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

南越國東部邊城,龍川。

五月末,閩越發兵十萬,東甌發兵五萬,在閩越西部邊城揭陽集結後,悍然侵入南越國境,進而圍困龍川城。

龍川城既是南越直面大漢和閩越邊陲重鎮,更是南越王趙佗的“龍興之地”,故常年屯駐重兵,在被閩越和東甌兩國聯軍突襲時,城中駐有五萬步卒。

依漢人的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我軍若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

兩國聯軍卻是謹遵大漢皇帝的旨意,對龍川城圍而不攻,且是圍三放一,留城東不圍,任由城中軍民可從東城門出逃。

十五萬大軍除卻分出五萬作出圍城的態勢,其餘十萬盡皆佔據着南越國內通往龍川城的各處要道,阻截南越各路援軍。

入秋後,龍川城內軍民愈發焦急。

眼見秋收在即,東甌和閩越的聯軍非但沒有半分撤兵的跡象,更押着不少擄掠到的南越奴隸打理城外農田,擺明就是要待莊稼成熟後,就地收割舂穀,作爲軍糧。

龍川城的存糧卻是不多了,若非百姓們大多已出城逃難,只餘下五萬步卒,官倉內的糧食早就消耗殆盡。

要說也是東甌和閩越出兵的時機選得毒,就選在存糧將盡,新糧未入的夏秋之際,又徹底阻絕了各處糧道,非但南越援軍到不了龍川,糧食也運不過來。

眼下龍川守軍面臨兩種選擇,一者是繼續守城待援,若援軍能在城內糧盡前趕至,則龍川之圍可解,若是不能,那五萬守軍就得活活餓死;二者是趁着將士們尚未因糧食不足餓肚子,早些出城突圍,且不說能否擊敗城外構築好工事的五萬聯軍,若其餘十萬大軍聞訊合圍……

南越將士尚未自大到以爲他們能在野戰中以一敵三,何況兩國聯軍中有三萬騎兵,而南越守軍皆是步卒,守將的親衛騎營不過區區千餘騎,怎麼扛?

或許龍川守軍還有旁的選擇,只是南越將士們皆只是在心裡想想,沒有人敢堂而皇之的說出來。

龍川守將曉得軍心不穩,出城突圍是行不通的,只得繼續緊閉城門,據城死守。

大漢豫章郡轄下各縣卻是貼出了安民告示,言明南越百姓亦是炎黃後裔,華夏子民,蓋因南越王趙佗年老昏庸,寵信蠻夷,使得天怒人怨,方引發與東甌和閩越間戰禍。

南越百姓何其無辜?

豫章郡的官員紛紛依照皇帝陛下的詔令,向轄地漢民宣傳這等理念,並在各處道路廣設粥棚,向逃難來的南越百姓施飯贈粥。

有願棄暗投明,重歸華夏者,則可前往官府冊籍爲民,免費領取粟種和農具,並與漢民般以百稅一的低廉田稅佃租官田。

若有肯自行開墾荒地者,只要不焚燒樹林,砍伐樹木,更可免除三年田稅。

劉徹之所以頒佈這項詔令,蓋因大江以南的郡縣大多尚未完全開發,除卻大江沿岸,其餘地界皆是地廣人稀。

尤是豫章郡,從彭澤(鄱陽湖)至整個贛水流域皆歸其轄治,轄地範圍在諸多漢郡中居於前列,屬民卻尚不足百萬,人口密度比冬季酷寒的遼東郡還低。

先將逃避戰禍的南越百姓吸納至豫章郡,日後待諸越盡皆納入大漢版圖,再將諸越和部分中原百姓陸續遷往後世的大江南地區混居,即利於彼此融合,又可用以開發江南,端是一舉兩得。

大漢皇帝的謀劃順利施行,東甌王歐復鳴和閩越王鄒餘善卻正犯着愁。

他們尊奉大漢皇帝的旨意,出兵征討南越國,現下已過了兩月有餘,卻未見大漢揮軍南下,此時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南越國疆域遼闊,轄九郡之地,屬民二十餘萬戶,近愈一百五十萬人,舉國之兵可徵得五十萬大軍。

若大漢不出兵,光憑東甌和閩越兩國徵調的十五萬聯軍,如何與南越抗衡?

除非兩國亦是傾盡全力,徵調國內所有適齡男丁從軍,跟南越國拚命死戰,纔有幾分勝算。

雖說大漢皇帝不至於無恥到違背誓約,乘着兩國兵力空虛而出兵偷襲,但即便兩國戰勝了南越,亦必是慘勝,來個兩敗……三敗俱傷,豈非要讓大漢這漁翁得利?

好在大漢皇帝言明,兩國聯軍只需圍困龍川城,並全力阻截各路南越聯軍即可,無需攻入南越腹地。

爲表示誠意,讓兩位藩王安心,皇室實業旗下的帝國物流更是調集車馬,將大量軍需乃至漢軍汰換下的兵械從豫章郡南下,運往龍川城外,供應給兩國聯軍。

見得漢廷運來不少兵械,兩大藩王果是安心多了,若大漢皇帝有意對兩國動兵,自不會行這等“資敵”的蠢事。

漢人的兵械多爲鐵製,即便是漢軍汰換下的,但放在諸越卻堪稱精良。即便是國力雄厚的南越國,不少將士還是用着青銅刀劍,蓋因諸越之地多深山密林,鐵礦難尋,且極度缺乏掌握冶鐵技藝的匠師。

惠帝朝時,呂后曾頒佈禁令,不許漢商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南越王趙佗不惜大動干戈,出兵北上與大漢玩命,非要漢廷解除這禁令方纔罷兵。

南越缺鐵,可見一斑。

東甌與閩越更是如此,非但缺乏精鐵,兩國連冶煉出的青銅都數量有限,每歲需從大漢邊市購買大量銅鐵,重新回爐鑄造。

漢廷送來的兵械,是過往在邊市有錢也買不到的稀奇貨,遠非兩國工匠鑄造的刀劍可比。

即便此番出兵南越無功而返,但光是得到這些兵械,兩國已然賺到了。

數月來,南越王趙佗沉痾病榻,病情反覆難愈,南越羣臣紛紛投向諸位王子王孫麾下,只待趙佗崩殂後,王位的血腥爭奪便會徹底拉開序幕。

王太孫趙胡作爲趙佗屬意的王位繼承人,麾下自也不乏支持者,然而近年民間謠言四起,皆言他趙胡爲胡女媚珠之子,身具化外蠻夷的血脈,不配坐上南越的王位。

趙胡憤恨之餘,藉着祖父趙佗重病,由他暫代理政的機會,大肆動用官兵鎮壓造謠的臣民,將之擒拿乃至誅殺。

他着實太過年輕氣盛,不懂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愈是行此等暴戾手段,愈是引得民怨四起,反是徹底坐實了蠻夷之子不通教化,殘暴不仁的說法。

如此一來,非但百姓對其敢怒不敢言,便是過往支持他的不少大臣亦是失望至極,紛紛改換門庭,轉投旁的王子王孫。

病榻上的趙佗聞之此事,忙是召他來見,強打精神訓斥良久,想讓他知曉甚麼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趙胡表面上認錯受教,心下卻暗自腹誹,若非祖父拖着不死,抑或早早將王位傳給他,使他成爲名正言順的南越王,豈會有這麼些麻煩事?

現下之所以謠言四起,無非就是那些覬覦王位的叔伯兄弟在暗中搗鬼,若日後他趙胡登上王位,自會將他們盡數清除乾淨,那些謠言便會不攻自破,徹底銷聲匿跡。

閩越和東甌出動十五萬大軍,圍困龍川城,反倒是幫了趙胡一把。

外敵當前,南越王趙佗病情又隱有好轉,王子王孫們和羣臣至少在表面上暫且放下內鬥的心思,盡皆謹遵王令,調派兵力前去增援。

龍川距南越國都番禺城五百里,乃是南越東邊的門戶,且北鄰漢境,故南越非但在龍川城屯駐重兵,更在龍川到番禺的沿途佈置不少屯兵重鎮。

自龍川被圍,南越陸續徵調兵力,到得六月中旬,番禺以東的十餘萬駐軍皆已發往龍川增援。

然到得仲秋時節,近十五萬援軍仍被東甌和閩越的十萬聯軍阻絕在距龍川的百餘里外。

昔日被南越倚爲天然屏障的諸多山嶺密林,此時反倒成了南越將士增援龍川的阻礙。

南越東部雖沒甚麼堅城雄關,卻也非地勢開闊的平原地帶,十萬聯軍足以將各處咽喉要道死死扼守住,南越援軍雖兵力更多,但在山林密林間是展不開陣勢的。

讓大軍穿越茂密的叢林更是異想天開,且不論閩越和東甌將士亦擅長在林中作戰,提早佈置了不少陰損的陷阱,光是想想大軍入林後,若被兩國聯軍的斥候提早發現,從前頭放火燒山,那南越大軍就得盡數喪生火海。

這是南越地界,南越將士捨不得焚燒山林,東甌和閩越將士可沒有半分負擔。

對山林作戰而言,防守方的優勢向來是大於進攻方的,何況南越大軍的目的地很明顯是龍川城,兩國聯軍只要扼守其必經之路,以逸待勞的見招拆招即可。

南越君臣見得這般情形,自是急怒交加,他們都已知曉東甌和閩越是奉了漢國皇帝的詔令才發兵來犯,現下卻未見大漢揮師南下,只怕其中有詐啊。

爲防備漢軍南下,過往駐紮在南越北地五嶺各處險關的守軍萬萬不能撤,還得另外增派大軍解龍川之圍,否則待到漢軍從豫章郡南下,與兩國聯軍合力攻下龍川城,南越東部便是門戶洞開,漢國的精銳鐵騎三日內即可殺到番禺城外。

面對此等亡國之危,南越君臣終是暫放罅隙,傾全力從嶺南各地抽調兵員,且徵募男丁編列新軍,又得十萬大軍,盡數派去增援龍川。

八月末,遠在長安的劉徹收到細作傳回的鷂鷹傳訊,得知南越國都附近已是兵力空虛,不由仰天長笑。

南越爲臨海之國,擁萬里海疆,卻仍如中原之國般僅將視線聚於陸地,實乃大漢之幸!

南越,可亡矣!

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