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後世之評

是勳向荀彧提到的所謂《漢記》,後世名爲《東觀漢記》,乃是東漢一朝的斷代史。※%,最初是漢明帝命班固、陳宗等人編纂《世祖(光武帝)本紀》,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事蹟,以此爲發端,後世逐漸增添,一直從光武朝寫到靈帝朝。

靈帝朝《漢記》最主要的編纂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伯喈。後來他得罪了司徒王允,將罹死罪,乃“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你可以刺我的面、臏我的足,只求留下一條性命,我好把《漢記》給修完嘍。誰料想王允一瞪眼:“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力排衆議,還是把蔡邕給砍了。

所以說,沒能修完《漢記》……更準確點兒來說,是未能把靈帝朝的《漢記》修完,併兼及少帝朝和獻帝朝初期事,此乃蔡伯喈臨終前最大的遺憾也。因此等到是勳從草莽中救出蔡昭姬,獻給曹操,曹操將之嫁於王粲,夫婦二人就商量着,得幫忙父親和老師把這心願給達成了呀。

此即是勳所言“王仲宣夫婦欲紹承蔡伯喈之志,以續《漢記》”的意思。

是勳問荀彧聽沒聽說過這回事兒,荀彧點頭:“頗有所聞也。”因而是勳就說啦,王氏夫婦最近求到了自己頭上,請自己也幫忙撰寫部分篇章。

因爲《東觀漢記》跟其它官修斷代史不盡相同,一是本朝人寫本朝事。二是開放式集體創作。比方說最後一個編寫班子。除蔡邕外就還包括了馬日磾、楊彪、盧植和韓說等。是勳文名很盛,再加上又爲儒宗,對史書更有研究,所以王粲夫婦就求到了他的頭上。

說完前情,是勳這才道出來意:“因及義真公事,勳年幼未能識面,有所不解,故來求問令君。”

所謂“義真公”。就是指的已故名臣皇甫嵩,字義真。是勳說啦,正好我該着寫皇甫嵩的傳,只可惜年紀太輕,跟他從來就沒有見過面,相關他的事蹟大多得自二手資料,不老靠譜的。荀令君您當初在朝中爲官,跟皇甫嵩應該是見過面的,所以這纔來找您覈實、求證啦。

荀彧聞言,不禁莞爾一笑:“宏輔但問。若吾知者,必無所隱也。”

荀文若那是多敏的人啊。是勳話纔出口,他心中便即洞明澄澈——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這並非你真實的來意啊!

要找跟皇甫嵩相熟的人,朝中一抓一大把,且輪不到我哪,你怎麼會想到來問我的?想當初在靈帝朝、少帝朝,以及董卓擅政的獻帝朝初期,我雖在朝中,不過小小的守宮令而已,我是認得皇甫將軍,他可未必能認得我。還不如我侄兒荀攸,當時爲黃門侍郎,纔有機會接觸皇甫嵩那種級別的高官。

是啊,荀攸跟隨丞相出征在外,你一時間揪不着他來打問,然而爲人作傳,這是大事兒,絲毫也輕忽不得,蒐集資料寧緩毋疾,你有必要如此急切嗎?大晚上的突然跑過來問我?此必別有意圖也。

不過荀彧倒是也挺感興趣,是勳這麼着急來找自己,究竟想說些什麼呢?與前日宴會,以及其後遣公達相訪致歉有無關聯呢?所以並沒有一口回絕說我也不清楚,你問別人去吧。

荀彧表示可以繼續聽是勳說下去,有什麼問題儘管開口,是勳拱手致謝,然後頓了一頓,便即相詢:“聞朝廷詔董卓爲幷州牧,使其將兵付義真公而履任,卓不從。義真公有從子酈,時在軍中,說卓被詔,不肯委兵,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請義真公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可爲桓、文之事。然義真公不肯從,止顯奏其事,以待朝廷之裁,終至董卓入京,覬覦神器——未知此事有諸?”

想當年董卓跟隨着皇甫嵩,一起在關西征剿叛亂的羌胡,朝廷以其有割據之勢,因此拜爲幷州牧,要他把兵馬全都交給皇甫嵩,自己一個人前往幷州去。但是董卓不甘心交出兵權,反覆上奏找理由,遲遲不肯履任。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就對叔父說:“董卓接到詔書卻不肯交出兵權,這是抗命之舉;他因爲京城動盪混亂(何進與常侍之爭),不肯立刻啓程,明顯懷有奸謀。您身爲主將元戎,就應當發兵討伐,對上彰顯自己的忠義,對下除掉國家的禍害,這是齊桓、晉文的匡扶之業啊。”然而皇甫嵩不肯聽從,只知道向朝廷寫上奏,彈劾董卓,最終釀成了董卓進京,擅權亂政、廢立天子的惡果。

是勳問荀彧,確實有這事兒麼?

荀文若微微點頭:“彧亦聞此,然非身在軍中,不敢妄斷也。”這事兒我也是聽說過的,但我那時候又不在皇甫嵩的軍中,你不可能從我這兒得到一手資料啊。

是勳淡淡一笑,接着又問了第二件事:“又聞,初平元年,董卓徵義真公爲城門校尉,實欲殺之耳。長史樑衍謂義真公,雲董卓廢立從意,實篡僭也,今徵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闔乘天子來西,卓在雒陽,發精兵三萬以迎至尊,奉令討逆,則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卓乃必爲所擒。惜乎義真公又不從也,遂就徵,幾乎罹難——此事有諸?”

初平元年,董卓把漢獻帝遷到長安,自己在雒陽附近跟關東聯軍激戰。這時候皇甫嵩擁徵羌之兵還在關西,董卓就以朝廷的名義徵召他做城門校尉,想要趁機殺掉這個老仇家。皇甫嵩的長史樑衍勸他,說你倘若還朝,必然遭難,還不如趁機發精兵三萬以向長安,奉天子以討伐逆賊,到時候袁紹在東,你在西,兩面夾擊,董卓就只能束手就擒啊。可惜皇甫嵩還是不肯答應,一個人就還朝去了,差點兒做了董卓刀下之鬼。

是勳還是老問題:這事兒,究竟有沒有?荀彧也還是老回答:我也聽說過,但說不準——我又不在他身邊兒,給不了你確證啊。

是勳所說的相關皇甫嵩這兩件事兒,文字初見於范曄的《後漢書》,至於其內容,早就已經傳遍士林啦,他當然不是特意跑過來跟八杆子打不着的荀彧覈對真僞,想寫翻案文章的。所以等到兩件事兒說完,終於緩緩步入正題,乃仰天嘆道:“時值弱主蒙塵,獷賊放命,誠葉公投袂之幾,翟義鞠旅之日,故樑衍獻規,山東連盟,而乃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義真公素深沉有謀略,然懼後世之譏,而致國家喪亂,豈可謂智者乎?”

其實這段話的前半截同樣來源於《後漢書》,是對皇甫嵩和朱儁二人的總評,說他們功勳蓋世,手握重兵,卻不能趁亂討賊,反而陷溺於傳統的政治道德,一心想在體制內解決問題,結果不但無法挽救國家的危亡,還差點兒搭進自己的性命去。要說漢末大亂,這倆貨是難辭其疚的——真要按皇甫酈所說,早早剷除董卓,不就沒後面的亂子了嗎?真要按樑衍的建議,與袁紹東西夾擊董卓,亂子也必能提前敉平啊!

所以是勳最後加上一句:皇甫嵩素以多謀而聞名,但他就因爲害怕破壞體制,遭到別人嘲笑,故而不聽良言相勸,反倒導致了國家喪亂——這是一名智者應該做的事情嗎?完了又問荀彧:“若以爲評,允當乎?”我把這幾句話作爲對皇甫嵩傳記的總評,算不算公允呢?

荀彧不禁點頭:“宏輔所論,直刺彼等之短也,無所不當——雖人無完者,有所長則必有所短,然因其短而害天下,實不可名智也。”

是勳聞言,撫掌而笑:“固知令君與勳意同。當非常之世,應用非常之謀,如昔陳蕃、竇武、何進等謀誅閹宦,丞相亦云,付一獄吏足矣,而彼等但知因循,不肯破其窠臼,乃至殞身。如令君則非,另闢蹊徑,佐丞相以挾天子而號令諸侯,芟夷大難,使漢室重光,此非大智慧者不能爲之也!”

你就跟那票廢物不一樣,不肯遵循官僚體制的老路數,而要輔佐曹操,獻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策,當非常之世,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成功啊。

荀彧聽着暗自受用,但表面上卻不得不趕緊糾正是勳:“吾獻之策,乃奉天子以討不臣也,所謂挾天子云雲,是污我耳!”你說的道理都對,但言辭上還需要注意啊,我出的主意是奉天子,不是挾天子,一字之差,褒反爲貶——作史者豈可不萬分慎重!

是勳雙手一攤:“其名雖異,其實同也。皇甫義真等憂讒畏飢,乃舍天下之大義,令君既守大義,又何畏人言乎?前丞相謀取九錫,太學生羣聚鼓譟,有云丞相之爲,皆令君所教也,明雖撓之,而實助之——小輩嘵嘵,令君豈在意乎?”

荀彧聽了這話,當場把臉給拉下來了:“焉有此理?!”我不象皇甫嵩他們那麼迂腐,可也不是膽敢肆意妄爲,而不擔心風評的呀。

是勳“哈哈”一笑:“吾亦可試爲令君作評也——彧協規曹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若始圖一匡,終與事乖,情見事屈,容身無所,則荀生之識爲不智矣。若取濟生民,振其塗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於曹雖親,於漢已疏,則荀生之功爲不義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權,既而以爲己有,不以仁義之心終,亦君子所恥也。一污猶有慚色,而況爲之謀主乎!”

荀文若聞言,“啪”地一拍几案,幾乎當場跳將起來。(未完待續。。)

第22章 禍其始此第35章 命盡園桑第37章 千年展布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4章 黑心煤窯第4章 豆中有膏第18章 陶牧拜表第34章 震主之威第30章 俊傑相對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1章 暗夜驚魂第5章 神鵰大俠第1章 東郡英豪第22章 禪何禮也第7章 何必日正第20章 城守秘策第8章 跨境追捕第17章 願爲孫程第4章 豆中有膏第30章 厚買人心第27章 燙手山芋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章 夏侯仲父第33章 乃可不歸第35章 定遠之功第26章 軍國利器第30章 不可迷失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章 禍起蕭牆第5章 霹靂高車第8章 公達三策第25章 畫蛇添足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章 工商興利第8章 破局關鍵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2章 觀其決斷第25章 汝國何在第9章 周平王事第27章 得韓徵倭第8章 名馬金槊第13章 會溫氏園第30章 俊傑相對第3章 曹洪之怒第27章 漫天箭雨第35章 江船上陸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章 如有勳在第3章 禍不旋踵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8章 我能興鄭第23章 一身是膽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9章 編定魏律第5章 小人挑唆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章 啖肉豪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9章 爲國殺賊第26章 南鄭病龍第7章 爲曹造勢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3章 郊祀天地第8章 我等自取第3章 夷寇臨城第1章 東郡英豪第6章 竊玉老賊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3章 兩重要隘第13章 堅壁清野第27章 遂鄉認親第8章 一死人耳第27章 孟堅識淺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1章 暗夜驚魂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0章 天下英雄第27章 燙手山芋第4章 原力之理第3章 夷寇臨城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2章 客座教授第5章 壽春城下第3章 世家短視第15章 君不宜擇第32章 殿上失儀第2章 雷霆手段第18章 長生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