)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凱當官(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武裝交易(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劉家生變(四)第二百零二章 思想問題(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城中販布第六百七十九章 稱王建國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六百四十六章 佔領山西第十三章 賣菜衝突第六百九十九章 驅逐韃虜(十一)第三百一十一章 名振府縣(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圖謀宗室(十)第四百三十三章 聯結楚黨(三)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務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開關(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取道湖廣(一)第五百六十四章 救疫河南(二十七)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中頭名(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明丞相(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七十六章 老劉救美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氣象(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村中秀才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敲打第三十章 隊伍訓練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開關(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嶽託被俘第三百零三章 獻忠兵至(九)第八章 府城之行第二百九十六章 獻忠兵至(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家舊宅第二百四十九章 長腿美女(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繼續北伐第四百五十七章 轉道向東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堂爭鬥(三)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二百七十四章 入讀縣學第八十二章 城鎮規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拯救皇陵(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攻取江南(六)第四百六十八章 佔領呂宋(十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蘇州繡莊第九十九章 再鬥黑虎 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入學金泉第三百四十七章 取道湖廣(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香港海戰(二)第三百一十章 名振府縣(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明覆滅(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六百三十七章 另立新君(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清理行動(三)第二百零七章 崇禎八年第四百零三章 開始造船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中亂起第三百三十三章 德榮從軍(一)第一百零六章 紡織工坊 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漢王(四)第三百三十八章 見洪承疇第二百章 守株待兔(六)第一百一十二章 鼓舞技能第五百六十九章 圍攻武昌(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欽點狀元(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漢中風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