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殿上失儀

何晏告訴崔琰,他昨日命老婆金鄉公主去探望同父異母的姐姐山陽公主,順便打探是勳的狀況——“是令公疾疫雖除,而尚不起,且體弊,唯頭頸及右腕可動,自以爲去日無多矣,乃召是無咎、諸葛孔明等囑託後事。吾料即便得瘳,亦難還領政事,秘書盍乘此良機,更變其政耶?”

趁着是勳病,咱就改他政,這個機會可不能錯失啊。

申宗表示還當謹慎從事——“既雲去日無多,盍待其死,再變政耶?”是勳是就此掛了,還是從此癱瘓不起,總歸這倆仨月就能見着結果,咱們又何必心急呢?

何晏抗聲道:“天下人苦其政久矣,今秘書既得用事,若不能撥亂反正,逮諸葛孔明等列位宰相,恐事難成!”是勳前日向皇帝推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距離相位也不過數步之遙耳,說不定是勳在臨死前就會想辦法把他拱進中書去,到時候咱們再搞改革的阻力肯定就大啦。

而且是勳在位的時候,壓制着各方士人不敢發聲,趁着他重病的機會,各種不穩的跡象可全都冒出了頭來——“秘書當傾聽民聲,皆雲是政當變也。”最近士人當中的呼聲可是一浪高過一浪,反對是勳重商輕農以及抑壓世族而傾向寒門的政策,都覺得天下既定,這些政策需要變上一變了。您若是不能順應大勢而行,要是被楊修、陳羣等人搶了先,恐怕會逐漸失去皇帝的寵信啊。

崔琰沉吟良久,最終還是說:“當變何政,如何變耶?卿等可具文奏上。”

何晏等人自去草擬計劃不提,且說第二日一早,曹髦按例晨昏定省,去拜謁太皇太后卞氏,卞氏說了:“吾本不當插手國事,然聞陛下欲出夏侯子高,然否?”曹髦說是的。我打算派夏侯充去東北指揮打仗,詔已下至中書,尚未通過。

卞氏說這可不行——“柱國臥病久矣,恐有不諱。則嫡長安可出京耶?”夏侯惇不定哪天就掛了,這當口你把他嫡長子派出京去,這有違人情啊。“我朝名將多矣,何必子高?”夏侯充其實沒有什麼武名,讓他以勳戚之重拱衛京師正好。派他出去打仗,你就真能放心?

曹髦無可奈何,只得從命,最終決定派羽林將軍曹休都督平、鮮兵馬,詔下中書,即日通過。

這邊曹休纔剛離京,崔琰就拿着何晏等人擬定的計劃書來見曹髦。曹髦展開來一瞧,計劃書的主要內容爲:

一,將山林池澤重新收歸國有甚至皇家所有,原佔據者若爲單家。則直接沒收,若爲世族,則暫準繼續經營,但要將獲利的四成輸入官庫或者內帑。

二,課商賈以重稅,從而避免農人往操“末業”;各地工坊亦同此例,工人有技術的編爲匠戶,世代都不準轉業,無技術的勒令限期還農。

三,結束鄭學尤其是“是學”的官方地位。允許百家爭鳴,舉凡鄭學別流、別家之學,甚至今文派,全都可以在太學授課。教育官宦子弟。沙汰太學生,學習成績不佳或者出身商賈、工匠者,一律清退。

四,此前規定身份制度,使御史巡行各州郡,多有寬縱。今當命秘書、門下吏出刺,從司隸開始,逐一清查逾制者,並督查對前兩條政策的執行情況。

崔琰新政的目的,主要是兩點:一是輕工商而重農事,恢復千餘年來農業爲本的社會模式;二是扶持經學世家,把那些寒門地主和工商新貴從統治階層中清除出去,以保證政權的純潔性。至於派秘書、門下屬吏出刺,則爲了督導新政的執行,同時插手御史臺的監察權,也給親信們一個歷練和立功的機會。

對於崔琰的政治傾向,曹髦多受其教,基本上是贊同的,但是不是應當那麼快就出臺新政,“撥亂反正”,他還拿不定主意,於是詢問楊修。楊修也認爲該當謹慎從事纔好,對此崔琰回答說:“是令公重工商,不過以此籠絡功臣勳戚耳,若久爲之,則彼等勢重,陛下必權輕,且士大夫側目,將日以離心矣……”其實他所謂的“士大夫”,只是指經學世家,至於那些單家寒門出身的——我理你呢!

“今令公勢將不起,柱國亦病,護國在蜀,敢非議新政者,唯輔國耳……”至於曹德,本能地忽略了——“然輔國貪婪,人望亦輕,必無以撓也。但使中書議成,即可變政,無使延挨,使國家深受其害。是吾等爲陛下鋪陳道路,他日親政,乃可坐觀天下大治矣!”

崔季珪巧舌如簧,最終還是說服了曹髦,於是詔下中書,並且曹髦按例再次前往聽政,去給崔琰他們撐腰。此時朝中七相,鄭渾、桓階竭力反對,鍾繇、鮑勳執中,陳羣則站在崔、楊一邊,於是最後的結果,一、二兩條勉強通過。至於第三條,結束鄭學的官學地位,除崔、楊外,卻只有鮑勳投了棄權票,餘四相全都反對。第四條使秘書、門下出刺,桓階、陳羣全都大加撻伐——“此御史之事,內廷無得逾權!”

崔琰分辯說:“此非秘書、門下欲取御史之權也,陛下欲聞民聲,故命使出巡耳。”皇帝想派幾個人下去體察民情,瞭解政策的執行情況,這一點兒都不過分吧。最終在曹髦的支持下,決定由皇帝親自委派包括中書、秘書、門下、御史四個部門的多名官吏出刺。

而既然委任權落到了皇帝手中,那也跟被崔琰、楊修等人所掌控沒啥兩樣啦。派出去的人包括秘書的申宗申仕謹、曲文曲墨封,門下的郝旭郝文君、孫琳孫宗昭、文履文子坦,中書的丁斐丁文侯、李休李子朗,以及御史田毅田仁卿等,總共一十三人,先分郡按查司隸和兗州。

詔書一下,曹洪當場就怒了——我此前爲是勳所勸,放棄了很多田產,把資金全都投入工商業,如今皇家說要收回山林池澤,好吧此亦歷代傳統,就算要繳四成稅,我也咬着牙認了,但你對於工商業也課重稅,還要我把工坊中沒什麼技術,純體力工作的小工全都遣返務農?這是一定要我破產是吧?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子廉使門客串聯權貴,連上三道奏章,請皇帝收回成命,曹髦理都不理。最終曹洪便在朝會上發難,並且指着崔琰的鼻子大罵:“汝等擅改先帝之政,與民爭利,實今世之桑弘羊也!”衆人皆驚,心說曹輔國竟然知道桑弘羊,了不起啊,學問見長哪!

崔琰反駁道:“輔國慎言,安可以賈豎以比崔某?”桑弘羊爲漢武帝革新政治,管理財政,好處是充實國庫,有力地支持了對匈奴的戰爭,壞處是涸澤而漁,壓榨工商的同時也毀壞農事,功過自不易評。但讓崔琰最受不了的是,那桑弘羊出身商賈之家,你怎麼能拿他來比我這正牌的士大夫呢?!

二人脣槍舌劍,當廷辯論。崔琰論口才即便比不上是勳,亦當世矯矯者也,而曹洪事先準備好的種種理由,全都是門客們教他的,很難臨場發揮,深入闡述——他總不能明言,皇帝你這麼做是會讓我破產的,要麼你掏錢補償我——所以很快就敗下陣來,被噎得啞口無言。曹洪氣急了,竟然抄起笏板,直擊崔琰之首,幸虧夏侯尚見勢不妙,趕緊從後面抱住了他,只把崔季珪的樑冠打落在地,否則以曹洪的力氣,崔琰可能當場就頭顱崩裂,腦漿子灑一地啦……

曹髦勃然大怒,即命將曹洪逮捕下獄,御史論處。曹洪在牢裡還不依不饒,甚至接見門客、故吏,要他們嚴守山林、工坊,不可放御史和出刺使進入——“吾寧死,不可使子孫無貲財也!”

御史上奏,說輔國曹洪殿上失儀,混亂秩序,襲擊大臣,但念其舊功,應當罰金。曹髦心說他都差點兒把崔琰給打死了,怎麼能夠如此寬鬆放過?直接就給駁了,要御史再議。

曹洪子曹馥、曹震等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找人幫老爹說情。病榻上的夏侯惇指點他們,要想救子廉,除非太皇太后出馬。所以最終他們求到了山陽公主頭上——那是太皇太后卞氏親生之女啊,卞氏所生曹植、曹彰、曹熊等皆死,光剩下一個曹丕,此前差點兒捲入謀逆大案,哪兒還敢摻和這類事兒啊,那就只剩下山陽公主可以幫忙遞話啦。

果然通過山陽公主的求情,卞氏出馬了,對曹髦說:“陛下必欲殺子廉耶?須知樑、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曹髦還挺委屈,說我怎麼可能屠戮先帝所留重臣呢?我只想給他一個教訓罷了,但你瞧,曹洪他本人不依不饒的……他要是肯贊同新政,並且向崔琰道歉,我馬上就能放他出來。

卞氏說曹洪位至輔國,國家上公,崔琰只是亞相而已,他怎麼可能拉下臉來向崔琰道歉啊——“崔季珪若能服其心,如藺相如服廉頗,子廉必負荊請罪。然今勢不可爲也,若久囚禁,必寒功臣之心。”即以太皇太后命傳旨,使寬放曹洪,命其歸家,閉門反省——你別再出來惹事兒了,希望時間可以消除你和崔琰之間的嫌隙吧。

曹洪這個氣恨啊,回到家裡整天拍桌子摔碗,咒罵道:“何宏輔之病耶?昔不肯治崔某,乃使小人得志,此皆宏輔之過也!”(未完待續。

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1章 霸王之死第6章 人月團圓第21章 奉耶挾耶第4章 海東來去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章 水力磨坊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3章 大勢已去第7章 魏亦有亡第5章 雪中偶遇第3章 深入西域第3章 岐東渭北第24章 天險閣道第11章 作育英才第28章 超願棄父第9章 涼州用間第9章 大山在前第4章 攻心之計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2章 城外相見第7章 比干直諫第24章 三辭三留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章 或爲智囊第3章 微末小技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攻心之計第26章 城門射的第7章 置之美稷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章 水力磨坊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章 佈防關中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1章 放下屠刀第8章 佛國之願第29章 國亂先兆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0章 前程無限第4章 五經注我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2章 白地將軍第4章 彼采葛兮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0章 爲彼等耳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4章 再會梟雄第8章 曹氏之強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9章 黃巾渠帥第9章 大山在前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5章 毀於一旦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章 載舟覆舟第9章 涼州用間第12章 黃鬚大奇第15章 難兄難弟第6章 紙上發明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9章 白兔遇犬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8章 古代科技第7章 請殺孔融第6章 一時俱反第8章 欲加之罪第12章 悲摧人生第7章 吾無此癖第18章 無心插柳第7章 名士該殺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9章 二虎媾合第7章 事後諸葛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6章 孰輕孰重第4章 真正小人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4章 未之聞也第6章 此鬍匪也第2章 或爲智囊第7章 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