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1793年年終總結

共和1793年12月。

趁着各方面戰局都趨於平穩的時機,華夏帝國如期召開年度總結大會。

根據各方面彙總的統計資料,帝國在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總人口322萬戶,1310萬人;庶民40萬戶,130萬人;奴隸總人口則因爲平夏和扶桑兩場戰爭,迅速增長到630萬人。

這樣,帝國人口總是突破2000萬,將將達到江南(預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對於經歷過幾十年戰亂的江北來說,這是個令人欣喜的巨大變化。

不計算直接繳獲,帝國今年的財政收入是一億四千萬新幣兩,從党項人和扶桑人那裡的直接繳獲價值幾何,目前還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不過估計不會低於四萬千新幣兩。

這其中,爲財政收入貢獻最大的是異軍突起的金融業,各大國有銀行上繳的利潤遠遠超出其他方面,成爲帝國財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業。

在帝國成立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工部在戶部和銀行的幫助下,向民間投放了1500萬件各式鐵製和鋼製農具;生產了8萬輛帶板簧的新式牛馬騾車;建造了大約20萬棟樓房(工廠宿舍和城市居民樓)、170萬間瓦房,翻修舊式房屋150萬間以上。

再加上紡織服裝(含成衣)、食鹽、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紙等輕工業以及軍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劃分在化工裡)等重工業和礦業,帝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比已經超過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個“工業國”。

雖然這工業國的桂冠細看起來其實蠻搞笑的——帝國工業產值如此之高,是因爲帝國的很多工業品處於壟斷地位,不是因爲帝國工業已經真的工業化了。

壟斷總是能帶來大量利潤的,因此帝國工業帶來的直接財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國甚至整個東方世界放貸的金融業少一點,最近三年基本上處在輪流成爲帝國第一財政收入大項的地位。

財政收入的第三項是貿易稅收。

帝國進出口規模很大,主要是進口原材料,出口輕重工業品和軍工產品,此外還直接控制着高麗和琉球兩個國家的海關,以及江南的轉口貿易——佔領臺澎和三沙後,不論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還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國控制區過一遍手續,這也是一筆很大的利潤。

傳統國家最重要的財政支柱農業,如今在帝國已經成爲收入最低的大項。

這還是帝國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設速度始終如一,經濟作物種植逐漸推廣以及畜牧業和林業飛速發展之後的結果,如果依舊只是維持小農經濟,估計農業連這點收入比例都達不到。

如果只看財政收入,帝國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總參情報部估計大周財政收入摺合五千萬新幣兩)與帝國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但是,帝國的財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樣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開數個檔次。

1793年,帝國支出項目最大的毫無疑問是軍費,帝國在這一年同時進行了兩場遠征,目標都是人口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強國,直接參戰的部隊超過25萬,間接參戰的人員數以百萬計,消耗彈藥數千噸,糧秣物資無數。

軍費外還有陣亡士兵家屬的優撫工作,受傷士兵的後續生活安排等等,軍事上的開銷已經超過九千萬新幣兩,佔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

財政支出的第二大項是官員和公務人員薪資,帝國奉行高薪養廉政策,官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國又是個政府觸角能直抵村落一級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務人員絕對數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祿直接財政支出四千萬新幣兩。

接下來是公共基礎建設投資,八百萬兩;教育投資,六百萬兩;公、平民醫療和衛生投資,三百萬兩;國有工農業投資,三百萬兩;科技創新投資三十萬兩;替他支出(包括國債利息),一百五十萬兩。

實際總支出15180萬新幣兩,財政赤字1180萬兩。

這是帝國財政從節度使時代有預算規劃以來,第一次出現財政赤字,數字出來的時候頗有些戶部的官員吆喝國將不國,要求降低財政支出。

但實際上,如今的華夏帝國財政仍舊是十分健康的。

畢竟今後估計很難出現同時打兩場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了。

何況,直接戰爭繳獲的那四千萬兩並未計入財政收入,帝國新徵服的領土在未來也會帶來更多利潤。

那些瞎吆喝的官員,在徐世楊看來,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傢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計是想給自己所在的部門爭取些權益。

……

根據國家戰略,徐世楊希望在明年解決扶桑問題,然後集中精力,尋找機會,準備解決江南大周,完成帝國的真正統一。

爲此,包括軍費在內的全部財政支出,明年都不會有所減少,甚至在進攻江南的過程中,還要因爲必須安撫戰爭難民,穩定江南經濟,不使江南產生太大社會動盪,而編制龐大的特別經費——不低於五千萬新幣兩,與大週一年的財政收入相當。

大規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過大規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財政收入(依舊不計算直接戰爭繳獲)要求至少達到16000萬兩,把明面上的財政赤字控制在6000萬兩的水平。

這樣,加上今明兩年的直接戰爭繳獲,帝國的財政實際維持在收支平衡的地步。

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此時帝國國庫還有摺合18000萬兩的存款。

此外,帝國的民間存款同樣有很大富裕,如果有必要,帝國也可以加大國債的發行量——目前帝國有內債2000萬兩,外債3000萬兩,算不得什麼大數字,因爲利息給付及時以及抵押物始終在升職,因此帝國外債在江南銷路很好,由此戶部認爲國債翻兩番都可以接受。

當然,徐睦河和徐世楊都不可能同意一下子發行如此大量的債券,帝國的財政也沒窘迫的如此地步。

但這個數字至少表明了,即使帝國繼續像今年這樣不斷進行大規模戰爭,只要還能獲得勝利,財政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第400章 降服5第555章 開打第538章 朝廷無下限第269章 遭遇戰第482章 籌備大戰1第624章 醫藥第711章 升龍府2第427章 佔領蓋州1第382章 背叛第59章 湯隆1第157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分目標第458章 生女真的窘境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431章 踏陣第548章 國制第722章 皇家財源第741章 南洋大陸第122章 徐家重組2第532章 射擊1第121章 徐家重組1第2章 夜間第64章 冬季1第110章 傷亡第709章 南征9第423章 叛徒第366章 盈利第741章 南洋大陸第563章 遼北攻略1第90章 嚴肅軍紀第720章 大帝國4第533章 射擊2第758章 尚需繼續前行3第181章 殺韃子去嘍!第645章 秦軍2第620章 興慶府1第741章 南洋大陸第607章 內外有別第456章 索倫部第 86章 第一次擴軍第272章 豬突1第14章 各自的心思第61章 公審第248章 登州第636章 自己跳到碗裡來第350章 金礦第491章 五路伐金1第348章 宣傳第480章 左鶴林第473章 第一次掃北1第684章 求情1第751章 民心1第521章 晉省1第36章 女權第458章 生女真的窘境第87章 局勢第249章 利息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36章 女權第575章 磺胺,皇安第564章 遼北攻略2第457章 生女真第91章 戰利品第144章 福船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611章 平夏戰爭3第465章 人口!人口!2第19章 塢堡主們第63章 軍銜和功勳制度第660章 大案第117章 勝利第7章 歡呼第290章 勸進第681章 大捷2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451章 周軍的實力第527章 晉省2第365章 教訓第131章 破莒州2第282章 最後一擊1第264章 情報1第678章 邕州2第114章 徐世鬆的選擇第513章 擊發槍2第1章 韃子來了第235章 馬第85章 家主的決定第335章 克金州第61章 公審第368章 選擇第304章 兵變1第50章 破寨2第52章 炮灰1第246章 牽制第151章 投資第608章 射白馬第10章 20個第45章 互啄第184章 英雄之意不在美第281章 最後的嘗試第609章 平夏戰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