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創立太學

“陛下,老臣實在是無法教導太子殿下,請陛下准許老臣辭去太子太傅一職。”

衛綰是文帝朝的老臣,一直寡言敦厚,謹守職守,是一位無爲政治的奉行者。前些日子,漢帝劉啓爲避免他因慄氏一族而受株連,賜其免官歸家。

如今劉徹的太子之位已然穩固,衛綰又受詔爲太子太傅。誰知剛剛到任不足半月,便要請辭。

劉啓皺着眉頭問道:“可是徹兒婺鈍?”

衛綰由衷讚歎道:“非也,殿下天資聰穎,世所罕見!”

“哦?那想必是徹兒頑劣,不服管教?”劉啓覺得那個小屁孩確實欠收拾。

“非也,殿下尊師重道,禮數週全!”

“那爲何愛卿不肯教導徹兒?!”

劉啓不由有些惱怒,語氣不由加重了幾分。既然我的兒子又聰明又懂事,那你還辭職個屁!擺明是看不起老子嘛!

“陛下明鑑,不是老臣不願意教,是沒法教啊!”

老實人衛綰見皇帝誤會,也急了,“太子殿下博聞廣智,完全可以做老臣的先生,老臣反倒還存着拜師的心思!”

“咳咳……”

劉啓聞言,險些被自己的口水嗆死,好不容易順過氣來,呵斥道:“好個衛綰,都說你敦厚,竟想出這麼個由頭搪塞朕!徹兒不足八歲,如何博聞廣智?!”

衛綰見皇帝不信,忙是拿出兩卷竹簡,遞出一卷給劉啓:“陛下如若不信,可先閱過此文。”

劉啓陰沉着臉,接過竹簡,翻開輕聲讀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性相遠……”

由於竹簡笨重,這卷竹簡上僅僅百來字,劉啓很快就讀完了。但正是這百來字,讓他難以釋卷,默默多讀了幾遍,細細品味簡單文字裡蘊藏着的大智慧。

良久後,劉啓不禁喟然長嘆:“好文章!愛卿如此大才,做區區太子太傅着實是委屈你了!朕觀這篇文章並未寫完,愛卿確是不該爲俗務分心,應潛心著文才是!”

“……陛下誤會了,此文已然完成,但卻不是老臣所作。”

衛綰急得都有些結巴了,這話要是傳出去,多少人會說自己是欺世盜名之輩,趕緊解釋道:“此乃太子殿下閒暇時所作。”

啪!

劉啓手中的竹簡掉落在地,滿臉的不可思議:“你……說是何人所作?”

“此乃太子殿下所作!”

衛綰看着劉啓,眼中滿是確定以及肯定,復雙手呈上另一卷竹簡,“陛下若是還不信,再看看這卷。”

呼!

劉啓接過竹簡,打開一瞧,顫聲道:“《老子注》!”

稍稍平復心緒,他迅速得看完了這卷《老子注》。

“以君御民!以寡治衆!執一統衆!好!好!好!”劉啓連贊三聲好,相比起前一卷竹簡,這卷《老子注》更是無價之寶。

漢初統治者一直是黃老之術的推崇者,是最高的治國理念。但是此時黃老之學的研究還是很淺,只得表面的一些皮毛。這卷《老子注》,對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有所繼承和改造,更傾向於方法論,並指出了以此治國的具體方向和做法。

“妙不可言!”

劉啓目光直勾勾的盯着衛綰,彷彿要將他生吞活剝一般,沉聲問道:“此卷只是總綱,餘下的在何處?”

衛綰被他的眼神嚇得有些發懵,結巴道:“在……在太子……宮中!”

話音未落,只見劉啓竟自顧自的衝出御書房,只留給衛綰一個急速遠去的背影。

衛綰方纔鬆了口氣,好歹反應過來,也是匆匆追了上去。幸好他年歲不小,腳程不快,且值守的郎衛都認識他,否則這般冒失的在未央宮亂跑,早被擒拿在地了。

劉徹是被皇帝老爹從臥榻上拎起來的,由於多年來訓練出的本能反應,再加上些微起牀氣,他狠狠一拳砸在皇帝的臉上。

他是剛滿七歲,但自三歲起就便恢復了訓練,還重新修習了前世祖傳的內功。由於自幼練功,又是經驗豐富,效果遠比前世好得多,滿臉桃花開的漢帝劉啓就是明證。

看那捂着臉蹲在地上的劉啓,寢殿內的所有人盡皆驚呆了,死一般的沉寂。

“哇!”

劉徹最先反應過來,猛地跪倒,上身趴付在地,哭着請罪道:“父皇啊!兒臣有罪啊……”

哭了半晌,喉嚨都喊啞了,卻依舊沒等到迴應,本想偷偷擡頭瞄一眼,卻恰好和劉啓憤怒的目光將將對上。

“父皇……”

眼見被撞破,他再也裝不下去,只得面色訕訕的直起身子,老老實實跪着。

“怎的不嚎了?”

劉啓恨聲問道,帶着濃濃的鼻音,顯是受創不輕,隨即擺手下令:“來人!將這逆子綁起來,送去讓皇后管教!今日之事,誰若是傳揚出去,定斬不饒!”

劉啓說完轉身要走,卻想起了什麼,吩咐道:“衛綰!將你近年新著的大作盡數帶到御書房去,你……可醒得麼?”

衛綰臉色微變,雖是欲言又止,卻終究只能無奈的頜首應下,示意自己能領會皇帝的話外之意。

皇帝不想讓太子的才能過早顯露人前,便只能把編著這兩篇千古奇文的屎盆子扣到太子太傅衛綰的頭上。

若換了欺世盜名之輩,恁的白撿這麼個大便宜,高興都來不及。可對衛綰這等持身以正的老學究,實在是讓他羞愧難當。

翌日,頒了聖諭,休朝兩日。

皇帝給出的緣由是偶感風寒,需好生修養幾日。

朝臣們倒是沒有深究,誰還沒點小病小災的。再說宮中嬪妃那麼多,做皇帝的着實辛苦,偶爾懈怠數日,也算情有可原。

恩,皇帝小病沒有,小災倒是有的。

鼻青臉腫的漢帝劉啓正躺在椒房殿的臥榻上,盤算着怎的將他的小災變成劉徹的大災。

皇后王娡搖着他的胳膊,嬌嗔道:“陛下,徹兒可足足跪了一宿。”

劉啓冷哼一聲,端是不肯鬆口。

“稟陛下,太后遣人來宣太子殿下,前往長樂宮問安。”

便在此時,殿外傳來內侍尖細的稟報聲。

劉啓心知母后定是得了消息,不忍那臭小子繼續受罰,只得無奈道:“帶太子先去沐浴更衣,免得太后瞧着彆扭。”

內侍領命而去。

劉徹站在太液池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深深吸了一口氣。

着實有些冒險,許是自己太急了,抑或是太想在有生之年,能爲這個多災多難的偉大民族多做些事情,這才兵行險招。

慶幸的是,事態的發展一直沿着他計劃中最好的方向推進。

《三字經》和《老子注》都是劉徹故意拋出去的誘餌。經過修改的《三字經》是和黃老之學最沒有衝突的經典,而《老子注》是最能引起漢朝統治階級高層重視的著作。

有了這兩篇名作打底,冒名頂替的作者衛綰一躍成爲當代最頂尖的文宗。

不是文豪,是文宗,實打實的一代宗師!

劉徹通過這番驚才絕豔的表現,震撼了劉啓和衛綰。而年老德勳的衛綰,又在劉徹的暗示下,說服了竇太后。

種種鋪墊,皆爲達成最終的目的——創立太學!

漢初,黃老之學盛行,卻只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

在歷史上,要等到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才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長安建立了太學。

太學,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座高等學府。太學出現的意義,遠遠的超越了四大發明,是漢武帝一生最大的歷史功績。

“略疏文采”的漢武帝,通過建立太學,爲中華民族的未來貢獻了無數“風流人物”。後人每每稱頌武帝的雄才大略,卻獨獨不提太學,豈不可笑?

按照歷史的軌跡,九年後劉啓駕崩,年僅十六歲的劉徹將登上帝位,掌控大漢。

劉徹腦海中的書庫裡,有着未來兩千多年最精華的知識體系,但要將它們變爲現實,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對於劉徹而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但人才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就,九年的時間,即使換成後世的填鴨式教育,也纔剛剛完成義務教育。若不早些創立太學,待到劉徹登基再做,便會浪費寶貴的九年。

足足九年啊!

新中國初期的每個五年計劃,生產力都能躍上新的臺階。

劉徹等不起,也不想等,索性冒險一試,加速推動太學的建立。

幸運的是,他成功了!

學術瘋子衛綰在見識了劉徹的曠古絕今的才華後,全不在乎長幼輩分,端是每日對劉徹虛心求教,大有達者爲師的傾向。

師有事,弟子服其勞。

崇尚黃老之術的漢帝劉啓和竇太后,在衛綰的鼓動和堅持下,終是應允在長安城南劃出一地,設立太學,用來傳播黃老之術。

太學中設五經博士五十名,教授《老子》、《莊子》、《管子》、《韓非子》和《黃帝四經》(即《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四部)。所招學生稱之爲太學生,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太學生入選,內由太常(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

這固然與劉徹心中的太學還有很大差距,但至少是個重要的突破口。將來可在不引發保守勢力強烈對立情緒的情況下,慢慢加入律學、書學、算學和格物學。

其實在後世的兩千多年中,儒學也是經過了慢慢演化,逐漸融合和各家學說。儒家文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強大的融合性。

而具有強烈排他性的黃老之學,在後世的研究中,也被慢慢的改造過了。劉徹腦海中的各種典籍,完全可以堆砌出一大批類似衛綰之類的一代文宗。通過他們巨大的威望和崇高的地位,潛移默化的將黃老之學改造爲後世所謂的新儒學。

至於最後改造出來的學說,是叫新黃老之學,還是叫新儒學,不過是名稱上的差異罷了。其實質上就是經過兩千多年進化後,兼容幷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後的中華民族文化。

要知道在歷史上,漢武帝上臺後推行的建元新政,引發了竇太后爲首的黃老學派強力圍剿,以失敗告終。由此引發的強烈政治風暴,幾乎導致武帝的皇位不保。甚至到竇太后去世,武帝還花了好幾年,做足了準備,纔敢搞獨尊儒術那一套。

這就是劉徹作爲穿越者最大的優勢,對形勢看得清,方向把的準,潤物細無聲。根本不需要和竇太后硬捍,甚至都不需要親自出面,衛綰這些學術泰斗都會站出來爲改/革搖旗吶喊。

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軍鎮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