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

(特意申明:本章主要講經濟和財政政策,覺得枯燥的朋友可跳過不看,以後不覺突兀就好。)

宣室殿內,劉徹看着屏風上描繪的寰宇四海圖,莫名有些喟嘆。

漢軍今歲連番對外用兵,倭島,東鯷島,再加上國力不弱的巽加王朝,大漢動用的兵力超過三十萬,堪稱海陸齊上陣。或許尚算不得窮兵黷武,但劉徹仍覺着隨着掌權日久,自身已漸漸有些好大喜宮的苗頭了,至少確實是急功近利的。

他雖是暗自警醒,卻也不欲改變既定的軍略,蓋因有不得不急的理由。

華夏先人何其智慧,早已懂得“民不患寡患不均”的道理,社會的貧富分化加劇無疑是造成階級對立的重要原因。

大漢的工商業愈發蓬勃,且在劉徹有意無意的推動下,已逐漸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倒非是“滋油”資本主義,而是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於國家的性質。

大漢尚處於帝制封建階段,劉徹雖不至吃飽撐的,鼓動臣民革掉自家的小命,卻也不吝於搞搞“大漢特色的資本主義”,好歹爲後世子孫多考慮些。

滋油,法制,皿豬,選舉,四者是不能劃上等號的,有着各自的意涵和實現方式,後世公知憤青不知是真分不清,還是刻意混淆,甚至把選舉制和皿豬都等同起來,這無疑是很可笑。

若真如此,原始氏族部落採取的纔是真正意義的選舉制,多麼皿豬,多麼滋油啊!

民衆真正的滋油,是要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礎之上,健全法制,執法公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民衆滋油,而想讓民衆遵紀守法,就先得讓他們吃飽穿暖。

換而言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現今的大漢談甚麼選舉制都特麼扯淡!

資本主義和帝制政體也非不可兼容,不是指後世的甚麼君主立憲制,而是變相的元首終身制乃至世襲制。

(因涉及太多政治分歧,本書就不多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搜索相關文獻,應該會有所收穫的。)

言歸正傳,大漢已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對推進工業化進程無疑是好事,正如後世華夏要富強,就要改革開放,就要搞“中國特色的XX主義”。

然正因如此,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迅速加劇,世家權貴們在章臺窯館豪擲千金,眉頭都不帶皺的,然大多老百姓纔剛能吃飽穿暖而已。

劉徹不是神,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想辦法緩解,以便用空間換取時間。

如何緩解?

後世諸多政治學家已形成大致的解決方案,無非二者,維持民衆生活水準的高速提升,或是將內部矛盾轉移爲外部矛盾。

用這兩個方案,撐到社會物資生產極大化時,就可以大幅消解因貧富分化造成的階級矛盾。

大漢現下要如何執行這兩個方案?

沒錯,對外戰爭!

對外戰爭不但能轉移內部矛盾,還能擄掠回更多奴隸,爲大漢工業化提供急需的廉價勞動力,亦能消化糧食等民生物資的過剩產能,避免出現通貨緊縮的經濟大蕭條,由此可繼續提升百姓生活水準。

大漢百姓還是很淳樸的,自要覺着今日比昨日的生活好太多太多,就頗爲知足了。

依照劉徹的盤算,若朝廷把握好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不讓百姓受到過多盤剝,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一成,想來就差不多了,然若是增速放緩就麻煩了,譬如……你們懂的。

仗不打不行,或許即便大漢完成基礎工業化,還得繼續打,不停的打,就如後世美帝般,沒事找事也得打。

然也要謹慎,不要窮兵黷武,打仗可以,但不能虧本,小賺都是虧,得血賺才行。

這分寸着實難以把握,劉徹不放心將包袱留着後人,想要趁着他還沒老到耳目昏聵,把該做的佈局都提早安排好,該定的國策都提早定好。

畢竟他是穿越者,以後世兩千多年的世界發展史作爲借鑑,且親身體驗經歷過高科技年代,相當於站在無數巨人的肩膀上,眼界自然開闊,看得比旁人更爲長遠。

至於繼任之君會否依循他擘畫的藍圖繼續治理大漢,那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盡人事而聽天命。

劉徹做好自身能做的,也就不枉穿越一遭,對得起華夏先人和後世子孫。

眼下戰爭剛開始,大漢要真正享受到戰爭紅利,怎的都要年餘,甚至更長的時日。

國內要保持經濟成長率,使得市面更爲活絡繁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稅,但不是調降商稅。

說實話,各地商賈搭着經濟成長的順風車,可沒少掙錢,也不是劉徹登基後才如此的,早在文帝朝,民間便流出着俗諺,“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大漢與民生息的國策和無爲而治的政治風氣,確實給商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施展空間,待得劉徹穿越而來,又大力扶持工商業,漢商們就更是如魚得水,富得流油了。

商賈的天性,就是掙多少都不嫌多,錢是不燙手的。照着現下的大漢百業興盛,不管降不降商稅,商賈們都會拼命開設作坊和鋪面。

關鍵是老百姓有沒有餘錢去買,創造出更大的內需市場,維持市面的供需平衡。

別提甚麼市場機制,也別扯到宏觀調控,政府調轉經濟架構不是搞強買強賣,百姓沒錢消費,難不成讓他們去當褲子?

大漢現下還處在農業社會,尚在邁向工業社會的道路蹣跚而行,故最爲龐大的社會羣體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

金秋十月,大漢皇帝頒佈了震撼世人的旨意,爲替出征將士祈福,自明歲起,各郡縣皆免徵田稅及丁口稅,爲期三年!

這意味着在未來三年內,大漢成年男女將無須再按人頭繳稅,農人亦不必再向朝廷繳納田稅,唯有佃種私田時,需向土地擁有者繳納相應的佃金。

依照兩年朝廷制定的《私田律》,王侯權貴的封邑及賜田,除卻大農府劃撥的稅賦,不得再向佃租的農人加增任何佃金;臣民以貲財購置或祖傳的固有私田,向農人佃租時,佃金可自行訂立,然至多十取其一,不可再多。

聖旨頒佈後,大漢百姓自是歡喜鼓舞,讚頌陛下愛民如子,王侯權貴們卻形同剜肉,朝廷不徵田稅和丁口稅,大農府拿甚麼稅賦劃撥給他們?

便在王侯權貴們怨忿不已之際,大農府頒佈政令,更改商稅等相關稅制,採用朝廷及各郡縣的分稅制。

所謂分稅制,是指在合理劃分各級官府事權範圍的基礎上,主要按稅收來劃分各級官府的預算收入,各級預算相對獨立,負有明確的平衡責任。

大多權貴看不懂政令裡那些新詞彙,唯是注意到了兩點,大農府每歲徵稅完畢後,會對各郡縣返稅,有些類似先前對商賈的退稅,卻又略有不同。

從今年歲末起,返京述職上計的各郡縣僕射長官皆需提交明歲的財政預算,就如同太尉府的軍事預算,大農府屬官會在御史府的監管下,審覈預算,並考量該郡縣今歲上繳的商稅,返還相應的稅賦,用作明歲的財政支出。

每歲的預算執行情況,將由御史府和大農府的計司和集司嚴格審查,列入該郡縣官員的政績評鑑。

與權貴們息息相關的,乃是其食邑的賦稅給付將劃歸各郡縣的財政支出,依照其食邑封戶的百姓數量和該郡縣所有屬民的平均歲入,劃撥給他們相應的貲財。

簡而言之,權貴們的食邑和封戶是固定的,若食邑的百姓多生孩子,且該郡縣的全體屬民歲入愈多,那他們所能獲取的租賦就愈多。

細算起來,若是沒甚麼天災人禍,他們或許反能從食邑收到比過往更多的租賦,畢竟現下大漢百業興盛,相較於龐大的商稅,已數度調降田稅和丁口稅算得了甚麼?

尤是食邑在富庶郡縣的權貴們,簡直樂瘋了,直道先前瞎了狗眼,竟在心裡埋怨“賢明寬厚”的皇帝陛下。

若是誰再對此等政令不滿,無須皇帝出手,這些權貴就要抽他丫的!

反倒是大農令東郭咸陽痛若剜心,田稅,丁口稅,加上分潤給地方官府的商稅,初步估算下來,國庫歲入約莫要減少三成。

國庫歲入剛過四百萬金,東郭咸陽還以爲可過些舒坦日子,不用再爲錢緊發愁,誰知又要減少三成,等若生生退回他剛接任大農令時的國庫歲入啊。

他苦心打理國庫數年,一朝打回原地,情何以堪啊?

好在他正值盛年,尚能多幹些年,否則若即刻卸任,後人提起他這大農令,怕不是政績平平的庸才?

東郭咸陽不缺錢,官居位列九卿的大農令也已知足,現下就想着攢點政績,卸任時好得封個關內候甚麼的,最好還能在史書中留個好名聲。

皇帝劉徹瞧他終日愁眉不展,不禁好笑,便是好言寬慰了幾句。

王侯權貴們免不得的要鼓勵食邑百姓多生子女,更會敦促食邑所在的郡縣官府多多顧及民生,當地百姓愈富足,他們能分到的租賦就愈多。

王侯雖已遷居長安,但在食邑所在地經營多年,還是有不小影響力,若能驅使他們推動當地的民生髮展,朝廷分潤給他們部分租賦,無疑是划算的,權當是業務提成了。

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帳暖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