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謀士之責

荀攸提出孫策可能用以救援袁術的“三策”,曹操、程昱、郭嘉等人全都低頭思索,這回倒是是勳第一個發表意見:“廣陵有陳元龍在,吾料孫策無隙可乘……”他對陳登就有絕對的信心,對自己說的話也有起碼七成的把握——在原本的歷史上,孫策在奪取會稽、廬江以後,勢力如日中天,就曾經妄圖渡江以襲廣陵郡來着,結果被陳登一戰而敗,殺傷一萬多人,更何況如今他才僅有丹揚和半個吳郡,兵馬不強,糧秣不足呢?是勳覺得,除非“小霸王”親自上陣並且江東兵傾巢而出,否則就不必要爲陳元龍擔任何心。

接着是勳又分析道:“孫策欲保袁術,使爲藩籬,卻未必肯於接納袁術過江,故此陳兵牛渚之策亦不必計……”孫策是什麼樣的人,他比這時候的曹營中所有文臣武將都更清楚——袁術曾爲其主,接到江東去你說該怎麼處置吧?把兵權交給袁術當然不可能,光把袁術供起來,不給實權,也毫無必要。袁術要還在江北,可以作爲孫、曹之間的緩衝,孫策肯定喜聞樂見啊,所以他就有很大可能會發兵增援;但袁術若下了江東,那就一錢不值,殺之又幹物議,孫策纔不會幹那種蠢事兒呢。

換一個人,或者換兩年前的是勳,要是說出這話來,曹操起碼要問一句:“爲啥咧?”可是如今曹操不問,旁的人也不問,因爲大家都基本認可了是勳對人心和大局的把握能力。既然是宏輔說孫策不會接袁術過江,那就肯定沒錯——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最後是勳緩緩地指向西線:“唯其三策,確實可慮。廬江本無精兵銳卒,子孝、文謙往攻合肥,則後路必虛,恐爲孫策所乘也。”

曹操連連點頭:“某這便寄書於李文達(李通),使將朗陵之兵南下廬江,此外再遣妙才率騎兵西去增援。即孫策真渡江來,亦當力阻其於舒縣城下,不使其深入,亦不使其與袁術合。且待吾取了袁術首級後,再戰孫策。”

話音才落,是勳突然“噗嗤”一樂。曹操疑惑地望向他:“某之所斷,莫非有何不妥?”心說是宏輔不是那麼輕浮的人呀,怎麼能當面嘲笑我呢?而我的決斷難道就存在着極其幼稚的漏洞,竟然使他笑出聲兒來了嗎?

是勳趕緊搖頭,朝曹操深深一揖:“勳無禮也。主公寬宥。然勳絕不敢嗤笑主公。因思昔日奉使江沔。於襄陽見蔡德珪(蔡瑁),其雲荊州水師甲於天下,可東循吳郡,西至巴蜀。所向無前……”

曹操一聽就明白了:“宏輔是欲操作書傳於黃祖,使荊州水師出柴桑以扼孫策之後乎?”是勳點頭:“若得荊州水師進出彭蠡,則孫策斷不敢渡江以襲居巢……只恐黃祖未必聽從。”

郭嘉微笑道:“可以司空府名義行文,如天子詔,黃祖不敢不從。即便只是虛以應付,亦足嚇阻孫策矣——何妨行之?”

曹操撫掌而笑:“如此,西路無憂矣。”當下注目是勳。是勳心說你什麼意思,讓我去見黃祖?好吧我就是一常年出差的苦逼業務員的命,反正跟這兒也派不上什麼用場。那就乾脆爲你再跑這一趟吧……距離戰場遠點兒,咱心裡也踏實點兒。正打算自告奮勇地請令呢,就聽曹操問:“宏輔以爲操攜卿至此,所爲何來?”

是勳擡手指指自己的嘴巴:“勳所長者,唯此脣舌爾。主公之意。是欲勳出使黃祖耶?”曹操搖頭:“宏輔腹有良謀,所長何止脣舌,正不必過謙。然操此番雖欲用卿之脣舌,所使卻非江夏也。”

是勳聞言,心底不禁一顫:“主公是欲某出使江東,以說孫策乎?”

是勳可以去見黃祖,但是真不想去見孫策——他倒是也挺想見見那些江東才俊的,什麼張昭啊、周瑜啊、程普啊、黃蓋啊,但是孫策……能免則免吧。“小霸王”這傢伙性子太烈,下手又狠,光在佔奪江東的過程中,就不知道殺了多少世家大族和地方名士啦,自己要去見他,危險係數未免太高。那些江東才俊嘛,最好等孫權當政以後再去見——孫仲謀年輕時候還是挺溫和謙遜的,要等老了老了,又連續擊退曹、劉兩家的討伐大軍以後,才逐漸變得驕橫暴虐起來。

於是他趕緊試探着問曹操:“此際出使江東,恐非其時?”

曹操伸手拍了拍是勳的肩膀:“自非此際。孫、袁有主從之誼,又兼脣齒之利,若欲相救,說並無益。且待討滅袁術之後,吾或將用兵於北也,則須宏輔奉使江東,以羈縻孫策。”

好加在,是勳暗中鬆了一口氣——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起碼最近這段時間裡,自己還算安穩,不必要去頂撞“小霸王”的馬槊……哦,上回碰面,他是使戟的……

是勳本想着以文出仕,儘量遠離戰場,以保小命的,但在這亂世當中,想要百分之百達成這一願望,那就絕對地不現實。

舉例來說,著名的文學之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原本的歷史上,他在劉表手底下就確實遠離了戰場——那是因爲劉表很少發起主動進攻,而且並不重用王粲。後來王粲歸曹,就也跟着大軍遠征過幾回,要不然也寫不出“從軍有苦樂,但聞所從誰”的那一系列《從軍詩》來。

是勳本人呢,自從投曹以來,運糧途中撞見孫策,以及後來協助太史慈偷襲呂布、奉使雒陽對戰匈奴兵,等等,雖然不算是真正的受命從徵,但距離戰場也都在咫尺之間。等到這回南征袁術,他是想逃都逃不過去——曹操親自點名了,他怎麼辦?聲稱自己是朝官,不當從徵?還是藉口少府事務繁忙,主官孔融又見天兒偷懶,所以抽不出空來?他敢跟曹操面前這麼推諉嗎?

本來在是勳想來,自己無拳無勇,身爲謀士嘛,所謂從徵不過就是跟着主帥跑跑路,偶爾參加一下軍事會議,有計則獻,無計則縮,應該挺悠閒的。可他就料想不到,軍中的事務竟然如此繁雜,謀士們各個兒都攤了一大堆事兒,就壓根兒閒不下來。

即以此番從徵的主要謀士班子而論:荀公達爲正、程仲德爲副,統籌全局,見天兒跟曹操開小會,還經常要親自領了兵跑第一線去觀察地形和敵我態勢,半個月下來,他倆原本筆挺的脊樑都有點兒佝僂,還時不時躲在無人處自己按摩雙腿;毛孝先負責糧秣供給,成天耳朵上架着支毛筆走東營躥西寨,到處覈查、點檢,然後回到自家帳篷裡就抓把算籌擺來擺去的,兵將們紮好營就熄燈睡了,他的帳篷卻往往要一直亮到天明——是勳是真想把阿拉伯數字和後世的加減乘除各類算式,以及簡單代數教給他……

還有郭嘉郭奉孝,負責情報歸納和分析,往來傳報都先遞交給他,他再擇其要點寫成簡冊上報曹操,眼圈兒永遠都是黑的——是勳算是明白爲啥他的策略往往都能直指人心啦,相關人心的情報全都如絲如縷,他天天跟那兒織布似地分經析緯,才能形成洞察一切的大智慧。

果然這謀士也不是好當的,怪不得諸葛亮後來要吐血——他把主將和謀士的職務全都一肩挑了,不累死才奇怪呢。

至於是勳,主管文書工作,也絕不輕鬆。他此前就不知道軍中的文書竟然如此之多,舉凡曹操有任何指令,都由書記錄下,然後交給是勳擬成命令,既必須完整地表達曹操的用意,又必須條理清晰、文辭精簡,方便向下傳達——他就好幾回忍不住打算直接寫白話……不過這年月就連口語都和後世的白話有很大區別,寫成白話反倒肯定沒人能懂。

再加上,這一路上曹操所發佈的指令,所涵蓋範圍也並不僅僅在軍中,所經處向各郡縣催討糧秣、安排食宿、佈告安民,以及向朝廷奏報進展情況,大多數也都得仰仗是勳的筆頭兒。是勳這份兒苦惱啊,心說你怎麼就不肯帶上王粲呢?就因爲他新婚燕爾?那我還幼兒即將臨盆呢,曹操你怎麼就心疼一個外人,不肯心疼我這親戚?

總而言之,自己推薦給曹操的人才還是太少啊,司空府裡的人手還是不夠啊……最可惡還是荀彧,我知道你夾袋裡還一大堆人呢,怎麼就不趕緊地往外掏呢?真倒黴,自己從高密帶回來那麼多鄭門弟子,就因爲參加革命隊伍時間太短,所以曹操並不信任,但凡能夠帶上這麼一兩個什麼郗慮啊、任嘏啊,我又豈會跟這兒累得要吐血?

當然相比起來,衆謀士當中是勳年齡最小、身體最好,所分擔的工作倒是最輕的,所以他也並不敢,也沒臉真的抱怨啥……況且,要他跟荀攸、程昱、郭嘉他們交換?那此戰非大敗虧輸不可;跟毛玠換吧,他前一世數學就苦手……

他只是琢磨着,與其如此,自己還不如出差哪……我真想跑路去見趟黃祖啊,可惜你這回卻不肯放了,又派那個沒蛋用的王必去……

ps:

基本上週末都會帶小崽出去玩兒一整天,要是中午能回來,那就中午更,要是不成,晚上就會稍晚一點更,就象這次,還請大家諒解。順便誰還有月票啊,我就落在一百以後再衝不進去了麼?

第4章 吾當染指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7章 禍福所依第7章 投刺自薦第9章 驚雷投箸第11章 成都驚變第1章 兩面三刀第25章 戲中有戲第4章 法不可廢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章 益州內患第26章 取而代之第9章 建藩封國第20章 忙中得閒第32章 促膝對談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9章 成陽糧運第7章 置之美稷第6章 王異國生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9章 舌燦蓮花第4章 無米之炊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9章 殆天授也第1章 繼嗣之爭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5章 英雄時勢第6章 樂浪故人第20章 亥豬巳蛇第3章 遼東來書第13章 從情從禮第4章 漁陽豪強第16章 孰輕孰重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章 夾袋中人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8章 姻戚之重第20章 通權達變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章 夏侯仲父第16章 良宵聞變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9章 不智不信第6章 並無雅骨第1章 託孤之重第8章 頭風復發第11章 叔勉之心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9章 堂堂正正第27章 誰執棋先第4章 不肖之子第30章 標名青史第4章 海東來去第6章 此鬍匪也第7章 受人構陷第23章 刺客奇才第3章 軍中校事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3章 行海索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9章 伏地氣絕第6章 字典價貴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4章 將相不和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2章 軍泛馬訾第3章 納頭便拜第1章 南征袁術第17章 披髮叫天第8章 謀策定亂第5章 谷口設伏第24章 汝爲中行第5章 霹靂高車第5章 再見梟雄第20章 厚固吾勢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9章 銅雀臺上第1章 遼東軼聞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5章 爲公宣揚第26章 是郎才盡第8章 一死人耳第26章 老成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