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

滏陽河靜靜流淌穿梭在太行山下的平原之地上,歷經歲月磨洗的邯鄲城在滏陽河的映襯下,顯得愈加寧靜。

西漢時,邯鄲城爲所封趙國的都城,經濟繁榮,與洛陽、臨淄、宛、成都並稱五都。東漢時則屬冀州魏郡,即使到了今日,邯鄲還是那樣的繁華,這也成了周瑜棄戰略要地魏城,直奔邯鄲城而來的原因。

滏陽河----邯鄲城的母親河,它迤邐的身姿不僅映襯着邯鄲城,也映照着一場南北雙方精銳騎兵團之間的對決,在萬馬奔騰的時刻裡,滏陽河平靜如處子容顏般的水面也泛起了陣陣波瀾。

正午時刻的陽光是那樣的強烈,彷彿烈辣的老酒猛然灌入胃中,一陣陣火熱的感覺像火焰一般騰騰燃起。

雙方騎兵團之間的距離不過百十步,對騎兵而言,這只是霎那間的距離,張遼的鎮北軍五萬騎兵各自舉起襄陽連弩,瞄準敵人。

張遼大旗一揮,向左折去,五萬騎兵彷彿一條迴旋的長龍,在離太史慈鐵騎部隊最近的各軍士紛紛跟隨尉官的號令陣射弩箭。

箭雨就像漫天飛舞的蝗蟲,那不是隨意飛動,而是鋪天蓋地的如同迅雷一般直衝,太史慈急忙舞起飛天銀狼槍,在自己面前綻放一朵朵綺麗的銀色槍花,將箭雨悉數撥去,但他身邊的小卒就沒有他這樣地武藝了,一批批地紛紛落馬。

太史慈心中大震。他沒有想到對方的弩是連弩,而且一連三發,穿透力非常強,即使最堅固的鑲嵌甲也擋不住,隨意一掃看士兵身上穿透而出的箭頭。見那鮮紅血液下掩映着銀色光芒,他很清楚對方所用的是南方最強地弩矢----三棱鋼錐長弩箭。

就是這閃電劃過天空般的霎那間,太史慈意識到追擊蛇首是自尋死路,和以往的一字長蛇陣的蛇首爲最強不一樣。這個一字長蛇陣四處都藏滿了殺機。

只有一個辦法纔可以挽救自己這支鐵騎,太史慈腦海中非常清晰地高速自己,放棄常用戰術,直接擊殺蛇尾是唯一的辦法,他立刻勒馬回首大喝一聲:“兄弟們,今日非死即生,且隨我向前,殺出一條血路來!”

說完這話,他領着大軍向龍鱗陣的尾部迎着箭雨衝上,熱血飛濺的沙場上。他身邊的軍士一名名甚至是一片片的倒下,後續的騎兵不顧生死加速趕上,伴隨自己左右頂住南方騎兵團的箭雨。

太史慈知道南方的箭雨一定會有盡頭,從方纔的情況來看,他們每個人只有三箭,只要能在後半部南方軍進入射擊陣眼之前衝殺而上,發揮衝鋒騎兵地優勢,就可以一戰定勝負。

一定會有盡頭,就像茫茫暴雨之後。天空一定會變得更加湛藍一樣,太史慈堅定的告訴自己。

不可以逃,在大漢遊騎兵面前選擇逃亡,那結果也只能是滅亡。

太史慈終於衝進了遊騎兵陣營中,長槍飛挑似游龍飛騰,猛然衝出海面一般,左右刺殺,狂槍猛砸,彷彿暴風雨中的怒海滔天浪。瞬間就有十餘名鎮北軍軍士死於他的槍下。

太史慈回首大嘯一聲:“兄弟們,殺啊!”

在箭雨肆虐後剩下四萬餘衝鋒騎兵彷彿重新獲得了新生一般,都鼓舞地揮舞長刀在遊騎兵陣營中左衝右斬。

第三營督將衛右檢立刻吹號讓第三營子弟換斬馬刀對斬,彼此貼身肉搏。

張遼冷笑一聲,讓人吹響變陣號角,大軍立刻分成兩路。寒着面。道:“太史慈,就讓你看看龍鱗陣的厲害之處!”

鎮北軍在號角聲中。立刻化爲兩路,衛烈領一路,張遼領一路,衛右檢的第三營完成拖延任務之後,立刻甩開太史慈騎兵,歸入張遼陣營之後。

兩路騎兵仍然保持長蛇陣,將太史慈圍在陣中,與他們保持百步距離。

張遼大喝一聲道:“太史慈,張某就讓你見識下這個龍鱗陣的精華之處,讓你死也瞑目!”

復大喝一聲:“雙龍戲珠鎮北軍全軍騎兵立刻撤弩換弓,拔矢狂射而去,太史慈銀槍舞動,撥轉如銀絹,秀麗而靈動,但這並不能阻擋身邊子弟紛紛跌倒的趨勢。

太史慈眼中都是親信子弟中箭捂胸的情景,耳中到處都是一片痛苦撕裂心扉地哀嚎聲,他眼中血淚交錯,顛瘋般狂吼,吶喊道:“衝啊!”

復領着剩下的騎兵團衝向張遼,要和張遼拼個同歸於盡。

張遼不屑地笑着,帶着一抹殘忍和冷漠,領着自己這一隊騎兵向北疾馳,太史慈一路瘋狂的追殺,可在太史慈身後卻還有數萬遊騎兵長弓連射,陣陣箭雨從天而降,待太史慈返身要追衛烈這一部,張遼復領本部發動陣陣如蝗箭雨。

幾番週轉間,太史慈的精銳騎兵死傷殆盡,他的身邊只剩下數百名親兵,雖然他們身上也是滿身亂矢,仍然將太史慈緊緊圍在其中。

張遼驅馬前來,問太史慈道:“將軍可願歸降?”

太史慈厲聲大笑,道:“夫丈夫者頂天立地,只可戰死,焉能降敵,忍辱偷生者非丈夫爾!”

張遼道:“如今在你身邊的都是跟隨你征戰多年的弟兄,你若不降,他們也將因你而死,就算是爲了他們,我勸你還是歸順朝廷!”

太史慈大笑,問左右道:“兄弟們,你們的朝廷在哪裡?”衆親兵怒目瞪着張遼,異口同聲道:“在北方!”

太史慈銀槍直指張遼道:“你今日敢和我一戰決雌雄嗎?”

張遼忍不住呵呵一笑。道:“太史慈將軍恐怕想錯了,爲將者,領兵衛國,保境安民,非武夫。在我看來,太史慈將軍只配做一名武夫,不配做將

張遼這話一說完,鎮北軍百餘名將官尉官都是大笑不已。太史慈不怒反笑,乃槍指四周衆人,大聲道:“爾等諸人,何人是我十回合之敵,在我眼中,爾等不過小卒而已!”

張遼懶得和他過多廢話,右手輕輕舉起,包圍太史慈諸人的數萬騎兵齊齊搭弓上弦,箭矢直指太史慈等人。

張遼復問道:“將軍可願歸……解甲歸田,安居爲百姓?”

太史慈長聲大笑。復又聲極悲嗆,道:“大丈夫,不能保家衛國,生之爲何用,復又何故要生!”

張遼知道他寧願在此死去,也不願棄北方朝廷而去,心中油然而生一絲敬佩,但兩軍對陣,非亡即勝。還能說些什麼呢。

待要揮手令衆人放箭,卻又不忍,慢慢闔上雙目,緩緩將手收回,沉默良久,咬牙狠聲喝道:“殺……!”

張遼以損兵一萬六千地代價全殲太史慈精銳鐵騎的消息迅速蔓延,北方朝廷朝野俱震,太史慈身爲北方朝廷的左大將軍,親領着北方的精銳鐵騎。是北方最主要的機動力量,不過在一瞬間就被張遼全殲,北方士氣大跌,人人都是煌煌不可終日,知道朝廷覆滅不過是時間早晚地問題了。

太史慈地部隊被完全殲滅之後,魏郡一片空虛。徐庶乘機北上。郝昭守着黃河防線,未和文聘大軍交鋒。便和郭優之等人領着十萬大軍投誠,讓徐庶直接跨過北部黃河,圍攻魏郡。

至十年秋中,徐庶已經統領三十萬大軍跨過黃河北線,一路奪河內、朝歌、魏郡二十六城,最終大軍主力駐紮在清河郡地陽平縣,和周瑜的廣平遙相呼應。

沮授在太史慈被滅之後,機動兵力地靈魂被瓦解,也不敢再和劉協南方大軍對決,主力部隊悉數撤回清河、鉅鹿、真定、渤海四地,五十萬大軍緊緊龜縮在信都城四周。

北方朝廷內也是一片歸降之聲,北方皇帝劉辯連夜請來沮授和他商量到底該如何是好,復問沮授是否真的能夠守下去。

沮授搖首道:“硬守也只能守三年!”

劉辯聽到這話,頹然的跌坐在龍椅上,泣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兩人沉默間,何太后走了進來,劉辯和沮授慌忙掩飾神色,拜何太后。

何太后搖手道:“都免了,過不了多久,連這個太后也算不上了,想董卓在時,雖然狼狽,可終究還是……哎,不說也罷!”

劉辯道:“母親但且放心,北方如今還很安全!”

何太后道:“你們不用隱瞞我了,左將軍陣亡的消息,哀家已經聽說了,宮中到處都是一片惶恐之音,哀家也都聽到了!今天哀家來找你們,正是有一事要說,如今皇帝有一個兒子的事情,北方也很清楚,但董妃前些日又誕一龍子,哀家認爲何不乘人不知,讓人安排他們先離開京城。”

沮授道:“臣也是如此想的,臣下有將軍鞠義忠義,文武雙全可擔任守護之責!”

何太后問道:“丞相認爲這個皇子究竟去何處爲好呢?”

沮授道:“鞠義祖上本爲挹婁人,鞠義也曾多次回挹婁,對那裡情況最爲熟悉,可以暗中帶皇子回挹婁,且挹婁王爲南漢廷所殺,百姓多恨之,只要迴歸挹婁必能受到保護。”

何太后皺眉道:“那豈不是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

沮授心中暗笑,只怕城池一破,你全家都沒有一個能夠活着出去的,現在還圖什麼東山再起,仍然安慰道:“如今興州百業待興,只需安排一名重臣前去暗中輔佐籌劃,此事還有機會!”

何太后大喜,復問道:“何人可擔此責?”

沮授道:“郝昭本來可以擔任此責,可惜他投降南方了,此外還有一人,此人名爲田相,表字子才,爲田豐從子,一直隨我處理事務,頗有大才,我所學之物都已經授之,正可外派而出,隨皇子穩居挹婁,等待良機。”

何太后道:“此事就拜託丞相了,務必仔細安排,或許皇帝日後只能留此一脈了!”

沮授道:“已經開始安排了,太后儘可寬心!”

待何太后回宮之後,劉辯問沮授道:“可將玉璽同皇子一同帶走?”

沮授沉吟良久道:“如此恐爲不妥,劉協若是看到玉璽不再,或者玉璽爲假,必然知聖上有其他安排,順着蛛絲馬跡查下去,反而容易被發覺!或可留血詔,證明皇子身份即可,日後皇子在興州站穩,登高一呼,天下羣臣響應,則可重登帝位,可再奪玉璽!”

劉辯點頭道:“丞相所說有理啊。”

復又問道:“丞相確信可以守三年嗎?”

沮授道:“可以,但還是希望聖上多考慮,便是守了三年,信都百姓也是生不如死,南方楚王破城之後,恐怕對聖上也未必懷有善意,依臣之見,在皇子的事情處理完,聖上還是歸降南方,或可暫保周全。”

劉辯道:“暫且容朕思良一番,還望丞相能夠多注意皇子之事,此事隱密,不可再讓他人得知!”沮授道:“聖上可以放心,臣必將此事辦得滴水不漏,絕不會讓外人得知!”

此時的晉陽城內,劉協正和賈詡商量後面該如何行事,賈詡道:“太史慈一死,北方徐晃孤掌難鳴,信都內朝野動盪,正是勸降之際!”

劉協笑道:“皇兄本來就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如今朝廷也就是靠沮授一個人在支撐,這個人很奇怪,他雖然不忠於劉備,也未必完全忠於皇兄,但要是讓這個人完全投靠朕也不太可能,如今大勢已定,他也未必想真正抵抗到底,但徐晃則未必了,他必然忠於皇兄,太史慈一死,北方朝廷地軍權都由他掌控,恐怕要想讓他投降不是那麼容易啊!”

賈詡道:“那是看聖上如何決斷了,徐晃雖然愚忠,但最大的想法已經不是爲聖上的皇兄奪江山,不過是想保他一命,聖上若是願意留下聖上皇兄一命,徐晃也未必願意死撐到底,畢竟敗局已定,誰都不願意再讓百姓蒙受戰亂之災!”

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3章 法正笑談第27章 亞洲最強第12章 平定北方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2章 賈詡破曹第7章 十二神兵第28章 興州大捷第8章 楊彪父子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4章 四面反擊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21章 五子良才第4章 最終決裂第4章 孔明赴會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17章 楚地官制第10章 巧得涼州第16章 銀元稅制第21章 烈焰之心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6章 希臘戰爭第4章 郭嘉投效第19章 洛陽角鬥第5章 三家制衡第4章 皇兄皇弟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5章 三家制衡第4章 最終決裂第13章 郭嘉救急亞洲農業類型第16章 草原之鷹第33章 太子妃第17章 首帥之責第33章 太子妃第35章 青年移民第11章 絲綢戰爭第35章 亞漢王第4章 丁原談馬第1章 告別大漢第6章 麻鋼神兵第6章 襄陽盛會第29章 陰陽有別第28章 興州大捷上架公告第9章 靈帝父子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7章 劉備軍機第5章 皇甫嵩第34章 阿非利加第33章 大國雄風第12章 泰州攻略第29章 邦聯王國第14章 北非之旅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1章 楚王選妃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13章 晚宴第12章 泰州攻略第24章 帝王之家第2章 大國民第1章 青州風波第14章 北非之旅第8章 崔浩之疾南亞次大陸特徵第10章 經濟帝國第5章 皇甫嵩第19章 南非之旅第5章 最佳棋子第3章 萬農書第1章 襄陽風華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23章 太子之位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12章 賈詡破曹第8章 崔浩之疾第18章 曹操接旨第33章 內陸統一第14章 四面反擊第5章 皇甫嵩第11章 迎娶月英第1章 青州風波第25章 皇子劉巍第20章 廣富主義第13章 帝國風範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9章 新銀稅制第22章 遼州統一第11章 海洋通道第39章 軍備貿易第8章 帝王使命第2章 左右逢源第11章 壺關鏖戰第28章 農畜工紡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4章 南北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