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皇家財源

作爲帝國的宗室,莒州徐毫無疑問是目前世界上最富裕的家族。

而且這種富裕不是以往那種把天下都算作私產的富裕,而是通過實業,紮紮實實成爲帝國第一資本家家族的那種豪富。

從當初莒州一個小小的塢堡主發展到帝國皇帝,除了領土和政治地位的擴大,徐家的產業也在同步擴張。

目前,徐家擁有扶桑、臺島、遼東、安南等地大約五千萬畝耕地,和差不多兩倍於此的牧場、林場。

大約100萬奴隸和50萬僱工(以庶民爲主)在上面勞作,繳納稅賦,支付薪酬和奴隸口糧之後,每年還可以爲皇室提供800萬石各種穀物。

皇室的農場、牧場裡,有大約3萬匹馬,5萬頭牛,3萬隻驢,1萬匹騾子和9千封駱駝。

肉食用的豬、羊、雞、鴨、鵝數量更是驚人。

皇室的林場裡還有桑樹、柞樹、桃樹、李樹、杏樹等經濟樹種,農場裡還大規模種植棉花、亞麻、甘蔗等經濟作物。

牧場裡出產的羊毛、各種牛羊匹,還會提供給內府自己的紡織廠和皮革廠。

這種循環給帝國皇室帶來了驚人的財富。

這其實還不是最大的收入,由於徐世楊的存在,帝國皇室在經濟投資上一直佔有先手,處在某種程度上的引導者地位。

帝國暢銷世界的新興工業品,比如:糖、食用油料、棉布、毛布、搪瓷、玻璃、香水等行業,以及限制出口的鋼鐵、軍工、造船、機器製造等等,內府都有規模不小的企業涉足其中。

如果不是徐世楊下令把礦產和鹽業收歸國有,皇室本來應該在工業生產中攝取更加驚人的利潤。

工廠之外,內府還有一支200艘大帆船組成的遠洋船隊,可以直抵天竺,甚至帕爾斯進行國際貿易。

內府也有屬於自己的私有銀行。

擁有龐大流動自己的內府,自然也會投資一些別的行業,或者直接購買國債,賺取一些收入。

如此龐大的產業,每年給內府帶來的直接收入就在一億兩以上!

有這麼多私人收益,宗室自然懶得花內閣的經費,省的聽內閣整天嘮叨什麼“奢侈無度”之類的煩人話。

啊,皇室也並非完全沒有涉及公家的有爭議收入。

這裡面最大的一筆,是每年各屬國和外蕃給皇帝和太子殿下的朝貢品。

對帝國朝貢,與以前的朝代完全不同,以往外蕃國家(不管使節是真是假)給中原王朝朝貢,收取貢品之後,朝廷還要給予價值至少相等,很多時候甚至是溢價的回賜。

但華夏帝國不玩這一套,既然是貢品,那麼外蕃就應該老老實實,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而不應該再去奢望什麼回賜——否則這不就成了交易嗎?

這如何能顯示屬國對華夏母國的忠誠和尊崇?

若是想貿易,跟帝國的商隊貿易,或者按規定每年拿着赦書來帝國境內貿易都行,其他時候,嚴禁屬國商隊在帝國國內亂竄。

既然朝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朝貢,屬國和外蕃每年送來的朝貢物自然成了純粹的收益。

每個外蕃的朝貢品,說起來都不是算很多,比如外蕃第一的高麗郡王,罪行覈定的年貢是:高麗蔘一千兩、貂皮三十件、金五百兩、銀兩千兩(非紙幣)。

與《江華條約》規定的數額相比,除了金銀略有增加,高麗蔘維持不變外,其餘都減免了不少。

但是架不住帝國的外蕃數量太多啊,外蕃索倫、外蕃蒙兀、外蕃西域、外蕃吐蕃,一大幫南洋的朝貢國,還有扶桑島上幾個殘種國家,全加起來有接近四千家,每家每年朝貢500新幣兩的特產,那就是兩百萬。

這些朝貢物,皇室認爲應該歸內府使用。

但內閣認爲這不是內府企業掙來的,而是憑藉帝國威壓強迫外蕃送來的,應該歸內閣財政支配。

每年年底的朝貢期,內府都要跟內閣不那麼激烈地爭一爭這個問題,倒不是說這兩百萬很重要,只是兩方面都有那麼些閒人認爲爭奪這些代表外蕃的貢物這件事比這兩百萬重要而已。

徐世楊也沒有阻止他們爭吵。

愛吵吵就去吵吧,別影響到正常工作進度就好。

而且這也可以吸引內閣的注意力,讓他們不再緊盯着皇室真正的小金庫。

有時候,徐世楊覺得,內閣比文月她們更像自己老婆——儘管帝國宗室已經不再花內閣一分錢了,甚至連官員應有的工資薪俸都沒有,但內閣還是暗戳戳想掌管皇家的私房錢。

……

共和1797年9月。

得到了內府支持的楚王終於湊齊了他出徵進行海外開拓所必須的部隊。

楚軍的基本核心來自前周軍,而且大多是徐世鬆自己曾經帶過的兵——這些人對徐世松本人的忠誠度還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其他志願參與海外開拓的帝國國民了。

這部分人中,勢力最大的,是帝國宗室,但沒有任何爵位,甚至連公民都不是的徐睦海。

這幾年,這位被剝奪了全部頭銜的宗室一直希望能夠參加海外開拓,以重新贏得自己的王爵,只不過內閣一直沒有同意。

這次楚王南征,徐睦海又走了徐世鬆的路子,得到了楚王的首肯,這才讓內閣同意放行。

徐睦海自身沒有任何力量,但他畢竟是宗室,願意支持他的勢力還是不小的,比如釋家的僧人,爲了爭奪南洋的信仰(南洋普遍信佛,但這次遠征最大的對手滿者伯夷是個天竺教國家),也是爲了與國內的道家勢力對抗,這一次國內釋家出了大力。

僅僅嵩山少林一家,就給徐睦海派了三百棍僧,其他國內大寺也紛紛出錢出力,前後湊了兩千帶槍挎刀的僧兵(所謂棍僧只是個稱呼而已,他們當然不會真的只拿棍子上戰場)。

統一戰爭時期,因在泉州拼死抵抗蒲家而受到帝國內閣直接表揚的南少林也出了兩百棍僧,這兩百人由帝國直接賜予武裝——包括鎧甲、倭刀、手槍和步槍等一整套裝備。

內閣甚至直接贈送了一艘500噸的“南少林”號風帆運輸艦。

當然,其他僧兵沒有這種殊榮,他們必須自行籌備武器裝備。

第134章 執干鏚舞第659章 釣魚第170章 有子如此第180章 青州軍第608章 射白馬第101章 備戰3第168章 動容第407章 宣傳第206章 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第324章 佈局第21章 我要打土匪第238章 工廠2第448章 差距第472章 漢不可辱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580章 新的戰爭第605章 突變2第293章 勝利3第349章 屯墾村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22章 那就打土匪吧第634章 交通安全第720章 大帝國4第573章 北行記5第166章 死諫第91章 戰利品第685章 野心第446章 薩廉第78章 獲勝第108章 塢堡血戰1第740章 人力第718章 大帝國3第169章 招攬第730章 登封第708章 南征8第145章 暢快的海戰第286章 反擊第647章 南征準備第385章 滅蝗2第137章 私仇第80章 別矯情第342章 思過第597章 戰爭1第514章 試射第18章 宗祠第418章 金軍的準備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208章 混亂之始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460章 佈局2第529章 抓機會第221章 破莊第5章 夜戰2第114章 徐世鬆的選擇第711章 升龍府2第166章 死諫第683章 直白第38章 我要當堡主第748章 請內附第516章 軍改方案第27章 集市第290章 勸進第76章 開打第197章 包龍圖第127章 新軍訓練第745章 機槍第452章 陸文昭第215章 祝家莊2第684章 求情1第175章 說服第444章 烽燧第308章 重新接觸第171章 人第430章 兩難第400章 降服5第27章 集市第752章 無題第65章 冬季2第721章 大帝國5第710章 升龍府1第356章 劫掠1第48章 追擊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364章 激戰2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96章 新春3第266章 情報2第391章 伐高麗3第294章 忠臣1第504章 新的一年3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195章 文相公的決定第105章 背叛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118章 當家主當了叛徒第699章 吉爾吉斯山4第545章 軍改2第480章 左鶴林第709章 南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