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奮死報國

魏太傅、新城縣公曹德,率曹真、夏侯尚、呂蒙等將,並兩千騎士,告祭宗廟、辭別天子曹操,離開長安城以後,兼道而行,入函谷,經新安、黽池,不數日即抵陝縣——在後世的三門峽市西側。曹去疾平素不常走動,年齒漸長,也逐漸跟他老爹曹嵩似的發起福來,臉也圓了、腰也粗了,這一連數日疾馳,即便是乘車而非騎馬,也已經氣喘吁吁地快要扛不住啦。於是進入陝縣以後,他便下令暫歇一日,且待後日啓程。

曹真跑來拜見曹德,說軍情緊急,不可延挨,太傅若是不堪跋涉之苦,不如寫下一道軍令,讓我去給您打前站吧。曹德笑道:“子丹休誆吾,何有軍情?”曹真說根據是太尉的判斷,恐怕蜀賊會偷出子午谷以襲長安。

曹德捋捋鬍子,微微而笑道:“吾雖不知兵,亦嘗探問諸道地勢也。褒斜南北五百里,須過衙嶺,險狹難行;儻駱四百八十里,須過太白,傳穀道八十四盤,其險過於褒斜;子午未見其險,然甚狹也,南北近七百里。如此孔道,大軍難行,是以朝議伐蜀,諸道並進,使不能料復不能御也。今蜀賊若欲先向關中,上當取散關故道以迂迴之,下則褒斜、儻駱耳,安敢走子午道而直取我腹心耶?重兵皆在長安,彼大軍來則難行,小部來則無益也。”

曹真說倘若夏侯柱國還在長安,或者太傅您已經到了長安,自然無可慮也,可是如今在城內主事的是夏侯楙,那傢伙本乃無能……再一想,終究是主婿。也不好直言其惡,於是改口道:“夏侯子林不熟戰陣,恐臨敵失措。長安若有疏失。關中必亂也,不可不慮。”

曹德說我倒是也聽說過夏侯楙不少劣跡。然而他終究是柱國之子,也跟着上過幾回戰場啊,況且長安城內還有張德容,咱們早到兩天,晚到兩天,應該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吧——“宏輔素來謹慎,故慮子午,而羣臣多不是之。吾不知兵。子丹以爲宏輔所言必中否?”

曹真說我曾經跟隨是太尉遠征過高句麗,根據我的觀察,他起碼在軍事上並不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要不然也不會聽信魏延所言,急趕時間,兩道並襲,差點兒就入敵之境卻回不來啦——當然啦,我不是說他胡亂指揮,是說他善於因應時勢而變更方略。那麼在此種前提下,他指出來蜀賊可能突出子午,就不能不多加防範了。

說白了。一個人謹慎過頭,聽點兒風吹草動就喊“狼來了”,那他的話不能信;可是並不那麼謹慎的人。突然間指出某個方向防禦有所缺漏,必然有其根由,非危言聳聽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曹德說即便如此,你也不必那麼着急啊……不如我下令派呂子明先發,去警告夏侯楙關注子午谷方向吧。

曹真說不可——這趟非得我去才行。爲什麼呢?夏侯楙雖然品位不高,但終究是主婿,一般人說的話他可未必能夠聽得進去啊。呂蒙是什麼資歷?不過東吳降將,目前掛着個參謀軍事的頭銜。秩僅千石而已,子林怎麼可能信服他呀?只有我去。才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

曹德這回帶着三個參謀,論品秩自然以曹真最高。而更重要的是,曹子丹是曹豹的養子,跟曹操同輩兒,比夏侯楙還大出一輩兒去,所以夏侯楙就算掛着帝婿的身份,又是柱國之子,也不敢輕忽曹真所言啊。呂蒙自然缺乏足夠的資歷,而夏侯尚論起來是夏侯楙的堂兄弟,也不可能折服對方。

其實曹真心說,以我的身份,一到長安,就可以奪取夏侯楙的兵權,控制住全城兵馬,進而巡視子午谷口,指點路招立營固守——這麼辦纔是最爲穩妥之計。

連番催請,曹德終於首肯,於是寫下軍令,授予兵符,撥出五百騎來交給曹真,連夜馳出陝縣,直奔關中而來。

可是曹子丹纔剛跑到華縣,本打算不進城而繼續向西的,忽見前方有車遮道。曹真命部下前去打問,回來稟報說:“乃鄭縣令是峻所遣信使也,雲長安告警!”曹真這一驚非同小可,趕緊喚過使者來詢問。

原來蜀軍突出子午谷,斬殺路招,奪取鄠縣之後,龐統留下傅肜守城,自將主力直奔長安。夏侯楙才聞警訊,匆忙佈置防守,隨即登城而望——啊呀,敢情才這麼點兒人啊,這是來給我送功勞的嗎?

當下就欲開城殺出,張既趕緊攔住,說敵兵雖寡,但是敢於突出子午谷,又一戰而敗路將軍,此必百戰精銳也,不可力敵,咱們還是固守長安城爲好。我知道子午谷,那道路非常難走,即便敵軍尚有大隊在後,估計也且得好些天才能跟過來,而且糧草輜重也不可能攜帶太多。那麼咱們只要守住長安,對方就只能四鄉抄掠,而秋糧未熟,估計也搶不到太多,且待其糧盡力分,那時再出戰不遲啊,可保必勝。

夏侯楙聞言,連連搖頭:“使君此言謬矣。”長安附近戶口很多,城鎮也不少,若被敵軍縱橫來去,肆意搶掠,恐怕會影響到秋後的伐蜀大計。況且你也說了,對方可能還有大隊合後,咱們若不趕緊摧破其前隊,等到他們主力到來,再想打難度就更大啦。

夏侯楙雖然紈絝,但是不傻,所言也頗爲有理。可是有理雖然有理,張既卻仍然堅持守城——我是不放心你啊駙馬爺,倘若換了你兄長在此,雖然也非名將,尚可出城一戰,就你那點兒能耐,咱們共事多日,難道我還不清楚嗎?

夏侯楙不聽張既解勸,執意率兵出城,以迎龐統。結果兩軍稍一接觸,龐士元便詐敗而走,退出十里地後再返身殺回。這時候曹軍已經遠離了長安城防,又在追擊之時,隊列不整。遂被趙子龍率先挺槍殺入,連刺三將下馬,砍翻兩面大纛。一直衝殺到夏侯楙的面前。

夏侯子林擡頭一瞧,只見一員魁梧大將。彷彿天神下凡也似,手中大槊染滿了血跡,所到處如同波開浪裂一般,馬前竟無一合之將!他當即就給嚇得腿都軟了,匆忙撥轉馬頭,棄軍而走。曹軍因此大敗,折損甚衆,餘部狼狽逃回了長安城。

趙雲挈三枚首級來見龐統。說:“今殺夏侯楙膽落,料不敢再出城矣。吾等可繞城而東,塞枳道、長門,以阻曹賊東軍,或者北上,據渭橋以呼應關將軍等。”龐統沉吟少頃,搖了搖頭:“長安不下,張郃、徐晃、樂進等未必全師來救,則關將軍等難出褒斜、儻駱也,若能攻下長安。此局方可謂活。”

趙雲聞言大驚:“今雖戰勝,長安城內亦不下數萬兵馬,憑堅而守。如何旦昔可下?倘使張、徐、樂遣一旅師來,吾等野無所依,必致覆亡也!太尉三思!”

龐統一挑眉毛:“長安不下,張、徐、樂不來,便即暫塞枳道,佔據渭橋,擾亂豐、鎬間,又何益耶?若關將軍等能奉陛下至關中,吾死無憾。若不能來,生亦何益?此正奮死報國之日也。子龍豈畏死乎?”

趙雲怒睜雙睛,高聲道:“太尉國家重臣。尚不畏死,云何如人,焉敢畏耶?今乃與太尉同死可也!”

於是再次兵臨長安城下。張既親自上城,嚴守四門,龐統策馬繞城半周,只覺無隙可趁。返回營寨與諸將商議,副將廖淳道:“長安城堅,便五倍力難遽下也,而況吾今止數千疲卒乎?敢請後退。”趙雲既然已經拍胸脯表示過要與龐統同死了,當即出列表態:“雲請率敢死士蟻附而登,且候夜半,或可襲下也。”

蜀軍遠來,沒有攜帶什麼攻城器械,就算臨時再造也不趕趟了,那麼唯一的攻城手段就是“蟻附”。趙雲倒是也沒有被熱血給徹底衝昏了頭腦,所以提出咱們趁夜而襲吧,或許還有萬分之一二的勝算……

龐統點點頭,說只能夜襲了,但不是今晚——士卒十餘日艱苦跋涉,纔出子午谷口便戰路招,再取鄠縣,然後今天白天又迎戰夏侯楙,實在疲憊——“若夏侯楙膽未喪時,再揮師出城,倚城而戰,吾等必敗無疑。”所以咱們先在城下歇上一天一夜,等明晚再去偷襲也還來得及。況且,我還要先佈置一下……

再說夏侯楙逃入長安城,自稱負傷,直接縮在府邸裡再不肯出來了。張既無奈之下,只好接管了全城的防禦大權,可是他本文吏,在軍中沒什麼威信,加上士氣因敗而落,對於守住這座宏偉大城還真是沒什麼信心——光攔住城下那五六千人是沒問題的,可就不知道大股敵軍啥時候會到啊。

根據張德容的判斷,蜀人很可能偷出子午,襲擊長安,是爲了調動西方各關、谷的兵馬,其實主力自散關故道或者褒斜、儻駱而出,那麼就千萬不能去騷擾張郃他們,以免誤判,爲敵所趁。可是蜀人同時也可能大舉以出子午,雖說道狹難行,輜重更難運輸,真要大軍前來,且得綴在前軍後面很遠,沒有三五天,甚至十來天恐怕是到不了的。然而如今夏侯駙馬倉促出戰,吃了這麼大一個敗仗,導致士氣糜沮,再加上那傢伙又縮回府裡不管事兒了……光靠我一個人,怎麼可能守得住長安城?

罷了,罷了,西邊的事兒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先保住長安要緊。於是急遣快馬分向東、西兩個方向去報警。

隨即張德容親自上城,督守四門——尤其是蜀軍正對着的南門。他眼睜睜地瞧着蜀人在城下立營,可是不敢出城去戰,隨即又眼睜睜地瞧着夜幕低垂,約摸二更天時分,就見一片火光如游龍一般從敵營中出來,直奔城東而去。

張既明白,這是要去堵塞熾道、長門一線,甚至攻打灞陵,以封堵東方的援軍哪。可是你既然要轉道東去,幹嘛還先在城下立營呢?此中必有詭計也!正打算先返回衙署,好好按查一番地圖,揣測敵軍的用意,突然身旁小校遙遙一指:“使君請看!”

張既手扶城堞,擡眼一望,就見又一條火龍從敵營中出,這回是繞到城西去了。不用問哪,肯定是想去佔據渭橋,封堵張郃、徐晃等將的增援兵馬——希望我的信使已經通過渭橋了,別被對方堵上……

可是,且慢!張德容猛然間就是一驚——對方不過數千步卒,怎麼可能分兵去封堵東西兩個方向呢?敵將瘋了不成嗎?!再往遠處觀瞧,卻見又一道火龍遙遙而來,直入城下營壘——難道賊人大股,已出子午?!(未完待續。

———————————————————————————————

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0章 爲彼等耳第10章 離間江陵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9章 梟雄入蜀第24章 勇救都昌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章 雷霆手段第7章 不忠不孝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6章 誰人祖道第9章 文和詭謀第11章 螻蟻草芥第17章 願爲孫程第29章 鎮撫關中第5章 幽州之戰第26章 隆中閒話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2章 軍泛馬訾第7章 宛城宣詔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先得一驢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4章 首山之戰第33章 城下遇難第7章 請殺孔融第3章 嫌疑之地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1章 科考之弊第27章 賢卻未賢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5章 天地之力第7章 請殺孔融第6章 欲徵北虜第14章 無奈竊國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章 夷寇臨城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8章 江南俊才第6章 反攻序曲第13章 深入虎穴第6章 華夷之辨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章 洛陽僧人第26章 直取葭萌第7章 謀身謀國第7章 吾無此癖第19章 二虎媾合第21章 舅傳婿也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章 洛陽僧人第5章 賣官鬻爵第2章 窮山逐鹿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4章 猛虎出柙第8章 選士之策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4章 三不可立第3章 天命天姓第29章 降漢降曹第23章 兩重要隘第17章 初試金手第4章 渾人心思第38章 矜功失節第4章 夢中殺人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8章 二將爭功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8章 江南俊才第7章 逆天出師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5章 魯難未已第4章 攻心之計第37章 心大志廣第26章 城頭箭書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章 初晤諸葛第19章 婦誦夫錄第7章 圓周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