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其他戰場

待馬全義興沖沖地告退,拿着皇帝的詔書與金令去找柴榮,合計東路進軍事宜以及兵馬調動之事。而劉承祐這邊,則繼續站在龐大的大漢輿圖前,直勾勾地盯着出神。

劉承祐便有觀看地圖的習慣,並且一站便能入神,久久難以挪開眼睛,神情雖然平靜,但大腦中卻做着劇烈的思維活動。一張地圖,固然不能引得皇帝心馳神往,但江山社稷、領土城池、功名大業可以。

劉承祐的目光,西起靈州,中經雲代,東及幽燕、遼東,自去歲發動北伐以來,漢遼之間爆發的這場全面鬥爭,半年的時間下來,已然處於一個關鍵時刻。

當然,前番動靜雖大,但真正激烈交鋒的地方,仍舊版域東北,幽燕這一片地區。至於其他地方,大漢的偏師及附屬,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

靈州那邊,鄭國公史弘肇率靈州及定邊軍兼徵召了一些河西部衆,聚兵一萬人,向北進擊。當然,因爲契丹人在河西地區的勢力很薄弱,史弘肇就是想痛擊遼軍,也找不到什麼目標。

最終,成爲了一場軍事巡遊,順着黃河,向北巡行四百里,至大漠邊緣、以及賀蘭山麓。雖然沒能痛擊遼軍,卻一路逼服了大量生活在河套的部族,並在當地的黃河口岸,設置了一座戍堡,取名順化堡。若是史弘肇臉皮厚些,上報拓地兩百里、收服數十部族的功勞,也是沒有問題的。

後來,因找不到交戰目標、史弘肇染病,再加上因動兵,顧忌靈州空虛,又兼河西走廊又有不穩,是以史弘肇選擇了撤軍回靈州,並向朝廷彙報情況。

再說定難軍與延州,受朝廷詔令,出兵伐遼,兩方人馬會師自夏州北出,雙方也集結了上萬人,當然,党項人爲主。而他們這支軍隊,想要進攻遼國,需要度過北面的大漠,這顯然不是他們能夠做到,並願意做的。出兵嘛,只是逢場作戲,兩方人馬也各有算盤。

李彝殷是想接着此次出兵,靠着朝廷的名義,繼續加強他李家在党項諸族中的地位與威信。至於延長的高紹基,則是存着點出兵,討些便宜的想法。

果然,在長城以北,高紹基脫離定難軍,並縱容部下,劫掠党項部族。作爲党項族的代言人,夏州節度李彝殷對於高紹基的肆無忌憚,哪裡能忍,當即帶兵搜剿那些“延州匪兵”,爲党項部卒出氣報仇。

面對李彝殷的攻擊,高紹基脾氣也是硬,當即聚兵以戰,兩軍在銀州以北的明堂川,擺開陣勢戰了一場。因爲在此前的劫掠中,所獲頗豐,延州軍的士氣尤爲高昂,一戰之下,竟然在高紹基的帶領下擊敗了兩倍於己的定難軍。

明堂川一戰後,李彝殷是惱怒異常,當即自夏銀再調兵馬,並從河曲部族中抽調勇士,想要再戰高紹基,找回丟掉的面子。

見徹底激怒了党項人,又兼處在人家的地盤上,面對李彝殷的大動作,高紹基果斷慫了,趕緊帶着麾下向東,渡過黃河,進入河東道晉寧府。準備繞一圈,返回延州,沒辦法,夏銀那邊南歸的路被截斷了。

而高紹基進入河東的做法,算是把火燒到了朝廷這邊,惱羞成怒的李彝殷也不甘休,乾脆帶着軍隊,也渡河追至晉寧府,如此,事情可徹底鬧大了。

不過,兩支外軍在河東道轄下,倒也沒敢過於猖獗,沒有交戰,更不敢掠民侵擾,只是離石城右對峙。還是在代州坐鎮指揮的衛王符彥卿聽說了此事,派寧化軍李萬超帶軍前來調解,夏、延兩支軍隊,在北伐序列中,算是從屬於符彥卿,主要配合雲朔方向的作戰。

當時,雁北雖然沒有大戰,但河東的邊將們都摩拳擦掌,準備作戰立功。要說雁門大捷對那些的漢軍的激勵效果最佳,當然得屬周遭的邊軍了。

帶着點怨氣,李萬超領軍感到離石,約來兩名節度,問清情況。兩個人都是各執一詞,爭吵不斷,李彝殷說高紹基這小兒放縱部下、劫掠部族,高紹基則罵李彝殷爲老不尊、領軍偷襲。

兩個人爭吵激烈,李萬超倒是把事情搞清楚了,直接做下決斷,讓高紹基把搶劫的財貨牲畜,全部還給李彝殷,然後各自撤軍,退出河東,返回駐地。

這樣的仲裁,高紹基當即不滿了,他付出了那麼多辛苦,部下又在與定難軍作戰的過程中傷亡了數百,若是沒有這些財貨,他如何能止損,安撫將士。

同樣的,李彝殷也不樂意,覺得這樣太寬縱高紹基了,他兵馬的損失,可比延州兵大,再加上那些被襲擊的部族,更需要個交代。

然而,李萬超是個性格強勢的將領,脾氣也硬,心裡惦念着對遼作戰事務,哪裡有耐心聽他們這些扯皮的事情。

一怒之下,把腰間的一把匕首拿出,拍在案上,老將厲色說:我奉衛王軍令前來調解,你們若是堅持爭執不休,使我誤了軍令,我唯有視他爲仇敵。如今,調解之策,解決辦法,我已提出!我再問一遍,是否同意,誰不同意,我便先發兵擊之。

李萬超這話,說得是氣勢十足,底氣、硬氣兼備,見老將這強勢的做派,李彝殷與高紹基都被震住了。講道理,論尊卑,李、高這兩名大漢碩果僅存的節度使,都比李萬超要高,但此時,面對老將,卻不敢說出什麼太硬的話。

終究,捏着鼻子同意了。其後,在李萬超的監視下,高紹基把搶劫的財貨都交還了,當然,只是明面上的,隱藏起來的細枝末節李萬超也不計較。

然後,各自撤軍渡河,李彝殷向西回夏州,高紹基則向西南返延州。臨走前,李萬超還叮囑了一句,讓二人爲擅自帶兵進入河東,向朝廷做出解釋。

原本,朝廷動用夏延兩軍,本就沒冀希望他們能有什麼建樹,只是想給他們找點事做,爲此還提供了一部分錢糧。

結果嘛,發展成了這麼一場鬧劇,不歡而散。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結束,夏州與延州之間的恩怨,是從高允權之時就開始積蓄的,這一次只是一場小爆發罷了。

各回駐地後,李彝殷與高紹基是各自上表朝廷,相互指責,這幾乎是多年以來,兩方勢力之間的政治常態。而這一次,比起以往明顯要嚴重些,畢竟刀兵相見了。而對於李萬超的結果,兩方勢力,都不滿意,西北地區的矛盾,有加劇的趨勢。

而消息傳到幽州之時,劉承祐倒顯得很平靜,只答復東京一句,讓宰臣們以朝廷的名義,再遣使調解,並在鹽糧茶布貿易上,給予一定優惠,以利消解其怨氣。

事實上,因爲這些年夏延兩勢力間的的持續對抗,但沒有爆發什麼大的衝突,以致於劉承祐生出疑慮,是不是兩家在故作不和表象,以消除朝廷的戒心。然而經過此次衝突,劉承祐基本相信,李高兩家,還是敵對着的了,高紹基這顆棋子,仍能起到牽制作用。

至於因此而導致河西地區的動盪衝突,劉承祐則看得很冷靜,若是沒有衝突,一片祥和,將來朝廷哪裡來的藉口,解決西北、河西問題呢?

除了靈州、夏延之軍,其他幾路兵馬,高麗國王王昭答應了漢廷出兵遼國的請求,並且還派出了一支軍隊,這其實挺出人意料的。

畢竟,王昭正在半島上大搞改革,打擊豪強功臣,強化王權。當然,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被他派去的打遼國的軍隊還沒出國境就集體叛變,主帥以及一批王昭任命的將校被殺。眼下,王昭正忙着平叛了,還派人浮海至幽州,向劉承祐陳述情況,希望他能支援一些錢糧、軍械。劉承祐呢,同意了。

而由萊州灣出發的靖江軍都指揮使郭廷渭,在經過縝密的規劃以及詳盡的準備後,也成功渡過渤海,在遼東的蘇州(旅大地區)登陸,並佔據其地,順利向北推進至辰州(蓋縣)。

然而,遼東地區的複雜程度,完全超出了預料。辰州距離遼國東京很近,漢軍渡海來襲,進軍到辰州時,引起了高度重視,很快就近調兵征剿。

並且,當地的百姓,除了漢族遺民之外,大部分都是渤海人,這些都是當年耶律德光爲了打擊東丹國,削弱其兄耶律倍的力量,把其轄下的人口大舉遷出,安置在遼東地區,辰州因此而建。

是以漢軍之來,對當地百姓而言,基本屬於侵略,並沒有什麼羣衆基礎。郭廷渭在遼南地區堅持到了十二月,終究不耐冬季作戰,再加上不佔人和,補給也有壓力,逐步後退,退到了蘇州。因爲作戰不利,還主動向劉承祐請罪。

是以,跨海擊遼,並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並且更加深入瞭解了當地情況以及遼軍防禦。

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29章 太后的病第38章 賞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49章 邊情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89章 威壓王帥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30章 陳橋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38章 回宮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487章 “驚喜”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349章 邊情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376章 對策第104章 在真定第3章 臺懷之事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736章 試炮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1章 請教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37章 整編事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51章 郭氏父子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6章 進士樓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6章 異見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94章 楊邠案(2)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5章 襄陽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97章 重拾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689章 高規格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43章 劉皇帝訓子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6章 郭榮奏事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433章 韜光養晦