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遼州風雲

爲朋友的書發個廣告,呵呵。

《絕世假太監》,書號78218。

簡介:一個穿越時空的小無賴,出現在時局急涌跌宕的明朝初年,卻成了一個小小的假太監……

遼州風雲

遼東半島由公孫家族的公孫度,其族弟公孫瓚則雄踞遼西,虎視眈眈相望之。

初泰十一年秋,就在諸葛亮剛和劉協開始商談之時,劉協一面談一面安排楊修秘密調動隱藏在遼東的死士。

在諸葛亮結束會談退回北方之際,公孫度忽然因年老體衰,無疾而終,趙雲立即調動六營兵馬迅速佔據遼東各要地,孟建(表字公威)也同時調動駐防兵掌管本地防禦。

公孫瓚欲得遼東,也乘遼東不穩之際,自遼西出兵佔據昌黎郡,趙雲調動三萬騎兵和兩萬山地步軍與公孫瓚對決於昌黎郡。

趙雲率部至昌黎城外,派士卒在城門外叫陣,公孫瓚大步登上城牆,見趙雲部衆騎兵爲多,與衆將笑道:“趙雲不懂兵法,騎兵雖猛焉能用於攻城,今日我只需靜守城池,待其士氣低落欲退之時,再出兵擊其要害,一戰可破之!”

衆將皆道:“將軍智謀深遠,我等不及一二!”

公孫瓚長聲朗笑,夾捋長鬚,見趙雲所派數十名士卒離城牆六十步開外,各自手中持有喇叭狀的銅器,高聲喝罵,聲音嘹亮宏遠,心中忿恨,遂取過硬木弓,連放三箭射殺城下幾名叫陣士卒。

士卒惶恐,急忙後退至百步處,復高聲罵陣。

公孫瓚再拔箭射之,箭至百步外略爲走飄,連射三箭射殺兩名士卒,其部衆將軍士兵皆大聲叫好,聲囂震天。

趙雲此時正駕馬與遠處靜觀,見公孫瓚顯露弓術,冷峻的臉龐流露一絲冷漠的笑意,自部下手中取過一張普通至極的新野強弓,驅馬疾馳單身奔赴城牆百步開外,拔雙箭上弓,猛然齊射,公孫瓚身邊兩名偏將應聲而倒,復又取三箭上鉉,直指公孫瓚。

公孫瓚大恐,連忙隨衆將退後幾步,又令兵卒舉高盾擋在身前慌道:“亂射,亂射,射死他!”

衆士卒一陣亂射,趙雲撩槍一陣撥擋,自馬背上拎起劉協所賜的九鳳鵰翎弓,此弓乃精鐵所鍛,歷來非趙雲、呂布等人不能用。

待箭雨射完,趙雲馭馬迴繞半圈,再復衝來,待城牆上士卒要亂射之時,忽然轉側身體,倒掛馬上,以腳撐弓背,手拉鐵鉉,三箭齊射而出,似雷若光陰,瞬間洞穿盾牌,兩名持盾士卒應聲而倒,最後一箭穿透盾牌,再穿公孫瓚護肩鋼甲,直刺入公孫瓚左肩。

此時城牆上箭雨又至,趙雲拉繮繩躍起,立於馬背上,復撥轉龍膽槍若龍捲疾風般,抵擋住麻密箭矢,長笑一聲,揚長而去。

趙雲部衆各營軍士看的若癡似醉,待趙雲歸回方醒悟過來,齊聲大喝,士氣頓時高漲百倍,公孫瓚心中畏懼,在衆將扶持下慌忙撤離城牆。

此後趙雲令三營騎軍輪流圍城監視,若公孫瓚主力出則調部迎頭痛擊,若流兵小卒則殺之,令公孫瓚五萬大軍困頓城中難以殺出。

公孫瓚自己受傷,知道部將之中無人可是趙雲之敵,且士氣低落,故幾番派部將出城求援,卻無一不被趙雲生擒,只好枯守死城,部下幾次勸其突圍,皆被其所拒。

消息傳到洛陽,劉備大驚,急忙問計於賈詡,賈詡道:“趙雲與呂布號稱南楚雙刃,有萬夫難敵之姿,且其人少年之時便受楚王所喜,所轄部衆皆爲楚軍精銳所在,復有皇甫嵩等漢室名將五年調教,講解兵法之道,又獨身堅守穎川五年,如今已非昔日少年,公孫伯珪非其敵手,主公若不救之,否則不僅遼州盡落楚王之手,幽州亦難保!”

劉備嘆道:“遼西之遠有千里,便是從冀州出兵也需月餘,如何能救得?”

賈詡道:“其實現在救公孫伯珪將軍已然遲了,但幽州卻還可保住,主公必要迅速派兵佔據幽州!”

劉備疑慮地看了看賈詡,小聲試探道:“文和的意思可是棄伯珪於不顧,直接出兵佔下幽州?”

不待賈詡回答,劉備複道:“此乃陷備於不義,備豈能聽之,必要出兵救伯珪!”

賈詡急忙道:“望主公爲了幽州百姓着想,豈能因主公私情分兵救公孫將軍,而置幽州百姓安危於不顧!”

關羽亦在兩人身邊,輕捋墨黑長髯美須,丹鳳眼緩緩睜開,頓時流露出那股一直內斂着的傲氣,乃道:“趙雲小兒又有何懼,某原親往取其人頭!”

劉備伸手阻之,不讓關羽繼續說下去,站起身,仰天長嘆道:“備與伯珪前有同窗之誼,後十餘年患難與共,情意深厚,今爲了幽州百姓的安危,竟不能出手援之,如何敢稱忠義之輩!”

賈詡心中泛起一絲漣漪,暗自冷笑,卻勸道:“主公救幽州百姓與水火,此乃大義,救伯珪不過小義,爲大義而棄小義方是忠義仁者之選,天下人必深解主公之心!”

關羽微微頷首,讚道:“吾兄實爲天下忠義者之楷模,若諸侯皆如兄長一般愛民,天下何來苦難!”

事情到這裡只是開始,選擇誰去鎮守幽州成了劉備心中的一個難題,長安的司馬懿和徐晃,洛陽的關羽和賈詡,晉陽的諸葛亮和太史慈,兗州的張飛和陳宮都是不能調動的,而沮授所領銜的冀州派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這正是一個良機,可以將這根刺挑開。

再和賈詡商議之後,劉備決定派田豐和顏良前往幽州,留沮授和文丑在鄴城,這樣一來就可以既解幽州之危,又可分化冀州派系。

只是分化冀州派系肯定需要時間,劉備萬般無奈,只能先派諸葛亮和太史慈前往幽州,在調令中讓諸葛亮以救援公孫瓚之名,與太史慈進駐幽州,待幽州局勢穩定,盡除公孫家族在幽州的勢力後,再出兵營救公孫瓚。

另一方面,劉備親赴鄴城,和沮授、田豐商談分散各守一州之事,在諸葛亮穩定北方之後,再分兵進駐幽州替換諸葛亮和太史慈。

對沮授而言,這是洛陽派的一次良機,雖然冀州派系要分散開,但可同時控制兩州,整個洛陽派掌握幽州、冀州、幷州三州實權,自然非常樂意,爲防有詐,沮授還是故意拖延了半月餘,和諸葛亮書信交談得失之後,又和田豐連續商談將冀州派系相互呼應的原則定下來,才正式準備讓田豐和文丑前往幽州。

同樣,對諸葛亮而言,這何嘗不是一次良機,藉機調動兵馬,將陳宮留在幷州的小部兵馬一一抽調至幽州,再讓孫乾出面提陳宮派系的錢銅爲守義將軍,總掌皇宮守衛之職,調鄒靖守壺關,留張曼成駐守晉陽城外,又千叮萬囑他暗中所行之事務必隱秘,再抽郭準前往幽州。

初泰十一年秋末,諸葛亮和太史慈抽調八萬幷州精銳星夜趕往幽州,臨行之前,太史慈站在諸葛亮身側,低聲說:“就剩下晉陽守城的管亥了,只要調開他就萬事定矣!”

諸葛亮默笑不語,舉扇遮住兩人臉龐,輕聲道:“子義切勿焦急,一切仍須從長計議!”

太史慈哈哈一笑,見有人細觀自己與諸葛亮,乃朗聲道:“若依司徒大人之策,遼西定矣。”復振臂一揮,號令軍馬前進。

在他們星夜趕往幽州,乘機完全掌控幽州實權之時,公孫瓚枯臥病榻,在被趙雲怒箭洞穿盾牌射傷之後,連續被困一個月餘,令他心力交瘁,兩日前苦心安排弟弟公孫越乘夜突圍反被趙雲用陷馬陣所擒,五千餘精銳控鉉輕騎白馬義從半數歸降劉協、半數被俘,更讓他備受打擊,當場吐血昏迷過去。

對於白馬義從這種和輕翼營一樣的控鉉輕騎,劉協可是喜歡的緊,在得到趙雲的飛鴿傳書之後,恨不得親自前往遼東安撫降兵。

趙雲仔細鑑定三千餘名白馬義從降兵的技藝,覺得他們弓騎純熟,與楚地新野預備軍中出來的新兵相比還勝一籌,暗自佩服公孫瓚練兵有道,只是他帶如此善遊走的輕騎入城,無疑是失策,若非如此倒難勝之。

仔細詢問白馬義從的訓練之法,詳細登記在案,發文遙送到劉協手中,劉協得到之後也是大喜,急忙召于禁晉見,讓他細看趙雲傳來的文書,問他可有所悟?

于禁道:“這樣的訓練確實比臣的方法好,臣會考慮糅合在一起,使新野所出的騎兵不弱於白馬義從!”

劉協大喜,令人賜酒宴,與他同飲,吃至一半,于禁忽淚如雨下。

劉協萬般不解,知道他並非有意掃興,乃問道:“文則到底有何難事,但與孤王直說無妨!”

于禁拜於地,泣道:“臣曾聽聞將軍當須馬上亡,大丈夫當上陣殺敵,立功建業,纔不愧爲將者,然臣亦知新野之軍於殿下大業重有千鈞,故不敢請戰沙場。今臣效力殿下六年有餘,一兵未殺,一地未收,愧對將軍之稱,深爲自責,願辭去定安將軍之職,但授課於襄陽軍院,練兵於預備軍,日後不再稱將軍。”

劉協放下酒盞,長嘆一聲,道:“文則啊,這些年確實辛苦你了!以你之才,當可橫掃千軍,卻屈居於新野,教習幼少青兵,若是不讓你上陣,孤王心中又何安啊!”

複道:“這樣吧,文則,你向孤王推薦一名可以替你之職的人選,給你半年時間過渡,日後在讓你指揮翼軍數營直插九里山,突襲兗州。”

于禁先是大喜,復憂道:“臣所知善練兵者,殿下帳下的高順將軍、曹操帳下曹純和幽州公孫瓚皆算其中翹楚,臣和李典略次之,元直、公謹、文臺(孫堅)、仲業(文聘)、文遠(張遼)、漢升(黃忠)諸位雖能練兵,然皆爲殿下無二之上將,再觀他人皆是長於用兵不善練兵,若再薦一人實在不易!”

劉協縱聲大笑,道:“文則啊,非孤王不給你機會,實在是你把握不住機會啊!”

于禁說的沒有錯,歷史上的高順訓出陷陣營,曹純練出虎豹營,公孫瓚練出白馬義從,再加上河北麴義所練的先登強弩兵,這四部兵馬都是百勝之精英。

虎豹營的威名自然不用說了,白馬義從屢敗烏恆的遊騎兵,在控鉉輕騎中,白馬義從無疑是其中翹首,陷陣營先敗虎豹營,後敗劉備的白耳軍,自然更是精銳,先登強弩兵則全滅白馬義從,亦可見其精銳。

想起白耳軍,劉協腦海中迅速閃過陳到這個人,三國中白耳軍的訓練者,他應該可以替代于禁吧!

再看于禁臉色尷尬,幾分感慨,幾分無奈,劉協心中不忍,乃笑道:“那孤王在折中一次吧,允許愛卿在預備軍中抽調部分年紀達到十八歲以上者萬人,成立預備營,在戰事緊急之時,經統帥府同意可以外派。”

于禁大喜,幾次叩拜謝恩,劉協搖頭苦笑,令他回座繼續喝酒。

于禁和白馬義從的事情再一次提醒了劉協,應該建立數支精銳中精銳之師,雖然劉協手中禁衛軍十九營都是精銳之師,但在楚軍日漸強大的情況下,十九營的優勢也不再明顯,而隨着帝國最終邁出遠征海外的步伐時,先在的四大海營就不適合仍然保持六千餘人的小建制,也不應該繼續保留在禁軍。

禁軍四大海營最合理的改造就是獨立成四大海軍,而禁軍內留下部分精銳參考海軍陸戰隊的模式,成立特種海營,但這個方面的知識就是劉協所不知道的,他只能讓甘寧等人慢慢琢磨。

甚至可以這麼理解,目前的十九營在人數沒有大規模擴編的情況下,成爲整個楚地最精銳的軍隊,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提升裝備水平和訓練強度。

爲了實現這個想法,劉協調高順回新野,同時抽調翼軍鐵、飛、虎、風、驃、悍、鉉、旋八營、衛軍重、近、親、矛、南、越六營全面抽調回新野整頓,升孫策爲振威將軍,接任趙雲統管鐵翼營,調武學精湛的王真爲越衛營統將。

將江北、江南兩大海營合併爲北海水師,蔣欽爲統帥;將江東、淮安兩大海營合併爲東海水師,凌操爲統帥,兩水軍各轄人可過三萬人,復抽調四大海營精銳,以江西海營爲基礎成立精武營,仍由甘寧爲統帥,依然保留在禁衛軍中,而兩大水師則由統帥府統調,進入楚軍編制。

讓趙雲統編投誠的白馬義從爲玉翼營,編入禁衛軍中,由趙雲暫時統領,待日後抽調他人正式接管。

實際上劉協最初的規劃是讓趙雲永統鐵翼營,使其成爲真正的禁衛軍第一營,但隨着趙雲在皇甫嵩等名將的刻意培養和自己的努力下,在兵法上造詣愈來愈有獨到之處,且已經漸漸融合奇正之道爲一體,在穩守穎川的鍛鍊中已經成爲帥才,這和劉協最初以爲的劉備警備隊長的趙雲完全不一樣,如果此時再將他留在禁衛軍中就是對他不公了。

該是改變我的想法,讓你縱橫天地的時候了,劉協在調趙雲前往遼東的時候就曾和自己說過,這一天,他再一次對自己如此說。

只是,失去趙雲統管的鐵翼營,在劉協心目中的地位瞬間滑落,呂布的虎翼營和馬超的驃翼營漸漸成爲他心中的禁衛軍第一營,而鐵翼營失去趙雲這樣靈魂人物之後,在沙場上的表現也遠不如以前那樣的剛猛靈動相宜。不管怎麼說,鐵翼營是自己最早的軍部,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沒落,所以劉協調孫策統管鐵翼營,希望能夠重新振奮這支建制最早的親兵部隊。

同時,改高順的矛衛營爲陷陣營,改呂布的虎翼營爲虎狼營,改越衛營爲越野營,這三營與精武營在禁衛軍中都屬於獨立編制,使禁衛軍翼、衛、海三大編制演變成翼、衛和獨立營三大編制。

翼軍八營和衛軍四營人數擴編至每營萬人,而四大獨立營仍然保持六千人編制,但重新進行挑選,盡選楚軍和禁衛軍的精銳,同時四大獨立營的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凡是用材可以選用百鍛鋼等級,允許四大營裝備噩夢弩,進行單獨編號,且嚴格控制數量。經費加撥爲原來的雙倍,對於翼軍八營和衛軍四營的裝備水平也提升一個層次進行供給。

加上原來就存在的精銳之師親衛營、最受劉協關注的鐵、飛兩翼營和近衛營,禁衛軍十六營中有八營屬於超規格建制,無論人選、訓練、兵員素質培養還是裝備都選擇最好的。

劉協緊密地關注着他們,他知道一兩年後就是他們綻放光華,威震大漢的時候。

在禁衛軍衆多中郎將中,馬超、孫策、龐德三人的表現無疑是最耀眼的,馬超和孫策都是靠個人勇猛帶動全軍,而龐德則柔合自己的勇猛與兵道於一身,在三年會戰期間,他和馬超、馬岱的配合堪稱經典。

劉協明白,龐德如趙雲一樣,禁衛軍單獨一個營所給他展露的空間已經越來越顯得狹促,必須儘快給他一個新的空間,故在改變禁衛軍的同時,正式調威猛不遜孫策的唐斬入主旋翼營,調龐德前往徐州,全面接管徵東軍,呂蒙畢竟年輕,仍爲副將,讓徐庶像調教呂蒙一樣進行悉心指導,爲了他日後能夠綻放更耀眼的光芒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對徐庶而言,先將呂蒙和五萬徵東軍調來,後將龐德抽調到徐州,無疑是劉協的一種暗示,長安、洛陽、徐州三大防線中,首先要取得突破的必須是徐州,做爲楚軍中權位僅次於楚王劉協的他,做爲替楚王打下大半江山的他,必須要比周瑜、荀攸更早取得突破,這才能對得起劉協當年封他爲王的承諾。

爲了進一步加強禁衛軍的訓練和軍備水平,正式任高順爲禁衛軍總督尉,統管禁衛軍新十六營訓練事宜和軍法管制;陳到爲禁衛軍督軍司馬,協助高順,主練兵事宜。任白翳之子白霖爲禁衛軍軍備參事,統籌禁衛軍十六營專用兵甲備品的設計和製造。

南北雙方的軍事特徵從這時出現了更大分歧,在軍事建設重點上,劉備維持傳統的大軍團兵多如海的特徵,而劉協則轉向小軍團精兵化,只是在將注意力集中到禁衛軍的同時,劉協同樣提升楚軍的軍費三成以上,開放軍備製造,開始由國商獨立承包部分專業兵甲弓弩的製造,允許江東船社和荊州船社等傳統軍備製造商社涉及更多面,參與盔甲弓矢的製造競標,讓各大商社自己尋找人才獨立設計試製,除噩夢弩仍由軍備院秘密監製外,其餘品種不在由軍備院獨立製造。

在此基礎上,軍機院成立軍機五處,專門負責楚地武器裝備設計、製造工匠、國商的監查和北方、三韓、烏恆、鮮卑等地軍備製造水平和數量的監測。

在劉協大力調整楚地軍力的時候,遼東戰局突然出現了惡化,公孫瓚的身體奇蹟般好轉,公孫瓚的豪邁笑聲又傳遍了昌黎城防軍每個角落,在糧草愈加不支的時候,士氣竟然漸漸開始恢復。

公孫瓚知道糧草已經不足支持三日的時候,與衆將笑道:“只要我身體恢復如昔,破趙雲何須三日,明日且隨我一起於趙雲決戰一番!”

其部下張衛諫道:“將軍不可與趙雲鐵騎硬碰,今白馬義從主力還存半數在城中,可夜襲其營,只需將軍詳裝久病不治,我等假戴白巾哀悼,趙雲必不防備,再夜襲其營,可一戰勝之!”

公孫瓚哈哈大笑,乃道:“對付此等小兒,何須用計,只須沙場斬之便可,明日諸位且隨我上陣便是,待斬趙雲人頭之後,某再與諸位痛飲三巡。”

衆人恐其不敵,皆苦之,公孫瓚絲毫聽不進去,執意要對決而斬之,諸將見他固執己見欲送軍死於沙場,各自心中灰暗,皆有離去之心。

張衛與好友吳蘭私密聯繫欲帶兵投誠,本想取城爲禮,然公孫瓚雖然桀驁,卻於自己有再造之恩,亦不願見其落敗,便只率部衆萬餘星夜開門投奔趙雲。

次日,有部將報於公孫瓚,公孫瓚並不憤恨,依舊與衆將笑道:“若本將軍一戰勝趙雲,再擒得他們,不知道他二人屆時將作何感想!”

公孫瓚今日面色潮紅,長鬚飄然,眼神孤傲,流露萬千凜冽銳氣,看起來極爲康健,令衆部將又看到他昔日風采,不僅有了些信心,開了城門隨着公孫瓚並騎出城門,在城外擺開魚鱗陣形。

趙雲聽說公孫瓚出城邀戰,淡淡一聲冷笑,縱步翻越上駿馬“小玉騅”,帶着三千精銳鐵騎和華翎的徵北軍第六營,與公孫瓚對決陣前。

兩人皆是玉馬白袍,冰甲銀槍,只是一人年過而立,威武健碩,氣焰逼人;另一人玉面劍眉,氣質如雲若浪,英姿中帶着一份冷靜。

各自緊握銀槍,傲然挺立於沙場中,彼此默唸這便是自己平生罕遇的強敵,決不能失手。

雖然將軍對決,生死往往就在那一霎那間,但勝利的天平無疑早就偏向趙雲,從他一箭洞穿盾牌,射傷公孫瓚那一刻開始,趙雲就已經牢牢掌握了勝利的砝碼。

在漫長的沉默中,公孫瓚猛然一聲大喝,驅馬直衝趙雲而來,銀槍前刺霎那間不帶一絲花哨,老練而穩重,直刺向趙雲的左肩。

趙雲豎槍抵擋,長嘯一聲,猛然發力盪開公孫瓚銀槍,甩槍橫掃公孫瓚,公孫瓚全力招架,兩人銀槍帶着劇烈的震盪,砰然碰撞一處。

趙雲右手一震,察覺公孫瓚力也不弱,心中傲氣雲涌,也不取花巧,只和公孫瓚硬碰硬撞。

兩人銀槍瞬間連續碰撞三次,趙雲傲氣更勝再盡全力如使重刀一般砸向公孫瓚,便是定要和他在力量上分個勝負才罷干休。

公孫瓚雙目赤紅如血,若獅吼般吶喊一聲,橫槍擋住,趙雲見他臉色霎那間變得蒼白,嘴角一絲嫣紅血跡,心中暗道不好,想要收力卻已經來不及,一槍砸下之後,公孫瓚鏗然抵住。

兩人彼此都不收槍,如雕像般屹立在沙場中良久,兩邊陣營耐不住沉默,各自爲主將高聲吶喊,聲若潮浪高漲,拂嘯過沙場每個角落。

趙雲徵北軍部衆吶喊之聲雄渾高壯,彷彿勝局已定,而公孫瓚部衆則聲嘶力竭般吶喊,語聲中蘊含一絲悲壯的哀肅之音。

趙雲靜靜的看着如硬石雕刻的公孫瓚,看着他嘴角血絲越涌越多,最終染紅身上晶瑩銀亮的甲胃,心中忽然感到一絲敬佩。

他緩緩收起龍膽槍,拍馬行至公孫瓚身邊,輕輕釦住公孫瓚的手腕,發現早無脈搏,感覺公孫瓚便要失去平衡倒下來的時候,出手撐在公孫瓚胸口,又自公孫瓚手中拔過長槍狠狠地插入泥土,拉過公孫瓚的雙手握住槍身,讓其把身體倚在長槍上。

待驅馬返回之際,趙雲回頭看了看公孫瓚,眼中隱約浮現一絲朦朧溼意,望着昌黎城,輕聲道:“將軍皆是陣上亡,似你這般屹立馬背之上而去亦我輩平生快事,他日我若能如此,亦無所求!”

見其雙目圓睜,又伸手輕輕撫過,闔上他眼簾,卻覺得公孫瓚的魂魄正在上空看着他,仰天朗聲道:“我知白馬義從爲將軍心血,必厚待之,引爲親部,視如兄弟,將軍務必放心!”

公孫瓚部衆模糊聽到趙雲的話,終於明白主將已去,各自心中慌亂,其舊部親信悉數下馬長跪下,衆人低聲哭泣不止。

趙雲揮臂率軍來到衆人陣前,有人慾爲公孫瓚報仇,拔弩欲射,趙雲冷目視之,冷喝道:“還欲何爲?”

衆人知其勇猛,無不畏懼,忍不住各自倒退數步,徵北軍衆兵皆大聲威喝,令他們投降。

趙雲振臂高呼道:“如今你們四面被圍,已無出逃之路,投誠我王方是活路,若不願再爲兵丁,或可發放錢糧助你們回鄉務農,或可前往南方生活,南方富足,可保你們安享太平,若投誠我王,我必踐方纔之諾,以禮待之,與南方兵士等同視之,我王仁義無雙,公正明禮,亦不會虧待你們!”

有公孫瓚部將率衆長跪不起,乃道:“求將軍厚葬公孫將軍,我等必生死相隨將軍,以報此恩!”

趙雲下馬一一扶起他們,道:“皆忠義之輩,我必上奏楚王,厚葬公孫將軍!”

衆人復又紛紛長拜於地,願意投誠楚王。

趙雲兵不血刃盡降公孫瓚精銳騎兵,完全掌控遼東三郡的消息飛鴿傳書到襄陽,劉協大喜,暗道:“統帥府右、前、左、後四位大將軍中的後將軍終於有了合適的人選。”

而與此同時,剛穩定下幽州、遼西的諸葛亮和太史慈也得到了消息,諸葛亮輕輕搖曳鶴羽扇,搖指遼東,問太史慈道:“子義勇猛可敵趙雲?”

太史慈冷笑道:“除了雲長、翼德,某至今未遇過對手!”

諸葛亮朗聲笑道:“如此便好,不求子義勝之,但能不敗於趙雲,亮便有策全取遼東,令其葬身在這遼東半島上!”

復又自言自語道:“如此良將,若能降之爲己所用,豈非妙事!”

第7章 十二神兵第10章 巧得涼州第26章 移民潮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3章 幷州丁原第5章 曹操之擇第18章 新女性第17章 京都新政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章 告別大漢第27章 亞洲最強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0章 巧得涼州第9章 賈詡孫堅第33章 內陸統一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9章 河東之圍第23章 科技時代第10章 日耳曼第16章 草原之鷹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19章 南非之旅第14章 北非之旅第7章 劉備軍機第15章 南陽潰敗第5章 賈詡絕計第18章 海灣風雲第7章 帝國之夢第11章 會見閻行第26章 中亞強敵第1章 告別大漢第7章 四大神匠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章 皇甫嵩第8章 崔浩之疾第8章 天地之學第17章 首帥之責第1章 荊州治效第17章 京都新政第35章 亞漢王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章 親征益州第7章 治國新策楔子第6章 襄陽盛會孔子和老子之辨第28章 興州大捷第1章 大漢疆域第2章 皇甫嵩第2章 大國民第1章 楚王選妃第9章 急火攻心第2章 大國民第8章 諸侯清君側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9章 交州安定第1章 襄陽風華第9章 永定西涼第3章 幷州丁原第35章 亞漢王第1章 青州寇帥第8章 崔浩之疾第16章 赤裸交易第7章 治國新策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9章 遼州風雲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26章 明爭暗鬥第12章 小喬初嫁第39章 軍備貿易第9章 賈詡孫堅第22章 巨靈之嘆第6章 希臘戰爭第31章 華夏之樹第5章 曹操之擇第36章 羅馬之鷹第1章 襄陽風華第27章 由分至和第15章 難兄難弟第5章 皇甫嵩第13章 晚宴第2章 左右逢源第17章 長安圍困第19章 司馬之局第6章 神匠馬鈞第13章 帝國風範第7章 十二神兵第9章 靈帝父子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9章 遼州風雲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4章 南北賦稅第7章 劉備軍機第7章 滿寵訪楚第34章 阿非利加第15章 巨靈神第6章 神匠馬鈞第8章 崔浩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