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

五月渭河岸,綠草萋萋,垂柳依依。偶有嘴饞的童子趁着長輩不在,爬上離河岸不遠的野桃樹,摘下青澀的桃子,咬上一口,酸得皺起小臉。既酸倒了牙,又弄髒了衣裳,回到家裡免不得挨頓胖揍,卻依然樂此不疲,找到機會,復又如此,童趣十足。

春汛過後,河邊爲數衆多的水磨坊開始繁忙起來,巨大的水車嘎吱嘎吱的轉着,晝夜不停。磨坊裡的石磨,不需牲畜推動,隨着機括不停地自行運作。旁邊的羌人女奴,只需往磨眼裡不斷添加麥粒,自然就能研磨出細細的麪粉。

最初田勝對太子殿下低價出售麪粉的命令是有些疑慮的,畢竟殿下定下的價格是八十錢每石,和上品粟米等價。在田勝眼裡,麪食遠比粟米飯要實在得多,不但扛餓,味道也好上不少,應該比粟米要價高些才合理。

對於田勝的異議,劉徹根本不屑於反駁,商人是瘋狂追逐利潤的生物,哪怕給他們再高的營收比率,都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糧食加工,無論何時都是極爲暴利的行業,如今小麥不過四十錢每石,而麪粉賣八十錢每石,除去水磨坊的營造費用和微不足道的人力投入,至少都淨賺七八成。如此田勝都不知足,實在算得上黑心商人了。

千萬別小看這七八成利,糧食不同於其它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且交易規模不可估量。歷朝歷代,富可敵國的糧商層出不窮。

田勝自然不敢悖逆太子殿下,只得老老實實的照着做。

隨着各式麪食漸漸被長安附近的百姓們接受,甚至琢磨出更多的吃法,麪粉鋪子愈發紅火起來。

大糧商們紛紛上登門,往往一次就買上數十車,運到其他郡縣的自家糧鋪販賣,賺取差價。甚至有些精明的糧商,就等侯在水磨坊的院子外,磨好多少收多少。少數財大氣粗的糧商世家,更是找到田勝,將手頭的小麥低價賣給他,只求田勝能將麪粉優先供應給他們。

糧商們不是沒盤算過自己研磨麪粉,但水磨坊並不好建,光靠木製的水車,用不了多久就會垮塌,即使用青銅爲軸轅,搭配起來卻又運轉不順,往往事倍功半。而用人力或畜力,不但產量有限,耗費也很大,而且田勝的麪粉賣價實在有些低,跟他買反而更加划算。

就在田勝愈發感到麪粉供不應求時,太子劉徹提出個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法子,替各大糧商營建水磨坊。

田勝雖對高額的營建收益垂涎不已,但卻認爲這實在是竭澤而漁的主意。賣磨坊是一錘子買賣,怎比得上賣麪粉這個長久的獨門買賣?

劉徹維持了一貫的作風,不解釋,儘管去做!

在後世,各大通訊設備製造商,各種設備都白給一樣,賺錢的是售後維護和升級的費用。

如今的大漢,只有少府的冶鐵作坊能冶煉出百鍊鋼,還能製成簡易的軸承和滾軸,這就是技術優勢;再加上身爲機械碩士的劉徹,繪製出的完善構造圖,只有太子詹事府裡被精心指導了兩年的工匠們才能盡數領會,這就是人才優勢。

有了技術和人才的優勢,還不能賺大錢,那真是丟了穿越衆的臉了。需知軸承和滾軸都需要經常更換,水車和石磨的助推機構也需要時常維修甚至更換,這纔是真正前景廣大的獨門生意。

糧商們得知有此等好事,自然心花怒放,爭先恐後的帶着金子,和田勝簽訂契約。

至於他們心中是否鄙視田勝目光短淺,自斷財路,就不得而知了。短短數日,來者不拒的田勝就簽下來近百張契約。未來三個月內,京畿之地的數條主要河流岸邊,將會樹立起數百座水磨坊,源源不斷的研磨出麪粉,通過糧商們遍佈全國的運輸渠道,銷往大漢各大郡縣。

皇室實業的董事長,江都王劉非,早早嗅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着手組建策劃已久的“帝國物流”。

他的想法和太子劉徹不謀而合,在各大作坊相互配合,大肆製作劉徹設計的特製貨運車駕的同時,長安周邊幾條瀝青道路開始鋪設。

劉啓對皇子們的築路計劃很是讚賞,沉吟片刻,特許太子劉徹將收取“養路費”的提議在翌日早朝時進行廷議。

原本劉徹還以爲朝堂之上會有一番脣槍舌戰,免不得被朝臣攻訐。誰知丞相袁盎只是詢問了幾句,得知養路費只會向過路的商隊徵收,按照貨物的多少計費,卻不會向普通百姓收取分毫,便沒再理會,更沒有絲毫異議。而其餘的大臣,也視而不見,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疑惑不解的劉徹下朝後,苦思良久,才恍然大悟。

這築路之事,本就是皇室實業牽頭,將來收取的養路費也是由國庫和集團對半分。長安權貴們在集團內本就有股份,自然不會砸了自家買賣。再說了,重農抑商本就是大漢的國策,築路又是利國利民的善舉,從商人手裡拿錢來惠及萬民,順帶充實國庫,還能讓皇室實業撈錢,年底紅利多發些。

一舉多得,何樂不爲?

劉徹想通後,不由仰天長嘆,感慨不已。有道是熙熙攘攘,皆爲利擾。

所謂的“利”,不獨指錢財,還有名聲,有人爲了萬貫家財,有人爲了留名青史,後世更有人說是爲了實現自我價值。總之古往今來,但凡能讓人名利雙收的主意,大多都能無往不利。

總之,廷議過後,數條瀝青大道和長安城原有的青石大道駁接,向外緩緩延伸而去。

劉徹參考了後世關中地區的各類交通線路,再根據京畿個郡縣現有的主道,設計出數條主要道路。他根本來不及,也不需要勘測地形,當即開建。在劉徹看來,這幾條道路不管是規格和位置,都不算好,只是因陋就簡的應急之作,順便爲今後的築路計劃積攢些經驗。

大漢帝國真正的交通樞紐工程,必須等到從海外獲取大量的奴隸,才能開始施行。

想到前世史書記載,修築萬里長城和開掘大運河,死去百萬計的大漢百姓,劉徹就眼皮直跳。哪怕他知道這是功在千秋的偉業,卻也不想背上千古罵名。至於將來使用外族奴隸,哪怕死上數千萬,反倒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因此,在北方戰局瞬息萬變,風雲迭起時,京畿各地竟異常的繁忙,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逐漸茁壯的大漢帝國散發着無窮的生命力。

身處京畿的百姓們對千里之外的北方戰局不甚關注,大漢立國數十載,與匈奴時戰時和,關中民風彪悍,良家子多入伍從軍,對戰爭可謂習以爲常。除了出征士兵的家屬,會牽掛親人,日日祈盼平安歸來,其餘的百姓,更多的是關心現下的日子。

隨着長安城各種作坊的建立,大量新鮮事物的涌現,周邊的百姓漸漸發現,日子似乎比從前多了些盼頭。特別是許多工匠,進入貴人們開辦的作坊後,吃上了以往節慶時纔有的葷腥,還能給婆娘和娃娃扯上幾尺麻布,做身新衣裳。

上了歲數的老人家,則常常和兒孫們唸叨起過去衣食無着的苦難日子,再看看今日的豐衣足食,實在是託了當今天子的恩澤。免不得在家中立個“聖天子”的長生牌位,日日進香叩拜,爲陛下祈求福壽。

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