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

漢六十七年,十月十二。

子夜時分,廣寧塞內的大漢守軍撤出塞城,結束了長達六日,傷亡近七萬漢軍步卒的慘烈巷戰。

南城樓揚起匈奴大旄旗,兩軍苦戰半月,廣寧塞終是徹底易主,爲匈奴所佔據。

李廣矗立於延水北畔,望着城頭的匈奴旗幟,面色分外凝重。

他不必破釜沉舟,麾下將士也知此番必將誓死決戰,不可再退半步。

好在塞城門道狹窄,城外又佈滿壕溝陷坑和拒馬,甚至撒了不少堪稱騎兵剋星的鐵蒺藜,漢軍只需靠強弓勁弩射殺出城的戰奴,使其無法清整出足供騎軍通行的道路,匈奴鐵騎就壓根無法出城。

李廣是莽夫,更是個狠辣的莽夫。

之前的兩日間,漢軍硬是將城頭的十餘座城弩盡數卸下,吊出城外,壘高臺置之,角度盡皆調整好,全衝着塞城的南門。大腿粗的弩箭更是準備充裕,且還在不斷製造,箭頭也不需包銅覆鐵,將圓木削尖即可。

總之見得匈奴人出城便輪番射出弩箭,尤是方位處於城門正前方的數座城弩,若是運氣好,射出的弩箭能直接射入門道里去。

天色尚未破曉,匈奴人仍沉浸在攻陷廣寧塞的興奮中,便是遭遇塞北漢軍諸多騎隊的奇襲。

遇襲的不是軍臣單于所在的騎軍大營,而是山谷北口附近的各部族駐地。

因着各部族的戰馬和勇士大多都已被徵調去與漢軍對戰,蔓延數裡的營帳幾乎毫不設防,任憑漢騎橫衝直撞,用火把點燃一頂頂氈帳,一堆堆草垛。

牲畜欄更被盡數打開,不計其數的牲畜被漢軍澆上火油,引火點燃,瘋狂的奔突衝撞,使得營內大火更爲迅速的蔓延開來。

漠南的秋冬兩季本就天乾物燥,各部族的營帳又扎得頗爲密集,加之附近沒甚麼河川,匈奴族衆平日尚需到山腳的溪流取水,現下壓根無水撲滅火勢。

破曉之前,月已垂,日未升,正是天色最暗沉之時。

匈奴諸部駐地騰起的熊熊烈焰蔓延數裡,火光映紅大半天際,便連二十餘里外的大漢皇帝劉徹皆看得清楚,爲這等火燒連營引發的人造景觀讚歎不已。

參與夜襲的漢騎嚴守軍令,見得戰果遠比預先料想的大得多,也沒再貪功戀戰,收刀入鞘便是全力策馬疾馳,遠遠繞道而行,免得教前來救援各部的匈奴騎兵纏上。

直到清晨時分,匈奴各部駐地的火勢才盡數撲滅,匈奴族衆望着焚成廢墟的營地和遍地倒斃的牲畜,端是欲哭無淚。

族人雖沒甚麼傷亡,但財貨存糧皆付之一炬,牲畜也減損大半,今歲寒冬該如何熬過去?

事實證明,想太遠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們今夜怕都難以熬過去。

十月中旬的漠南草原分外寒涼,部分地域甚至已迎來初雪,廣寧塞附近雖不至那般酷寒,然而冬日草原最熬人的不是冰冷的雪,而是凜冽的風。

入夜之後,大草原上颳起的寒風真是會要人命的。

帳篷燒了,牲畜死了,難道要族人們相互抱團取暖?

篝火麼?

足足百餘萬人,徹夜燒篝火取暖,便是將方圓十里的林木砍光也未必夠,畢竟附近山體多是礫石而非泥土,植被不甚茂密。

想要避風,唯有進入廣寧塞,哪怕到山谷內尋個背風處也好。

在平坦開闊的谷外呆着,那真是要活活凍死的。

各部首領急忙前往單于大帳,請軍臣單于準允他們的部族今日便進入廣寧塞。

軍臣單于明知塞城內容不下這麼些族人,卻也不敢輕易拒絕他們。

若非他兵權在握,且各部首領爲保部族周全,暫時有求於他,早特麼反了!

軍臣單于若敢出言拒絕,他們可真會聯合起來跟他玩命的,現下大營內的十五萬鐵騎除卻出身欒提部族的會支持他,餘者見得自身部族將要活活凍死,就算不敢造反,也絕對會炸營,不再替他賣命了。

沉思良久,他終是點頭應允。

塞城確是“住”不下百餘萬人,卻是能“擠”下百餘萬人,反正大多營帳都燒燬了,既然要入塞城避風,就都擠擠吧。

他還不忘提醒這些部族首領,兩側山樑皆爲漢軍佔據,時不時會往城裡射箭,拋擲擂石,近日雖不似過往般頻繁,但還是要多加提防的。

中行説見得大單于倉促應下此事,不由臉色微變。

他總覺着不宜這般處置,卻又尚未想透箇中關節,本以爲大單于也會略作拖延,三思而後行,豈料大單于竟未與他商議便即應下。

中心説也曉得現下大單于的處境不妙,應下此事確是出於無奈,何況他這漢人閹宦向來不受匈奴貴族們待見,此時若是出言反對,怕是會被羣起攻之,大單于都未必保得住他的老命。

他心念急轉,突是福由心至,趕忙道:“大單于,依臣之見,塞城着實過小,應讓各部族衆先入城避寒避風,至於奴隸則可讓其在山谷中避風,以免塞城內太過擁塞。”

軍臣單于微是愣怔,見得中行説連連向他使眼色,便是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故作爲難的看着各部首領:“國師的法子倒是合宜,你等以爲如何?”

各部首領雖不捨得將奴隸盡數交出,但也知廣寧塞確實不大,近百萬族人入內已是勉強,何況城南還要留給兵卒和部分戰奴駐守,甚至要攻出城去,不宜讓族衆駐紮。

他們只得肉痛不已的應下此事,承諾儘量少帶奴隸入城。

近年來,隨着大片駐牧地不斷淪陷,匈奴徹底失去了對烏桓,月氏和諸羌等遊牧民族和西域諸國的控制,擄掠到的外族奴隸愈來愈少,早已減至不足六十萬口。

此番征討漢國,大單于又從各部族徵調了三十餘萬精壯奴隸充作戰奴,瞧着現下這情形,只怕非但是精壯奴隸,便是女奴和不足車輪高的小奴隸都要暫且捨棄了。

至於年老體衰的奴隸……在匈奴部族內,是不存在的。

(作者之所以要加這句話,是有用意的,大漢的奴隸政策日後會涉及。)

軍臣單于見各部族首領如此識相,便是吩咐親衛將領協從他們去安排族衆入城的諸般事宜。

衆人皆出帳離去,唯有中行説留下。

軍臣單于問道:“國師讓各部族將奴隸盡皆留在谷外,可是另有盤算?”

中行説重重頜首,坦言道:“不錯,臣憂心若無百萬族衆倚爲臂助,左右賢王麾下的二十萬騎又久久未見前來馳援,光憑現下大營內的十五萬鐵騎對上漢騎未免有些勢單力薄。”

軍臣單于眉宇緊鎖,雖頗是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認中行説所言乃是實情。

先前兩軍對戰,他所率領的三十萬鐵騎硬是被十餘萬漢騎擊潰,若非漢軍忌憚後方的百萬匈奴族衆,怕是早就趁勢追擊,直搗匈奴大營了。

他搖頭苦笑道:“然現下族衆確需入塞城避風,國師以爲該當如何應對?”

“將我匈奴騎軍後撤至山谷北口外紮營,背倚廣寧塞和山麓,至少能避免被漢騎繞到後方突襲。”

中心説曉得如今情勢危急,不宜再委婉虛應,坦言道:“恕臣直言,若拂曉前漢騎偷襲的不是各部族駐地,而是騎軍大營,只怕我軍亦不免傷亡慘重,畢竟……漢軍握有那等兇險利器。”

軍臣單于聞言,眼角微是抽搐,沉聲問道:“那利器是何等事物,可曾查清了?”

中心説頜首道:“臣已尋不少親眼得見的將士細細盤問,應是漢騎扔出的某種物件,或許類似暗器,非是甚麼天降神雷,倒是讓臣想起了先前匈奴右部飲恨漢國西北關牆時,漢軍用城弩射出的轟雷。”

軍臣單于皺眉道:“可有應對之法?”

“依照將士們的說法,那漢騎擲出的轟雷威力應是遠不如之前匈奴右部遇着的城弩轟雷,頂多殺傷十步方圓內的兵馬,且因是用手投擲,擲出的距離遠不及硬弓強弩。”

中心説頓了頓,稍稍理順思緒,復又道:“臣以爲,只要我軍避免漢騎過於抵近,便無需太過畏懼那轟雷。”

“若真如此,豈非我匈奴鐵騎又要似過往般且退且射,憑藉騎射之術拖垮漢騎?”

軍臣單于面色不虞,覺得中行説着實是紙上談兵,數以十萬計的騎軍對決是不可能依賴遊弋騎射解決的,那頂多能在側翼佔些便宜,關鍵還是在主力騎營的對撞,實實在在的白刃戰。

中路主力若是潰敗,側翼也難以力挽狂瀾,先前的大潰敗便是教訓。

“臣並非此意,我匈奴騎軍現下還要護衛百萬族衆,自然不能行遊擊之術,將族衆棄而不顧。”

中心説忙是矢口否認,出言解釋道:“臣先前讓大單于藉機將各部族的奴隸留在谷中,正是爲了用以應對漢軍。”

軍臣單于面色稍霽,問道:“除卻先前徵調的精壯戰奴,餘下的奴隸多爲女奴和孩童,有何大用?”

“臣聽聞漢軍征討烏孫時,曾逼迫烏孫人攻城,無論男女老幼。”

中心説眼瞼微眯,陰惻惻道:“我軍不妨仿效之,將那些奴隸驅趕至陣前,不求能傷殺漢騎,只需絆住他們的馬腿,甚或只讓他們減緩些馬速,則我匈奴鐵騎在對戰時必能大佔上風。”

“國師此計大善!”

軍臣單于撫掌大笑道。

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