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

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之稱。

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函谷關的城牆週迴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的太初宮,乃是道家祖師老子李耳的著經之處。相傳,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爲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老子》。

太初宮爲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樑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及至漢初,崇尚黃老之學,自然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

大漢立國後,曾一度解除了函谷關的關禁,百姓只需持符節便可自由通行。然而自從吳楚之亂後,劉啓復置函谷關,下令用繻作爲出入關卡的憑證。繻是用帛製成的出入關卡的憑證,比符節珍貴得多,發放的數量也非常少,因此函谷關的人流已比前些年減少許多。

劉徹帶着太子中庶子公孫賀和李當戶,沿着山道,緩緩向太初宮行進。十餘名侍衛如影隨形,將靠近三人十步之內的遊人盡皆推到一旁。

山道本就狹窄難行,如此一來,許多遊人都被殃及,登時混亂不已,盡皆怒目而視,卻不敢發作,只得在心中暗自腹誹,到底是誰家的紈絝,竟然如此飛揚跋扈。

劉徹無奈的聳聳肩,這些死士壓根不聽他的命令。

即便劉徹出恭,他們也會在周邊嚴加把守。如今要到人潮絡繹不絕的太初宮遊覽,自然更是嚴防死守。其實,百餘羽林衛早已先行探路,暗自將沿途所有可疑之人都排查了一遍,應當不會有絲毫差錯纔對。

劉徹享受着國/家領/導人的待遇,說實話,有點爽。

他本就是隨性之人,不屑裝出愛民如子,衆生平等的虛僞面目,更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冒險。因此,他並未干涉羽林衛和侍衛們的“擾民”舉動,自顧自的欣賞着路邊的景緻。

穿越到漢朝,沒有網絡,沒有電視,劉徹終於體會到,爲啥古代的帝皇要微服出宮,甚至幾度巡視天下,那純粹的悶得慌了,出去透透氣。

如今劉徹好不容易藉機出來旅遊一次,自然要好好放鬆心情,探訪所謂的“道家之源”。

當劉徹站在太初宮的正殿中,看着老子騎青牛的雕像,心中有幾分感慨,更有幾分困惑和迷茫。

道家是華夏哲學中比較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爲它的特徵。

其主要概念是道,就是理性。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爲《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然而,道家“無爲而治”的理念,其實並不符合封建社會的皇權政治需要,反倒是和後世西方國家“小政府”的理念極爲接近。

可以說,道家在華夏的出現,是一種先進的理念,誕生在相對落後的社會制度中,最終也只能被更善於適應社會,改變自身的儒家文化所取代。

只因儒家講究的是禮義廉恥,稍加改造,便可以輕易曲解出所謂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後世的儒生講究入世,講究中庸,好聽點叫圓滑,不好聽點叫牆頭草。

也正是這樣,即便是外族建立的中原皇朝,也一樣尊儒,而齊魯孔家也理所應當的享受着千年尊榮。

後世的孔家,兩千多年,向來只見“國死”,而未見其“死國”!

孔老夫子若是泉下有知,看到儒家被這些不肖子孫弄成這般烏煙瘴氣,定不願受那“聖人”的名頭,腐儒之流毒,遺禍千年!

劉徹深深的明白,後世經過改造和曲解的儒家文化,是阻礙華夏進入工業社會的罪魁禍首。若要發展工業化,必須提倡科學世界觀,而現代科學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在古典哲學裡面是至高無上的,是第一哲學,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礎。

固然其中的某些概念被後來人推翻並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卻是不可動搖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爲這些觀念,許多哲學家把哲學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萬物統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質或者共相上,認爲它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根據。所以,這門科學是研究所有科學的基礎所在。這就是形而上學。

西方社會的形而上學,起源至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而中華民族的形而上學,則起源至老子的道學,整整比西方提前了兩百多年。

然而不幸的是,也許是華夏的統治階級更穩固,或者是因爲儒學的生命力更強,生生扼殺了華夏科學世界觀的發展。

而被後世尊崇的李唐皇朝,表面上尊崇老子,實際上卻生生扼殺了道學第二次進化的機會,對華夏的文明犯下了不可彌補的罪行!

鑑於李唐的統治階級身上含有蠻夷的血統,也就不便追究其歷史責任了,只是後世吹捧大唐的實在太多,忍不住要噴一下。

在魏晉時期,玄學家已開始重新定義道學,提出“以無爲本”,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辯的玄學哲學.其對易學玄學化的批判性研究,盡掃先秦、兩漢易學研究之腐迂學風。

爲了被統治階級接受,更是對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繼承和改造,運用對立的概念和辨名析理的方法闡述問題,提出了“以君御民”的政治主張,論證了“以寡治衆”、“執一統衆”的必然性。

此時,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已具雛形,將“以無爲本”,作爲哲學的最高範疇,取代了老子哲學的“道”,使華夏古代哲學的發展,名副其實地進入了理性發展的歷史階段。而隨之發展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哲學,開始立足於創立並運用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哲學,來研究、剖析和解決時代社會的各種政治難題。

然而,由於時代的悲劇現實,使這類哲學僅在文藝理論的建樹上起到了一些積極影響之外,未能對社會的思想和政治發揮應有的歷史影響和作用。

李唐皇朝明面尊崇老子,卻仍以腐儒治國,大肆曲解儒家和道家的典籍,導致華夏的理性思辨盡數湮滅。武則天爲了登上帝位,更是極力崇佛,徹底改變了魏晉時期玄學的真義。

隨後宋明理學的建構,因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缺陷,不得不借助於佛學之認識論和方法論,從而形成了宋明理學大雜燴的特點。

至此,華夏的理性思辨盡數泯滅。後世中華民族開始落後於世界,並不能完全怪罪於某個皇朝,某個皇帝,某個太后,而是因爲科學世界觀壓根就沒構築起來。

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着造點槍炮,就能扭轉頹勢?

後世中華真正開始追趕世界的腳步,卻是從“****”開始,完全拋棄了中華文化。

可笑某些上班穿着西裝,吃着肯德基,看着美國大片的人,竟有臉斥責別人如何如何不守護中華文化。

如果數千年的儒家文化那麼牛?爲何還要****?

真正的答案,就是儒家文化在數千年裡早就被曲解了,而且儒家文化根本就不是中華文化的全部,當初的百家爭鳴,僅剩一家之言,正常麼?

唯吾獨尊的儒家,又如何建構起完善的科學觀和世界觀?

既然前人已經將儒家文化獨尊,走了數千年,最後卻證明走不通。劉徹認爲至少應該嘗試繼續讓百家爭鳴,至少道家就不應該被打壓,只因它是最適合進行理性思辨改造的流派。

裝神弄鬼的道士煉丹都能弄出硫酸和火藥,腐儒除了打嘴/炮,能幹個啥?

至於後世所說的民族認同感,沒有儒家就沒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劉徹只覺得那是在胡扯,華夏從夏商周就開始有了民族認同感,要不怎麼會有華夏和蠻夷之分?

憑啥不能對道家產生認同感?

墨家,法家,諸子百家,總有一個能讓人認同的吧?

後世的儒家就是太霸道,自從董仲舒弄出個虛假的“獨尊儒術”,刻意曲解儒家經典後,腐儒們還真以爲自己站在世界之巔,唯儒獨尊了。

齊魯孔家更是覺得自己佔了天大的便宜,貪圖富貴,數典忘宗,着實令人生厭!

劉徹晃了晃腦袋,他引領下的華夏,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開放的學術氛圍,更寬容的理論體系,纔是華夏文化最初,也是最爲寶貴的精華所在。

若是改變不了某些學術流派固執的抱殘守缺,妄自尊大,便徹底將他們的領袖逐出朝堂,任由其自生自滅。

莫要誤了社稷,誤了華夏!

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三章 冊立太子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