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北伐建虜

漢王建國的儀式一直持續了整個半天之久,有孫承宗等一幫老臣在,漢國禮儀及其完備。

但是劉錫命也並非牽線木偶,對於這些禮儀當中的一些不合理以及不合大漢風俗的部分也適當進行了刪減。

更爲關鍵的是,大漢建國的儀式是由呂宋集議院議定並且批准之後 進行。

這一點對於天下士人來說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歷來稱王稱帝全都是自己宣稱代天受命,亦或是強迫前朝禪讓轉移天命。

因爲不如此不能表明君王天命神授的權力。

劉錫命開啓先河,一方面宣稱劉氏功在天下足以稱王,另一方面則又由集議院審議通告。

這番做派做下來,等於告訴天下百姓,君權雖系神授,但也必須由百姓認可。

這事在華夏先賢中也早有出處。

荀子曰,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

劉錫命正是以此作爲依據,來宣告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大禮畢,已然成爲漢王的劉錫命在羣臣的護衛下浩浩蕩蕩走下黃鵠山,先行在楚王府行登基大典。

至於朱慈烺等人此時已經移宮到楚王一系的永安王府上暫住。

“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經過裝飾金碧輝煌的皇極殿內,劉錫命再次接受羣臣朝拜。

“寡人初即王位,正待大展宏圖,急需朝臣效命,今日便將本朝國體、官員等諸事確定,以正人心。”

身高體壯的李彪當即手捧明黃色聖旨上前宣讀道:

“奉天承運,漢王詔曰,今大漢初立,定今年爲漢元年,國旗爲五星紅旗。着令更新政體,新設官職……”

“設中書省總攬朝政,丞相總領,下設光祿寺、都察院、宣化寺、鴻臚寺、中尉寺、太史院、玄元寺、機密寺、員額寺、審計寺。”

“以蘇謹爲丞相。”

“設尚書省總攬政務,總理總領,下設戶部、邢部、計部、學部、工部、民部、商部、醫部、警部、農部、建部、運部、河部、太府寺、市舶寺、國業寺、太倉寺。”

“以竇玉泉爲總理。”

“設門下省總攬王事,參知政事總領,下設通政寺、宗正寺、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少府寺、郎官寺、衛尉寺、欽天寺。”

“以陳翊定爲參知政事。”

“單設集議院、大理寺、廷尉寺、統計寺、金吾衛、國安寺等部,直接向漢王負責。”

“設三軍都督府,太尉總領,下設思政部、武選部、車駕部、武庫部、職方部、作訓部、憲兵部、軍事大理寺。”

“以曹變蛟爲太尉。”

“各軍全部進行重新整編,軍事編制爲什、屯、曲、團、營、旅、師,每什10人,屯30人,曲120人,團400人,營1500人,旅5000人,師20000人。師以上不設編制,需要時設立提督軍事總領。”

“建立軍銜制度,武官與文官完全分開,軍銜包括公士、下士、中士、上士、軍士長、軍司馬、軍侯、副尉、都尉、校尉、副將、裨將、中郎將、衛將軍、大將軍、上將軍、元帥。”

“朝野上下統一官職稱呼,中書省、門下省皆稱卿、少卿、丞、大夫、郎中、員外郎、主事。”

“尚書省稱尚書、尚書僕射、侍中、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

“從今日起,設立中央、道、府(州)、縣、鄉五級政體,道設總督與中書省銜接,設巡撫與尚書省銜接。”

“府設太守與中書省銜接,知府與尚書省銜接,縣設刺史、知縣,鄉設鄉老、鄉令……”

……

大漢朝新定的朝制非常宏大,幾乎是將整個舊明制度進行了全盤推翻。

李彪唸完之後,全體朝臣已然目瞪口呆。

劉錫命大笑着起身,一甩袖道:

“我大漢與前代歷朝皆爲不同,因此官職制度雖然名稱多有借用,但是功能和職務卻多有不同。”

劉錫命踱步走下御座。

“自秦朝開始,中國始有大一統之王朝,而兩千年中國之政,寡人以爲,皆是秦政。”

“譁”

朝堂上,衆臣譁然。

孫傳庭疑惑躬身道:“大王,自西漢開始,國家已獨尊儒術,與秦國法家之政多有不同,不知大王爲何如此說呢?”

劉錫命笑道:

“再進一步來說,兩千年之政,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皆鄉愿之學也。”

“自秦開始,便將全國百姓視爲豬狗,全國上下獨尊君主一人,是以生殺大權、國家興廢不以天下人的意志爲轉移,而是以君王一人爲主。”

“舉國上下,費盡財務供養君王及其後嗣,這與大盜有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只在於大盜還要靠自己的刀去搶,君王卻憑一稅吏即可上門搜刮。”

“大王聖明!”

劉錫命話音一落,黃宗羲、陳子龍等人無不激動大喊。

劉錫命這一聲闡發,真可謂將天下開明士人的心聲全都說出來了。

自秦朝開始兩千餘年,朝堂上哪一天不是天下人在和君王爭鬥,所以每個朝代最長的也不過兩三百年而已。

劉錫命索性直接在御座上坐下,衝衆人道:

“承蒙諸君擡愛,願意奉我爲主,我等君臣矢志建立大同之社會,那這朝政便不能再與前同。”

“本朝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三權分立,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開,同時人民參與政治治理,如此一來天下自然可治。”

實際上劉錫命制定的這套制度,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我兔的制度。

如果明眼人來看,一眼便能發覺,這中書省與某委如出一轍。

光祿寺負責人事,相當於組織部。

宣化寺負責宣傳,相當於宣傳部。

都察院則是紀委,鴻臚寺是外交部,中尉寺爲武裝部,太史院爲國史館。

比較特別的則是玄元寺,下面分設道錄司、僧錄司和異教司,主要掌管宗教工作。

爲了感謝武當一脈在奪位過程中的幫助,劉錫命乾脆以武當玄元觀的名字冠名這一機構。

將來玄元寺更偏向誰也就不用多說了。

至於機密寺、員額寺、審計寺這些,則是分別負責保密、編制和審計工作。

尚書省中,比較特別的是太府寺,實際上是稅務局。

市舶寺爲海關,國業寺就是國資委,太倉寺則負責全國糧食儲備。

與國業寺相對應的,門下省中還設有少府寺,主要負責皇家企業。

大漢畢竟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劉錫命爲了控制政權,必須要掌握相當一大部分的財權。

當然軍權更不用說了,那是絕對不容許其他人染指的。

劉錫命一番詳細的解釋讓一衆朝臣恍然大悟,衆人不得不佩服,漢王設計此制度的精妙。

楊一鵬當場拊掌,“妙哉,妙哉,本朝制度一環扣一環,臣以爲關鍵在於監督和制衡二字。”

劉錫命仰天而笑,“善也,除此之外,三省之上再設內閣,由丞相、總理、參知政事、大納言、太尉等五人共同商議朝政,寡人稱之爲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黃宗羲低頭默唸這個新的詞語,眼中的光芒卻越發大盛。

眼見朝中制度解釋完畢,劉錫命起身走上御座,大袖一揮直接豪氣干雲吼道:

“今新朝抵定,未免天下百姓多受苦難,寡人已決意東征、北伐,誓要驅逐韃虜。”

“太尉何在!”

曹變蛟大步出列,“臣在。”

“着令三軍都督府即刻整軍,務必在三日內完成全軍整編工作,三日之後,寡人親自帶兵二十萬,光復江南。”

“臣等領命!”

朝堂上,羣臣激動莫名,全數齊齊拜倒。

“大王武德充沛,此行必救我華夏百姓於水火之中。”

大漢國的第一次朝會順利閉幕。

第二日,劉錫命還要繼續舉辦大禮,專門冊封后宮衆人。

劉錫命先表自家短命老子劉善齊爲王,劉陳氏爲王太后。

至於王后一職,當然是謝純熙來擔任。

與此同時,曹婉儀、李香君、董小宛、於巧曼、明月等五女被封爲貴妃。

但是真等到要不要冊封太子這個問題的時候,羣臣都有些頭大了。

無他,這位漢王的後宮中的女主一個比一個來頭大。

謝純熙身爲王后,保寧謝氏又一直大力支持劉錫命。

不僅謝成周這個國丈出來擔任光祿寺卿,謝文樂還是學部尚書。

其他人中,於巧曼的哥哥於永凱身爲三軍都督府大都督,統領西南一帶十五萬兵馬。

曹婉儀的兄長曹變蛟更是太尉,管轄全國兵馬。

如此背景,誰也不敢對於太子一事胡亂發言。

最後還是劉錫命拍下板來,太子事關國家命脈,等到諸王子成年再說。

不管怎樣,大漢朝總算是諸事定鼎下來。

隨着漢王劉錫命一聲令下,全國上下的軍事機器在沉寂了近一年之後,發動了。

第六百八十六章 攻取江南(六)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二百四十三章 小懲大誡第四百一十五章 武當山上(一)第六百四十章 另立新君(七)第五百六十六章 救疫河南(二十九)第四十七章 修牆建房第七百零五章 登基稱帝第三百六十四章 董家小宛(一)第五百八十七章 圖謀宗室(三)第三百章 獻忠兵至(六)第四百九十七章 勾結流寇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奪海權(六)第六百四十三章 大明丞相(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德榮從軍(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日本開關(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欽點狀元(一)第六百八十六章 攻取江南(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永凱當官(五)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中頭名(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日本開關(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董家小宛(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三十七章 拜師入學第五百五十三章 救疫河南(十六)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明覆滅(二)第八十九章 製作火器 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入讀縣學第六百五十二章 恐嚇清軍(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功在社稷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安之行第五百四十四章 救疫河南(六)第五百五十二章 救疫河南(十五)第五百八十九章 圖謀宗室(五)第三百六十三章 蘇州繡莊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明丞相(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全村大會第五百三十九章 救疫河南(一)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六百零一章 督師中原(三)第五百六十九章 圍攻武昌(一)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氣象(三)第一章 魂入明朝第三百九十三章 劉家生變(四)第三百五十章 夜探唐府(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中頭名(二)第一章 魂入明朝第二百六十一章 四川學政第七百二十六章 朝鮮安南(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流賊聚首第二百五十七章 錦衣衛所第六百三十九章 另立新君(六)第三百五十三章 亮相復社第六百七十三章 呂宋漢王(十四)第二百零八章 工作計劃第三百三十四章 德榮從軍(二)第二十一章 正月拜年第四百八十三章 武當來訪(二)第九十九章 再鬥黑虎 一第六百五十二章 恐嚇清軍(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六百七十三章 呂宋漢王(十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仲春三月第七百零四章 驅逐靼虜(十六)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救疫河南(二十九)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一百八十二章 路遇盜匪第一百九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一百二十四章 軍隊控制第一百九十章 出餿主意第七百二十二章 征服蒙古(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五十一章 復社大才第四百五十七章 轉道向東第三百七十二章 拯救皇陵(二)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漢中風雲(一)第九十六章 學子聚會 二第六百零四章 督師中原(五)第六百零一章 督師中原(三)第二百九十章 清理行動(一)第六百二十章 吏治改革(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襲莊園(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呂宋漢王(八)第七百一十七章 征服蒙古(一)第三百零八章 名振府縣(三)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拯救皇陵(一)第三百八十二章 京城盤桓(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官不如匪第四百九十四章 嶽託被俘第七百三十二章 南明離火(四)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堂爭鬥(三)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莫名深陷第四百八十三章 武當來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