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

南宮公主聞得三位長輩即將駕臨椒房殿,猜想他們八成是來興師問罪的,唯恐殃及池魚,早已請了劉徹準允,匆匆出宮。

大漢最尊貴的五人用了晚膳,因是家宴,又體恤阿嬌有孕在身,便也沒多講究禮數,依舊是在圓桌備膳,平起平坐的吃了頓飯。

劉徹小心的陪着笑臉,阿嬌又慣會諂媚討好長輩,小嘴跟抹了蜜似的,巴巴說着好話,三位長輩倒是沒再對劉徹擺臭臉。

怒時不食,食後不怒,乃養生之道,年紀愈大的長輩就愈是講究。

用過晚膳,宮人上了養胃健脾的棗花蜜汁,三代人細細品着,殿內突是陷入沉寂。

阿嬌見得氣氛有些不對,正待出言緩和,太皇太后卻是先發了話。

“阿嬌,孕婦飯後該走動走動,讓內宰攙扶着,在內寢走走,但莫出得殿外,免得受了風寒。”

太皇太后聲調雖是和緩,卻蘊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阿嬌頗是爲難的瞧了瞧劉徹,見得他點了點頭,也只好輕聲應諾,在內宰們的小心攙扶下緩步離去。

劉徹將殿內的宮人盡數摒退,便是屈膝跪地,向三位長輩頓首認錯。

太皇太后雖患眼疾,但在燈火通明的殿內還是能隱約瞧見他下跪,又聞得他頗是響亮的叩首聲,冷哼一聲,擺手道:“起來說話,此事總得好生給哀家個說法。”

“謝皇祖母!”

劉徹緩緩起身,也沒敢入座,躬身道:“孫兒也知此事瞞着長輩們着實不妥,然也是有苦衷的。”

三位長輩都沒應聲,等着他往下說。

劉徹早已想好說辭,繼續解釋道:“阿嬌診出喜脈時,孫兒卻已出征在即,着實不宜將阿嬌有孕之事宣揚出去。”

太皇太后驟是顰眉,沉聲呵斥道:“此乃大喜之事,有何不宜宣揚?”

шωш ▲тt kan ▲c○

“皇祖母息怒,免得氣怒傷身。”

劉徹忙是出言勸慰,復又道:“皇族母應是曉得,先前長安城有些不安分的奸邪小人傳謠興謗,妄議宮闈禁事,更對阿嬌乃至朕有頗多非議,陳須亦是牽涉其中。他雖非主謀,僅是受人利用,但因其爲姑母長子,阿嬌長兄,說出的話更易讓外人深信。”

太皇太后雙目微闔,沉聲嘆道:“人已任憑你處置了,卻與你隱瞞阿嬌有孕之事有甚麼關連?”

“阿嬌的身子本不易孕育子嗣,吃盡苦頭方得懷有龍嗣,且在剛診出孕信那段時日,害喜甚爲嚴重,莫說用膳,便是飲水都困難。”

劉徹也不欲再多做隱瞞,坦言道:“依着她的脾性,若曉得自家兄長陳須吃裡扒外,向外人提及她難育子嗣,定會難受得緊。姑母怕是更會利用此事,央着阿嬌替陳須求條生路。孫兒不願見得阿嬌爲難,更怕她傷心過度不利腹中胎兒,索性就讓她稱病閉宮了。”

太皇太后聞言,久久不語。

知女莫若母,她豈會不曉得親閨女館陶公主是甚麼德性,還真能做得出來這事。

她面色稍霽,覺着劉徹的顧慮有些道理,卻又尚未完全消氣,微是慍怒道:“不讓你姑母與阿嬌見面也就罷了,瞞着哀家與你父皇母后作甚,難不成便連我這耳目昏聵的老婆子都要多加提防麼?”

“孫兒豈敢生出此等忤逆不孝的念頭?”

劉徹忙是矢口否認,這罪名太大,他的小肩膀可擔不起,絲毫不加掩飾的坦言道:“皇祖母有所不知,薄氏外戚牽涉到傳謠興謗之事,想是聞得阿嬌難育子嗣,見獵心喜,欲慫恿朝臣逼孫兒開宮納妃,好將薄氏女送入宮中。若日後薄氏女先誕下皇長子……”

“薄氏?”

太皇太后緩緩睜開眼瞼,雙目雖已渾濁,眼神不再似過往凌厲,卻反是因着空洞無神而顯出某種莫名的冷意。

“不錯,薄氏在宮中應有不少耳目,既已生出讓薄氏女取阿嬌代之的心思,若聞得阿嬌有孕,只怕……”

劉徹雖是言猶未盡,三位長輩卻已瞭然於心,畢竟都是經過多年的宮廷爭鬥,對深宮內苑的種種血腥殘酷的陰私算計比劉徹更清楚。

太皇太后更是面色陰沉,她對薄氏真是沒半分好感。

若要論全天下最難處的關係,婆媳關係必得排在前列,民間如此,宮廷更是如此。

漢文帝劉恆的生母薄氏與媳婦竇氏就處不好。

劉恆尚爲代王時,代王王后誕下四個兒子,竇氏入得代國王宮後,得劉恆獨寵,陸續誕下一女二子,也就是日後的館陶公主,漢帝劉啓和樑王劉武。

漢惠帝崩殂後,因無子嗣,劉恆便繼承兄長的帝位。

在劉恆登基前的數月,代王王后猝然病逝;在他登基後,先王后留下的四個兒子更是在短短兩個月內,盡數病死。

劉啓便成爲劉恆膝下年歲最長的兒子,得以立爲太子,竇氏也就順理成章的冊爲皇后。

代王王后和她的四個兒子皆是死得蹊蹺,劉恆卻沒多作追究,畢竟他確實最看好劉啓,事實也證明他的眼光是極爲正確的。

從此事足以看出,漢文帝劉恆絕非後世史書記敘般的寬厚仁慈,漢景帝劉啓也絕不是甚麼仁德聖君,與高祖劉邦實是一脈相承的果決狠戾。

天家自古多薄涼,尤其牽涉帝位之爭,更是異常的殘酷血腥。

劉恆不追究,他的生母薄太后可沒打算輕易放過竇皇后,倒非真要爲前任兒媳婦和四個孫子討公道,而是藉此逼迫竇皇后讓步,讓太子劉啓納了她的遠房侄女爲太子妃,日後好繼續維持薄氏外戚的權勢。

竇皇后本也想讓兒子迎娶她的孃家侄女,豈料被婆婆薄太后死咬不放,只好咬着後槽牙讓劉啓娶了薄氏女。

漢文帝崩殂後,劉啓登基即位,薄氏女也確實成了薄皇后。

然沒過兩年,太皇太后薄氏剛故去不久,劉啓便以膝下無子爲由,廢黜了薄皇后,竇太后非但沒攔着,更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其後纔有皇長子劉榮的太子廢立之事,再後來劉徹得立爲太子,王娡得冊爲皇后。

總而言之,現今的太皇太后竇氏對自家婆婆薄氏怨念頗深,對薄氏外戚自也恨屋及烏,若非是顧及天家顏面,不便親自對婆婆的孃家出手,她早就尋個由頭將薄氏抄家了。

此時得知薄氏外戚在背後興風作浪,妄圖也以膝下無子的由頭將自家外孫女擠下皇后之位,太皇太后自是新仇舊怨皆涌上心頭,滿身殺意是壓都壓不住。

她眉梢未顫,冷聲問道:“可有真憑實據?”

劉徹自然曉得皇祖母的意思,忙是道:“衛尉公孫賀已盡皆查實,呈上諸多供狀,且宣侯薄尚在姑母府中安插的眼線,經查實爲匈奴細作,意圖散播謠言使我大漢朝野動盪,無法君臣齊心抵禦匈奴。”

“薄氏竟敢暗通匈奴?”

太皇太后聞言,不禁勃然大怒,各世家大族在朝中和宮內彼此明爭暗鬥倒尚屬尋常,但若裡通外族,可就不容於社稷了。

劉徹忙是舉步近前,替她拍背順氣道:“皇祖母息怒,薄尚倒沒那麼大的膽子,想來也是被人利用罷了。”

太皇太后此時已顧不得追究劉徹隱瞞阿嬌有孕之事,故而也沒推開他,卻是扭臉朝向太上皇劉啓所在的方向,沒好氣道:“太上皇半晌沒做聲,莫非早已知曉薄氏涉事了?”

劉啓本是老神在在的呷着棗花蜜汁,沒想到這把火會燒到自個頭上,不由擡眸狠狠瞪了面色訕訕的劉徹一眼,頗是無奈道:“兒臣確是知曉此事。”

“你父子二人倒是孝順,甚麼事皆瞞着哀家這耳目昏聵的孤老婆子!”

太皇太后雙眉倒豎,也沒給兒孫辯解的機會,復又問劉啓道:“你欲如何處置薄氏?”

她曉得此事劉徹也不好多插手,畢竟文帝朝的薄太后是劉啓的祖母,劉啓登基後又曾立薄氏女爲後。

劉徹作爲晚輩,又是太后王娡的兒子,若對薄氏外戚痛下狠手,難免會招來衆多非議。

不管是王娡還是劉徹,最好對此事避嫌,因而王娡壓根就沒吭聲,端着茶盞恍若未聞。

“裡通外族乃是謀逆大罪,不管薄尚是有意爲之還是受人利用,皆難逃罪責。”

劉啓沉吟片刻,緩聲道:“然薄氏畢竟是皇祖母的孃家,也不宜執法過苛,不妨將薄尚梟首,其餘薄氏親眷皆貶爲庶民,褫奪所有爵位食邑,再讓他們遷往南陵邑,爲皇祖母守陵,母后以爲如何?”

太皇太后微是揚眉道:“如此也好,主謀薄尚梟首,卻不抄沒家產,使薄氏全族不至食不果腹,又讓其可在南陵邑落腳,不至流落街頭,對其已算仁德寬厚。”

劉啓道:“母后既也覺得妥當,兒臣今夜便親書旨意,明日徹兒上朝,便可頒旨,處置薄氏。”

“大善!”

太皇太后頜首道。

薄氏外戚的衰敗,不到半盞茶的功夫,便已徹底定下。

家大業大的薄氏倒了,留下的大餅必是要分的,總不能便宜旁的世家大族。

看似簡單的對談,卻摻雜着諸多妥協和利益交換,太皇太后竇氏,皇帝劉徹乃至沒說半個字的太后王娡都各有所獲。

倒是太上皇劉啓沒太多顧慮,只要保住他過往那仁德寬厚的賢名,留書青史便好。

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軍伐謀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