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拜師入學

等周良才答應收兄弟三人入門,劉錫命心中欣喜,當下便和他約好兩天後前來學堂拜師入學,見他端起茶來,知道有送客之意,便帶着兩個弟弟辭行了。

沒成想路過張家大宅時,張玉成的身影突然在劉錫命眼前一閃,他趕緊拉着老三老四躲在一旁觀察,心中奇怪他怎麼也到這裡來了。

遠遠地見到張玉成帶着一個孩子在張家門口與另一個男子交談了幾句便進了院子。劉錫賢見劉錫命觀察的仔細,對他說道:”那人是張玉成的兒子張明德,估計也是在這裡就學的。”

劉錫命心下恍然,這裡本就是張氏族學,他兒子當然也是在這裡來讀書,只要不是專門跟着自己來找麻煩的就行,不過以後莫非真要和張明德一起讀書?真是晦氣!

爲免再生事端,兄弟三人不願再做停留,雖然劉錫安還惦記着鄉里的小吃,也只得匆匆忙忙趕回家去了,一路上嘟着嘴滿是不高興。

等到了家中,劉陳氏聽說周良纔將三人都收下了,高興得嘴都合不攏,拉着三兄弟到祖宗牌位前磕頭,想到三人讀書時的書囊雖然準備好了,但是其他讀書的物件還沒收拾,趕緊又去替他們忙活。

第二天早上,劉家衆人照例跑步鍛鍊,結束後劉錫命將衆人都留下站好,囑咐道:“過幾天我們兄弟三人要去私塾讀書,永凱、敬國、敬難、敬思你們四人年紀最大,在家中要帶好其餘衆人,往後白日裡還是先按我之前的安排行事,打磨身體和訓練隊列都要繼續堅持,等我將鄉中學校的情形摸熟,到時候再看能不能抽出空來安排咱們家的事情。”

“於永凱出列”

“喏”

劉錫命想到以後一段時間自己不在,這麼多人肯定需要一個領頭的帶着,繼續大聲說道:“半個月前,我曾說過訓練中誰學的快、練的好,就讓他來當副隊長,這段時間相信大家都看在眼裡,於永凱、李敬思等幾個是練的最好,其中又以於永凱最好,因此今天我在此宣佈,任命於永凱爲副隊長,以後我不在時,大家都要聽從他的號令,明白沒有。”

劉錫命將最後一句話大聲吼了出來。

“喏,隊長”

衆人立刻精氣十足的大聲回覆到,同時用羨慕的眼神看向於永凱,現在大家心思都比較單純,雖說擔任副隊長沒有什麼物質獎勵,但是畢竟代表了劉錫命的信任,不過之前在街上流浪時,於永凱就是大家的主心骨,現在又表現出色,大家當然也沒什麼話說。

劉錫命滿意地點點頭,訓練了半個月好歹有些成效,多少有一些紀律意識了。

~~~

在古代,“入學禮”、“成人禮”、“婚禮”和“葬禮”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禮”。因此,入學當天一早,劉錫命三兄弟便穿上學子的長衫,帶着各種禮物趕到了周良才處,等候舉行入學禮。

等到學堂中其他人都到的差不多了,周良才便帶他們到學堂入口處站定。

先行第一禮,即所謂“正衣冠”。由周良才爲他們整理好衣服和四方平定巾,寓意立身要正。

第二禮是“拜先師”。進入學堂後,周良才坐在供有大成至聖先師牌位的桌旁,他們幾個新入學的童子先向孔子神位叩拜,然後向周良才叩拜。等老師同意後,再向老師敬獻六禮束脩,包括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日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肉乾,寓意尊師重道。

第三禮是“盥洗淨手”。行過拜師禮後,劉錫命等人要按周良才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寓意淨手淨心,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第四禮是“開筆禮”。這是開學禮中最後一道程序,由周良才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他們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稱爲“硃砂開智”,因爲“痣”與“智”諧音,寓意開啓智慧。

四禮俱成,周良纔對他們幾人鄭重說道:“嗟爾少年,有志於學,入於門下,得聞聖言,篤志好學,四時不輟!”

這纔算正式完成入學禮,可以進學就讀了。至於入學費也被稱爲納費,早在行禮之前就已經交了。由於劉錫命三人不是張氏子弟,每人一年要繳五兩銀子,三個人便是十五兩銀子,劉錫命以前還對讀書沒有直觀的概念,這下總算知道爲什麼供養一個讀書人如此費力了。

此時學堂裡已經坐了三十來個童子少年,周良纔將他們幾個新入學的介紹了一番,便讓他們去後面坐下開始上課了。

劉錫命拉着兩個弟弟往後走,課堂前面的少年大多穿的華麗,只拿眼睛斜看他們。等走到最後面,一個衣着樸素的少年對劉錫命三人微笑示意,劉錫命便也微笑點頭還禮,見他身邊還有幾個空位,拉着弟弟在旁邊坐了下來。

也許是因爲老師在堂中,這些少年孩童見來了新同學雖然有些興奮,但是也不敢竊竊私語,只好時不時回頭張望,劉錫命果然見到張玉成的兒子張明德也在其中。

這年頭私塾裡是沒有分班這一說的,各個年齡的孩童都混在一起上課,因此周良才一般是上午教授千字文等蒙學內容,下午再教授四書五經,剛好也可以讓還沒開蒙的孩童聽聽聖人教誨,讓已經開蒙的再溫故而知新。

不過中國自孔子以來就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因此儘管講解時是大班教學,但是老師還是要對每個學生單獨考較,再根據學生資質進行講學。

劉錫命對這種教學方法倒是雙手贊成,如此一來自己說不定能夠只花半天時間在學校裡,其餘時間用來經營家中團隊,但是首先要取得老師的信任才行。

聽着周良纔在臺上上課,不一會兒,劉錫命心中不知不覺思緒紛飛起來。說實話,在現代他不只一次聽到什麼猶太人是世上最尊重知識的民族之類的話,現在想想簡直是狗屁,世上還有比華夏民族更尊重知識、熱愛學習的嗎?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將華夏古人求學的精神面貌描寫的淋漓盡致,孔子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有教無類將知識大面積傳播的人,只不過現代有些人的脊樑骨軟了,扶不起來了,把自己祖宗的教誨忘了個一乾二淨,轉頭去tian別人的屁股了而已。

就拿華夏民族的蒙學教育來說,整個教學流程非常有科學性,針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蒙學主要是按照識字、閱讀、背誦、理解的順序循序展開,首先讓兒童形成自我認知,再不斷利用新的刺激去強化這種認知,從而形成穩定的認知層面。

這種教育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的傑出人才,爲華夏文明的鞏固和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當然也不能否認它所帶來的壓制創新意識等負面作用。但是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每一個文明想要持續傳承,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斷的修正和改進,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只會粗暴地自我否定,甚至全盤放棄,繼而轉投別人的懷抱!

正所謂“蒙以養正,果行育德”,這是易經中的原話,中國人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將這些道理講的一清二楚了,劉錫命一時想的出神。

第四百四十八章 崖州基地(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呂宋漢王(十九)第六百零五章 督師中原(六)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第五百五十六章 救疫河南(十九)第六百四十二章 大明丞相(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四川總兵第五百二十五章 佔領臺灣(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師中原(十八)第五百二十一章 爭奪海權(十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武當山上(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長腿美女(四)第七百二十三章 朝鮮安南(一)第六百八十章 北伐建虜第五百章 賑濟京城(二)第五百八十七章 圖謀宗室(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六百零六章 督師中原(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外援趕到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取江南(八)第七百一十章 新朝氣象(五)第四十五章 軍事理念第五百一十九章 爭奪海權(十一)第三百九十章 劉家變故(一)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賞 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武當來訪(三)第六十六章 立功受賞 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高中頭名(二)第六百零四章 督師中原(五)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氣象(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聯姻公主(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攻打水寨第二百二十八章 細細查訪第一百九十一章 包藏禍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終除禍患第四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三)第六十六章 立功受賞 三第五百二十一章 爭奪海權(十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攻打鳳陽第一百二十六章 莫名深陷第三百八十一章 京城盤桓(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清除隱患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三百二十一章 漢中風雲(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六百四十八章 聯姻公主(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應該如是(二)第九十章 整頓村莊第二百六十八章 街頭械鬥第三百一十三章 名振府縣(八)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略安南(一)第三百五十四章 蘇州香君第二百七十二章 返回順慶(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德榮從軍(三)第一百六十章 永凱當官(一)第三百零一章 獻忠兵至(七)第一百三十七章 順流而下第二百七十章 倉皇而逃(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府城角力(六)第二百零六章 村中祠堂第三百二十九章 國之脊樑第一百三十五章 用力過猛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結社!結社!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兵又至第八十九章 製作火器 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四百七十八章 四處擴張(四)第四百六十二章 佔領呂宋(五)第二百零四章 思想問題(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細細查訪第二百零九章 金融問題第一百五十六章 新房落成第三百八十章 崇禎問策(三)第九十三章 村中風貌第六百零七章 督師中原(八)第四百五十一章 攻略安南(三)第五百八十章 救時司徒(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佔領呂宋(一)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三百二十六章 漢中風雲(九)第三百八十一章 京城盤桓(一)第七百零七章 新朝氣象(二)第五百零六章 治理呂宋(一)第九十五章 學子聚會 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西商人四百二十章 實踐之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事情始末第六百六十六章 呂宋漢王(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用力過猛第四百九十七章 勾結流寇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氣象(一)第七百零七章 新朝氣象(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拯救官軍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六百零六章 督師中原(七)第六百四十八章 聯姻公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