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劉備取幷州

劉協欲讓丁原奪下漢中,待他兵馬休整之後,派張遼的武勇北軍、魏延新招募的雄威鎮西軍協助丁原攻打漢中張魯。

呂布感丁原提攜之恩,欲提兵相助,劉協考慮他新婚燕爾,不忍安排他上陣,奈何呂布幾番請戰。

劉協大感爲難,呂布道:“臣妾貂蟬幾番勸我,爲臣子應以殿下大業爲重,不可只知顧小家而忘大業,臣亦知此番道理,故雖是新婚也望殿下允許臣出陣軍馬效力!”

劉協心中大喜,知道貂蟬這步棋實在走的很對,對呂布也更加喜愛,這個時代知道疼愛妻妾,尊重妻妾的男人能有幾個啊!遂同意呂布隨軍前往漢中。

張魯與丁原等人在上庸交戰,連續三場大敗,寵臣楊松爲呂布一戟劈死,被迫退到漢中,欲死守城池。

大將楊柏勸道:“楚王年雖幼,傳爲天縱奇才,百姓心歸久矣,且手下兩大虎將呂布、趙雲皆萬人難敵,昔日羣英會,張遼、魏延可與此二人一戰,亦是大將,今戰之則必敗,不如開門投誠吧!”

張魯猶豫不決,大將鄧芝乃道:“丁原幷州狼騎雖新敗,漢中兵亦難抗衡,今可降之,楚王必厚待主公!”

張魯無奈,只好以投誠楚王之名開城投誠。

呂布、魏延自漢中五萬降兵中取其精銳三萬,繼續西進奪定軍山。

張遼押張魯等人回荊州,劉協乃表張魯爲樑侯,封賞寶玉黃金,頗爲厚待,鄧芝、楊任、楊柏歸降後留在丁原帳下守漢中。

此時董卓已經把握朝政,自立爲丞相,日漸驕橫,不將少帝放在心中,有臣張溫欲反之,反被董卓誅滅九族,人盡憤之。

董卓得知丁原南下佔漢中,欲起兵伐之。李儒道:“此萬萬不可,丁原實則代楚王佔漢中,伐丁原,楚王必遣皇甫嵩與呂布等人與將軍戰於南陽。”

董卓曾幾次效力皇甫嵩,深知他兵法了得,複議揮師攻打併州。

李儒道:“此亦不可,如今楚王手握十萬大軍坐鎮荊州,楚王雖幼,皇甫嵩、盧植皆當代名將,又有丁原五萬幷州狼騎相助,今洛陽只有十萬涼州鐵騎,不易北上。劉備其人好華服美玉,必貪權貴,大人可昭其爲幷州刺史,他定謝大人厚恩,必有回報。”

董卓想乘機再拉攏劉備,乃以少帝名義,昭其爲幷州刺史。

時管亥、張白騎、何曼、何儀四人領青州黃巾賊寇數萬餘,因無糧攻北海,北海太守孔融乃命功曹孫邵劉備求救。劉備雖俱管亥兵多亦帶關羽、張飛率三千兵馬相救——

孫邵[青州]北海郡[今山東濰坊]

孫邵-簡明歷史傳記

孫邵原爲北海太守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稱讚爲可任朝廷要職的人才,後隨劉繇到達江東,繼而輔佐孫權。孫權稱吳王后,孫邵成爲吳國首任丞相,數年後病逝——

正有英雄太史慈報孔融善待其母之恩,單槍匹馬殺賊入城,又殺出城外與徐州刺史陶謙求救。

陶謙令大將糜芳帶兵馬五千而至,與劉備合併一處攻破賊寇,關羽與管亥戰了三十回合將其挑落馬下,盡得黃巾降衆三千。

劉備見管亥勇猛,待其甚厚,道:“管將軍威猛,不爲大漢而爲賊寇、擾百姓,然皆爲貧困所至,備新被皇帝任爲幷州刺史,正缺少大將,將軍可隨我前往幷州,以立戰功,也不妄爲男兒。”

管亥見其誠,遂降之,又領張白騎、何曼、何儀三人帶黃巾賊寇兩萬餘人相投。

四人爲寇日久,寨中多有金銀,悉數獻與劉備,劉備說這是百姓之財,應還付與民,將錢財散發四處百姓。

太史慈見賊寇已處,欲投效同鄉揚州刺史劉繇,劉備見其勇猛仁義,許之重諾,表其爲幷州督尉,太史慈見其仁德,亦樂於效命。

孔融知劉備欲升幷州刺史,亦向劉備賀喜,復向劉備推薦孫邵道:“孫邵乃大才,屈居北海是爲浪費,公可厚待之,必能爲公理清政務。”

劉備大喜,厚待孫邵,與其兄弟相稱,孫邵見他仁厚,又推薦孫乾,孫乾推薦車胄、武安國。

時車胄爲下邳富戶,見劉備寬厚待人,胸懷大志,散盡家財招募六千兵士相隨。

糜芳雖爲徐州大戶糜家的從子,其兄糜竺爲大商,在徐州仍不得重用,又與徐州大將曹豹有隙,意欲投奔劉備,恐其不受,乃向其兄表露劉備爲大才,更有天下之志,糜竺欣喜,增劉備千金,復送糧草。

糜芳續向陶謙寫信:劉備乃漢室宗親,仁德愛民,今赴幷州任刺史,自己願帶兵一路護送。不待陶謙同意便投奔劉備,劉備知其族爲大戶,亦收之,復率軍馬向幷州而去。

丁原敗於董卓後,幷州大亂,劉備率兩萬人馬直奔壺關。

壺關守將郭準知劉備仁義,廣有戰功,不敢與之爲敵,降與劉備,又爲劉備軍的前鋒,爲劉備說服丁原留守晉陽治中簡雍。

劉備與簡雍促膝長談,見其頗有才幹,分外喜之,留於原職。後又有陳留縣令陳宮棄曹操而投之,劉備見陳宮謀略判斷頗爲精準,見識卓越,清癯秀雅,乃任其爲別駕,諸事皆與之商議,更常與陳宮同寢共榻,徹夜交談。

劉備在幷州不過數月,政務事宜皆託付孫邵,自己則攜陳宮奔走幷州各郡,尋訪名士,常駐足於鄉野之間,與幷州各地豪族、百姓都十分融洽。

在荊州,自治略臺出現後,治略九卿已經成爲荊州實際權力掌握者,目前的治略臺的九卿以跟隨劉協南下官員爲主,荀家、陳家所代表穎川學子爲輔,荊州本地豪門不過蒯良一人。

劉協心中清楚,現在的情況只是暫時現象,日後盧植等一班重臣老去,荊州派必然要佔上風,那時候治略臺就會漸漸代表荊州本地豪門的利益說話,而對於劉協這樣心存大志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不能容忍的,當務之急還是招募、培養外地學子入仕荊州。

第31章 耶路撒冷第1章 大漢疆域第10章 靈帝密旨第9章 河東之圍第7章 水鏡學府第9章 賈詡孫堅第11章 封藩楚王第13章 大漠風塵第39章 軍備貿易第8章 楊彪父子第33章 大國雄風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5章 賈詡絕計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7章 楚地官制第33章 大國雄風第12章 泰州攻略第27章 亞洲最強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9章 欲謀青州第26章 明爭暗鬥第10章 靈帝密旨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3章 法正笑談第5章 皇甫嵩第24章 五軍變革第11章 會見閻行第4章 最終決裂第6章 麻鋼神兵第6章 商軍策第4章 定南策第1章 初降漢室第22章 天道難違第3章 出藩之策第18章 海灣風雲第27章 亞洲最強第6章 南北疏途第32章 德黑蘭會議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21章 帝國盛世第19章 洛陽角鬥第10章 金陵建設第2章 歐亞盛宴第16章 草原之鷹第6章 希臘戰爭第7章 集商社第8章 天地之學第35章 炎黃廣場第3章 法正笑談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2章 卸任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3章 萬農書第17章 楚地官制第10章 趙雲之威孔子和老子之辨第28章 興州大捷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3章 科技時代第2章 親征益州亞洲河流特徵第14章 北非之旅第4章 定南策第7章 沮授之約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22章 天道難違第9章 急火攻心第15章 最終聖裁第27章 由分至和第4章 皇兄皇弟第16章 龐統奇襲第20章 海灣戰役第26章 明爭暗鬥第2章 大國民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6章 南北疏途第5章 曹操之擇第1章 荊州治效第20章 東非之旅第14章 羅馬之光第14章 羅馬之光第6章 希臘戰爭第17章 完美帝國第19章 司馬之局第16章 銀元稅制孔子和老子之辨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14章 四面反擊第3章 內政風暴第8章 備戰寒潮第13章 鐵血控鉉第1章 初降漢室第18章 曹操接旨第4章 禁衛軍第13章 鐵血控鉉第29章 邦聯王國第11章 封藩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