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

漢七十八年,五月。

秦嶺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嶺間,數條環山道陸續竣工,動用百萬奴隸,耗費六載光陰,耗貲百萬金的四千裡蜀道終是全線貫通。

巴蜀三郡官府的聯名呈報抵京後,符節令李福奉旨當殿宣讀,年過花甲的大農府商部少卿卓王孫竟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引得君臣側目。

蜀中卓氏本爲商賈世家,富甲巴蜀,然大漢重農抑商,商賈不得騎馬乘車,不得披錦着緞,皇帝劉徹登基後,雖是放寬了些許,但商賈的政治地位仍是很低的,冊爲商籍者,其人與親眷皆難以入仕爲官。

卓王孫昔年父憑女貴,因着女兒卓文君得了天家信重,得以脫商入仕,自身也是行事果決,官居行人令時便毅然決然的將卓氏本家遷入長安,非但將蜀中族業盡數分由旁支打理,從大行府遷調大農府後,更是積極配合朝廷的鐵業整合,讓大農府和少府得以廉價及快速的整並了巴蜀冶鐵業。

如此忠君報國,皇帝和朝廷自也沒虧待他,一路升遷拔擢,大農部丞,大農丞,工部少卿,商部少卿,官位愈發的高,權勢愈發的重。

滿朝文武皆知卓王孫與國有功,對其數度升遷沒甚麼異議,然尋常百姓卻不知內情,多年來仍以爲卓王孫能平步青雲皆是靠着卓文君的裙帶關係,且因卓氏曾爲商賈世家,故庶民乃至士族對其不免仍存有幾分偏見,談不上輕視,但名聲和威望比起真正的世家大族確是差得遠。

卓王孫會不在意官聲和家族名望麼?

天下熙攘,皆爲名利二字。

卓氏不缺錢,饒是本家已不再經營族業,然每歲仍能坐享高額紅利,加之世代積攢下的巨億家貲,足供他們世世代代錦衣玉食。

滿朝文武中,論及清廉,真沒多少大臣能比得上卓王孫的,錢多就是任性,誰敢妄圖賄賂他,扭頭就被他檢舉到御史府,被諸御史請去喝茶。

皇帝劉徹登基後,對官員貪瀆和受賄的刑罰極重,且涉事官員位秩愈高,罪責就愈重,行賄者也要重懲,對公卿將相行賄,犯行最重者可判梟首抄家。

行賄雖不至夷族,然若真被抄家,家產乃至族業盡數罰沒,全族都得流落街頭,對權貴或富賈的家眷而言,沿街乞討跟死有甚麼差別?

沒人敢向卓王孫行賄,卓氏更多行善舉,佈施百姓,且時常向長秋基金捐獻善款,在民間口碑還是不錯的。

卓王孫不圖利,自是要圖名了。

他年事已高,曉得大農少卿應是自身能達到的頂點了,沒敢奢望甚麼三公九卿,然若想真正的蔭妻蔽子,讓卓氏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他就得求個世襲高爵。

多年前,皇帝陛下曾親口許諾,若卓王孫在世之時,能助朝廷修築好巴蜀通往關隴的大道,便會爲他封侯,且非關內候,而是爵居最高的列候。

卓王孫自是竭盡心力,依仗着卓氏在巴蜀商賈中的號召力,以自身脫商入仕的經歷爲鑑例,說服了諸多巴蜀巨賈出錢出人出力,投入蜀道的修築,且許諾他們日後可從蜀道獲利,也開創了大漢地方官府向民間商賈“招商引資”的先河。

尤是巴蜀“次富”程鄭被他舉薦出任廣漢郡丞後,巴蜀商賈們再無疑慮,紛紛解囊捐輸,且爲官府提供了大量外族奴隸,大大減輕了國庫支出,也大大加快了蜀道的修築速度。

朝堂之上,卓王孫嚎啕大哭,實在是失儀且無狀,諸御史正待跳出來呵斥於他,卻見皇帝陛下襬了擺手,只得暫且作罷。

滿殿皆是沉寂,只聞得卓王孫掩面而泣的哭聲。

卓王孫也是久居高位了,雖有短暫“魔怔”,卻也迅速緩過神來,曉得自身適才“入魔”了,涕淚縱橫的老臉登時煞白如紙,忙是起身離席,趨步行至正殿中央,向高居御座的皇帝拜伏在地,意欲請罪。

皇帝劉徹卻是不待其發話,便讓符節令李福再度宣旨。

李福執聖旨在手,略帶尖細的嗓音緩緩響起,一一細數卓王孫多年功績,勉其功績,晉爵列候,爵號“通途”,以爲忠君任事之典範。

羣臣雖是羨慕不已,卻也無人出言反對,雖說大漢賜爵首重戰功,然文臣若功績昭彰,也可得覓封侯,否則人人都去入伍從軍了,誰還留在朝堂和官府打理政務?

卓王孫的功績是實打實的,官風正,家風嚴,所謂修身齊家治政,三者皆無可挑剔,立爲朝堂典範,勉勵百官忠君任事,並不爲過。

皇帝劉徹倒是“賞罰分明”,對着叩首謝恩的卓王孫笑言道:“愛卿雖因功封侯,然當殿失儀之罪還是要罰的,不若這般,近年得封候者,皆賜下皇室實業的份子,你若要抵過,便罰沒半數份子,如何?”

羣臣聞言,皆是失笑,且紛紛附議。

現如今得封侯者,皇帝和朝廷皆不再封賞食邑了,而是以皇室實業的份子替代,但凡大漢社稷仍是老劉家的皇帝做主,皇室實業就不會倒,每歲分出的紅利也不會少,那些份子也是能世代傳下去的。

羣臣曉得,皇帝陛下倒非捨不得那些許份子,卓王孫更不會太過在意,畢竟卓氏不差錢,能變相“以貲贖罪”,自是皆大歡喜,諸御史也有臺階下。

果不其然,卓王孫復又連連謝恩,直道願將所有的份子都用來抵過。

皇帝劉徹卻是擺擺手,笑道:“這可不妥,終歸要留下半數,這皇室實業的份子非止是每歲分潤紅利,亦可視爲我大漢天家對忠君報國者的肯定,你已得爲列候,子孫日後可襲爵,將這些份子好生傳下去,後人也就不會忘卻你今日之功績,卓氏也就無愧世家之名了。”

卓王孫聞言,只覺陛下字字句句皆是說到他的心坎裡了,他多年的付出,果是被陛下看在眼裡,終究有所回報。

卓氏,終是在他的手中,脫出商籍,成爲真正的名門高第。

在大農府任官多年,他豈會不曉得,皇帝陛下雖是鼓勵和扶持商貿,卻也頗爲忌憚商賈涉政,廷尉府更屢屢制定新律,對官商勾結者刑罰極重。

用皇帝陛下的話來說,商賈的社會地位或可提高,然政治地位絕不可變,未脫商籍者,家中親眷皆不得入仕,交通王侯的豪商巨賈若隨意置喙軍政,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卓王孫很是慶幸,若非他昔年毅然脫商入仕,現今的卓氏本家子弟何以得期官身,卓氏又何以得有今日榮景。

“謝陛下恩德!”

千恩萬謝哽在喉頭,卓王孫卻只能用哽咽之聲說出如此簡單的話語。

大農令東郭咸陽昔年亦出身商賈世家,最能體會到卓王孫此時心境,會意而笑之餘,不免偷偷去瞧御座上的皇帝陛下,心中亦更爲感念陛下的知遇之恩。

東郭咸陽對卓王孫得覓封侯無甚嫉妒之意,蓋因他眼瞧着就要繼任丞相之位,日後若不出差池,想封侯自是不難。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爲三公,但凡能安穩做到任滿,是告老致仕而非犯錯被貶謫,天家多半都會爲他們封侯的。

依着近年的慣例,指不定還能掛個光祿大夫的虛職,常得皇帝召見策議國政,不至人走茶涼,就此而言,卓王孫可比不得東郭咸陽。

卓王孫雖位列諸卿,然比之九府大卿還差得遠,更遑論統領政務,軍務和監察體系的三公了。

卓王孫很是知足,東郭咸陽則是憧憬美好未來,大農府屬官們也就更爲歡喜鼓舞,只覺前方官途坦蕩,大有可爲。

大長秋卓文君作爲皇后首席輔臣,自也早早得聞此等喜訊,特意向皇后告了假,歸家探望,闔府慶賀。

大長秋也是位列諸卿,故卓文君自身在北闕甲第的南坊也有官邸,然她並未再嫁,且爲內宰之首,多是長宿宮中,很少出宮居住,故在甲第南坊若有人提及卓府,多是指商部少卿卓王孫的官邸。

現今卓王孫得爲列候,長安卓氏的名頭也就自然而然的立了起來。

低調做人的道理,卓王孫還是懂的,也沒打算換座列候規制的官邸,在北闕甲第,街坊四鄰多是底蘊深厚的名門望族,世代公卿都爲數不少,卓氏作爲新興世家,且尚未出過三公九卿,太過張揚只會教人瞧不起。

卓王孫回府後,僅是簡單擺了家宴,與族老和親眷們慶賀,隨後又尋了個沐日,在府中設宴,饗請些相熟的臣僚,場面不大,酒菜倒是精緻,自也賓主盡歡。

皇帝劉徹聞得卓氏這般低調,對卓王孫的爲人處事愈發欣賞,得志便猖狂的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走不遠的,饒是僥倖發家,終究富不過三代,更遑論開創世家,成爲真正的貴族了。

能培養出卓文君這樣才德兼備的女兒,卓王孫確是有本事的,所謂家教,不正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麼?

所以說,罵人沒家教,等若辱及父母,不少華夏後人遭此唾罵,卻不以爲忤,仍是我行我素,毫無公德和羞恥之心,爲之奈何?

勿以惡小而爲之,早日復興漢室禮教,與諸君共勉!

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六百九十二章 與汝還家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