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

(特意申明:作者君想了想,唯恐描繪得不清楚,大家無法瞭解狼居胥山地勢,那就請有興趣的讀者去度娘下烏蘭巴托附近地形地貌,當然只是勉強做爲參考,狼居胥山應在肯特山脈東南麓,離烏蘭巴托是有段距離的。)

望遠鏡,實在是戰爭利器,也無怪漢廷雖已不限制民間製作,卻在邊禁嚴格管制,不使留出境外,製作精良的高倍數軍用望遠鏡更仍列入特殊管制。

大漢境內無疑也有匈奴細作,弄幾架民用望遠鏡倒是不難,但若想借以將數裡開外的漢軍動作看仔細,還是難以做到。

莫皋單于未曾親臨陣前,而是坐鎮後方的王庭,今日領軍的左賢王欒提拘莫,乃是他同父同母的胞弟。

欒提拘莫未及而立之年,年歲不大,卻是剽悍勇猛,且行事穩妥謹慎,在匈奴真真算得上有勇有謀的“智將”。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聰明人,往往容易想太多,就如漢末三國,司馬懿硬是被諸葛亮用空城計忽悠了,雖說三國演義多有文學虛構,但對人物的言行描寫還是很符合其性格設定的。

欒提拘莫生長在匈奴日漸衰微的歲月,待他能征戰沙場時,大漢騎軍已然壯盛無匹。

過往的小半輩子,他鮮少在戰場上看到漢軍大量使用戰車,故此時猝然從望遠鏡中瞧見漢軍動作,反是愈發的謹慎。

倒不是懼怕漢軍威勢,只是兄長定下了誘敵之計,自是想趁漢軍主力剛出山隘之時,立足未穩之際,予以迎頭痛擊。

若能如此,非但能最大程度的殺傷漢軍先鋒,更能讓“壅塞”在狹長山隘谷地的大批漢軍進退不能,指不定能一舉重創乃至擊潰漢軍。

當然,這僅僅是匈奴人的如意算盤,實際上,如今顯而易見的計策,教漢軍將帥看來,謀劃得實在太過粗糙了。

誘敵就如釣魚,好歹要先撒魚餌,譬如派出些將士擺出且戰且退,乃至潰敗奔逃的架勢,纔好引得敵軍貪功冒進,不管不顧的追擊“潰兵”。

似匈奴這般,既不遣兵出隘接戰,又不在兩側山脊設下伏兵,莫說漢軍將帥,就是尋常軍士,都特麼能瞧出他們的盤算。

況且,漢軍將帥早已接獲暗衛諜報,連匈奴的兵力乃至佈防情形都知之甚詳,索性將計就計。

釣魚不放餌料?

不打緊的,魚兒主動咬鉤,就怕釣者非但無法收杆,反是被生生拽入水中,落得溺斃的下場!

不提漢軍將帥的想法,單論欒提拘莫此時此刻的應對,約莫也沒甚麼大錯。

依眼前所見,漢軍的戰車遠遠不及千乘,頂多四五百乘吧,再詢問過了解漢軍戰車的麾下老將,就能勉強估算出漢軍兵員數量,鐵定兵不過萬,且除了馭車的馬匹,也沒見甚麼戰馬。

數千步卒?

沒有騎兵?

貌似漢軍在試探,欒提拘莫曉得自家兄長是想釣大魚,區區數千漢軍步卒,饒是盡數被匈奴全殲,頂多打擊漢軍士氣,於整個戰局沒有太大影響。

事實上,欒提拘莫因無法掌控真實敵情,不瞭解對面那數千“步卒”在漢軍中的特殊意義和真正地位。

若他真能將之一舉全殲,漢軍士氣是真會受到重大打擊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不是欒提拘莫愚昧無知,只是匈奴細作能力有限,沒有大漢的暗衛諜者來得專業罷了。

非戰之罪,莫不如是。

敵情不明,領兵主帥又是謹慎之人,且還想着“釣大魚”,那就真貽誤戰機了。

匈奴大軍列陣之地,距離東麓山隘西口不足十里,且是開闊平坦的谷地,若匈奴鐵騎盡提馬速,全力疾馳,一刻可至。

嗯,換算後世計量,不到五公里,精銳騎兵若是全速衝鋒,撐死十來分鐘。

饒是虎賁的五支火器部曲平素多有實戰操練,然要各自將百乘武剛車駕出山隘,選擇合宜的開闊地帶,卸下馭馬,勾連環扣,築起環形營壘,一套流程下來,饒是中途不出現甚麼混亂,一刻光景也是不太夠的。

在真實歷史上,衛青還真用過這招對付匈奴騎兵,且獲取大勝,只不過在用武剛車結陣時,外圍還有五千漢騎策應,不斷的奔突,擾亂敵軍,爲結陣的袍澤爭取時間,且在匈奴撤兵後負責銜尾追擊,攫取更大的戰果。

簡而言之,類似的戰車陣法乃是兩面刃,敵軍雖是難攻,我軍卻也只能困守,若是外圍無騎軍策應,時間長了,指不定要被活活困死陣中。

此番,虎賁校尉郅涿身先士卒,也算是稍有些兵行險招,傳令兩萬虎賁戰騎先在山隘按兵不動,無須策應駕馭戰車推進,覓地結陣的火器部曲。

既是對火器擁有自信,亦存在些許賭徒心態,就賭匈奴瞧不上“小魚”,不會急着“收杆”。

所謂的兵法韜略和將帥智計,究其根本,無非就是心理博弈。

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在不影響整體戰略的前提下,陣前戰術多要靠領兵將領的臨機決斷,故纔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說法。

郅涿身爲虎賁騎營的執掌僕射,不惜親臨陣前,以身犯險,就是怕出甚麼意外,軍令無法迅速傳達且執行下去。

不得不承認,他賭對了。

對面的匈奴主帥,貌似只遣了少量騎射出陣,奔突而來。

撐死就兩千!

此時五支火器部曲已各自抵達預先選定的地點,卸下戰車的馭馬,開始佈陣了。

“鳴金鼓,揚旗號,讓隘口山脊的將士避開我軍結陣處,儘可能往前方遠處拋射!”

“火器部曲速速將馭馬往前方驅離,免得到時馭馬受驚,耽誤結陣。”

“各部分少數將士戒備來襲敵軍,餘者繼續加速結陣!”

軍令不斷頒下,傳令兵在方圓裡許之地不斷往返。

要曉得,武剛車乃是大型戰車,車長二丈,闊一丈四。

百乘武剛車,若盡數勾連兩側的環口結成環形營壘,車體寬度加上勾連的繩索鏈條,周長怕是會高達一百五十丈。

依後世計量,環陣的半徑差不多七十米,面積會超過兩個標準足球場。

當然,真實戰陣是不會這麼擺的,範圍鋪得太大,非但兵力分散,陣勢也太過單薄。

尤是在抵禦騎兵時,陣勢單薄很容易被敵軍以點破面。

若從山脊俯瞰,漢軍此時陣勢只佔據了方圓裡許之地,是五個環陣結成彼此守望的梅花大陣,蓋因五環內裡又爲層層漸進環陣,武剛車擺了好幾層。

嗯……就類似五個平放在地的箭靶。

若從地面平視,端是隻見戰車,壓根瞧不見人。

兩千匈奴騎兵呼嘯而來時,漢軍的車陣確實沒來得及盡數擺好,然將士們出於對上官和袍澤的信任,還是一絲不苟的執行着軍令,各司其職,沒有絲毫慌亂。

事實證明,他們也確實無須憂心。

匈奴騎兵尚未抵近,不遠處的隘口山脊之上,無數的炸藥包和弩箭拋射而出,飛得既遠且久,遙遙落地後,雷鳴般的巨響不絕於耳。

山巒、丘陵、谷地,似乎都在劇烈震動,便連後方十餘里外的漢軍大部隊都能清晰聽聞。

若非虎賁將士早有準備,皆用棉絮塞在耳朵了,怕是要活活被震聾了。

“果是殺傷不到甚麼敵軍。”

郅涿待得煙塵漸散,舉着望遠鏡查看戰果,不禁搖頭失笑:“罷了,好歹爭取到了充裕的結陣時間,也就不枉費數日辛勞。”

確實如此,此處已是開闊地帶,不似谷地狹長的山隘,虎賁輔兵雖在虎賁右監等軍律官的督戰下,將爲數不少的投機和重弩運到了隘口附近的山脊,但射程頗爲有限。

況且爲避免誤傷在前方佈陣的火器部曲,拋射炸藥包和高爆弩箭時,必須遠遠避開他們所在的方位,可供選擇的拋射點實是不多的。

饒是殺傷不到來襲的匈奴騎兵,卻也驚了馬,嚇了人,連人帶馬玩了命的往回奔逃。

要曉得,不是甚麼馬匹都經歷過此等場面的,莫說匈奴馬匹,就是漢軍適才往前驅離的千餘馭馬,也都在驚天巨響和漫天煙塵中,慌不擇路的四散奔突。

這實屬正常,武剛車現今在大漢騎軍中,多是諸曹輔兵用來運送傷員和輜重的,用來馭車的皆是資質較差的駑馬,或是因馬蹄受損等緣故被戰騎淘汰的馬匹。

若是“現役”的虎賁戰馬,平素必是慣見槍炮轟鳴的大場面,表現不會這般糟糕的。

上好的戰馬就是如此,暴烈、好戰,忠誠,至於虎賁戰馬爲何尤爲戰意旺盛,估摸是每每征戰或操練時,若它們表現得好,主人會給它們餵食最好的精料作爲獎賞吧?

莫以爲牲畜就沒有口腹之慾,尤是精心照料的戰馬,吃的精料可不便宜,若只是隨意吃些牧草,莫說長筋骨氣力,甚至不免時常害病,饒是野馬,都會自行尋找各種植物乃至礦物,獲取所須的營養物質,才能真正成長茁壯。

塞北之所以多有剽悍的遊牧民族,正因非但水草肥美,且塞北高原蘊藏着大量的天然鹽鹼,譬如裸露的礦鹽和岩鹽,豢養的牲畜和野生動物可沒少去舔,以此補充鹽分。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