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

在明朝時期,巡撫一職還並非是一個固定編制的官職。

最初巡撫只是朝廷臨時任命用來糾察地方的官職,雖然大明中後期之後這一任命逐漸有常態化的趨勢,地方上也開始有了巡撫衙門,但是始終沒有正規化。

也正是因此,劉錫命就任中原巡撫,同時還要加銜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官銜,否則他這個中原巡撫就只是一個空殼子。

但是就算這樣,巡撫能有多大的職權,依舊要看巡撫本身的勢力以及對地方的控制能力。

爲了保證政務運轉,新就任的巡撫們往往需要自行招募幕僚,這便是劉錫命敢於登報招聘的原因。

實際上,中國士子一直都在受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元君主論的影響,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最爲明顯。

刺史、太守等封疆大吏往往自行招募屬下,這些屬下在效忠朝廷的同時,更要效忠於自己的舉主。

雖然在明朝已經不像漢朝一樣,但是這種潛規則卻依舊存在,甚至還像科舉等場合蔓延開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看到顧炎武、黃淳耀等復社中人找上門來,劉錫命此時心中已經樂開了花了。

復社衆才,已入吾轂中矣。

不過當着顧炎武等人的面,劉錫命還是義正言辭地表了個態。

“諸位仗義來援,劉某自然舉手歡迎,然則如今會試尚未出榜,我也不能耽誤了大家的前程,這樣吧,有意者可以先在我府上登記,若是高中,大家還是去朝廷辦差,若是失意落榜,咱們再一起去中原大幹一場,如何?”

“別人如何我不管,這中原我顧絳是跟定你了,就算是中了榜,我也要向朝廷申請”,顧炎武跟劉錫命相熟,說起話來全不像黃淳耀等人那般拘束。

“哈哈哈,果然乃吾輩同道中人也”,劉錫命欣然大笑。

京城之中的各般準備還在進行中,劉錫命的各項指令便已經在飛速朝中原各地傳達起來。

一個月的時間裡,隨着劉家船隊四處運送報紙等物到達各地,濟寧、保定、開封、南陽、襄陽、武昌等地紛紛都出現了中原報的身影。

一時間,關於防疫的話題變得十分熱門。

大明朝百姓何曾見過這麼詳細直白的防疫介紹,劉錫命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和名聲日漸興盛。

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已經年近77歲高齡的孫承宗正在家頤養天年。

放下兒孫們帶回來的中原報,孫承宗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

“朝廷裡好歹還是有能臣的,這個新安伯就很不錯嘛。”

他看了一眼侍立在書桌前的次子孫鉁,想了想道:“鉁兒今年也四十有五了,這些年一直在家中服侍爲父,着實有些委屈你了,你也是正兒八經的舉人吶。”

孫鉁身材高大、濃眉大眼,此時卻低眉順眼地笑道:“父親哪裡的話,能夠在家中盡孝,兒子求之不得呢,大哥他們想都想不來這福氣。”

“哈哈哈,話是如此,但是男兒一世,怎能徒留雙親塌前。”

孫承宗指了指書桌上的中原報,“這位新安伯實乃治世之能臣,爲父觀之,如今的朝堂之中似他這般良臣着實不多了,你既有才學,可願意隨新安伯赴中原救疫?如此方不至於白活一世。”

孫鉁猶豫了片刻,良久之後,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心思還是佔了上風。

他一個躬身到底,“既然父親同意,那兒子這便去投書。”

“誒,有爲父在,何勞你去投書,我這便修書一封,到時新安伯路過高陽之時你自去拜訪便是。”

孫鉁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孫承宗還不知道,自家其實和劉錫命早就結下了緣分。

崇禎十一年的時候,多爾袞、嶽託率領大軍入關,嶽託本來已經大勝盧象升,如果沒有劉錫命的話,下一步便要攻打高陽,再移師山東與多爾袞匯合。

孫承宗一家全都會在高陽之戰中殉國。

然而劉錫命的出現阻止了這一切,嶽託才擊敗盧象升,便被他帶着曹變蛟等人撿了便宜,自然也沒有機會去攻打高陽了。

如果劉錫命知道這樣一位海內名臣竟然遣子來投,恐怕做夢多要笑醒了。

不過此時的劉錫命也因爲防疫的事情忙的不亦樂乎,恐怕也顧不上其他了。

三月初,隨着崇禎十三年會試發榜,顧炎武、任元嘉、黃淳耀等人竟然全都落榜,一行人再無負擔,紛紛正式加入劉錫命巡撫衙門幕僚當中。

三月二十日,劉錫命協調好一切,在三千京營將士的護送下,帶着60餘位前來應徵的舉子走出了京城。

只是顧炎武等人不知道的是,武當山的董扶輿等幾個道長也悄然混進了隊伍之中。

這幾年來,雖然沒有專門與柴元明、董扶輿等人做下什麼勾當,但是近幾年本就頻頻有天象異常,有柴元明這麼一個欽天監正在,劉錫命倒是悄無聲息的躲過了不少麻煩。

幾年下來,兩家關係也就越來越近。

此次南下,董扶輿打着的幌子是自己也略懂醫術,想要爲防疫幫點兒忙,不過依劉錫命小人之心揣度,恐怕武當玄元觀一脈更多的是想要考察自己纔是。

只是劉錫命本就志在防疫,對此自然全然無懼。

他心裡清楚的很,這年頭官員們都覺得做事沒有好處,因此不願多做,但是劉家現在正到了發展最關鍵的時刻,必須通過做事將大家團結起來。

京師、北直隸等地因爲時間的緣故,還沒有發展到疫情最猛烈的階段就被劉錫命發出的各項命令及時截斷了。

從京師到濟寧,一個個城市大多開始進行隔離交通,古代經濟不像現代有這麼大的牽連度,地方官員對於封城完全沒有什麼忌諱。

當然了,按照劉錫命的估計,就算地方經濟會受影響,這些大明的官員也是不會擔心的,畢竟我大萌本來就沒有發展經濟這個說法。

饒是如此,劉錫命等人一路行來,仍然是餓殍遍地,因疫病或是飢餓白骨於野的百姓比比皆是。

爲了避免進一步擴散疫情,劉錫命帶領的京營將士只得一路走一路收燒屍體。

好在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準備,劉錫命的隊伍裡攜帶了大量的生石灰、酒精、草藥等防疫物資。

對於避免感染一事,雖然眼下沒有什麼醫用物資可用,但是劉家在京城緊急採購了一批皮革製品用來製作手套。

只要後期用酒精消毒,這些也勉強可以當做醫用手套來重複使用。

同時漢元商號等商鋪利用棉布製作了一批口罩,京營將士在處理屍體時可以在口罩上噴撒酒精使用。

到了劉錫命這個位置,他已經不需要考慮如何具體做事了,更爲關注的是如何制定制度並且監督制度的落實和執行。

親衛營的軍官團本就可以充當官吏來使用,更何況現在又招攬了顧炎武等一大批志在大同的讀書人蔘與其中。

不過鑑於保密原因,劉錫命沒敢直接把他們全部納入大同社之中,而是美其名曰考察品行,再擇優入社。

劉錫命想的是,顧炎武等人以往再怎麼了解民間,也不過浮於表面,這次河南救疫,應該能夠深層次地刺激他們的良知,到時再一鼓作氣忽悠這幫年輕人就容易多了。

況且就算顧炎武等人入社,劉錫命的核心佈局依舊不會對他們公開。

崇禎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劉錫命等人帶着人馬來到了高陽縣。

高陽縣城外長亭處,此時已經聚滿了前來迎接的官員。

人羣中打頭的兩人竟然全都穿着大明高級文官的紅色官服,其中一名頭髮花白的老者穿着的還是紅色蟒袍,卻不是孫承宗和孫傳庭還能是誰。

第六百五十七章 改換衣冠(一)第四百四十五章 香港海戰(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救疫河南(二十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勾連外界第一百六十九章 突襲莊園(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逃出生天第五百五十一章 救疫河南(十四)第十七章 張家大戶第一百零三章 事後處理第四百三十九章 南下廣東第七百三十一章 南明離火(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時司徒(一)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四百八十七章 坐觀其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圖謀宗室(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臨機應對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攻取江南(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攻取江南(一)第七百零一章 驅逐韃虜(十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襲莊園(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六百五十七章 改換衣冠(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武當山上(二)第四百零九章 劉家大婚(一)第二十三章 脫身逃命第六百九十章 驅逐韃虜(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訂親謝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拯救皇陵(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攻略安南(七)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覆滅(三)第八十七章 煉製鋼鐵 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四川學政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三百九十二章 劉家生變(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建虜請和第三百四十四章 唐王聿鍵第五百五十四章 救疫河南(十七)第三百六十五章 董家小宛(二)第九十五章 學子聚會 一第二百零五章 過年準備第二百四十四章 第二基地第六百八十四章 攻取江南(四)第七百二十一章 征服蒙古(五)第三百五十九章 怒爲紅顏(二)第八十四章 理念衝突第二百三十八章 收穫豐富第六百四十八章 聯姻公主(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三百零一章 獻忠兵至(七)第六百二十五章 吏治改革(六)四百二十章 實踐之事第四百一十八章 北上京城第二百五十章 長腿美女(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二百二十二章 高中頭名(五)第六百二十二章 吏治改革(三)第四百零二章 安撫後院(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村中諸事第五百一十章 爭奪海權(二)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氣象(三)第五百六十章 救疫河南(二十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略安南(一)第九十一章 編練曲兵第一百零九章 整備禦敵第十五章 李彪其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下大亂(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第四百六十六章 佔領呂宋(九)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劉家生變(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入讀縣學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二十二章 黑虎幫派第六百六十六章 呂宋漢王(七)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師中原(十八)第六百九十四章 驅逐韃虜(六)第五百七十章 圍攻武昌(二)第五百零二章 賑濟京城(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武當來訪(一)第四百八十三章 武當來訪(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滅(八)第一百九十一章 包藏禍心第七百二十一章 征服蒙古(五)第四百一十九章 會試陰謀第一百二十八章 蘇氏兄弟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三十七章 拜師入學第六百章 督師中原(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日本開關(二)第三百四十章 賄賂中官(一)第三百三十二章 鏖戰山中第七百二十九章 南明離火(一)第六十四章 立功受賞 一第三百四十六章 取道湖廣(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成都府城第三百三十八章 見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