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四面反擊

四面反擊

黃土高原的森林草原地帶和華北平原的落葉闊葉林地帶就在太行山交錯着,高原的風塵輕輕捲動地表黃土和枯草碎屑向前層層涌動,雲層淡淡飄過,滯留在太行山東側。

張遼和僅餘下十餘名衛家小將躺在草原上,他們滿身是血,誰也沒有力氣再前行半步,任由鮮血沾溼身下的野草。

張遼咬着牙撐起身體,與衆人道:“這裡就是狼牙山了,暫時他們不可能追到這裡,大家想活下去,只有沿着山脈向下走,只要留在太行山脈中,東胡人就不會追進來,幾天後,我們就能抵達壺關。”

休憩片刻,張遼諸人草草整理傷口,在山中獵殺了一些馬鹿,恢復體力之後便沿着山脈向南走去。

壺關由於黃忠的三萬鎮南軍及時趕到,太史慈見黃忠趕到,一直依賴的百餘輛投石車也被燒燬,只能撤退。

黃忠抵達壺關之後,立刻調了三千人沿太行山脈向北搜尋張遼,他和張遼相交十餘年,彼此熟悉,他知道以張遼的能力想在戰亂中存活下來並不困難,難的是怎麼躲避東胡騎兵的搜索,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太行山脈,然後沿着山脈向南走,或許能夠到達壺關。

幸運的是,三日後,張遼終於和搜尋的鎮南軍相遇,與衆軍士一起返回了壺關,兩人不過十來日未見,卻彷彿一別數十年未見。

黃忠忍住眼眶中的淚水,大步上前,一把摟住張遼,朗笑道:“文遠命可真硬啊!”

張遼一拳打在黃忠胸口,笑道:“怎麼,想我死啊,那可不容易!”

就在軍中醫師爲張遼包紮傷口之時,張遼與黃忠嘆道:“鎮北軍沒了!”

黃忠看了看和張遼一起衝出重圍的十餘名小將,道:“文遠無須擔心,但有你和這些年輕將士在,重建鎮北軍有何難!”

張遼也看了看身側的小將,道:“諸位各自回去養傷吧,我會上奏皇上,重建鎮北軍,他日必復此仇。”

衛烈諸人聽到張遼這話,皆各自退下。

待他們退下之後,黃忠與張遼道:“皇甫顏被俘了,嚴顏也受了重傷,如果我晚來半日,壺關就失守了!”

張遼大驚道:“諸葛亮好大的膽子,壺關是聖上有言在先,必奪之地,他也敢派兵相奪?”

復又道:“這亂世之中,誰能遵守諾言約定,想中原會戰之際,諸侯羣起,彼此之間盟約定了不知道多少見,可一見有機可乘,立刻出兵奪地,但如今天下可謂定矣,諸葛亮還想再有所爲,不過是勞民傷財而已!”

黃忠道:“現在我們也要小心啊,若是你我二員朝廷上將在此,壺關還是被奪,那纔是恥辱呢!”

張遼搖手道:“諸葛亮不會再來了,他若真想得壺關,現在只用皇甫顏的性命就可以換一個壺關,皇甫顏畢竟是皇甫公的長子,皇甫氏既定的族長之選,皇上何其看重啊,便是諸葛亮要求換幷州,皇上都會答應!”

黃忠想了想皇甫嵩的功績和皇甫家與皇上的關係,點頭道:“只怕皇上是捨得幷州,也捨不得皇甫顏啊,何況皇甫顏又是皇上着力想培養後起之秀!”

事情正如所料太史慈在數日後,果然送來信函,正式提出用壺關換皇甫顏。

黃忠知道這件事情已經不是周瑜和曹操能夠定奪的事情,通知周瑜之後,立刻飛鴿傳書給劉協,請劉協定奪。

皇甫顏被俘的消息,劉協還一直封鎖着,他知道皇甫嵩身體已經不如從前,若是讓他得知長孫被俘,萬一焦急出什麼事情來,這可比失壺關影響更大。

南漢雖然有盧植、皇甫嵩和丁原這三公之說,但最得百姓和羣臣將領崇敬的還是盧植和皇甫嵩,若是皇甫嵩發生什麼意外,不僅劉協自己難過,整個南漢都會哀聲遍野。

他回書給周瑜,讓黃忠用壺關換回皇甫顏,讓嚴顏承擔失守的主要責任,堅決不準提皇甫顏被俘之事,又親自書函給嚴顏,陳述其中利害關係,希望嚴顏能夠從大局出發,暫時接受處罰,日後必定重賞之。

嚴顏也清楚皇甫嵩的地位,且時日無多,乃書信回奏,信中只有四個字:永擔此責!

雖然壺關最終還是留給了諸葛亮,但劉協心情卻要舒暢很多,無論如何,事先認爲百死無一生的張遼竟然能夠安然返回,鎮北軍雖然毀於一旦,但以三萬衝鋒騎滅五萬控鉉騎的成績還是可以令劉協略爲滿意。

三萬衝鋒騎和五萬控鉉騎最大的差距就是成型的難度上,對衝鋒騎而言,只要有好馬好軍備,兩年足夠練成一隻精銳,關鍵在於軍備和馬的質量;五萬控鉉騎沒有十年是根本無法成型的,因爲他的關鍵在於人,而不是軍備和馬匹。

南漢現在多的是軍備和優良戰馬,涼州和遼州都是大漢最上乘的產馬良地,雍州和河西走廊一帶也控制在自己手中,每年抽調優良戰馬十萬匹雖然很困難,但抽調五、六萬還不是問題。

都說幽州產馬,其實也只是產馬,但優良戰馬卻未必產自這裡。凡牧馬良地,一要求天氣陰涼寒冷,二要求屬於草原地帶,而不是平原地帶。

幽州屬於華北平原,雖然秋冬受到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天氣陰涼,但春夏又同時受到太平洋暖流和太行山脈影響,使他降雨量充沛,屬於農耕良地。

大漢真正優秀的牧馬良地就是在伊犁牧場和烏蘇里江流域,這纔是大漢培育世界級戰馬的寶地,涼州培育的河西馬雖然不錯,目前在大漢更有天馬寶地之稱,但和這兩地相比卻要遜色很多,涼州算是大漢優良養馬之地,但絕對不能算世界級的牧馬良地。

劉協一直希望用大漢的純種大宛馬和阿拉伯戰馬培育出世界級的戰馬,西伯利亞馬和阿拉伯馬的培育也將可以產生世界級的戰馬,建立世界最強大的騎兵,必須要擁有世界上最優良的戰馬。

漢武帝征戰匈奴的政策,總結起來就是人口換人口的辦法,利用大漢絕對基數人口和兵力消耗匈奴人口,這種政策是世界已知的所有戰略中最鐵血和殘忍的,它直接的後果就是文景之治的功勞毀於一旦。

張遼在這場對決中,也找到了一個衝鋒騎應對控鉉騎的辦法,那就是煙幕遮掩,這爲劉協點燃了一盞明燈。

現在的東胡大約是五百萬人口,到了晉朝,他們將變成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遊牧民族,當到了南北朝,他們的人口突破千萬,內部的生存壓力迫使他們向南擴展,而南北朝的大漢不過人口八百萬左右,在他們千萬遊牧鐵蹄下,只能接受蹂躪。

現在,劉協抓到了一次良機,在東胡民族完全壯大之前,就將他們扼殺在搖籃中,這個機會是劉備送給他的。

幷州,東臨太行山,南、西兩面皆是黃河,北是長城,一個絕好的掩埋遊騎兵的地方,也是大漢最好的口袋陣,只要將北方長城控制住,現在這些東胡騎兵面臨的就只有投降或者被剿滅的兩個選擇。

諸葛亮在劉協心中又一次跳動,劉協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無聊,竟然和他談商市對通,企圖用商貿削弱他,這個時代的政治家完全視約定和協議如無物,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會爲了自己的集團利益而在你身後插你一刀。

縱觀整個三國曆史,那些諸侯不知道簽了多少分協議,但只要情局發生變化,立刻就可以撕毀協議,對準盟友就是狠狠地一刀。

壺關之變,終於讓劉協認清楚,這個時代的政治家不懂得什麼叫信用,他們眼裡只有利益,昨天的承諾,今天就可以反悔。

明白這一點,劉協召集文臣武將到雄楚大殿,當荀彧、陳羣、賈詡、胡昭、張昭、戲志才、蔣琬、龐統、伊籍等人都到齊之後,劉協讓伊籍將和北方朝廷談好的商貿協議呈遞上來。

伊籍興奮地呈遞上來,看着自己花費了半年精力才和諸葛亮談妥的商貿協議,心中滿心歡喜。

劉協看着伊籍興奮的笑臉,淡淡一笑道:“伯機這半年辛苦了!”

伊籍拜道:“此乃臣之責,當盡力而爲!”

劉協微微頷首,道:“這一次,你做的非常好,朕賞賜你上等玉品寶冠一頂,黃金三百斤!”

伊籍大喜,拜伏於地謝恩不止。

劉協示意他起身回坐,撫着協議,道:“朕本來希望通過這份協議,使北方百姓能夠渡過災年,南方商人也能夠獲利良多,同時保持南北暫時和平,但朕錯了。”

他憤然起身,當衆撕毀協議,怒喝道:“壺關之地,乃朕必得之地,當外寇侵入大漢,北方竟然在朕全力抵擋外賊之時,偷襲壺關,這是何等卑劣的行爲,竟不顧大漢全局之利,爲一己之私,強奪壺關,使南方之軍前後困頓,鎮北軍毀於一旦,上將張文遠爲了救助百姓,幾乎死在外賊弓矢之下。這就是諸葛亮說的南北共存,共抗外敵嗎?”

“朕意已決,已經準備調運北方的三億六千石糧食悉數扣留,全部留在徐、青兩州,就地建糧庫,如果糧庫不夠,讓商社用來釀造醇酒,賣不了的都給朕存儲好了,朕自己買下來。令徐庶嚴查黃河,不準任何人賣糧與北方,朕要諸葛亮知道,即使把糧食全部糟蹋了,也不會賣一粒糧食給他,他自己處理北方八百萬百姓的糧食問題,餓死也好,病死也好,和朕沒有關係,那是你諸葛亮自己無能。”

“魯肅正式調往箕關,周瑜退回河西,在撤退之前,將上黨附近的百姓全部護送回河東。趙雲自遼州出兵,逼近東胡的老巢,他們三十萬精銳都進了幷州,朕倒要看看他們還要不要烏侯秦水那片草原了,楊修給皇甫驪下密令吧,讓他帶着收復的南匈奴人馬接應孫堅、高順奪下雁門關,朕要把東胡這三十萬大軍全部困在幷州,當年有白登之圍,今天朕要還給漠北蠻族一個幷州之圍。”

“文和,在孫堅奪下雁門關之後,通知那幾位東胡大王,前三位投誠的大王,朕就把草原還給他們,餘下幾位大王的草原也屬於他們了!”

“讓荀攸和徐庶調動三軍,在東胡的問題解決後,南、西兩面和北方開戰,首先要打開壺關,朕不要一個完整的壺關,朕要他把壺關砸成一片廢墟,讓投誠的三位大王能夠逃進北方兩州之地,至於他們進去後做些什麼就不關朕的事情了,讓諸葛亮消滅他們吧!朕要他們兩者皆同歸於盡,也就是說,投誠的,不投誠的,朕一個都不留!只要這些大王和東胡主力精銳完全消失在中原之地,朕就可以將整個東胡從現在的兩個大族分化成數十個小族,屆時東胡也好,匈奴也好,都不可能有實力在漠北作亂。”

講完這些話,劉協問諸臣道:“諸位可有人反對?”

百官皆不敢言,這一日的劉協就像一頭惡狼,壺關之變沒有讓他焦急,反而讓他更冷靜,更殘酷。

劉協見衆大臣都不出聲,道:“既然你們不反對,那就是都同意了,那回去之後,各司其職,將朕的北方對策執行下去,御府、統帥府、治略府三府要統籌協調好,商議出具體每一個細節,不準在三府的配合上出現失誤,至於西域和三韓的事情可以暫時擱置,但瀛州的安定事宜不準停,讓司馬懿準備出軍瀛州,告訴他,在瀛州事情處理完之後,朕允許他辭職建立商社,安州的攻佔事宜全部留給商軍去處理。”

會議很快結束,劉協留下賈詡、戲志才、蔣琬、龐統四人,讓他們討論鎮北軍重建事宜,治略府撥調一億三千萬錢用於重建,統帥府自各地預備軍中徵調善於騎射的年輕士兵五萬人補充進入,正式讓于禁擔任大督尉,位在右前左後四大將軍和徵南、徵北、徵西、徵東四大將軍之後,位列統帥府十位大將軍(大將軍,右、前、左、後大將軍,徵南、徵北、徵西、徵東四大將軍,大督尉)之末,總領各州預備軍徵募、訓練、選拔事宜。

在徵南、徵北、徵西、徵東四大將軍的任用上,劉協接受賈詡的建議,右、前、左、後四位大將軍爲常設,但不常統兵,徵南、徵北、徵西、徵東四大將軍亦常設,但只在本番號軍隊上可根據統帥府調令臨時徵調十萬駐防軍,而相應各地駐防兵統調任命由參謀院負責,歷任參謀院總祭不得親自領兵出戰。

到十月底,張遼和皇甫顏回到了襄陽,劉協親自關照兩人不得重提壺關之事,在御府設宴爲兩人接風洗塵,張遼問及鎮北軍重建之事,劉協大笑,道:“文遠大可放心,三月之內,朕保證你能再次領鎮北軍,此次所調都是各地預備軍精銳,操練半年足可上陣,凡戰馬皆選涼州上等戰馬,在新野強弓之外,人人裝備襄陽強弩,專門用於剋制漠北騎軍而制,必使文遠有機向漢魯王復仇!”

張遼大喜過望,急忙拜謝。

皇甫顏則臉上無關,他被任命鎮守壺關,如今壺關卻因爲自己而平白贈送給諸葛亮,他心中難受至極。

劉協察覺到後,乃寬慰道:“子玉不用難過,亦無需自責,壺關雖失,但朕亦有應變之策,可令北方三年難安,且爲帥者不宜出陣,子玉日後需謹記心頭,對朕而言,帥才難得,一帥可抵幷州之地,如今鎮北軍正是重建之機,子玉可跟隨文遠,細細領悟治軍之道,對日後獨領一軍打下根基!”

皇甫顏拜道:“必不讓聖上失望!”

劉協笑道:“令祖爲大漢千秋功臣,子玉當發奮,不可辱景山公盛名啊!”

皇甫顏道:“必謹慎,不敢有辱祖上之名!”

劉協手指皇甫顏,與張遼道:“文遠當全心教之,如此大才之青俊交付文遠之手,亦不能讓朕失望啊!”

張遼亦拜道:“必盡生平所學教之!”

劉協哈哈大笑,乃與兩人舉杯道:“如此甚好不過!”

與此同時,諸葛亮發現南方在簽署通商協議後,並沒有打開濟南商市,北方糧草消耗殆盡,急等南方糧草調入,親自書文給劉協,劉協看也不看就立刻撕毀。

劉協似乎已經看到北方餓孚百里圖,但他心中再也沒有疼痛的感覺,這一切是諸葛亮自尋煩惱,只能說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遲遲不能等到劉協的回覆,諸葛亮心中也焦急萬分,劉辯問他道:“皇弟爲何還沒有撥調糧食進來?”

諸葛亮勉強一笑道:“貪心重利而已,臣聽說南方在濟南建糧庫堆積糧食,非不賣,乃更求高價而已!”

劉辯嘆道:“皇弟不知道他每拖延一刻,北方百姓就要餓死千人啊!”

諸葛亮傲然道:“楚王貪利,只知錢財,置百姓死活於不顧,此乃無德之輩爾!”

劉辯啊的驚歎一聲,望着南方,悠長一聲哀嘆,小聲道:“皇弟,你爲何要學父皇呢?”

第21章 文化運動第32章 千古遺憾第6章 陳羣相伴第4章 南北賦稅第24章 亂血之東第5章 袁紹速敗第15章 神秘祭祀第4章 人之天賦第1章 襄陽風華第20章 廣富主義第9章 迴歸洛陽第5章 才子猛將第10章 趙雲之威第11章 海洋通道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8章 晉陽密會第9章 欲謀青州第15章 南陽潰敗第29章 邦聯王國第26章 吞噬主義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11章 父子夜話第29章 羅馬使團第24章 帝王之家第11章 海洋通道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16章 赤裸交易第25章 皇子劉巍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8章 帝王使命第19章 南非之旅第6章 解鈴人第14章 四面反擊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12章 泰州攻略第15章 最終聖裁第5章 賈詡絕計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5章 復仇之刃孔子和老子之辨第31章 耶路撒冷第11章 封藩楚王第12章 平定北方第7章 十二神兵第13章 郭嘉救急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35章 炎黃廣場第36章 大法典第18章 海灣風雲第23章 科技時代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0章 呂布趙雲之戰第8章 天地之學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8章 曹操接旨第37章 文明之刃第3章 出藩之策第20章 廣富主義第1章 太尉府之會第8章 伊籍故友第22章 巨靈之嘆第10章 黃河水患第3章 萬農書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第15章 最終聖裁第31章 耶路撒冷第10章 日耳曼第19章 交州安定第32章 千古遺憾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11章 封藩楚王第6章 解鈴人第9章 欲謀青州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8章 天地之學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19章 新銀稅制第18章 騎兵之魂第18章 騎兵之魂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5章 盧植先行第2章 拜訪胡昭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第3章 法正笑談第12章 卸任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4章 羅馬之光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15章 復仇之刃第10章 趙雲之威第10章 金陵建設第6章 襄陽盛會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19章 南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