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

築城之時,除國都外,城池的中央多爲府衙所在,武威城卻是不然。

劉徹在匠師規劃武威城時,特意命其在城池居中的位置留了大片空地,作爲中心廣場。武威的四面城牆各開三門,四條大道從各處正門通往中心廣場,軸線對稱。

中心廣場由青石鋪就,通天碑居中矗立,碑體正面朝西,正是河西走廊所在的方向。

大漢的建築向來樸實厚重,便連宮殿都採用暗色調,鮮少出現鎏金穹頂和雕樑畫棟,只求簡約大氣。故而劉徹也沒爲這通天碑設計甚麼浮雕或花紋,除卻必要的金屬避雷內構,碑身盡數由大塊的黑色花崗岩堆砌而成。

碑面題詞沒甚麼“永垂不朽”,就是將漢帝劉啓撰寫的兩個大字放大,銘刻在上,是爲“武威”。

依着劉徹的意思,日後大漢若再開疆拓土,新城中皆會立起同樣的通天碑,故以城名銘刻碑面即可,那是爲該城犧牲的將士們特有的榮耀,後人緬懷時也能以此牢記先輩的功績。

通天碑背後則銘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皆是在河西走廊乃至匈奴右部王庭戰死的大漢將士,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武威城的落成,換來了大漢西陲的穩固安定。

羽林,虎賁,細柳,中壘,胡騎,乃至參與守城戰的邊軍步卒,合計一萬八千七百六十四人。

太子劉徹命匠師們用同等數量的花崗岩堆砌出這座九丈高的通天碑,施工期間克服了不少工程難題。

大漢的工程技術遠不如後世,且武威城的土質稍有些鬆,雖是儘量深挖,灌注黏漿土夯實地基,但還是不能如後世華夏的英雄紀念碑那般建成巨大的長方形碑體,而是從下而上逐漸縮小,以此減少下層碑體和地基的承重。

足足花了年餘,這通天碑才徹底落成,戰死將士姓名更是直到今年六月末方纔盡數銘刻完成。

七月十五,中元節。

虎賁和羽林的三萬將士及參與過守城戰的萬餘邊軍默然矗立,將偌大的中心廣場站滿,剛移防到武威不久的十萬邊軍沿周邊的寬闊街道向外排開。

大漢並未往武威城大舉遷移百姓,大多數奴隸又被押去修築周邊關牆,故而城中之人大多皆爲屯駐的將士,僅有少量平民,他們亦是自覺的默默行出民宅,站在街道上,望着城中心那座足有城牆三倍高的通天碑。

正午時分,驕陽攀至天穹中央,高懸通天碑之上。

戰鼓緩緩擂響,聲若驚雷。

“批鐵甲兮,挎長刀。與子征戰兮,路漫長。”

“同敵愾兮,共死生。與子征戰兮,心不怠。”

“踏塞外兮,逐胡兒。與子征戰兮,歌無畏!”

虎賁和羽林衛齊聲高歌,這本是後世的東漢將士馬踏燕然驅匈奴時的軍歌,劉徹自不介意將之寫出,提早百餘年作爲大漢軍歌使用。

詞句和曲調雖是簡單,但氣勢磅礴,朗朗上口,旁的軍民起先有些愣怔,待得聽過兩邊,便能隨着高歌。

雄壯的軍歌在武威城的上空迴盪,直衝九霄!

戰鼓漸止,歌聲止歇,城中軍民皆是望向那碑座高壇。

通天碑前,太子劉徹攜兩位小皇子奉太牢三牲,置於祭案之上。

劉徹不喜那些跳大神似的禮樂古舞,此番祭禮皆是免去,連祭文都未曾準備,只是衝通天碑深深三揖,祭以三樽美酒。

“汝等爲國捐軀,是爲大漢忠魂,爲教後人銘記,故立此碑!”

“逝者已矣,生者尤存,朝廷必將好生撫卹爾等親眷。撫汝等父母,使其安享天年;養汝等兒女,使其茁壯成長!”

“汝等可安心歸去,來世再入華夏,再爲漢人!”

劉徹躬身再拜,久久不起。

將士們亦是隨之行拜,武威城內靜寂無聲。

劉徹沒說甚麼慷慨激昂的話語,沒有藉機鼓舞軍心,更沒有故作哀慼的痛哭流涕,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是真正說到將士們心裡,亦是爲國捐軀的英烈們最在意之事。

劉徹緩緩起身,退到一旁,以便身後的諸多將官得以親自上前祭拜。

這一日,城中軍民皆是輪番行至通天碑前,默默行拜。

太子劉徹領着兩位小皇子手執戰戟,立於碑前,爲逝者侍立守碑,直至日薄西山,軍民盡數祭拜過,方纔離去。

翌日清晨,劉徹率軍出城,回返長安。

若干年後,大漢史官記錄此事時,多認爲武帝劉徹此番前往武威立碑行祭之舉實在雷聲大雨點小,並無太大意義。

他們卻不知,劉徹本就沒想靠此事牟取甚麼軍心民心,他只想讓自己能少些愧疚,是他將諸多尚未及冠的羽林衛和虎賁衛過早推上戰場,於心不安啊!

想想後世非洲那些戰亂之地的娃娃兵,劉徹雖不是甚麼聖母表,但還是覺得自己先前的作法確實有些不妥。

即便可以重來,他還是會如此做,卻也還是會心懷愧疚。

雖是事出無奈,但若因此而處之泰然,就實在太過冷血了!

前往武威時,劉徹等人足足花了十餘日,但回程卻是快了不少,七月廿二便抵擋長安城,巧好趕上末伏,休朝期的最後一日。

翌日早朝,朝臣們看到闊別多日的太子劉徹高居御座之上,皆是鬆了口氣。

自太子六月初十離京後,到七月初二的初伏休朝,皇帝重新臨朝理政,雖只有短短二十餘日,卻真是要了羣臣的老命。

近年來,漢帝劉啓已習慣睡到自然醒,且因頑疾纏身,精神大不如前,突然要在天色未亮便登殿臨朝,那氣性可不是一般的大。

聽朝臣奏事時打盹就罷了,竟還鼾聲如雷。

更過分的就是被自個的鼾聲驚醒後,還瞪着那對鷹隼般的陰戾眸子嚇唬人,滿臉清夢被擾的不悅,這特麼像話麼?

皇帝你若真不想上早朝,稱病休朝就是了,何必強撐着,還讓大傢伙陪你受罪?

朝臣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是盼回了太子殿下,簡直像見到了再生父母,幾欲痛哭流涕。

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