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藩之策

荀彧笑道:“我有一策,即可令皇子殿下手握一州之權,亦可不違祖制。”

盧植問道:“不知道文若(荀彧表字)有何良策?”

荀彧笑道:“皇子殿下雖不能爲一州之牧,但若請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臣代州牧之職,而殿下領一郡之地自治,只是這樣的人選世上只有三人可選,盧公便是其中最合適的人啊。”

董太后笑道:“荀博士與我孫兒所謀一致,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荀彧見劉協笑而不語,董太后得意非凡都不似有假,暗中感嘆自己年過三十,自認有王佐之才,能夠做出如此判斷實在正常,可劉協不過六歲,識人善用的本事就已經顯現,他日必是一代明君,若不爲帝實在可惜。

盧植公直剛毅,素不虛與俗禮,且朝廷早被宦官掌權,自己大志難得實現,倒不如去一州擔任州牧之職,且可以輔佐劉協,當下也不推辭,道:“老臣定當效忠,盡臣之所能,爲殿下守一片保國之地。”

董太后雖知道劉協聰慧,但此事非同小可,必須自己親歷爲之,事事考慮周全纔可無後顧之憂,問兩人:“你二人覺得何處可爲保國之地?”

盧植道:“天下富裕之州有二,若要選一處爲根基,冀州爲最佳,徐州次之。”

荀彧道:“依臣所見,荊州爲最佳,冀州、徐州虎狼之地,雖有殿下坐鎮,地方軍閥亦不敢動一寸土地,可冀州黑山一帶多有黃巾餘孽,徐州地處平原,又是戰略要地,非據守良地。荊州雖非富饒之地,但多產錢糧,今黃巾之亂後,北方流民南下,人口增多,若治理得當三年內可算海內第一福地。不過,荊州也有缺陷,且與冀州相比缺陷之大,難以彌補。”

盧植本來對荀彧所說荊州最佳頗有意見,聽他說道缺陷處,不僅點頭,覺得荀彧果然是才智之士,道:“文若是否覺得荊州無兵馬?”

荀彧道:“正是,若以兵馬錢財統籌考慮,盧公所說的冀州確實是最佳之地,畢竟賊寇可降可剿,屬於可以解決的問題,而荊州無兵馬確實是根本問題,很難解決。”

盧植道:“文若與我所慮一致,那文若又爲何稱荊州爲最佳?”

荀彧笑道:“荊州雖無兵,北方流民驍悍可爲兵,幽州亦可有兵馬。”

盧植沉吟片刻,笑道:“你知我有徒公孫瓚在幽州,是以有恃無恐,不過此子向來驕縱,我恐他難成大業。”

荀彧道:“幽州並不穩定,公孫瓚對外族欲攻,劉虞對外族欲懷柔招安,兩人矛盾久已,可調一兩人到幽州掌管政務,負責錢馬糧草方可控制住局勢。”

盧植輕輕搖頭:“公孫伯圭眼中無人,非我親去,其它人怎麼能鎮得住?”

荀彧道:“昔日公孫瓚求學京城,拜盧公爲師時,與我相熟,多有來往,劉虞與我父荀緄交好,多年來素有信件往來,盧公南下荊州輔佐皇子殿下,我則北上幽州,爲殿下得一方奇兵。”

董太后道:“這個辦法實在非常好,只可惜荀博士不能隨協兒南下,屆時盧公忙於軍政事務,何人指導協兒讀書。”

荀彧道:“荊州文人名士之多,蓋越京師,司馬徵昔日在穎川學院亦是祭酒,如今在荊州開水鏡莊,調教出來的弟子未必比穎川學院差。皇子殿下可屈身就學於水鏡莊,藉機結交荊州才士,爲日後保國大業立下根基,且我有一侄荀攸,年歲長於我,才智亦勝我良多,可跟隨皇子殿下南下。如今穎川在黃巾之亂後,十年難以恢復且動盪不安,既然我效力於皇子殿下,我荀家亦當跟隨,近日我將說服家中諸老,將荀家一分爲二,我父與叔荀靖,與我帶人赴幽州,我叔荀燾、荀汪、荀曇與我侄荀攸隨皇子殿下南下襄陽。”

劉協急忙與荀彧施躬身之禮,令荀彧大爲惶恐,急忙跪下道:“我荀家歷代任官,自高祖起,三代任職尚書,倍受漢室恩寵,族中百餘人死亦不足爲報,今天下局勢大亂,各地諸侯借黃巾爲題,大力充軍蓄糧,其勢尤盛昔日七王。今皇子殿下年級雖幼,然有識人善用之能,勤學好讀之力,保漢振國之志,我荀家當誓死效忠。”

董太后心中大爲寬慰,見盧植低頭不語,冷笑道:“盧公深受哀家和協兒信任,不知是否願意爲哀家出力。”

她說完這話,方覺不對,荀家家大業大,既有保國之心,亦有護傢俬心,所以纔會分家兩地,南北呼應;盧植爲海內大儒,顧國而忘家之人,不如荀彧這般表態是在顧忌靈帝,無論如何,只要靈帝不說話盧植難以表態。

想到這裡,董太后柔和一笑,道:“盧公放心,皇帝是我兒,疼協兒猶勝那個劉辯,且協兒才能遠勝劉辯,我深居宮庭亦可知道天下大亂將至,若是太平盛世,以劉辯才能也可勉強爲君,放在亂世,不過爲人利用爾,與其這樣不如扶持協兒保我漢室,盧公認爲如何?”

盧植道:“我所見所想雖無文若爲遠,但對日後大亂之勢也有判斷,誠如太后所言,協兒殿下確實有光武帝的才幹和心胸,我既爲漢室肱骨,當爲皇子殿下效力,只是諸多官職非我們所能掌控分派,如何掌控荊州是個麻煩事情,容臣多想幾日。”

董太后跺腳道:“這個糊塗皇帝,諸官上任皆要錢財,連我要安排個官位都得納錢與他,不過此事不同尋常,皇帝是我兒,我頗爲了解,平日裡糊塗,可遇如此祖宗基業大事,他也不敢馬虎,盧公大可放心。”

第22章 天道難違第8章 楊彪父子第27章 亞洲最強第18章 新女性第1章 襄陽風華第6章 解鈴人第5章 袁紹速敗第6章 陳羣相伴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10章 靈帝密旨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2章 大國民第26章 移民潮第2章 皇甫嵩第2章 大國民第23章 守望之冬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24章 帝王之家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3章 晚宴第1章 大漢疆域第34章 諸王時代亞洲河流特徵第28章 農畜工紡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章 襄陽治略第38章 十二神使第34章 諸王時代第27章 由分至和第5章 最佳棋子第3章 萬農書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3章 幷州丁原第3章 東瀛之葬第23章 守望之冬第7章 治國新策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8章 備戰寒潮第8章 天地之學第4章 海洋帝國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26章 移民潮第6章 神匠馬鈞第31章 雙龍戲珠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16章 赤裸交易第23章 太子之位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27章 高原血戰第6章 神匠馬鈞第2章 歐亞盛宴第4章 禁衛軍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5章 最佳棋子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3章 帝國風範第23章 政教合一第8章 噩夢弩第17章 長安圍困第18章 新女性第5章 袁紹速敗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章 青州風波第4章 郭嘉投效亞洲河流特徵第10章 趙雲之威第37章 文明之刃第2章 命運之旅第8章 呂布趙雲第22章 天道難違第6章 陳羣相伴第1章 襄陽風華第18章 曹操接旨第14章 聖湖血案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5章 九年籌備第20章 東非之旅第9章 靈帝父子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19章 烏鴉戰艦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19章 洛陽角鬥第18章 內鬥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9章 交州安定第6章 神匠馬鈞第15章 最終聖裁第2章 臧洪南投第26章 明爭暗鬥第6章 計緩劉備第13章 大漠風塵第22章 巨靈之嘆第20章 海灣戰役第14章 羅馬之光第30章 大漢新語南亞次大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