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

河湟谷地,西寧城。

因着興建武威城在前,累積下物資調配及使用黏漿土築城的經驗,且焉支山西麓炭山嶺的石炭窯又是現成的,故而西寧城的興建速度極快。去年秋末籌建,今年初春動工,九月末已建成了城牆,屯兵大營及府衙。

月氏和諸羌近年不斷遭到卑禾候瓦素各麾下羌騎的侵擾,已陸續遷移,遠離西海(青海湖),月氏部族大多遷往西域,諸羌則有不少南遷,進入巴顏喀拉山脈南邊的高原地帶。

冬季將至,河湟谷地已瞧不到任何月氏和諸羌的遊牧部落。

漢帝劉啓給卑禾候瓦素各頒了道聖旨,命他將六萬餘羌騎駐紮在西海側畔,交由安北將軍史惕及其麾下中壘輕騎節制後,便即返京覆命。

瓦素各不敢不從,他雖重建了卑禾部族,但實則族中沒甚麼牧民和奴隸,大多是收編來的羌騎,所需的糧草兵械皆需通過西寧城補充。

如今西寧城中除了兩萬中壘輕騎,還有從北地,隴西和安定移防來十餘萬邊軍。關中諸多世家大族亦是招募了不少遊俠和馬賊,組建捕奴隊,以武威城和西寧城爲據點,大肆擄掠月氏,諸羌乃至西域諸國的子民,押回漢境賣做奴隸。

光憑六萬羌騎想要興兵造反,無異癡人說夢,備不住全被近年愈發兇殘的漢人押去做了奴隸。

且瓦素各亦有不得不前往長安的理由,楋跋子要成婚了!

皇帝已下旨爲樑王嗣子劉買和楋跋子賜婚,婚期定在明年春祭之後。瓦素各身爲人父,獨女出閣在即,他豈能不返回長安的卑禾候府爲其籌備婚事?

瓦素各將羌騎分別交由六名親信統率,沿西海側畔隔百里各自紮營屯駐,並命他們聽從安北將軍史惕的號令。

他倒不擔心這些親信們會背叛卑禾部族,只因他們身邊也都時刻跟着大漢死士,且都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明白在投靠諸羌和臣服大漢間該如何抉擇。

若沒有西寧城運來的糧食,他們是很難熬過寒冬的。

瓦素各安置好麾下羌騎,便是領千餘親衛押着百餘輛大車前往長安,車上裝滿了近年擄掠來的金銀珠玉及皮毛,除卻部分要進獻給皇帝,餘下的自然是楋跋子的嫁妝。

他膝下唯有楋跋子這個女兒,又聽聞她要嫁給樑王嗣子,怎的也得多備些嫁妝,免得教人小覷了他視若珍寶的女兒。

遠在長安的楋跋子聽聞阿父即將返京的消息,亦是欣喜不已,早早命侯府的下人們掃灑樓閣庭院,等着阿父回家。

皇帝賜婚聖旨後,樑王妃曾親自跑了趟甘泉宮,向太后和皇后求來十餘名內宰,送到卑禾侯府,專爲楋跋子備嫁。

如今聞得親家翁要返京,更是緊張的籌備起來,婚儀六禮的流程必是要走的,禮數還得愈加周全,場面得夠隆重,免得旁人覺着自個不重視這兒媳婦。

楋跋子是嫁做樑王嗣子妃的,她若失了臉面,樑王府有甚麼好處?

於是乎,皇親苑徹底熱鬧起來,樑王府,館陶公主府,陽信公主府,南宮公主府,每日皆有車駕將各式物件運往北闕甲第的卑禾候府,將寬闊的街道都擁塞住了,直瞧得權貴們咂舌不已,萬沒料到這卑禾侯府的小姐背景如此硬實啊。

太子劉徹頗是滿意這情形,卑禾候瓦素各今後還是有些用處的。

劉徹打算將那些羌騎長期豢養在河湟谷地,不時派去後世的藏地掃蕩原住民,既可抓些奴隸,又能使其無法發展出吐蕃之類的成熟政體,最好能爲後人留下片廣袤的無人區。

漢帝劉啓接受了劉徹的諫言,頒下聖旨:設西寧郡,轄河湟谷地;着史惕除安北將軍,改任西寧太守。

皇室實業則再度接到筆大生意,將京武和京隴這兩條西北大道延伸至武威城和西寧城,並將京隴大道改命京西大道。

這兩年不斷從關中往兩城運送大量糧草貨物,雍涼草原本沒有大路,走得多了,也便有了路,只需往兩條西北大道的雍涼段加鋪瀝青即可,又因沒有工期限制,倒也耗費不了多少人手。

江都王劉非入宮求見太子,提議待得武威城和西寧城及周邊的長城關牆盡數完工,再全力鋪設西北大道。

劉徹欣然應允,大漢西陲穩固,沒甚麼可急的,若像後世的隋煬帝那般急功近利,好事也會變壞事的。

卑禾候抵京之日,楋跋子自是前往城門迎候,父女倆見得面,尚未來得及上演久別多年的催淚戲碼,太后的懿旨便是到了。

太后已請皇帝準允,封楋跋子爲卑禾翁主,劃天水郡獂道爲其湯沐邑。

父女倆忙是領旨謝恩,待得送走了宣旨的內侍,方纔得以登車回府,閉門相敘。

閉門謝客的父女倆對漢廷禮制不甚熟悉,只是不曉得這道旨意已引得長安權貴盡皆譁然。

翁主啊,那是諸侯王的嫡女才能封的位號。

譬如阿嬌的堂邑翁主,位號雖源自她的阿父堂邑候陳午,但全因其母館陶公主劉嫖爲大漢長公主,位同諸侯王,才得封翁主。

何況諸侯王的嫡女即便被封爲翁主,其湯沐邑也是有大有小,分作亭,鄉,縣,以縣爲湯沐邑的翁主非常少,畢竟連公主和列候的湯沐邑也只可爲縣,頂多稍微富庶些罷了。

天水郡的獂道雖是貧瘠之地,但好歹也已設縣立衙,就這麼封給卑禾翁主了?

這等違反禮制的行爲,不怕死的御史們自是要上奏彈劾的,太子劉徹壓根沒把那些奏章轉呈皇帝和太后,只是在朝堂上問了句:“卑禾候立下赫赫戰功,卻無食邑,你等打算將何處劃給他,劃多少戶?”

羣臣皆是恍然,太子殿下言之有理,卑禾候也是位居列候,又有軍功在身,本就是該封食邑的。

皇帝現下將這食邑封給他的獨女做湯沐邑,待其與樑王嗣子成婚,便等若將肉爛在劉氏自家鍋裡。

好算計啊!

既是給未來的樑王嗣子妃做了臉面,讓人不敢因其出身羌族而有半分小覷,又只劃了處貧瘠之地,皇帝果是精於計較,吝嗇得緊。

朝臣們知曉了皇帝和太后的本意,自是不便再多做反對,盡皆捏着鼻子認下了。

大漢國都長安城內熱鬧喧囂,朝鮮國都王儉城外卻是餓殍遍野。

遼東郡在九月下旬降的初雪,十月未半便已大雪紛飛。

因着朝廷發佈的政令,今年遼東各地設了不少粥棚,施飯贈粥,官府又以微薄租賦向百姓出佃官田。在這風調雨順的好年頭,遼東百姓家中自是餘糧不少,且還有閒暇備下不少柴火,冬天再不似往年難熬。

且官府仍如去年冬天般,不停派吏卒巡視各地雪況,遇着遭受雪災的村落便會動用府兵救災,並開官倉向災民發放糧食,還提供暫住之處及取暖用的木材。

遼東百姓這冬天自是過得安穩,不少身強力壯的男子還會進入山林,獵些雪天覓食的傻狍子,拖回家裡替即將到來的年節備下大肉。

遼東塞外卻是另一番景象,太尉李廣雖已領着三萬細柳精騎撤回遼東邊塞越冬,但之前長達月餘的燒殺搶掠已然重創朝鮮。

朝鮮中南部的丘陵地帶不宜耕作,產糧地大多位於北部,與大漢遼東郡接壤的肥沃平原,沒了那片廣袤的黑土地,朝鮮人怕要餓死大半。

偏生漢軍今年趁秋收之前,將朝鮮北方的近乎成熟的大片糧田盡皆火燒水淹,使其顆粒無收。

僥倖從漢軍鐵蹄下逃得性命的朝鮮百姓心喪欲死,凜冬將至,無屋無糧,只得南下逃荒。

短短月餘間,朝鮮國都王儉城周邊聚集了數萬衣食無着的難民,壅塞於道,車駕非但難以通行,更是屢屢遭到難民劫掠。

人一旦餓瘋了,還顧得了甚麼律法麼?

朝鮮君臣皆知長此下去並生大亂,卻又不知該如何應對。

開倉放糧?

今年北方糧食絕收,國庫收不上賦稅,倉廩裡的存糧着實不多。

昔年向漢國納貢稱臣時,漢廷爲讓朝鮮替其守護遼東邊塞,免受塞外各族蠻夷的侵擾,非但會向朝鮮開發邊市,還會不時供應些糧草財貨,故而朝鮮國向來不會積攢太多存糧。

如今兩國交惡,漢軍更是使出令朝鮮北部絕收的毒計,亦不接受朝鮮求和,明擺着就是要讓朝鮮發生大饑荒,進而引發民亂。

漢人這是陽謀,難以化解的陽謀。

“大王,開倉放糧沒用的,城內的存糧撐不到來年秋收。且若日後漢人皆如此侵擾,北部平原地怕是再也收不上糧來,那待得國都存糧耗盡,城內的臣民和大軍……”

朝鮮大臣雖未把話說完,但意思已頗爲明顯,王儉城的存糧供應城中的軍民都嫌不足,何況向城外難民放糧。

“那城外的災民如何處置?”

朝鮮王衛右渠焦躁不堪,心中頗爲懊悔。

他剛即位時,朝局不穩,多處動亂,唯恐漢國趁機來犯,便出動大軍渡過浿水,陳兵遼東塞外。萬萬沒料到,他的這般舉動會引得漢國皇帝和太子震怒,進而出兵來犯,大有將朝鮮滅國之勢。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大臣硬着頭皮道:“大王,出兵驅趕難民,讓他們南下三韓求生吧。”

朝鮮南邊爲三韓之地,分爲馬韓、弁韓和辰韓。昔年衛右渠的祖父衛滿篡奪了箕準的朝鮮王之位,箕準便是逃往那三韓之地。

後來箕準率餘部征服了三韓,自號辰王,且將三韓合併爲辰國。箕準死後,因其膝下並無子嗣,三韓人又各自推選己國人爲王,三韓再度分裂。

衛右渠重重頜首:“也只好如此。”

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