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

上郡,圁陰城。

僅用了四年光景,小小的圁陰邑已然發展成上郡三座最繁榮的大城之一,足與郡治膚施城及高奴縣相媲美,然三座大城發展形態卻又頗爲不同。

高奴縣的興起最初因發現了石油,開採和冶煉等石油工業加之如瀝青和化肥等諸多周邊產業,使得該縣成爲商賈往來密集之地,進而衍生出更多的產業,甚至是大量的酒肆和客棧,也就是後世所謂的服務業。

膚施城則是上郡的世家大族聚居之地,朝廷昔年發佈王侯京居令後,見得成效甚好,隨後又逐步在各郡縣推進所謂的“高爵遷居令”。

漢承秦制,設二十等爵位,用以獎賞有功的臣民,每個爵位都會賜予相應的受田和宅地。

十等爵左庶長及以上爵位,是爲高爵,與九等爵五大夫相比,左庶長賜七十四頃田和七十四宅,五大夫則賜二十五頃田和二十五宅。

最高爵的列候擁有封國,可開府,第十九等關內候若無其他額外賞賜,僅得賜九十頃田和七十四宅,最低爵公士則爲一頃半田和一宅半。

由此可見,二十等爵位中,待遇跨度最大的除卻從關內候晉爲列候,就要數從五大夫晉爲左庶長,也就是從“下爵”成爲“高爵”。

朝廷頒佈的高爵遷居令,就是讓各郡縣的高爵皆遷入該郡的郡治,把這羣擁有大片田宅的世家豪門皆聚集起來,儘量降低他們對各地的實質影響力。

皇帝劉徹身爲穿越者,深知史上的東漢末年所謂的地方豪強大多就是指的這些傢伙。

誠然,豪商巨賈們也兼併了大量土地,但在大漢朝,商賈是沒甚麼政治地位的,劉徹也不欲改變這個國策,商賈是絕對不能涉政的,至少要如齊地東郭氏,南陽孔氏和蜀中卓氏般,將從政的本家和經商的旁支拆區隔開來,且接受御史府的嚴格監管,避免有以權謀私之舉。

正如後世發達國家的作法,政府官員除了要財產申報,還要將擁有的產業乃至股份皆交付信託或獨立管理法人,且接受嚴格監管,本人及直系親屬不得再涉入商業經營。

或許這算不得萬全之策,但確實是最大程度的避免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劉徹覺得在現下的大漢也是可行的。

商賈涉政,官員經商,皆於國不利!

擁有高爵的世家豪門擁有大量田宅和貲財,又可舉薦子弟入仕爲官,那就不應讓他們在地方上繼續保有巨大的影響力,要讓他們脫離受田所在地,全數遷居到所在郡的郡治,就如遷居入長安的王侯般,再難做那“地頭蛇”。

過往的高爵門第能在小地方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現下讓他們聚居在一起,放在郡太守的眼皮底下,誰再胡亂鬧騰或是整些欺男霸女的破事,且等着挨收拾!

下爵門第無非就是些小地主,鬧不出多大亂子的,也就暫且不必顧慮他們了,縣令和縣尉出馬就能將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膚施城作爲上郡的郡治,又緊挨着京畿之地,故因朝廷政令而遷入的世家大族爲數不少,使得該城瞬間就繁榮起來,畢竟都是家貲豐厚的高爵門第,平日少不得大筆花銷,使得市面繁榮也不奇怪的。

若說高奴城是工業重鎮,膚施城是的政治重鎮,圁陰城無疑就是軍事重鎮。

圁陰城傍水而建,城外又設數處郭城,大河水師大營,圁陰船廠,船塢和軍用碼頭,大片的建築羣皆有重兵把守,城內外更有府卒不斷巡弋盤查。

可以說,圁陰城及其周邊就是一座大軍營,鮮少有正兒八經的民居,便連圁陰船廠的掌事和船匠們,其親眷也多是居住在下游十餘里外的民用碼頭附近,在那有座新建的城邑,聚居着大量的商賈和百姓,生活極爲便利,也是水師將士和船匠們休沐時的好去處。

正因如此,這城邑取了個有趣的名頭——沐邑。

怎的說有趣呢?

自然是跟沐王殿下“撞名”了,若日後沐王殿下得冊儲君,進而繼承帝業,就要看他是否覺着此邑需諱其名,是否要改了。

當然,也有可能沐王殿下會改名,取個更生僻的名字,也免得天下臣民避諱時太過麻煩。

不過皇帝陛下尚未入而立之年,又是龍體康健,沒有人會蠢到提甚麼讓萬民提早避諱沐王之名的說法,那不是咒皇帝死麼,不要命了?

圁陰城在郡治膚施城的西北方,兩城相距近愈二百里,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因着有瀝青大道連通,騎着快馬兩個時辰定是能到的。

上郡太守聞得沐王殿下前來出巡,且有一衆王侯子嗣隨行,豈敢有半分怠慢,忙是遣人整葺掃灑館舍,連帶他那太守府後頭的燕居之所都暫時騰了出來,就等着安置這位小祖宗啊。

豈料沐王殿下入得上郡地界後,竟是突然改道,說是要轉往沐邑,顯是沒打算在膚施城落腳。

上郡太守曉得沐王殿下是要奉旨巡視圁陰的,卻萬萬沒想到他會不入膚施城。

天爺啊!

沐邑乃是新建的邑城,因離膚施城不算遠,故是直屬於膚施縣轄制的,也就沒特別設縣治政,而是輪調諸曹官吏,如兵卒和稅吏等設了些小衙司……約莫等於後世華夏大城市的外圍區劃。

沐邑住着的不是匠人親眷就是販夫走卒,可沒甚麼精緻的館舍和民居,又沒有官邸,這該如何安置沐王殿下和王侯子嗣們啊?

莫說太守着急,郡府上下的官吏們可也都急得快哭了,那可是皇帝陛下的獨子啊,能否抱上大腿先不說,若是覺着上郡官員怠慢於他,返京後在陛下面前隨口抱怨幾句,他們可就“前途無亮”了。

上郡太守爲官多年,見慣了大場面,昔年皇帝北巡都曾迎駕,故而迅速就醒過神來,忙是吩咐身側的都賊曹道:“趕緊備馬,除卻郡丞留守,代爲打理政務,郡府內諸曹掾史皆隨本官前往沐邑,務必要趕在沐王殿下抵達前,將諸般事宜皆處置妥當了!”

諸位官員聞言,覺着確是不宜在此拖延,忙是依着太守的吩咐,各自下去做準備,他們不但要親身趕往沐邑,還得囑咐下屬吏員將大量物資也儘速轉運過去。

不但要安置沐王殿下和王侯子嗣們,對隨行的禁衛們不也得送去酒肉勞軍麼?

車馬喧囂的瀝青大道上,沐王殿下正縱馬疾馳,樂得屁顛屁顛,壓根沒想到自個的一時興起,會給上郡官員造成多大的麻煩。

依着原本規劃好的出巡路線,他們確是要先到膚施城落腳的,然劉沐聞得圁陰城下游有“沐邑”,就覺有趣得緊,便是要改道前往。

其實沐邑離圁陰城也就十餘里,與其到沐邑城休整,倒不如直接前往圁陰城了,着實沒必要多此一舉的。

殿內中郎將倉素負有護衛之責,卻也沒勸阻劉沐,蓋因離京前,皇帝陛下特意囑咐過,此行只要護得沐王殿下週全即可,旁的事若能保安全無虞,又不擾民觸法,就由沐王喜好而決。

劉徹之所以如此吩咐倉素,倒也沒甚麼旁的心思,就覺既是出於獎賞的初衷,讓自家傻兒子能外出遊玩,見見世面,那就讓他想看甚麼看甚麼,想去哪玩去哪玩,秋祭大典前能返回京城便好。

劉沐年歲漸長,作爲皇長子,且是獨子,該是早些參加各式祭祀大典,也好爲日後預做準備。

在天家子的教育養成過程中,參加祭典是很重要的,華夏自古極爲看重祭祀,若重要祭典出了甚麼岔子,不但太常府諸官要受懲處,皇帝都會有不小的麻煩,更別說是皇子了。

三月中旬離京,一路走走停停,遇城即入,加之沐王殿下玩性大,時常領着小伴讀們微服出遊,由禁衛暗中護持着到各處城鎮的坊市和風景名勝遊玩,故入得上郡地界已是四月過半。

今歲秋分乃是八月十七,將將剩下四個月,倉素覺着時日還算充裕,也就沒過多幹涉沐王殿下,如同陛下囑咐般,任他高興吧。

於是乎,在距離膚施城僅不足百里處,出巡的大隊人馬改道沐邑。

實則也不算全然改道,只是因着沐王殿下脾性急,又不想再經歷前頭數度入城時,百官迎候,行禮如儀的那諸多麻煩事,故而下得主道,改行往東北方的岔道,從膚施城南面轉往其東面,再重上主道,如此行進還能省卻四十餘里的路程。

岔道雖不如主道寬闊,但也是瀝青鋪就的,畢竟上郡甚麼都會缺,就是絕對不缺瀝青。

沐王殿下是個急脾氣,既是打定主意要去沐邑,就沒心思觀賞沿途大好風光,更懶得再中途進入城鎮歇息,自顧自的騎上馬,在衆多禁衛的護擁下,策馬疾馳而去。

王侯嗣子們見狀,也是有樣學樣,跟着騎上馬,烏央烏央的跟了上去,禁衛們沒有半分阻攔,只是盡職盡責的護衛在側。

大漢男兒自當橫刀立馬,沐王殿下才虛年九歲,都沒摔馬,你偏卻摔了,那就是你太廢!

管你甚麼王侯貴胄,若是因自身騎術不精摔了馬,禁衛又救援不及,摔個骨斷筋折的可怨不得旁人,誰讓你過往沒好好學?

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