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雷霆手段

是勳嘴裡所說的“杜伯侯”,此人大名爲杜畿,字伯侯,亦曹魏之名臣也。史書記載,杜畿曾在曹操底定河北以後,奉命就任河東郡守,但是王邑不肯離職,遣郡掾衛固、中郎將範先等向司隸校尉鍾繇申訴,鍾繇不允,乃憤而返京求告。杜畿行至陝縣,衛固、範先率軍攔道,不放他入郡,鍾繇欲請夏侯惇伐之,遭到杜畿的勸阻,隨即杜畿便繞至郖津,單車前抵安邑。

範先爲了警告杜畿,即於其門下斬郡主簿等三十餘人,而畿言笑自若。衛固道:“殺之無損,徒有惡名,且制之在我。”乃奉杜畿爲主,但奪其權柄,陽奉陰違。杜畿假爲所制,暗中卻集結兵馬,逃出安邑,範先、衛固遂勾結高幹犯郡,爲曹家援軍所斬殺,河東乃安。

杜畿安定和治理河東,成效卓著,後來被曹操比之爲“蕭何定關中,寇恂平河內”。

是勳想起此事,不禁懊惱:“未知杜伯侯何在?”

根據史書所載,天下大亂以後,杜畿曾經避居荊州——然而是勳上回出使襄陽,並未曾聞此人之名;其後他又前往京兆,投奔舊友、京兆尹張時——是勳鎮撫關中,直接罷免張時,下之於獄,就忘記向他打聽杜畿的消息了;張時先以杜畿爲郡功曹,但“嫌其闊達”,杜畿憤而離去,赴許干謁,乃爲荀彧薦於曹操,被任命爲司空司直——這應該是一兩年後的事情,此刻他還並沒有得入曹操幕下。

所以說。杜伯侯現在究竟在哪裡呢?沒有人知道,是勳倉促間也根本找他不來。

可是再想一想。杜畿本爲京兆杜陵人氏,並非河東舊族,他治理河東,靠的是自己的能耐,而非背景支持。換言之,杜畿若守別郡,同樣也會出成績,而他人鎮守河東。基礎也未必就比杜畿來得差。

杜伯侯能爲,吾何不能爲?!

隨即親自上門去找魯肅商議,見了面就說:“子敬既薦我以鎮河東,當有以教我。”魯肅歪着頭瞟他一眼:“肅若有定計,便可自爲,何必薦卿?前雖出使河東,所見皆呂布軍中人也。不涉民事,河東上下,實無所知。”

是勳伸手從懷裡掏出幾張紙來,遞給魯肅:“河東之事,卿且觀此三人便可。”這是他適才閱讀郭嘉交予的情報的時候,記錄的部分筆記。主要便相關郡守王邑、郡掾衛固和中郎將範先三人。

魯肅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接着又從尾到頭複習一遍,然後放下紙張,捻捻鬍鬚:“此三者不去,河東難安。彼等各懷心思。去亦不難,只恐遷延時日——袁軍南下。或在年內,河東若不粗定,則難以呼應,宏輔即爲無功者也。”

是勳很喜歡魯肅這種態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絕不打馬虎眼。不象荀氏叔侄他們,以爲很多粗淺的環節是勳肯定能夠料到,說出來反倒象在小瞧對方,所以交談時往往故意忽略過去——他們實在太高看是勳了呀!

魯肅一開口,說的就是以真正的是勳的智慧,都肯定能夠想得到的問題:他必須在短時間內把河東郡穩定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在袁、曹大戰之際,從側翼助上一臂之力。是勳低頭想想,確實如此,杜畿扮豬吃老虎的故智其實並不值得仿效,因爲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實杜畿也挺弄險的,倘若高幹等早一日侵擾河東,而他還並沒有做好對付衛固、範先的準備,恐怕便要落得嚴象在淮南一般的下場啦。

“子敬之意,須施雷霆手段,一朝而定?”

魯肅點頭:“事涉大局,不得不疾,亦不得不狠。”說着話抽出情報中一紙來:“吾且先議王邑……”

王邑字文都,北地泥陽人,曾爲故太尉劉寬門客,後任離石長,升河東郡守。獻帝東歸時,爲李、郭等所逼,先北渡而至安邑,王邑進獻絲帛,乃得封侯,並加號鎮北將軍。據說這位王太守是個好官,治理地方很有一套,百姓安居樂業,因而後來杜畿前去接任,他不大想離開,百姓也捨不得他走,衛固、範先等遂能煽動民意,發兵阻攔杜畿。

但是是勳覺得這事兒很有水分——包括郭嘉情報中所寫——王邑不大可能真得百姓擁戴。首先,這年月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小政府形態,守、令與百姓的接觸極少,要說施政清明,得到大戶縉紳的擁戴尚有可說,要說深得民心,恐怕未必啊;其次,原本的河東,起碼從獻帝東歸直到高幹來侵,十年間便沒遭過什麼兵禍,相比起附近的其它郡縣來,肯定要太平、穩定得多,這不能算是王邑的功勞;其三,倘若王邑治郡真有成效,那後來杜畿接手,不可能高過他一大截去,也就難以成就賢名啦。

再說了,在這條時間線上,河東曾經接待過呂布軍入駐,那就是徹底的虎狼之師,殺戮、搶掠,無所不爲,王邑內不能制呂布,外不能和南匈奴,他怎麼可能深得民心?

當然啦,此人在郡多年,熟悉郡內大族,那些大族若是承其旨意,煽動百姓鬧事,以違抗詔命,挽留於他,這倒不可不防……

是勳擔心王邑會煽動河東百姓,起而鬧事,阻撓自己接任郡守之位,因此與魯肅商議過後,特意多呆了幾天,等到秋忙之時,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直入安邑。因爲這時候農夫都忙着收割、曬穀、脫粒呢,哪怕明令免了他們的租稅——既包括國稅也包括佃租——他們都未必肯拋下農活,出門搞點兒別的。郡中大戶若是支使不了百姓,那是勳還有何可懼?

等見到了王邑,他打眼一瞧。果然跟來的百姓都非赤貧,不是縉紳。就是小市民,這些人惜命得很,不敢衝鋒在前。再加上王邑身型瘦小,不象是個能打的,是勳這才放下心中忐忑,先一把揪住王邑,隨即下令,將衛固、範先斬殺當場。

衛固、範先。心懷異志,按照史書所說,王邑離職前,他們就跟高幹暗中勾結,而即便此事爲真,這時候也還並無反跡。倘若不處在大戰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倘若可以如同杜畿般徐徐圖之。那便先不能對他們動手,要待其“多行不義必自斃”。然而魯肅說了:“事涉大局,不得不疾,亦不得不狠。”故而是勳預先請了鍾繇的旨意,將二人處決了事。

在定下這一方略的時候,是勳也不禁暗中自我檢討:自己是不是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時代的士人羣中呢?是不是連自己的立場、思想都已經徹底古代士大夫化了呢?爲達目的不擇手段。視人命如草芥……

可是雖然自我檢討甚至自我厭惡,但他最終還是沒有饒過衛、範二人的性命——至於“巧闢治官,犯突科條,事當推劾,檢實奸詐”之類莫須有的罪名。在原本的歷史上,那是鍾繇硬生生安在王邑腦袋上的。逼他去職,如今便給衛、範兩個先用上了。

是勳在十里亭內處斬二吏,隨即挾持王邑,大隊兵馬亦從後跟進,浩浩蕩蕩進了安邑城,接管城防。是勳本無自己的部屬,問曹操要了武裝以後,還討得幾個熟人爲將,一是當年與他一起戰過匈奴兵的夏侯蘭,二是伺候典韋伺候得滿心冒火、手足無措的孫汶,並有過帶兵經驗的門客秦誼,共掌這兩千兵馬。

他扯着王邑進入郡署,召集屬吏前來,當場宣讀詔書,罷免了王邑的職務而自代之。王邑滿心不願,然而經此一幕,早就嚇破了膽,只得乖乖地捧出印綬來,交割完畢——比原本歷史上要聽話得多。

趕走王邑以後,是勳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派職務,把自己從許都帶來的屬吏、門客安插到各部門去,以期用最短時間掌握、捋清日常政務。

他現在腦袋上掛着三個職務,侍中之職是虛的,河東太守與監河東軍事是實的,且各有屬吏。但是是勳不打算搞兩套班子,也不打算隨大溜,沿用傳統的行政架構,既然一郡之內,完全自己說了算,那乾脆徹底推翻,重起爐竈——當然啦,爲了便於這時代的人們接受,舊名儘量沿用。

首先是郡守的副官,本名郡丞,按照漢制,“郡當邊戍者,丞爲長史”,因爲這個新的河東地方政府要兼管民政和軍事,如同邊郡,故而更名爲長史。這是朝廷欽命的官員,是勳向曹操討來了司空掾司馬懿——反正刻經立石之事已經上了軌道,另找一人蕭規曹隨可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仲達就是是勳敢親赴河東上任的定心石。

下爲功曹,負責人事,是勳請來了謁者裴茂的三字裴徽,字文秀,擔任功曹掾。因爲裴家乃河東大族,發掘郡內人才,他們家人上手最爲便捷。其實裴徽不如其長兄裴潛多矣,只可惜裴潛“不修細行”,所以不受老爹待見,獨自一人跑荊州劉表那兒窩着去了。是勳曾經多次建議曹操徵召裴潛,劉表就是不肯放人——雖然也不肯重用他。

戶曹管民政,包括“民戶、祠祀、農桑”,戶曹掾找來了原太學生諸葛瑾——反正諸葛瑾能不能畢業,算不算畢業,是勳完全可以說了算。法曹管司法、審判,法曹掾由舊吏樂詳留任。

工曹負責工程,工曹掾毌丘興,也是舊吏,乃河東本郡聞喜縣人也,是勳見其應對得體,尤擅工事,故而留任。因其姓氏與籍貫,是勳懷疑他跟後來造過司馬師反的毌丘儉關係匪淺——或許,就是毌丘儉的老爹或者爺爺?

賊曹統管郡兵,負責地方守衛、秩序維持,以及搜捕盜賊——反正那些服役的土兵也打不了什麼大仗——賊曹掾爲秦誼。兵曹負責軍事,兵曹掾爲夏侯蘭,孫汶當他的副手。

倉曹負責一郡之財政,倉曹掾爲戚喜。奏曹負責一應公文往來,兼掌記室,奏曹掾爲韋誕。督郵曹掾暫時只任命了一位,即張既張德容也。

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4章 將相不和第3章 出泥不染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7章 昔孔子歿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7章 州郡罷兵第7章 何必日正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2章 革命宣言第27章 白晝荒夢第5章 二得二失第4章 真正小人第7章 寄身豪門第20章 通權達變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1章 放下屠刀第3章 夷寇臨城第1章 託孤之重第27章 東吳驍將第5章 雛鳳引弓第35章 咄咄逼人第23章 軍國重器第4章 渾人心思第34章 階級鬥爭第24章 城上易幟第9章 爲國殺賊第2章 或爲智囊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1章 死生之間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章 遼東來書第8章 頭風復發第31章 兵權誰屬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章 水力磨坊第19章 覆蓋攻擊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3章 木秀於林第10章 不合邏輯第5章 天賦上限第30章 俊傑相對第3章 破此五賊第24章 續漢記事第21章 儒者之心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1章 螻蟻草芥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3章 乃可不歸第32章 出入此門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1章 異獸逞兇第23章 幼平奮威第18章 二事不朽第9章 亂軍之計第23章 此新聲也第14章 犬父虎子第8章 我等自取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亥豬巳蛇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0章 兒女親事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章 隆中之對第29章 駐馬浿陽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1章 不可遽廢第7章 比干直諫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章 佈防關中第20章 亥豬巳蛇第7章 魏亦有亡第23章 霸王鎩羽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3章 兩道併發第6章 欲言南事第23章 涼州之戰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0章 臨陣手談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2章 八字真言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8章 後世來者第4章 閉門課徒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3章 堂上驚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5章 知交零落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3章 必擒是勳第2章 窮山逐鹿第23章 軍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