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

倭奴列島有四座大島,在大漢海疆志內皆有命名,從北至南分別爲蝦夷(北海道),寇奴(本州),伊予(四國),筑紫(九州)。

四大倭島中,以寇奴島面積最大,比朝鮮半島還略微大些,且地勢狹長,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全長近愈三千里,島上分佈着大大小小百餘倭國,或許有些尚是不能稱之爲國,而是更偏向部族聯盟的政體。

漢廷命朝鮮國徵召男子入伍,編列僕從軍,搭乘大漢北海水師戰艦,登島清剿倭奴,至今已有四年之久,然進展極爲緩慢,現今真正能完全掌控的唯有倭奴列島南端的筑紫島。

筑紫島距離西面的小島伊伎不足百里,漢軍戰艦從對馬島的軍港出發,往東南行駛二百里,渡過對馬海峽就能抵達伊伎島,故在伊伎島興建起臨時停靠補給的海陸碼頭,並將部分朝鮮百姓遷到該島居住後,向筑紫道東岸運送物資就極爲方便了。

正因有漢軍戰艦源源不斷的運送來各類軍需補給,戰力低下的朝鮮僕從軍才能靠着水磨功夫將筑紫島完全佔據清剿,徹底肅清島上的倭奴土著。

然在北上征討寇奴島時,漢軍戰艦的運送距離拉得長,給朝鮮僕從軍的補給運送帶來不小困難,加之寇奴島上的倭奴土著爲數衆多,且熟悉當地的複雜地形,缺少戰馬代步的八萬朝鮮僕從軍難以大範圍追剿,陷入了終日疲於奔命的窘境,士氣日漸衰落。

非但如此,因着朝鮮僕從軍的血腥屠戮,不少倭國紛紛結盟或是相互吞併,短短四年內竟在寇奴島的中部和西部出現數個屬民過十萬的“大國”。

朝鮮將領是從倭奴戰俘口中拷問出此等情勢,不禁詫異萬分,若實情真是如此,那倭奴列島上的倭奴土著總數應不下百萬之衆,着實大大超出朝鮮國乃至大漢的預估。

於是乎,朝鮮領兵將帥上書漢廷,既爲戰勢受阻向大漢皇帝請罪,亦不忘將此間情勢詳細奏稟,向漢廷求援。

不求漢廷發兵,但求漢廷不再管控乃至限制朝鮮僕從軍的各類軍備,至少多提供些戰馬,否則在偌大的倭島,朝鮮將士無論是行軍還是運送物資,都面臨着極大的困難。

大漢皇帝卻是恍若未聞,劉徹本就是要在漢廷尚未有餘力囤兵倭奴列島時,將這些島嶼血洗成無人島,且戰後的朝鮮百姓也僅能生活在對馬島和伊伎島,在漢軍水師的監控下爲大漢老老實實挖掘開採銀礦。

怎麼可能准許讓朝鮮僕從軍擁有精良的兵械和戰馬?

百萬倭奴雖是不少,但畢竟多是些尚在結繩記事的土著蠻夷,銅鐵兵械都鑄造不出的,可若在清剿倭島的過程中,領兵的朝鮮將領伺機做大,不再遵從漢廷調派,在倭島擁兵自重乃至自立爲王,那就是要奴隸有奴隸,要技藝有技藝了。

豈非養虎遺患麼?

劉徹可不願見得倭奴列島日後出現大批朝鮮和倭奴的混生孽種,爲大漢後世子孫留下隱患。

漢廷是要朝鮮僕從軍血洗倭島,而非是去繁衍子嗣,傳播文明的!

面對漢廷遲遲不予理會,遠在倭島的朝鮮將領們亦無可奈何,只得繼續統率麾下將士清剿倭奴,半分不敢懈怠,蓋因漢軍水師戰艦不是無償爲他們運送軍需的,糧草軍械皆須用倭奴的戰俘或首級來換取。

以戰養戰,若朝鮮將士不去劫掠和殺戮倭奴,就得餓肚子,就得靠打獵和採集野菜野果填飽肚子。

朝鮮將士固然可以違逆漢廷軍令,然他們留在對馬島和伊伎島的親眷必死無疑,他們自身也將流落在這“莽荒”倭島,餘生皆與矮小猥瑣的倭奴土著爲伍。

現實就是這般殘酷,弱者雖有選擇的權利,但所有的選項卻皆是強者制定的。

漢廷真的無所作爲麼?

自然不是!

漢七十六年,四月中旬。

北海水師分出部分戰艦,悄然駛過筑紫島的南部海域,繞到筑紫島的東北,寇奴島的東南,將艦上搭載的兩千餘人和大批軍械送到伊予島。

伊予島乃是倭奴四大島中面積最小的島嶼,地勢多山,山地約佔島嶼面積的八成,在漢代尚未因陸地沉降而與寇奴島徹底分開,兩座大島間以一條狹長的山樑相連。

嚴格說來,也算不得山樑,蓋因其山大半沒於海水中,隆起而露出海面的部分也不過區區數丈,故北海水師的繪圖匠師在仔細探勘過後,在大漢海疆志中將此山樑命名爲“瀨戶道”。

瀨戶道狹長而崎嶇,寇奴島和伊予島的倭奴土著往來不多,又因伊予島多山地,島上數條川流皆短小,淤積出的灘塗狹小且分佈零散,實在不適合大量百姓聚居耕作,故寇奴島上那些“強大”的倭國對伊予島沒太大的佔領欲,伊予島上的甚爲閉塞的諸多倭奴部族得以苟全亂世。

玄菟太守張湯矗立於戰艦甲板之上,看着各艘戰艦紛紛放下側弦舟楫,向海岸灘塗劃去。

“你須謹記,世間已無漢將秦立,唯有倭王八岐。”

張湯微是側身,向身邊那臉上黥滿青藍圖文的男子淡淡道。

男子微闔眼瞼,默默頜首。

他落得這步天地實乃自作自受,也不怨旁人,唯是心有愧疚,不該牽累麾下的百餘親衛將士,讓他們也遭黥面毒啞,放逐倭島,便連姓名亦皆被褫奪,換了倭奴土著的賤名。

“倒也無須太過喪氣,陛下既是開恩,讓你等立功贖罪,日後未必沒有返歸故土與妻兒重聚的機會。”

張湯雖向來陰戾狠辣,卻也知自身肩負的使命與八岐等罪人息息相關,若他們消極懈怠,餘下的兩千死囚是無法辦成甚麼大事的。

是的,死囚,兩千死囚,盡數黥面毒啞,且不識筆墨的兩千死囚。

實則八岐及他昔日的百餘親衛也算是死囚,與其餘兩千死囚不同的,乃是他們的親眷大多被羈押在玄菟郡治東暆城,而他們出身的親族更有不少是大漢的世家大族。

兩千死囚,不多,卻也不少。

皆是桀驁彪悍的精壯男子,既有江洋大盜,亡命之徒,亦有如八岐等人觸犯軍律的軍士。

立倭國,稱倭王,掠地屠城,待得倭島無人,他等方可歸漢!

然此事不可無限期的拖沓,十年爲期,屆時若仍未大功告成……

皇帝陛下沒明說,玄菟太守沒明說,但八岐等人皆是心知肚明,他們的妻兒乃至親族今後的榮辱乃至生死,端看他們在這倭島如何行事。

光憑兩千死囚,想要血洗四大倭島,剿滅百萬倭奴自是不可能,然他們皆已黥面毒啞,除卻身量比尋常倭奴土著高大魁梧,想要以倭奴人的身份去征服和統治倭奴人,倒也不難的。

化囚爲夷,以夷制夷,不過如此耳。

這甚爲閉塞的伊予島,便是倭王八岐的“王興之地”,唯有在此站穩腳跟,方能北上征伐寇奴島上的諸多倭國。

皇帝劉徹倒也沒冀望太多,八岐等人帶着區區兩千死囚想在十年內征服四大倭島,那無疑癡人說夢。

然伊予島位於寇奴島的東南面,只要八岐征服伊予島,將島上的倭奴部族皆納爲己用,應能得數萬精壯倭男,再裝備上漢軍戰艦運來的大批兵械,足以通過瀨戶道兵發寇奴島的東部。

論起整軍備戰和排兵佈陣,倭奴土著豈會是八岐等人的對手?

何況八萬朝鮮僕從軍軍已然佔據了寇奴島西部沿海的大部分地域,不斷清剿殘餘的倭奴,僥倖未死的倭奴皆往中部的地壘山地逃竄,不少更是流亡到東部的數處豐饒平原。

寇奴島北部縱貫着三大山脈,中部亦是交錯着衆多峰谷和盆地,加之河網稠密,使得朝鮮僕從軍的進軍速度極爲遲緩,非但大爲減損戰力和士氣,更容易顧此失彼,往東部進兵,不少倭奴又流竄到西部。

正因如此,八岐等人在伊予島“立國”,進而征伐寇奴島諸國就顯得尤爲必要,八岐將會冠以“倭王”的身份,比起那些外來的殺人不眨眼的朝鮮“惡魔”,倭奴土著自然更願投入“本族王者”八岐的麾下。

待得八岐等人大功告成,百萬倭奴還能剩下多少?

即便剩下得再多,也不過是八岐等人日後用來向漢廷請功贖罪,求得返歸漢疆與家人團聚的祭品。

身爲王者,想讓治下子民好好活着,確非易事;然若想要治下子民盡數死去,那無疑是簡單得多了。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懂得這道理的倭奴土著,應是不多的。

“你等清剿倭奴時,切記盡數斬下首級,妥善硝制,每歲四月朔與十月望,水師艦羣皆會運送軍需前來,依首級數目給予你等相應數量的各式軍需,若有旁的需求,儘可遣人密報本官,本官會酌情調撥的。”

張湯見得大部分死囚和軍需已陸續卸船登岸,便是對亦將動身登岸的八岐道。

八岐默然片刻,躬身向張湯深揖,久久不起。

張湯喟然長嘆道:“本官知你妻自幼嬌貴,從未吃過甚苦,日後會遣人好生看顧,好吃好喝伺候着,絕不會委屈了她。”

八岐起身再揖,隨即轉身離去,端是身形挺拔,腳步疾而不亂,似是恢復了往昔的幾分精氣神。

“誒,本是將門虎子,卻羈於兒女私情,落得這般境地。”

張湯暗自唏噓,許是因年事漸高,他近來確是比過往心軟不少,至少減卻了三分戾氣,斂去那酷吏做派,倒是真有些封疆大吏的堂皇架勢了。

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 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