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

漢五十九年四月,右北平和上谷兩郡派出六萬步卒出邊塞,突襲匈奴左部。毫無防備的匈奴諸部毫無抵擋之力,短短數日內漢軍竟孤軍深入數百里,直抵燕北長城腳下,卻沒有繼續進軍,而是就地紮營,營建防禦工事。

等到匈奴權貴醒悟過來,隨後而至的大量邊民和糧草已經輸送到漢軍大營。漢軍開始營建無數棱堡和壕溝,擺出死戰不退的態勢。

左賢王的王廷置於匈奴聖山——狼居胥山,立燕地數千裡,馳援不及。

當地匈奴諸部只能向雲中單于庭所部求援,駐守雲中的匈奴左大當戶渾於坭坐擁鐵騎近萬,卻視如罔聞,按兵不動。直到燕北諸部送來珍寶百車,牛羊十數萬,這才勉爲其難的派出五千精騎馳援燕北。

然而,就在援兵出發數日後,雁門郡太守郅都,持天子詔令和兵符,拜徵北將軍(二品,不常置,戰時設),統率代郡,雁門,太原三郡都尉,令兵十萬出雁門邊塞,兵發雲中。所率十萬漢軍中,有胡騎八千,由胡騎將軍公孫歂統率。

所謂胡騎,來源大部分是歸降的匈奴人和義渠出身的胡人。

大漢最顯赫的胡人家族,便是典屬國公孫昆邪所屬的公孫世家。數年前,更有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率部歸順,劉啓大悅,將其盡皆封侯。胡騎將軍,不常置,秩比二千石,與光祿大夫平級,次於郡守一級。

新任的胡騎將軍公孫歂乃是公孫昆邪同胞幼弟,曾在吳楚之亂中,率三千胡騎,且騎且射,生生拖垮了萬餘叛軍,立下大功。

此番漢帝劉啓特意派他輔助郅都,率八千胡騎爲先鋒,星夜兼程,奇襲雲中。

雲中城頭,左大當戶渾於坭面對城外來回奔馳的八千胡騎,面色大駭。公孫歂來得太快,以至雁門到雲中一線巡視的匈奴遊騎壓根來不及送回消息。

雖然渾於坭對雲中城內剩餘的五千匈奴鐵騎有信心,絕對能以少勝多的擊潰八千胡騎。然而他心中清楚,漢軍的主力,絕對不是眼前的胡騎。按多年與漢軍交鋒的經驗,一旦涉及攻城掠地,其出動步卒數量絕對在騎兵的十倍之上。

近十萬大軍?

渾於坭被自己的猜測嚇傻了。他深知匈奴鐵騎的強悍,在於野戰,在於來去如風,弓馬嫺熟。若是被困死在這雲中城的高牆堅壁之內,便只能下馬步戰,戰力甚至比不上精於步戰的漢軍。

自從軍臣單于率單于庭所部大軍回返龍城越冬,至今未歸。龍城遠居漠北,離此地數千裡之遙,顯然遠水救不了近火。

渾於坭頓時陷入了左右爲難的窘境,是堅守雲中,還是避敵鋒芒,保存實力?

就在渾於坭猶豫不決之時,數十精騎正馳騁在河南朔方之地。

馬上的騎兵身着草綠色的怪異服飾,從他們的五官,依稀可以看出,年歲並不大。

天空中,十數只鷂鷹正不住的盤旋,偶爾會俯衝而下,緩緩停在騎兵的肩膀上稍事歇息。年輕的騎兵們,便會從馬背的背囊內,取出切成細條狀的肉片,給鷂鷹餵食。

朔方,北方之意。戰國時稱爲河南地以及北假,原爲趙國領地。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置九原郡,此爲河套地區建置之始。其後趙國衰落,河南地被匈奴佔據。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河南地爲三十四縣,城河上爲塞,號爲“新秦”。匈奴一度爲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十數年不敢南下。

秦末戰亂,邊地戍卒被調回中原。匈奴一代梟雄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東滅東胡,西驅大月氏,南並白羊王、樓煩王,北服渾庾、屈射、丁令、鬲昆、薪葷等部族。匈奴軍事力量強大,有“控弦之士”(騎射部隊)三十餘萬,不斷襲掠大漢北部邊郡。

大漢立國數十載,匈奴以河南地爲前站,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攻城屠邑,毆略牲畜,殺吏卒,大寇盜,給大漢邊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嚴重危害大漢北疆的安全。

時至今日,河套及其以南地區,仍由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駐守。背靠漠南,匈奴右賢王的王廷距外長城邊塞不足千里,隨時可以馳援。

由於地處河套平原,有黃河的滋養,朔方土地肥饒,宜屯田駐守。匈奴人佔據後,並未大肆捕殺當地漢民,而是驅使他們從事耕作和放牧,爲駐守當地的匈奴將士提供糧草。

按理說,河南朔方地就地而居的漢民爲數不少,不似茫茫大草原,常常數百里不見人煙。

然而這隊年輕騎兵們一路縱馬疾馳,已深入河南地數百里,卻見到意料之外的情形。

整個河南地似乎一片死寂,偶爾碰到一些小村落,也是十室九空,僅剩斷壁殘垣。大片大片的良田根本無人打理,長滿了野草。要知道,

“齊左監,四月可是北方農耕最爲繁忙的時節,若是此時還不耕作,今年根本就不會有任何收成了。”

一個騎兵滿臉憂慮,對騎兵首領幽幽道:“整年無收,百姓們怎麼會有餘糧,一直堅持到明年的秋收?恐怕連明年春種的種子都沒有了。”

“你叫趙立是吧?今後在外莫輕易泄露彼此軍職,這是咱們羽林的規矩!”

齊山皺了皺眉頭,教訓道:“閒暇時多記些羽林條例,在外暴露軍職和身份是大忌!”

騎兵趙立趕忙應諾,他和百餘名同窗剛從遺孤內院的軍事學院被選拔出來,編入神秘的羽林校。

由於趙立在學院內表現優異,無論是體能和戰術理論都位居榜首,故新晉羽林校尉的公孫賀,曾特意吩咐左監齊山重點培養他。大家都是軍中遺孤,平日相處倒是頗爲合拍,但每當涉及軍務,就沒有任何情面可言。

齊山是羽林中的傳奇人物,平日神龍見首不見尾。哪怕公孫賀和他提起過幾個重點培養對象,但他實在沒有閒暇,盡皆交給麾下將官代爲教導,故此對趙立諸人並不熟悉。

此番太子交辦下偵查河南朔方,爲大軍先行探路的任務,齊山索性帶上趙立等人,讓他們提前熟悉一下羽林衛的職責。當然,少不得要加派人手照看他們,紙上談兵的軍事學院,顯然和實戰還有巨大差距。

齊山取出背囊中的地圖和炭筆,在上面簡單的勾畫了幾筆。

他沉吟片刻,又取出白紙,用炭筆在上面用羽林暗語寫了起來。暗語是太子劉徹根據後世的密碼,設計出的一套保密通訊文字。若用暗語寫成的條陳,即使被敵方繳獲,也根本無從破譯。因爲劉徹使用的對照書籍,是前世的《紅樓夢》。

條陳分爲一式兩份,齊山寫好後,將白紙卷好,分別放入兩個小小的竹管。取出活折,蜜蠟和火漆,將竹管仔細密封好後,他喚人找來兩隻已經吃飽喝足的鷂鷹,鷂鷹的腿上綁着不同顏色的細繩。

齊山將竹管分別綁在兩隻鷂鷹的腿上,吩咐負責訓鷹的將士將其放飛。

鷂鷹被放飛後,在天空中盤旋片刻,便朝不同的方向翱翔而去。分別爲上郡的驍騎將軍秦勇和長安城的太子殿下帶去今日蒐集到的消息。

說起這訓鷹之法,就不得不提劉餘和劉勝這兩個終日飛鷹走狗,不務正業的皇子。自打太子劉徹把從匈奴使臣館驛裡強奪來草原鷂鷹交到他們手中,不過月餘,便訓練的服服帖帖的。不但如此,竟還愣是總結出一套訓鷹之法。

劉徹聞訊後,不由大喜,暗自感嘆自己無心插柳的先見之明。

果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間從不缺乏人才,只缺少伯樂嘛。劉徹派出羽林衛跟兩位皇子學習訓鷹之術,還重金收購大量的草原鷂鷹,花費了大半年時間,終於訓成了百餘隻。

此番齊山偵查河南朔方地,劉徹便大手筆的派出了大半可用的鷂鷹,爲今後的普及推廣試試水。

劉徹不是沒嘗試過訓練信鴿,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那是白日做夢。漢朝生態環境太好,滿天都是猛禽在翱翔,辛辛苦苦養出的信鴿,沒等飛出長安城,就會被老鷹和大雕吃個精光。

還是主角光環不夠亮,悲哀得很!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