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

大漢海疆志乃是漢廷刊印的民用版航海指南,雖比不得軍用海疆圖冊精細,卻也是圖文並茂,將大漢萬里海疆及周邊海域準確標註,爲民間船隻出海提供了巨大幫助,更是徹底掀起了民間航海的熱潮。

其書有云:東南海中,有呂宋、蘇祿諸島,尤以呂宋島物產豐饒,其地多黃金。

依朝廷頒佈的《大漢拓外律》,海外凡漢廷未設府置衙之地,礦山、田地、林澤皆任由臣民自行開採,無須上報官府,獲利亦無須繳納賦稅,唯是將財貨運回漢境時須足額繳納相應關稅。

東北海域那盛產白銀的對馬島已被皇帝陛下“賜予”朝鮮國,且着北海水師將四十餘萬朝鮮軍民遷到該島,爲漢廷開採銀礦,卻是大農府吃了獨食,諸多世家大族無從分潤,更遑論尋常商賈和庶民百姓。

大漢海疆志編冊刊印,剛在各郡縣新華書局上架,初版十萬冊皆被搶購一空,尤是在沿海郡縣,皇室實業設在當地的印刷工坊再三增版刊印,仍是供不應求,掌船出海的羅盤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冊。

早在大漢海疆志刊印前,諸如寰宇四海圖和漢疆山河圖等地理圖志已向民間發售多年了,故大漢臣民非但已懂得如何看地圖,更懂得用尺籌測量地圖,再依照圖上標註的比例尺推算兩地間的真實距離。

故大漢臣民捧着大漢海疆志,讀到呂宋島居於東南外海,且盛產黃金,皆是急忙找出尺籌去推估其確切位置。

非但世家權貴如此,不少庶民百姓亦如此,尤是東南沿海郡縣的漢民皆是激動得面色潮紅。

呂宋島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里,遠麼?

遠,很遠!

尋常民用船隻若在外海航行,即便航向準確,且順風順水,千五百里至少須得晝夜不停的航行十日光景,中途若無淡水補給點,中小型船舶大多抵達不了,若是中途遇着逆風或大浪,指不定得活活困死在茫茫滄海之上,端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除非真是利慾薰心,爲了到呂宋淘金非要拚老命,否則沒人會瘋狂到搭乘民用船隻直接從福榕城出海,前往遙遠的呂宋島。

然現下卻是不同了,皇帝陛下已於今歲正月下詔,着太尉府劃撥軍費,增編東海水師,將其兵員編制從三萬人增至五萬人,與北海水師和南海水師同。

因着大河水師持續不斷獲得太尉府撥款,每歲皆購置不少鐵甲戰艦,故汰除了大批風帆戰列艦,正好將之交付給擴編在即的東海水師,使其保有的風帆戰列艦數量達到千艘。

至此,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近海水師的兵員編制皆爲五萬,各有千艘風帆戰列艦。

太尉郅都頒佈軍令,自即日起,漢軍各大水師盡數停止購置或建造風帆戰列艦,現有戰列艦隻修不造,只待圁陰船廠完善大型鐵甲艦的建造工藝,且大幅降低造艦成本後,將會在三大近海水師的諸多船塢齊齊動工造艦,逐年汰換相應數量的風帆戰列艦。

大河水師的中小型鐵甲戰艦已達四百艘,將以四年爲期,每年向大江水師移交百艘運行良好的“熱艦”,自身則以每歲百艘的數量繼續向圁陰船廠購艦。

如此,四年後的兩大內河水師皆會擁有四百艘中小型鐵甲戰艦,汰除所有舊式戰船,移除掉戰船上的所有軍械後,連帶三大近海水師逐年汰除的各式舊船,將盡數發賣到民間,改裝成民用貨船。

消息傳開,諸多涉足船運產業的世家大族皆是亢奮不已,紛紛籌措貲財,等着標購水師汰除的大批戰船。

是的,標購!

昔年樑王劉武和代王劉登創辦百川船運時,因着近水樓臺的緣故,硬是包攬了各大水師汰除的數千艘戰船,更招募到不少退伍的樓船士,使得百川船運一躍成爲船運業巨擘,每歲皆能從中牟取驚人暴利。

世家權貴豔羨之餘,亦是不滿劉氏皇族又吃獨食。

皇帝劉徹曉得皇族也不能吃相太難看,故是依照多年來已形成的慣例,讓大農府發標出售,也不管甚麼王侯權貴,甚麼商賈庶民,但凡是冊籍在簿,且無犯行前科的漢人,皆可參與公平公正公開的投標。

於是乎,近年來各大水師汰除的戰船不再是被百川船運盡皆包圓,不少世家權貴乃至豪商巨賈也標購到不少,間接促進了大漢船運業的蓬勃發展,尤是那些發賣的大型和中型戰船,經過改造後完全能在近海航行。

要曉得,這些原本都是戰船,無論是用料還是做工皆是精益求精,內裡含着的不少造艦工藝是尋常民用船隻無法企及的,旁的不論,單說船身塗的的防腐蝕膠漆和那些結實耐用卻質輕的大幅風帆,民間作坊壓根就仿製不出來。

民用海船的數量大幅增多,加之近海商路航線已構築完善,北至遼東王儉城,南至嶺南胥浦城,諸多沿海大城皆建立起民用海陸碼頭,還附帶供貨物轉運販賣的市集,使得大漢近海貨運業愈發繁榮興盛。

蓋因如此,呂宋島盛產黃金的信息公之於衆後,不少大漢臣民皆生出到海外淘金的念頭。

皇帝劉徹之所以要擴編東海水師,正是要爲治下臣民“排憂解難”。

奉旨協從東海水師清剿東鯷蠻夷的宣曲騎營已回京覆命,東鯷島上的諸多土著皆被血洗,即便尚有少許漏網之魚,也是盡數躲入深山老林做回野人,再無甚麼威脅。

劉徹下詔着大農府協助北海水師,在後世蛙島高雄之地興建軍港和商貿集鎮,皆名曰“東番”。

東番鎮不駐軍,不設衙,僅由建安郡輪調府兵前去守備,另設民用碼頭,供商船停靠。

東番港則由東海水師輪調百艘風帆戰列艦駐紮,負責往返巡視東鯷島和呂宋島之間的航線。

此詔雖涉軍務,漢廷卻未暗中行事,反是大張旗鼓的在各郡縣官府張榜公告,無疑是提醒有意前往呂宋島淘金的大漢臣民,可以收拾包裹,準備乘船出海了。

東番港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僅五百餘里,且航線已探勘多年,海象海情不難預估掌握,其實也算不得甚麼外海,中小型民用海船亦可前往,若中途遇着大風浪,還可先繞道海峽中間的澎湖羣島躲避,雖說航程會長些,然更爲安全,順帶還能登岸補給。

抵達東番港,若要南下呂宋島,則要航行八百餘里,雖說航程不短,但終歸比從福榕城前往呂宋島要近得多,況且中途尚有巴林塘羣島和巴布延羣島,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分佈在八百餘里的航線中,不少島上有淡水,又是植被茂盛,足供航海船隻停靠補給。

東番港鎮的興建,無疑是爲大漢臣民前往呂宋島提供了必要的中轉站,使得他們無須經由漫長兇險的外海航行便可抵達呂宋島,從東番港南下呂宋,非但中途有諸多島嶼獲取補給,更是進一步指明航線。

沿着這些島嶼一路向南航行,約莫五六日光景,見得大片陸地,必是呂宋島無疑了!

非但如此,太尉府還特意着各地官府頒佈告示,“警醒”有意前往呂宋淘金的治下百姓,呂宋島上有不少未開化的土著蠻夷,漢人登岸後要多加小心,最好出航前帶齊弓弩刀劍,帶足人手,免得在呂宋島遭到蠻夷襲擊時無力自保。

最先會意的無疑是高居朝堂的羣臣,他們皆帶着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當殿懇請皇帝陛下明示:“呂宋金多?”

皇帝淡笑:“甚多!”

羣臣再問:“島上土著爲數甚衆?”

皇帝揚眉:“不少!”

羣臣又問:“足供採礦淘金乎?”

皇帝勾脣:“足矣!”

羣臣捻鬚:“如此允尋常百姓登島,豈不危哉,不若先由諸世家……”

皇帝垂眸:“民不患寡,患不均!”

羣臣試探:“何不駐軍設衙?”

皇帝擺手:“力有未逮,日後再論,十年爲期,呂宋不駐軍,不設衙,如何?”

羣臣暗喜:“諸世家聞得水師今歲軍費稍有不足,皆願盡綿薄之力,向國庫捐輸,爲君分憂!”

皇帝謔笑:“所爲何來?”

羣臣訕訕:“欲搭乘北海水師戰艦前往東番港鎮及呂宋島,還望陛下恩准!”

皇帝頜首:“大善!”

羣臣拜伏:“陛下聖明!”

後殿處,太子垂幔聽政,聞得殿上君臣諸般應對,端是滿臉訝異,頹自愣怔良久。

下得早朝,皇帝詢問太子:“今日可有所獲?”

太子撓頭答曰:“套路太深,太費思量!”

皇帝開釋:“熙熙攘攘皆爲利來,熙熙攘攘皆爲利擾,又難免人心不足蛇吞象,故豢養鷹犬,不可餓其體膚,亦不可使其飽食終日,予之取之,須得仔細權衡,方可肆意驅策,卻不遭反噬!”

太子茫然:“兒臣愚鈍,不擅揣度人心。”

皇帝搖頭:“爲君者,不忘反躬自省,懂得權衡利弊,善用能臣,加之體恤愛民,便是賢君聖主,未必非得費心勞神去揣度臣子心思。”

太子詫異:“若不悉人心,如何能如父皇般使得臣民服膺?”

皇帝失笑:“癡兒,人生而不同,秉性更異,爲父不同你皇祖父,你亦不同爲父。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罷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刀劍在手固社稷,謹記這兩句便可。”

太子恍然:“兒臣若繼帝業,必會緊握兵權,福澤萬民,亦會如父皇過往教導般,一手大棒一手甜棗,來回敲打這羣吃嘛嘛香,吃嘛嘛不夠的世家權貴。”

皇帝大慰:“孺子可教也!”

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