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擇易避難

數日後舉行了盛大的國典,十二國使臣皆至德陽殿前拜謁曹操,貢獻方物,曹操下詔嘉勉,並有賞賜。隨即設宴款待羣使,郭滿趁機在酒席宴間提出請求,希望朝廷可以下詔封呂布爲王。

衆臣大多表示贊同——呂布既駐西域,在他們看起來就是蠻夷啦,封遠夷爲王,雖然不合如今的爵制,卻也是漢代流傳下來的慣例,那還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曹操卻跟是勳預先商量過了,於是便命是勳致意郭滿:“舊襲漢封,以涼州五郡爲公,今既欲王西域,當歸涼國。”

——我可以封呂布爲王,但是西域王而不是涼王,你得先把涼州那五個郡給我還回來。

郭滿沒料到這一出,不禁瞠目結舌,猶豫半晌,才說:“此非滿所敢應也。”我必須得回去跟涼公請示呀。

是勳說了,要麼西域還歸西域都護管理,涼公不過暫時護送都護向西而已,既已成功,便該返回涼國——朝廷可以酬其功績,把高昌城加封給他。要麼封拜涼公爲王,把整個西域都交給他,不僅如此,你要是有本事繼續向西、向南,所獲土地皆可歸屬——“西有康居、月氏、安息,直抵大秦,南有天竺,涼公豈無意耶?”可那就得先把涼州五郡給還回來啦。

——這主意他早就在跟蔣幹的密信中商量過了,覺得有一定把握,纔會這麼提出來。

郭滿囁嚅道:“我主所屬,皆中國人也,若得歸涼,亦在中國。無怨;若驅之化外,不得返歸鄉梓,恐人心離散耳。”別的不說,我就是涼州人,要是收了涼國。把我趕西域去……我肯定要找機會逃歸祖宗廬墓所在呀,怎麼還能定心服侍呂布?

是勳搖頭道:“卿言誤矣。若封涼公以王西域,則西域亦中國也。譬如卿爲西平大姓,朝廷若使遼東爲守,去家千里,而乃不願受乎?烏壘至西平。與西平至遼東,孰遠?”其實距離也差不太多哪——“卿於西域事涼公,亦如適別郡爲吏耳,候年齒高,自可東歸。何傷耶?”

有些話是勳是不會說出口的。他拿遼東類比西域,可是倘若郭滿離開家鄉西平,去遼東做官,然後平州叛亂,官軍把幽、平之間的道路一掐,聲言要麼投降,要麼似你們這般人就別想再回老家啦,你說郭滿又該怎麼辦?

當然啦。如今涼國五郡雖然名爲藩屬,其實也泰半掌控在朝廷手中,呂布在西域若有不穩的跡象。照樣可以聯絡楊阜,卡住敦煌、玉門,使其部下中國人心離散——還不還涼國,也就那麼回事兒,又何必眷戀那片並不能真正實際掌控的土地不撒手呢?

隨即是勳扯一扯郭滿的衣襟,說你不必爲難。我會寫信給涼公,說明朝廷旨意。請他做出抉擇的,你幫我把信帶回去就成了。

然後這邊郭滿纔剛領着使團離開洛陽。太子曹昂突然上奏,以體虛多病爲由,請辭太子之位。

——千百年來,主動請辭太子的,曹子修這還是蠍子拉屎——獨一份兒(毒一糞)。

其實曹操早就有易儲之心,而曹昂本身也並沒有貪戀儲位的心思,他既好儒,又向佛,覺得老爹這帝位來之不正,雖然自己無可阻攔,卻亦羞承寶位也。再加上幾個兄弟明爭暗鬥的,曹昂不傻,也不是瞧不出來。人生本來苦短,又何必一定要惹得老爹不高興,兄弟們不滿意呢?而且自己心裡這個坎兒過不去,也不可能真正治理好國家……算了,我還是閃人吧。

當年冊爲太子,基本上就算是曹操逼他的,如今曹操終於決定放棄他了,只爲新的太子人選還沒有擇定,又恐觸怒了曹昂岳父呂布,使西陲再起紛爭,所以一直拖着這事兒沒辦。如今既然呂布請王,曹操就趁機跟他做個利益交換啦。

於是指示曹昂主動上奏,請辭太子位。然後按規矩三辭三留,到第四回的時候,終於假惺惺“被迫”首肯。乃以次子、安豐王曹丕繼爲太子,祭告天地,隨即降封曹昂爲榆中王。

同姓諸王,按照新的爵制,分郡王和縣王兩種,以曹昂帝長子的身份,又是主動辭位,而不是因罪獲貶的,就該封爲郡王啊,可是偏偏只給了他一個縣,而且這縣屬金城郡,其實是在呂布的涼國境內……

曹操的意思,趕緊把涼州五郡還回來吧,要不然瞧你女婿都沒地方可去了。

廢黜曹昂並沒有引發朝局多大的波盪,因爲這早就是意料中事了,羣臣從數年前就開始各有所戴,唯獨曹昂因爲如同被軟禁在宮中一般,所以反倒沒幾個擁護者。再說此乃曹昂以身體問題爲藉口,“主動”請辭的,就算還想保他的,也找不到藉口上書勸阻啊。

至於曹丕繼嗣,固然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也讓某些人捶胸頓足,但終究無論按嫡庶排序,還是按年齒排序,曹昂之下都是曹丕,他最具有繼承合法性。事情敲定前大家夥兒還能私下謀劃,爭鬥不休,等事情真敲定了,在沒有揪着曹丕什麼大錯的前提下,也都不好開口阻撓。

再說了,以曹操的個性,是那麼容易收回成命的嗎?

但是隨即楊修的下獄,就確實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波。

楊德祖是鄄城王曹植的黨羽,此事盡人皆知,楊修本人也並不避諱,多次在曹操面前誇讚曹植。如今曹操先立了曹丕爲太子,旋即逮捕楊修,誰都清楚是要削諸王黨羽,以穩固曹丕的太子之位啦。

楊修的罪名是:“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誰都清楚“交關諸侯”乃獲罪之由,但就表面上看起來,“漏泄言教”則更爲嚴重——當儲位未定之時,有幾個臣子不“交關諸侯”的?哪怕基於法不責衆的原則。都不能因此而獨罪楊修啊。但“漏泄言教”就不同了,用後世的話說乃是“泄露政府機密罪”,足夠餐那項上一刀。

在原本的歷史上,楊德祖就是因此而死的,只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情況略有所不同,案審多日,曹操還沒有下定決心要不要宰掉他。因爲在原本歷史上,雖然“軍國多事,(楊)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權威很盛,終究論官職不過“丞相主簿”,是個機要秘書而已,說殺也就殺了。而如今在魏國的新官制體系當中,楊德祖貴爲秘書監。秩上二千石,秘書還是秘書,不過是皇家秘書長——驟殺九卿之貴,這個決斷並不容易下啊。

羣臣多勸曹操赦免楊修,只有是勳暫不表態。於是曹操特意把是勳喚入宮中,當面懇談,問他:“楊德祖可殺否?”是勳一本正經地回答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況外姓乎?”

曹操心說我知道你並不怎麼喜歡曹植——起碼比起曹昂、曹丕、曹彰、曹衝來,你跟子建的交往最少——跟楊修在政見上也常起齟齬,你要我貶謫楊修。那是一點兒都不奇怪,但你是宏輔一向與人爲善,從來也沒要我殺過什麼人哪?哦,趙達可能例外……然而趙達一介下臣耳,也不能跟楊修相提並論啊。楊德祖世家(弘農楊氏)出身,其父楊彪爲前朝三公。他本人也向有盛名,又執掌中樞機要多年……你建議我殺楊修。就不怕引發輿論的批評嗎?

所以他追問了一句:“如此,是可殺之耶?”

是勳不肯正面回答。卻反問了一句:“陛下以爲,製法刑人,所爲者何?”

曹操說那當然是爲了懲前毖後,既抵償罪過,又警誡效尤啦。是勳點點頭:“要在警誡效尤也。譬如某甲殺害某乙,而即捕殺甲,乙乃不可復甦,其罪如何抵耶?再如某丙竊某丁錢,且無可償,而即捕流丙,丁亦不得錢,其罪如何抵耶?乃欲使後人知殺人、盜竊必罹刑法,不敢妄爲也。今陛下捕修,亦爲警誡羣臣,立儲天家事,臣子不得妄涉也。”

說完這些,話鋒突然一轉:“臣子交關諸侯,爲一旦得逞,所輔者正位,乃可久富貴也,非真愛其人,樂爲其死耳。彼乃本無死志,何必以死威懾之?使彼等知交關諸侯,必失富貴可也。刑徒尚可復起,人死不能復生,非謀叛之罪,無殺戮之慘,而驟害公卿性命,恐朝中人人自危矣。”

我同意法辦楊修,以儆效尤,但並不贊成殺他。雖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貌似也還不當死罪吧?而且這人確實有才啊,陛下向來愛才,就不覺得殺他可惜了的嗎?

曹操皺眉道:“朕始用之,而今惡之,不欲再相見也。既宏輔雲不當殺,乃可諷有司判流。”是勳搖搖頭:“德刑均出於上,何必使彼德臣?”

曹操會意。於是數日後便即判定,楊修罪不可赦,理當大辟,奏上,曹操大筆一揮,雲其向有功績,可免死罪,逐出京師,貶爲楊州別駕。別駕在前漢時爲州郡佐職,實掌其政,如今卻只是一個虛銜而已,平常也就有點兒奉長官之命,召集各部門開會的權力罷了。

再說那天是勳返回家中,是復已經搬回來住了,就私下問父親:“今天子召見阿爹,得爲楊德祖事乎?德祖亦世家子,政見與陳長文稍同,即可趁便殺之也。”是勳搖搖頭,說我勸皇帝不要殺他。爲什麼呢?

“天子今可殺彼,異日乃可殺我,使天子喜殺大臣,非吾等之福也。要在使其不能復起可也。”

是復說您怎麼能夠確定皇帝隔幾年不會再念叨楊修的好處,不再複用他呢?還是一刀兩段,最爲簡潔乾脆。是勳笑道:“殺之固易,然行事擇易而避難,若成慣習,亦非福祉。”什麼事兒都覺得動刀子最簡單,這種心理可要不得啊,終會使人喪失警惕心,從而萬劫不復的。(未完待續。。。)

第5章 白波谷前第8章 不共戴天第21章 火中取栗第20章 天象示警第4章 人言可畏第5章 渭水鯉膾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2章 觀其決斷第7章 受人構陷第16章 臨陣三射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2章 趙達彈狀第1章 託孤之重第6章 嚴其考法第25章 萬人敵也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3章 陣前詭言第6章 此鬍匪也第6章 欲徵北虜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1章 叔勉之心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6章 誰是蕭何第3章 破此五賊第2章 吏之不足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0章 人臣當言第30章 養疾自重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8章 陶牧拜表第15章 同林之鳥第27章 思慮操勞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8章 說文切韻第2章 佈防關中第9章 亂軍之計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章 不務正業第25章 畫蛇添足第36章 蜮蚓豈龍第7章 吾無此癖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8章 長沙張羨第7章 宛城宣詔第11章 科考之弊第5章 二得二失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6章 是郎才盡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3章 烏帽子親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4章 城上易幟第3章 微末小技第2章 重振幽州第5章 驅散病患第6章 奢而不侈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章 分州荊襄第16章 奮死報國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3章 舍卿其誰第7章 善戰無功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1章 叔勉之心第6章 反攻序曲第15章 生而異象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1章 安排香餌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6章 後史先見第6章 紙上發明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4章 三辭三留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章 官渡鏖兵第15章 窈窕淑女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6章 君權相權第16章 矢在弦上第5章 賣官鬻爵第9章 先實關中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4章 軍功酬爵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4章 天險閣道第31章 玩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