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

漢七十四年,正朔。

大月氏遣使來朝,使臣雖未獲準在大朝會登殿面聖,卻也得到漢廷大行府的好生接待,大行令張騫更是親自接見了他。

大月氏使臣倒也沒覺得丟了顏面,漢廷對外邦是何等態度世所皆知,外邦使臣想覲見大漢皇帝,那真是難如登天,藩屬國常駐長安的使臣們反是生怕被漢帝召見,蓋因依照過往前例,多是沒甚麼好事的。

大漢派往西域和安息等國的細作從未懈怠,不少還是以漢商巨賈的身份,在各國交通權貴乃至君主,故對大漢對諸國情勢多能清晰掌握。

張騫身爲掌外邦及藩國事務的大行令,有權閱看軍方細作和暗衛兩大情報體系呈報回京的相關密函,大概瞭解大月氏此番爲何特意派遣使團前來,而非循往例讓常駐長安的使者代行朝賀事。

大月氏去歲揮軍北上,以八萬鐵騎橫貫白山山脈,將昔年逃至烏孫故土的軍臣單于及其殘部打得大敗虧輸。

軍臣單于倒是命大,再度逃得性命,領着兩萬餘匈奴潰兵繼續往西逃竄,直接衝入大宛境內,再不知去向。

大漢皇帝劉徹閱看過軍情密函,不禁頗是喟嘆,歷史有其偶然性,卻也有其必然性,正如史上般,匈奴雖敗不滅,終究是要往西亞乃至歐洲逃竄的。

卻不知今世的匈奴還能否如史上般,成爲令白皮蠻夷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將他們鞭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雖說軍臣單于現下是喪家之犬,然羅馬也正處於亂世,現下的羅馬雖仍爲共和制國家,尚未成爲真正的羅馬大帝國,且正爆發着西西里奴隸起義。現任的羅馬執政官魯皮留雖是精通戰爭謀略之人,但依史籍記載,再過得年餘,平民領袖格拉吉兄弟就會高舉改革大旗,公然對抗元老會。

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此類因經濟迅速發展而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將會徹底爆發,迫使羅馬從共和體制走向獨裁體制,最終成爲真正的羅馬“帝國”。

兩萬匈奴鐵騎,再加上軍臣單于這不安分的主,若真是逃到歐洲爲禍,無疑會讓自顧不暇的羅馬頭疼不已,看來用不着大漢出手,歐洲的歷史也要被徹底改寫了。

大月氏君臣可不是穿越衆,也不似劉徹般目光悠遠,壓根不在意甚麼羅馬,北邊的康居和西邊的安息可都是“強國”,大月氏可不敢招惹,故而便連塞琉古帝國都鮮少接觸,更遑論更西邊的羅馬了。

南面的大夏又求得大漢庇佑,輕易招惹不起,也就東北的大宛能讓大月氏稍微拿捏拿捏,可也不敢盤剝太狠,免得大宛向康居求援。

大宛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屬民雖不足百萬,卻是個農牧業甚爲興盛的國度,產稻、麥、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寶馬而著稱,故該國之富足不遜於屬民擅於經商的大夏。

大月氏君臣正是爲此犯愁,周邊的強國惹不起,兩個弱國卻是富得流油,能用錢財來向強國輸誠,向其尋求出兵庇護。

怎麼說呢?

作爲馬背上長大的遊牧民族,大月氏和匈奴差不多,着實不太會玩甚麼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的政治啊!

若是照原本歷史發展,大月氏是會南渡潙水,徹底滅了大夏,再經過千餘的漫長歲月,最終演化成足以與盛唐抗衡的強大國度——貴霜帝國。

偏生現今大夏找到了大漢這座大靠山,西域諸國更是盡數成爲大漢的藩屬,誰特麼敢動?

別說大月氏,便連已從塞琉古帝國手中奪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安息帝國,都不願惹怒大漢這頭嗜血殘暴的惡龍。

短短十餘年間,匈奴被揍得元氣大傷,西域諸國盡數陷落乞降,烏孫國更是說誅絕就誅絕了,漢軍着實太猛,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只要不觸犯大漢的“核心利益”,想來大漢皇帝也不會喪心病狂到不遠萬里的勞師遠征……吧?

如此種種,大月氏君臣曉得出兵侵擾大夏乃是作死,然身爲不擅耕作的遊牧民族,想讓族人過好日子,不讓將士們打草谷是不行的。倒不是說族人會食不果腹,只是若不劫掠外族,非但貴族享用不到奢侈品,將士們的兵械又從何而來?

學挖礦,學冶鐵,學鑄造兵械,就憑區區數十萬逐水草而居的牧民?

不可能的!

唯一能搶的,就是東北的大宛,而要想肆意劫掠大宛,甚至徹底征服該國,就必得和強大的康居抗衡。

大月氏君臣解決了白山以北的匈奴殘部,商討多日,終是想出個好法子,故纔派遣使團前來長安。

張騫對此倒是知之不詳,即便大漢細作再厲害,也非真能手眼通天,將大月氏君臣暗中商議之事打探得清清楚楚。

接見大月氏使臣,聽罷他的建議,或可說是懇求,張騫不禁有些發愣,曉得此事甚大,非他所能擅自決斷,故而笑意盈盈的收下使臣奉送的厚禮,應諾會替他向皇帝陛下多說好話。

大月氏使臣聞言,已是大爲欣喜,也不強求張騫即刻應下此事,畢竟這事除了大漢皇帝,怕是誰說了都不算數的。

即便張騫敢應,他也不敢信啊。

張騫送走大月氏使臣,忙是入宮求見皇帝陛下。

宣室殿內,皇帝劉徹邊是批閱成摞的奏章,邊是聽張騫講述大月氏遣使來意。

僅是聽得大半,劉徹便是停下筆,擡眸看向張騫,訝異道:“借道?”

張騫躬身道:“不錯,大月氏欲請陛下準允,讓祁連山南的月氏部族可借道西域,遷往大月氏。”

“嗯……”

劉徹微是頜首,沉吟片刻,復又問道:“羌騎與胡騎多年來不斷劫掠祁連山南的諸羌和月氏各部,現下尚有大部月氏殘餘?”

張騫身爲大行令,對月氏和諸羌的境況也從未忽略,無需多作思索,便是道:“胡騎與羌騎遵照陛下旨意,近年不再對諸羌和月氏斬盡殺絕,出兵劫掠時多隻是擄掠精壯男子,留下女子和孩童,以免……竭澤而漁,故諸羌牧民約莫還有十餘萬口,月氏則更多些,各部族加總,其族人應仍超過二十萬。”

“嗯,若是將月氏人放走,非但日後少了奴隸來源,更讓騎軍將士少了練兵的途徑,只怕會心生懈怠啊。”

劉徹鳳眸微闔,不斷權衡利弊得失,若他想徹底清剿祁連山南的諸羌和月氏,漢軍幾可不費吹灰之力的誅絕他們,然漢軍也就失去了高原實戰演訓的對象。

後世美帝軍事力量的強大,非止於科技優勢,更因其不斷的挑起戰爭,進行實戰練兵,華夏軍隊卻多年正經沒打過仗,兩國若真爆發軍事衝突,華夏軍隊無疑會吃不小的虧。

更讓劉徹遲疑的是,祁連山南的月氏諸部無疑對大漢恨之入骨,若是放他們遷往大月氏,讓昔年分裂的月氏得以重新合族,將來逐漸做大的月氏人,對大漢會是何等態度,可就不得而知了。

劉徹揉了揉眉心,出言問道:“依你之見,大月氏爲何急着歸攏過往分裂出去的族人?”

張騫早已料到陛下會這般問,也已仔細思量過,隨即答道:“回陛下,微臣以爲,大月氏應想壯大自身,以抗衡康居。”

劉徹揚了揚眉梢:“繼續往下說。”

張騫追隨劉徹多年,曉得陛下是初步認同他的揣測,故纔有興致聽他往下說,不由鬆了口氣,繼續道:“康居軍力壯盛,據細作呈報,大宛多年來向康居和大月氏皆是納貢,耗貲頗巨,近年已隱隱不堪重負,隱有歸附康居,抗拒大月氏之意。”

劉徹不由頜首認同,康居最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度,屬民雖僅有五十餘萬,卻足有八九萬控弦之士,且隨時可徵集更多的騎兵。

康居的軍力看着和大月氏差不多,然其屬地和暖,饒桐柳蒲陶,多牛羊,出好馬,且其勢力範圍輻射整個中亞,與歐洲諸國頗有往來,實話實說,若非劉徹穿越而來,大漢的冶鐵技術暫時是比不得羅馬的。

康居能從西方國度獲取精良兵械,且深受羅馬,安息乃至弱小的大宛影響,不但會築城,亦會農耕,其國北部是遊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城池較多,王都卑闐城更是中亞諸國鮮見的雄城。

可以說,康居既有農耕提供雄厚物資,又沒失卻遊牧民族的剽悍武勇,更學會了經商,康居商人藉助地利之便,往返歐亞諸國。

戰爭可不是簡單比人頭,大月氏的兵員數量看似與康居相當,實則兩軍的實力差距是很大的,光看安息帝國敢對塞琉古帝國動手,卻不敢輕易進犯康居,就曉得康居人不好惹。

況且月氏人遷居此地不過短短數十載,昔年還是搶佔了大夏的北方領土,大宛等“本土”之國對這個外來民族戒備頗深,若是康居和大月氏打起來,諸多小國要站隊,也必定會站到康居一邊。

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