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影響

大軍入城,凱旋儀式,向東京士民、天下百姓以及各國各勢力炫耀武力,顯示赫赫功業。北伐契丹,是乾祐朝的一個大事件,得竟全功,更是幾十年來中原帝國對草原王朝取得的最輝煌,最酣暢淋漓的一場勝利。

不管過程是否容易,箇中有什麼曲折,付出的代價有多嚴重,在得勝還朝之際,這番功業都值得大書特書,值得不懈宣揚,用以提升國民自信心,鞏固朝廷的統治。

在皇帝還在河北慢走慢看時,開封這邊已經在準備,交好臣服的各地區勢力,都收到了邀請,都紛紛應邀,備好厚禮前來。吳越王錢弘俶,可是皇室的親戚,雍王劉承勳的舅哥,此番居然親自來東京朝貢了,這可是他繼王位以來的第一次。

連尚忙於平叛的高麗國王王昭都備了些珍奇方物,遣使前來慶賀。王昭是真心爲大漢擊敗遼軍而欣喜,這一場在正史上不存在的高麗內部叛亂,根本原因在於王昭的改革,嚴重侵害了功臣以及豪強的利益。但表面上,是因爲王昭要派那一批異己份子去打遼國,以致禍起。

因爲此前的交往,對於高麗王室,朝廷這邊,還是持認可態度的,對其平叛也加以支持。有中原朝廷的支持,王昭也有底氣,高舉大義的旗幟,調集軍隊平叛。

有一說一,王昭確實是個有作爲的君主,手腕也很強硬,同時,隨着大漢不斷強大,重新在東亞發出自己的強音,對於高麗這樣的地區小國,影響還是很大的,是以朝廷站場,王昭的平叛也很順利,叛軍已然式微,覆亡不遠。

此番遣使,高麗是一爲感謝,二爲賀喜,同時,對於遼軍的失敗,也感到幸災樂禍。契丹人在北方崛起,幾乎統一整個東北。而王建統一半島,建立高麗,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這麼一個強敵在側,高麗又豈得安?

尤其在渤海國覆滅後,其兵鋒距離高麗可是一點都不遠,若不是北面還有個定安國在吸引注意,再加日益強勢的大漢朝,契丹未必不會把注意力打到高麗身上。

當然,對於高麗,劉承祐還沒那麼重視,也沒什麼精力放在其身上。雖然對於半島小國有種天然的厭惡心理,但還不足以影響他的大政方針,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於高麗國,還是以籠絡拉攏爲主。

在幽州時,羅彥瓌曾替劉承祐出使高麗,回來之後,向劉承祐彙報,說高麗國兵力頗豐,有十數萬之衆,但軍制不全,紀律鬆弛,裝備粗劣,戰力孱弱。

可以說,羅彥瓌對高麗的軍隊,很是瞧不上,但再是孱弱,十幾萬軍隊,也是股龐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對於高麗王王昭,羅彥瓌的評價又很不錯,說他勤政明斷,強勢果決。

對於諸方勢力的反應,劉承祐更在意南面僅剩的幾個割據勢力。吳越不不必多講了,從來唯中原朝廷馬首是瞻,聯姻之後,繼續加強往來,此番主動來京,足見其恭順臣服。

平海軍節度使留從效,也是十多年來,第一次主動來東京。當年,南唐滅閩,竟成笑話,得不償失,閩國土地本就不廣,結果因爲處置不當,最終吳越佔據了福州,泉、漳又被留從效割據,耗費大量的兵馬錢糧,精華地區爲別人所收取,南唐只得了建、汀地區,後來把延平軍升爲劍州,算是掩耳盜鈴般地挽回了些顏面......

談及南唐的歷史,李璟在位前期,可謂是大有作爲,開疆拓土,但結果都挺慘淡,滅閩還有點說頭,平楚則是大敗虧輸,連遭挫折,江北還徹底丟了。以結果推緣由,可以說,南唐的主動出擊,活活把自己地搞垮了。

留從效原本被李璟封爲清源軍節度使,算是在明面上維持着對泉漳的統治,但在去歲,留從效遣子入朝,回去就帶着“平海節度使”的任命書,算是宣告,泉漳二州投靠中央朝廷了。這一次,留從效親自前來,足顯其誠。

同樣是第一次,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也在此番入朝了,相比於其他勢力,對於遼國強大,還是党項人更瞭解些,平日的接觸更深些。對於,大敗遼軍,全復幽雲的漢軍,畏懼之心難免暴漲。

不過,李彝殷之來,還在於漢軍在河套地區的後續動作,李萬超率五千步騎西進,連戰三場,在黃河北岸,徹底擊潰耶律賢適軍,復據河套,重建九原。

李萬超軍的動作,對於遼國只是進一步打擊,但力度有限,但對定難軍的影響,可就大了。這麼一來,他党項勢力,可就四面八方,處於朝廷的包圍監視之中。

迫於形勢,李彝殷坐不住了,終於捨得挪窩,到東京來走一遭了。李彝殷一動,高紹基也就跟着來了,兩方之間的恩怨爭鬥,實在是一場大戲。

是以,漢軍凱旋,是大漢開國以來,第一次“首腦”匯聚。

這些人是主動來朝,還有人卻是拒絕所請,讓漢廷很是不滿。大概是爲了聯絡一下雙方的感情,維護宗主與藩屬之間的關係,劉承祐特意讓東京發制,邀請江南國主李璟前來觀禮。這已經是第二次邀請了,上一次還是在十年慶典時,同樣的,這一回李璟再度婉拒了。

託病,是個不錯的理由,但是李璟,此番倒沒有作假,他是真的病了。常年面對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朝內黨爭復起,繼承人的問題又始終困擾着他,再兼一年前皇室相殘,以侄殺叔,各種打擊之下,李璟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

當然,面對朝廷的邀請,還是畏懼因素佔比更多。因爲漢遼兩國,在北方轟轟烈烈地展開大戰,對於南方諸國的影響最深的,就是南唐了。

耶律璟放還了李弘冀聯絡的使者,又遣人隨行,邀請金陵發兵。對此,金陵朝廷,又是一番爭論扯皮。因廢太子李弘冀之事,被有所打壓的韓熙載,直接建議,趁漢軍無力南顧,集中兵力北伐,奪回淮南,並取得了軍中以林仁肇爲首的一批將領支持。

馮延巳、鍾謨等臣,是堅決反對,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漢遼之間勝負未定,李谷在江北已有佈防,貿然出擊,不一定能取得戰果,但一定會觸怒北漢,還是袖手旁觀,坐觀成敗,再順勢而動。

光是針對出兵與否的爭論,就持續了一個半月,始終沒個結果,當然,李璟是偏向於後者的,在連年的失敗與打擊中,他早就喪失了雄心,得過且過,纔是其真實的心理寫照。

後來,鍾謨又趁機提出立太子的事情,再度分散金陵朝廷的注意力。並且,這一回,鍾謨亮明旗幟,支持鄭王李叢嘉,他是早早地看出來,那不是個合適的繼承人......

直到北方的戰況陸續傳來,金陵朝堂,也就不那麼熱鬧了,主戰派的林仁肇被調離潤州,到洪州去加強南昌守備,順便防備粵國。李璟的僅存的一些精力,也開始放在李叢嘉的培養上,李弘冀後,李叢嘉是李璟諸子中最長者。在立嗣的問題上,李璟是再不敢三心二意了,直接屬於這個六子。

或許正是因爲對朝廷的首鼠兩端,讓李璟心中不安,是以面對東京的邀請,他根本不敢去。

還有個粵國,如今的粵國主,已經換了人,劉晟在去歲病逝了,繼位的,是“五代十國”中有名的昏君虐主劉鋹。

這個人比較狂,繼位之後,既不向朝廷報備,也不遣使解釋。也幹了幾件大事,學他老子,把兄弟殺了個乾淨,繼續重用宦官,並開始有名的“閹宦當國”政策,其後便安安逸逸地享受起來......

至於北方的局勢變化,根本不關心,也不在意。

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17章 機會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8章 皇子戍邊第99章 又窮了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40章 城塌了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37章 新政第25章 開寶新政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52章 聯姻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23章 鬥法第157章 劉老四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15章 冬月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98章 秋獵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85章 安心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26章 問罪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46章 黃羊平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51章 壽國公第176章 去鄴都第2章 父母兄弟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46章 驕將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754章 雄才難制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334章 交待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94章 楊邠案(2)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46章 黃羊平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98章 封禪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